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
——数据的传输过程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网络技术应用》第三章“网络是如何工作的”中第二节“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的重点内容。在了解了“网络能为我们做什么”、“因特网的组织与管理”之后,本章带领学生进一步探寻网络工作的奥秘。理解了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无疑就揭开了网络神秘的面纱,所以本节是本章的重点。“数据的传输过程”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深奥,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上可运用讲授式、启发式、类比法等各种教学策略,利用传话游戏、动画演示、作业巩固、在线测试等多样化的学习途径,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网络世界中数据的传输过程遵循“分层约定”的思想,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电话系统的工作过程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本课引导学生以此为突破口进行讨论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分层”和“共同约定”思想的重要性,然后层层深入、不断追问,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分析与探究并举,来进行网络通信中的“模型”和“协议”的学习。
二、教学重要环节创新设计
(一)导入:阅读“孔子周游列国传播文化”、“美国人利用激光束进行太空通信”两则趣味读物,将最古老的通信方式和当今世界最前沿的通信方式进行比较,引出通信方式的时代变迁,发人深省,提出课题。
(二)类比引出OSI参考模型:用电话系统的例子提出“约定”和“分层”的思想,进而提出OSI参考模型,从身边熟悉的例子说起,由易到难。
(三)OSI参考模型的学习:通过教师讲解、动画演示、“传话游戏”来说明OSI参考模型中如何实现数据传输、各层实现什么功能,重点介绍的是应用层、传输层和物理层;通过QQ对话实例引导完成课堂练习,进一步理解OSI参考模型的原理,将抽象内容具体化;通过使用FTP提交作业,让学生体验一次数据传输的过程,并以此引出“TCP/IP协议”的教学。这里的课堂练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TCP/IP协议的学习:通过学生活动(验证TCP/IP协议的存在;阅读课本找出自己熟悉的协议并说一说;通过“浏览教学网站、浏览作业上交情况”等活动,体会HTTP、FTP等协议是工作在应用层的)、师生对话,完成该环节的学习。
(五)在线测试:在线评价学习效果。(视教学进度而定,可做可不做)
(六)课堂小结:思维导图不仅呈现教学重点,而且利用“思维导图”作总结,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协助学生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开启大脑的无限潜能,更好得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播放视频(点灯传输数据),了解一种奇特的数据传输方式,拓展视野,展望未来。
(七)“孔子苏格拉底对话”、“传话游戏所传的话”两处细节,涉及科技、人文、艺术和信仰,在信息课上力求能渗透些许人文关怀。
三、学生分析
(一)本节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
(二)学生已经学习了“网络能为我们做什么”、“因特网的组织与管理”,而且网络紧密地伴随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理解网络工作的原理,认识数字生活的奥秘,使之对网络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
(三)对网络有浓厚的兴趣,但涉及到抽象理论就头大,教学过程中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内容具体化。
(四)学生喜欢学习操作技能,不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中要创设情境、适时引导,增加有趣味的教学环节。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意识到“分层”和“共同约定”思想的重要性,理解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2.了解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的基本知识;3.理解网络中数据传输的一般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传话游戏、动画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OSI参考模型抽象的分层结构和数据传输的过程,进一步认识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观看动画“数据传输的过程”,锻炼和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2.“课题导入”、“圣人对话”、“传话游戏”等环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关注,启迪智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3.通过理解网络中数据的传输过程,感受通信技术在网络互联中的核心价值,体验人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
(四)教学重点: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
(五)教学难点:网络中数据传输的过程及各层的功能。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本节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类比法等各种教学策略,利用传话游戏、动画演示、作业巩固、在线测试等多样化的学习途径,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通过问题、活动、任务等多种驱动方式完成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特色
1.处处类比、层层深入、不断追问;理论和实践结合,分析与探究并举;环环相扣,促使认知活动的层层深入。
2.综合问题、活动、任务等多种驱动方式,促使学生全方位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3.渗透“科技与人文艺术完美结合”的理念。
六、教学资源和工具
《网络技术应用》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多媒体网络教室、网络课件、PPT教学演示课件、“课堂练习.doc”课堂作业素材、传话游戏所需纸条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创
设
情
境
导
入
课
题
1.课前阅读资料:“孔子”、 “利用激光束进行太空通信”。
2.提出课题:古有圣贤孔子周游列国传播文化,今有美国人利用激光束进行太空通信。古往今来,人类的通信方式不断变迁。如今,网络通信正是时代的主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
打开教学网站,阅读材料,引发思考。
从较具趣味性的内容入手,引发学生思考;指出通信方式的变迁;提出网络通信的课题——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激发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兴趣。
(二)
利
用
类
比
引
出
重
点
1.出示问题:若孔子和苏格拉底穿越到19世纪的中国和希腊,如何安排两位圣人对话?
2.导出“电话系统”:“我们知道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就发生在19世纪,电话是当时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以此引出用电话实现对话。
3.解释电话系统“分层约定”的思想:(1)简述电话通话的过程,提出分层解决问题的思想:上一层对下一层提出服务要求,下层完成上层的要求;(2)问题:这样孔、苏就能畅通对话了吗?(3)各层通信双方都要遵守约定:用户层面、电话机层面、传输线路层面。
1.回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思考19世纪有哪些伟大发明?得出用电话解决问题最可行。
2.回答问题:还不能畅谈,需统一语言。
3.理解电话系统中“分层约定”的思想。
1.引出对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回忆。
2.利用简单易懂的比喻使学生意识到“分层”和“共同约定”思想的重要性,为后面OSI模型的学习奠定基础。
3.有点喜剧色彩,有点突兀,有点小噱头,以加深印象。
4.渗透些许人文关怀。
(三)
初
识
OSI
参
考
模
型
讲述:1.网络通信也遵循“分层约定”的思想。为了有效地传递网络中的信息,计算机网络采用分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各层通信双方遵守相应的约定,这种约定称为“协议”。
2.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了网络世界中的通用概念模型OSI参考模型,使全球范围内的计算机平台可以进行开放式通信。
1.体会OSI参考模型分层约定的思想。
2.初步建立“协议”的概念。
实现概念的迁移。
(四)
走
进
OSI
参
考
模
型
1.OSI参考模型概述:自上而下分7层,顶层是应用层,底层是物理层。各功能层之间上层对下层提出要求, 下层完成上层的要求;各层通信双方都要遵守相应的约定。
2.动画演示数据的传输过程。
并配合动画讲解:信息从系统A开始发出一路向下不断分解直到比特级,再通过物理传输信道传输到系统B中,再自下而上逐步还原为原始信息(可解释一下比特级数据)
3.安排学生做传话游戏:根据4组建立4个人工通信系统。第一位同学接到老师给的纸条后,将纸条上的话告诉旁边的同学,往后传话,直到最后一位同学。最后一位同学在纸上记下这句话。
4.分析游戏结果:(1)哪组最快?哪组最准?效率谁高?(2)帮助学生分析每组成功的原因或失败的原因。
5.传话游戏与网络通信的类似之处:面对大量数据,网络通信也会出现中断,如丢失数据包等情况。(例如:视频电话时会出现画面停顿,漏掉音节等情况),OSI的各功能层负责处理这些问题。(引出层功能的介绍)
6.功能层的介绍:(1)对数据进行纠错处理、将数据分包,即“封装”(传输层);决定最佳路径,将数据从发送方传输到接受方。(2)出示各层功能表:重点提一下传输层及网络层、应用层及物理层。
7.利用动画再现数据传输过程:发送方数据经过各层,被分成更小的数据包,并加上一些信息,传到接收方,接收方进行反向操作,还原信息。
1.听讲、理解。2.观看动画演示,对数据传输过程有个形象的了解。
3.学生做“传话游戏”,全员参与,每组最后的同学记录传来的这句话,请其他同学来汇报结果。
4.分析游戏结果:各组代表分析传话成败的原因。(失败在:话太长了;中间有人漏字;有人错传;成功在:传话时反复核对后再传;一句一句传;按最快捷的传话路径来传)
5.由此及彼,联想到网络通信的类似之处。(面对大量数据,容易出现中断、丢失数据包的问题,采取对数据进行纠错处理;将数据分包,即“封装”;决定最佳路径等措施)
6.看学习网站或书上的表格了解各层具体的功能。回答相关问题。
7.加深印象。
1.结合电话系统分层约定的思想理解: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性的结构模型,将网络分为若干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 。
2.游戏:利用趣味性很强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网络通信的过程,熟悉封装、纠错、路由等概念,加深理解层的功能。
3.动画:既形象又生动,加上教师的适时讲解,网络的通信过程一目了然。
4.利用这些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5.一、二两组传的是:“最快的5G网络技术,1秒可下载30部4GB左右的电影,你信吗?”三、四两组传的是:“人类上一次对一个平板如此兴奋是因为上面写有十戒”。纸条附加提示:组1一句一句传;组2依次不重复传;组3核对好再传;组4找最快捷的方式传。
“5G”这句话较难传,给一,二组传反差明显;“平板”这句略简单,容易得出预期的结果。
内容的选择上,一句与主题相关;一句体现时代热点和文化信仰。
(五)
作
业
巩
固
承
上
启
下
1.布置课堂作业:
(1)下图用红框圈出的部分表示的是:“甲通过QQ发送信息‘你好’给乙”的过程。其每一步分别对应OSI参考模型哪一层的功能呢?把下列文本框移到合适的位置。(2)文字周围有4个蓝色箭头,挑选其中3个,分别移到相应的虚线框内,用以表示系统A向系统B发送信息时,数据的传输方向。(3)保存,文件改名为“座位号.doc”,打开“作业上交”交作业。
2.过渡:展评一两位学生的作业。指出学生刚才交作业就是一次数据传输的过程。问:是OSI参考模型保障我们的作业成功上传的吗?不是,它只是一个理想的概念模型,事实上帮助我们传文件的是TCP/IP协议体系。
3.与学生一起验证我们的计算机上有没有安装“TCP/IP协议”
1.根据“课堂练习”的要求 对照QQ发送信息的过程,完成填空。
2.体会OSI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进一步了解各功能层的功能。
3.利用FTP上传课堂作业。
4.体验FTP文件传输的过程。
5.右击“网上邻居”后单击“属性”或右击“本地连接”后单击“属性”,找到
TCP/IP协议。
1.通过QQ这个易于理解的例子作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据传输的过程,了解各层的功能,课堂作业很容易就完成了。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时,教师作说明,相当于利用QQ实例再次强调数据的传输过程。
3.用“交作业”过渡到“TCP/IP 协议”的教学。
4.动手操作,加深印象。
(六)
从
概
念
模
型
到
TCP/IP
协
议
1.TCP/IP协议介绍:网络通信必须有网络中的”世界语”——TCP/IP协议体系,TCP/IP协议是因特网中使用最频繁的协议。
2.展示TCP/IP协议的结构,并与OSI参考模型比较。
3.出示问题:(1)TCP/IP协议体系中的核心协议是哪两个?它们的工作分别是什么?位于哪一层?(2)浏览网页、传输文件、收发电子邮件都基于什么协议?工作在TCP/IP协议的哪一层?
4.引导学生看书思考并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打开“教学网站”和“作业上交”来找答案。
5.给出答案:(1)IP协议是把数据包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TCP协议是对数据进行管理和校核,保证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的正确性;(2)分别是HTTP协议、FTP协议、SMTP和POP3协议,都工作在应用层。
1.了解TCP/IP
协议的基本知识。
2.结合示意图,发现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两者的差别。
3.看书、思考,回答问题。
4.打开“教学网站”、打开“作业上交”,找出相关协议,得出结论,回答第二个问题。
1.实现知识的迁移,与OSI参考模型原理相通。
2.利用学生熟悉的“浏览网页”、“利用FTP交作业”等例子,说明应用层的功能,便于学生理解。
3.利用师生对答,实例导向等方式展开教学,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发现,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也更有成就感。
(七)
测
试
自
查
测试一下:
1.单击教学网站的“测试题”栏目,根据自己所在班级和学号登录。
2.开始测试,看看能得100分吗?假如没有,查看课本内容或教学网站,再改正吧。
1.学生根据自己的班级学号登陆,然后测试。
2.查看课本内容或教学网站,再改正。
根据学测需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做可不做,给课堂一些弹性时间)
(八)
课
堂
小
结
展
望
未
来
1.小结:用思维导图说明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观看视频:了解一种奇特的数据传输方式。
3.展望:可见,网络通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未来扑面而来,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1.理清这节课的知识结构。
2.观看视频,引发思考。
3.展望未来,做好准备。
1.用“思维导图”作总结,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协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2.“展望”发人深省,启迪智慧。
八、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准备:怎样把“抽象深奥”的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怎样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使理论课的形式多样化;如何克服理论课的晦涩乏味,给教学增添一些趣味。
教学过程中,“传话游戏”学生很感兴趣,积极参与,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难点和重点也在此突破。“课堂练习”也是一个亮点,学生学到重点知识以后,牛刀小试,很快解决了问题,感觉到这并不是什么神秘的,太难理解的问题啊。借上传作业完成一次数据传输的过程,引出TCP/IP协议的学习,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课前想了很多,也有诸多纠结,重点要仔细挖掘,细节也要多多思量,说到细节,所传的两句话,我作了精心挑选,既要切题,又要有趣味,有些神秘,更主要的是要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便于类比。
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遗憾的过程,准备的很多,实践中遗憾也很多,再接再厉吧。
英国哲学家怀海特说过,教育就是把你课堂上学的东西都忘记了,把为考试而背诵的东西都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当我们信息技术课上的内容被淡忘,总会留下一些痕迹吧?是信息素养?是创造意识?是渴望优秀的内在需要?是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使自己成为博古通今之人的能力?……许多许多,我们的课该如何更好得去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