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
主备教师:陈小瀑
内容及其解析:
1.教学内容:《大堰河——我的保姆》
2.内容解析
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热爱之情,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表现方法;提高朗读自由体新诗的能力。
二、目标及其解析:
(一)目标定位
1、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2、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表现方法。
4、提高朗读自由体新诗的能力。
(二)目标解析
1.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通过对自己乳母的回忆,抒发了对大堰河的怀念和赞美之情。学习诗歌,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以读带动,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这是诗歌学习的最基本的方法。
2.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一个勤劳、纯朴、善良的劳动妇女形象,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去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要从抒情诗的叙事去归纳概括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把握本文的中心思想。
3.从本首诗的表现手法入手。如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反复、排比手法的交替使用等。形式为内容服务,正是这些修辞方法的作用,为塑造人物、表现中心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4.从学生角度,不妨引导学生观察、搜集有关素材,让学生写首短文或小诗,从而更好地把握抒情诗中的叙事特点。
三、问题诊断分析
1、借助朗读本诗的配乐诗朗诵,加强朗读指导,着重体会诗中强烈的节奏和流畅跌宕的旋律;本诗通过记事写人和抒情,这是区别一般抒情诗的最主要的特色,应作为教学的重点;诗人在构思诗篇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这一点比较难以捉摸,应作为教学难点。
2、关于“紫色的灵魂”的理解
有一种说法:紫色是悲哀、不幸或伤痛、死亡的象征。这不符合诗意的。我认为,紫色应是高贵的象征。请看以下例证:
在古代,帝王称为“紫微星”,宫墙的颜色用紫红色,“紫气”用指帝王之气,皇城称为“紫禁城”,皇宫称为“紫阁”“紫台”,如杜甫《咏怀古迹》诗有“一去紫台连朔漠”句,其中“紫台”就是皇宫;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诗句中的“紫陌”也指京城(道路)。不仅如此,古代服饰的颜色也以紫色为贵。《辞海》“紫衣”词条注:“紫衣,紫色的袍,古代公服。杜预注:‘紫衣,君服’。唐制,亲王及三品服用紫”。《现代汉语词典》对“青紫”一词这样注释:“指古代高官印绶服饰的颜色,比喻高官显爵。”古诗里说:“朱紫尽公侯”,这里的“朱紫”指的是王公贵人的服色。
——摘自《“紫色的灵魂”究竟如何理解?》(赵奎生 《中学语文教学》 1992年第1期)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全过程都要使用幻灯片,在创造教学情境的情况下,使用幻灯片以及一些相关的图片和配乐诗朗诵,可以让学生更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更深刻的理解诗歌中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朗读;明确这首诗的抒情特点;理清本诗的抒情结构。
教学步骤
一、写作背景介绍
大堰河,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另嫁,又生了两个孩子。当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堰河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1933年1月,他23岁,在狱中他满怀深情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艾青写这首诗,既是对保姆大堰河的感激,也是对黑暗世界的诅咒。同时表现出作者背叛地主阶级,向劳动人民靠拢的真诚愿望。
二、导入新课
(首先介绍作者艾青和有关大堰河的一些资料,出示艾青的几组照片和几部代表作品)
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追溯诗人的身世,可以为我们找到解读这首诗的钥匙。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因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的家里抚养。少爱美术,曾赴法国专攻美术。1932年回国,加入 “左联”,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艾青转而从事诗歌创作。1933年1月一个雨雪纷飞的早晨,他在狱中睹雪思人,因雪神飞,回忆起幼年生活,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并一举以感人肺腑的感情和清新自然的诗风震动诗坛。
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 卓越的民族诗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竞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
三、研习新课
1.播放本诗配乐诗朗读,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指导预习:
根据课文《预习提示》和注释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把难懂的字、词、句写到黑板上,引导学生查阅工具书,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2.学生试读。
除要求准确、清楚之外,还要注意表达出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读后要进行正音。
3.理出本诗的抒情结构。
这首诗比较长,诗人凭借自己的激情任意挥洒,奔腾起伏,不拘一格。为了准确把握本诗的思想感情,必须理出它的抒情脉络和结构。
提问1:全诗共13节,根据诗人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络,可以划分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回答:共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节),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以及她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和痛悼。
第二部分(4—8节),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深切的眷恋与尊敬。
第三部分(9—11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第四部分(12—13节),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提问2:诗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诗人起伏的思绪,奔涌的激情就是这首诗的线索,试概括每个部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明确:感情线索:第一部分:(1-3节)怀念与痛悼之情;第二部分:(4-8节)眷恋与感激之情;第三部分:(9-11节)同情与控诉之情;第四部分:(12-13节 )讴歌与赞美之情。
这四部分中有一条贯串始终的感情线索,那就是诗人对大堰河的挚爱以及对旧社会的痛恨。有了这条感情线索才使本诗成为一个艺术整体。
目标检测: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思考练习题(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
2.有感情地朗读(课外进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具体分析全诗各部分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答案见第一课时。从检查已学过的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内容。
二、教学步骤
A.读第1——3节,分析诗歌第一部分的内容
1.这三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介绍大堰河的身份、地位、死后的境况。
2.第三节运用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意象:雪压草盖的坟墓;檐头枯死的瓦菲;被典押了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意境:荒寂衰败;萧索凄凉。感情:深情的怀念,低沉的哀思。
3.第一节:“大堰河”指的是什么?她的命运是怎样的?
明确:“大堰河”指的是艾青的保姆。她的命运可以说是命运悲惨,身世悲苦。
4.第二节:“我”是两个人的儿子,既是地主的儿子,又是大堰河的儿子,这样说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第二节写“我”和大堰河虽然阶级出身不同,却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我是地主的儿子”,却“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诗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它鲜明的叙事性质。而重叠反复地咏叹“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
B.分析诗歌第二部分内容
提问1:第四节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的生活,摄取了哪些生活场景?
明确:“搭好灶火后,拍去炭灰后,尝过熟饭后,放好酱碗后,补好破衣后,包扎伤手后,掐死虱子后,拿起鸡蛋后,抱,抚摸”。
提问2:第六节写“我”回到亲身父母家里后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明确:跟“我”在大堰河家的生活形成对比。一方面突出了“我”的亲疏观和爱憎情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
提问3:诗的第七节主要选取了哪些劳动场景进行描述,说明了什么?
明确:洗衣、洗菜、切菜、喂猪、炖肉、晒麦。说明了大堰河命运悲惨,极容易满足。
提问4:第八节哪些细节表现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明确:切糖、贴画、赞美乳儿、做梦。
C.具体分析诗的第三部内容
读第9-11节诗歌:
提问:大堰河辛劳一生,死后得到了什么?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明确:大堰河死后是很凄凉的,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得到。从这几节诗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愤怒地控诉不公道的社会世道,深切地同情大堰河的悲惨命运。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选择了大堰河若干生活片段,一系列细节,多侧面地展示了她丰富的个性。大堰河勤劳纯朴、善良无私,在她身上概括了千百万劳动妇女的共同品质。她的悲剧命运很有典型性。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
目标检测: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思考题。
2.有感情地朗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进一步感受诗人深沉真挚的感情。
3. 分析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大堰河的品质特点
2.学习、体会抒情主人公——“我”的个性特征。
3.学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提问1:大堰河是怎样的艺术形象?(大堰河有什么象征意义?)诗人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稍作点拨:“大堰河”形象的象征意义:生命养育者的形象;大堰河—母亲,可以说是人类母亲的象征,也可以认为是土地和归宿的象征。诗人塑造大堰河形象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
提问2:大堰河身上有那些优秀的品质?
明确:勤劳 、善良、仁厚、慈爱
提问3:诗人除了通过塑造大堰河形象进行抒情之外,还采用什么方法?
明确:直抒胸臆。
借塑造形象抒情或直抒胸臆,都是为了塑造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诗言志。”缺少抒情主人公就称不上抒情诗。抒情主人公一般是诗人自己,但又不限于诗人自己,往往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在学习本诗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二、研习新课
1.引导学生讨论抒情主人公形象。
提问:《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抒情主人公有哪些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对诗中抒情主人公的特点作如下归纳:
(1)对劳动人民非常热爱,对抚育他成长的大堰河充满怀念和感激之情;
(2)他憎恨自己出身的那个阶级,憎恨黑暗的旧社会,是地主阶级的“叛徒”;
(3)感情真挚、热烈,襟怀坦白,爱憎分明。
艾青曾多次说过:“诗人必须说真话。”他还说:“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震撼别人的心。”这首诗正是依靠真情实感方才打动千百万读者的心。
2.引导学生体会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这首诗比较散文化,有人称它为“散文诗”。但阅读时并不感到“散”,其原因在于诗中有节奏和旋律。这种节奏和旋律取决于诗人起伏的思绪和奔涌的激情。
指名分段朗读,体会诗的节奏和旋律。
朗读提示:
第一部分,第1、2节充满怀念和同情,语调舒缓。第3节,感情沉痛、悲哀,语调低沉、有力。
第二部分,着重写回忆,感情上时喜时悲,变化不定。阅读时也要随之节奏多变,构成变化多端的旋律。
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的凄凉,节奏应放慢。
第四部分,是献给大堰河的赞美诗,感情炽热,因而要节奏强烈,旋律加快。最后一节,诗人的感情已走向高潮,朗读时也应热情奔放,把火山喷发似的感情传达出来。
3.全诗思路的分析
雪景(缘起)——大堰河被压着的坟墓——大堰河的一生遭遇——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大堰河家人的悲惨命运——赞美诗呈给大堰河及所有的劳动人民
4.本诗的写作特色
提问1:这首诗在意象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主要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比喻意象是指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在《雨巷》一诗中 ,“丁香”可以看作是诗人迷茫的内心追求、理想或是美好的事物,它就是比喻意象。描述意象则是指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而我们今天所学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用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 ,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例如诗的第四节,诗人连续用八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大堰河日常生活的一个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
提问2:我们读艾青的诗,被他诗中的感情所感动,那么诗人是怎样来做到将这种真挚的感情表达出来的呢?(提示:主要从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来回答)
明确:(1)排比手法的运用。如诗的第四节连用八个排比句“在你……在你……”,一方面 铺叙了大堰河的繁重劳动,赞美了她的勤劳品格,另一方面表现出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乳儿,歌颂了她的美好心灵,扩大了诗歌内容和意境上的容量。这把句实在是八个出色的细节,把她的爱心写得非常具体充分。由此可见,多次运用排比句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其实酣畅,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2)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诗的第一节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了诗人对她特有的深情。第三节首尾句反复写道:“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我想起了你”,有力地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四节“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两句首尾反复,起了点化及强调感情的作用。第六、七、八、十一节,都采用开头和结尾诗句反复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由此可见,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3)对比手法的采用。诗人描写了大堰河家的极端贫苦的生活之后,紧接着联想到自己家里的豪华生活:“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摸着父母睡床上金色的花纹,∕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这里展示的不仅仅是地主与贫苦农民悬殊的生活水平,还是诗人的波涛起伏的内心世界:“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在大堰河家中的那段生活,给艾青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他目睹了贫苦农民的痛苦生活,也发现了他们的善良美好的品格。他对养育自己的大堰河充满深情,而对自己的亲生父母的家却感到陌生不安,艾青的叛逆思想在幼小时已见端倪。此外大堰河的生前勤奋劳作与死后的惨淡萧条,大堰河做的关于乳儿的“美梦”粉碎了她的梦,均构成了对比。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的品格与她的悲惨命运就在这对比中凸现出来,从而显示出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和对不合理的世界的诅咒。
提问3:这首歌符合“新月诗派”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原则吗?
明确:这首诗在形式上其实是不符合“三美”的诗歌创作原则的。艾青的诗歌在形式上非常自由,主要体现在: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上取得一致,在繁杂的细节中提炼出单纯的意象。《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它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全诗13节,少则四行一节,多则十三行一节;少则每行两字,多则二十二个字。全是不押韵,但有几节的首尾句相互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这首诗与《雨巷》《再别康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它同样成为新诗中的名篇佳作。
目标检测:
1.有感情地朗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进一步感受诗人深沉真挚的感情。
2.全诗有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请以“母爱”为话题写一段文字,文体不限,200字左右即可。
五:课堂小结:
这首抒情长诗,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控诉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的黑暗社会。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感悟了人性中的那种浓浓的母子之情,我认为本文不一定要按传统的阶级分析,关键要从人性的角度了解析艾青为何对大堰河有如此深的情感,主要是由于大堰河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而非对本阶级的一种背叛。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高﹥考)试﹤题 ω库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