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教版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复习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人教版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复习课件(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2 22:1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先秦时期国家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及评价
(1)确立:
(2)评价:
2.其它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封侯和伯
3.特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礼记·礼运》
殷人尊神事鬼、崇尚巫术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诗经》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徒,而自列为诸侯。
——柳宗元《封建论》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权利分配,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1)概念:(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基础:井田制
(3)内容:对象、权利与义务
(4)特点:
(5)影响
(6)历史遗存:
封建皇族分封;某些姓氏的起源;地名简称等。
2.宗法制——权力的继承,家庭生活政治化,
天下归宗
(1)概念: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3)特点:血缘和政治相结合,家国一体
(4)影响:
西周宗法制有何深远的历史影响?
材料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横》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仪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合矣;……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乐记》
“在周王国和各诸侯国内,世袭的卿大夫按照声望和资历来担任官职,并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
——杨宽着《战国史》
3.礼乐制度—权力的认同,等级观念生活化
,天下归心
(1)实质:
(2)作用:
4.世卿世禄制:
归纳提升:1.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
①三者间相辅相成,维护了西周的政局稳定。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分封制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也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③礼乐制是西周文化的框架,是作为一种通过礼仪和艺术表现出来的外在文化,本身就体现了分封制、宗法制的内涵,从本质上说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使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与延续性。
材料:早期国家是从部落制中脱胎出来的……王权不可避免地受到各方面的制约。王国维在谈到早期国家权力时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尚未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演进
贵族政治特征十分明显
等级森严: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创新
1.背景: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使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出现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礼崩乐坏
2.表现:
(1)地方行政制度:出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萌芽)
(2)选官制度:军功爵制
第2讲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一、演变过程
1.确立:秦朝
2.发展完善:汉-元
3.强化:明朝
4.顶峰:清朝
二、演变线索
1.专制主义
趋势:
2.中央集权
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拔形式: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趋势:
清朝前期边疆管理制度的创新
(1)改土归流:清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2)盟旗制度: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3)金瓶掣签:对当时的西藏、蒙古地区社会和佛教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意义深远。
归纳提升:1.秦朝时期中央官制的特点(非中央集权)
(1)制度完备。三公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以皇权为中心。中央官员由皇帝任免,不世袭;三公相互牵制。
(3)“家天下”,家与国同治,是封建统治的重要特点。
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选官制度
监察制度
律法(秦律)
2.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主要不同
不同点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连
国家大一统
传承制度
世袭
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的关系
地方诸侯国独立性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历史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3.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差异
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宗法制和世亲世禄制基础上,把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的政治体系。
官僚政治是建立在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上。官吏的选拔和任命一律由中央和皇帝决定,代表皇帝行使管理权。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必然性、主要特点和重要意义
(1)形成的必然性:
①经济上:小农经济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②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维护。
③思想上:法家的集权理论是其产生的思想基础。
④地理因素:中国属于大河文明,领土面积大
(2)主要特点:
①权力高度集中(君主专制)是突出特点,②具有显著的君权有限到皇权至上、地方分权制到中央集权制、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历史转折性特征。
(3)重要意义:
①为秦朝国力日益增强、成为当时世界大国提供了制度保障。
②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国家统一的巩固、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官僚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
6.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职权分明:相互制衡,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2)加强皇权,节制君权:以相权节制君权,减少决策失误。
5.汉朝政治的特点
(1)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
(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
(3)儒士受到重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4)地方势力强大: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豪强势力发展成为门阀士族,导致国家分裂局面。


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了历上世袭,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巩固国家统一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扩大了统治基础。
推动世界文明
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重才轻品
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禁锢思想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7.科举制的影响
8.汉朝的外戚干政与明代宦官专权
汉朝重视母族亲属关系: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
明初废除丞相,皇帝为强化权力,通过宦官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控制。明代特务机构,大部分由宦官控制;宦官还担任税监,充任监军等,其程度和危害较汉、唐更为严重。
9.明清内阁制
明代内阁制并非法定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对皇权也难以起到实质性的制约作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英国内阁制是在18世纪以后属于责任制内阁,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内阁阁员特点
(1)变动性。视皇帝好恶而定,大学士员额多寡不等。
(2)附属性。内阁职权出自皇帝授予,不得独立行使。
(3)个别性。各自独立以个人才能辅助君主。
10.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积极
(1)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经济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民族关系上:有利于民族大融合,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消极
(1)经济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与文化的进步。
(4)对外交往上:实行闭关锁国,制约了中外文化、经济交流。
本质: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考纲
课标试题
考点呈现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9全国Ⅰ卷·25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019全国Ⅲ卷·26
北宋时期的财政危机
2018全国Ⅰ卷·25
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
2018全国Ⅱ卷·26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2018全国Ⅲ卷·25
宋代科举制的影响
2017全国Ⅰ卷·25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017全国Ⅰ卷·26
唐朝统一战争,史学理论
2017全国Ⅱ卷·25
魏晋官修史书的特点
2016全国Ⅰ卷·26
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6全国Ⅱ卷·25
科举制
2016全国Ⅲ卷·25
汉承秦制
2015全国Ⅰ卷·25
汉代外戚干政
2015全国Ⅱ卷·25
汉代地方吏治
材料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簿系……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南宋)郑樵《通志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之前重视谱系之学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谱系之学逐渐衰落的因素。
[答案] (1)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在这一制度下,选拔官员完全按照门第高低,在此基础上逐渐兴起了谱系之学。
(2)长期的战乱使世家大族受到冲击;庶族地主的不断崛起冲击了世家大族;科举制的实行直接打击了世家大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