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点九 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8.“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9.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诗歌翻译】
清明、寒食节过了没多久,百花逐渐退去了原有的艳丽 色彩,慢慢凋谢了。人们为了挽留春光,翻腾衣柜,找出春 天穿的衣服,纷纷出城来到苏堤,尽情游玩。想留住春天的 脚步,然而春之神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用意
一场大雨过后,花朵被雨水洗洒而褪去鲜艳之色,柳絮 飘落于泥中,被沾住而无法扬起,赏花的女子似乎没有受到 什么影响,一步也没有移动,两个、三个游人结伴乘着船儿回去了,春天的脚步声也渐渐远去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 分)
【双调】蟾宫曲·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
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 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分)
(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3 分)
(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答案】江水渺茫,扁舟远去,愁云惨淡低垂,帆船在飘荡中越来越远。作者采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情景。
【解析】
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综合起来可得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场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答案】残阳即将落去,责怨人们催促的太早。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斜阳不愿离去而责怨人催促的情绪,词人以残阳来暗喻自己,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却以景衬情的手法、以含蓄蕴藉的语言将景和情表达的韵味十足。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分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答出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注意根据诗的后两联分析作者感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翻译】旅舍中春残夜雨刚刚晴,恍然间心里忆起长安城。
树枝中蜂拥蝶舞花将落,水面上风起柳絮飘飘行。
借写诗杆情因悟禅语止,用酒冲愁阵如同出奇兵。
保存好官帽不要遭污损,擦拭净朝簪等待唐复兴。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
【答案】(1)体现在三月花凋谢,柳絮飘飞,东风吹和子规啼叫上。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
(2)①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
②虚实结合。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3)《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六、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3分)
【答案】
(1)“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谢伟常著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连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案】
(2)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既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向的悲苦色调,透漏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
【答案】
(1)“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3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可从内容和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案】
(2)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品格的追求。(5分)
【解析】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可结合诗人的理想与追求,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来分析。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八、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居士:指文人雅士。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1)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蝾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2)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依”,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抽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尽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悯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之情。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时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苹香春在无人赴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赏析】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春天的天气,催人欲睡,词人午后醉入梦乡,醒来后,又觉室内异常清静,空气似乎凝滞了一般。这种环境,使人愁闷。于是词人打起帘子,明媚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心情为之一畅。“卷帘尽放春愁去”。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象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
这句写得富有特色,作者成功地赋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觉。“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寂寞的词人,只有与黄鹂相对而语,将寂寞之情绪却写得趣味悠然,恼人春色日初长,在长长的白天里,词人没有诗朋酒侣,极感无聊。黄鹂而可与语,真奇想也。这一是烘托出无侣之孤寂,另外反映出闲愁之仍在,前面所谓“尽放春愁去”,其实并未放尽。词情宛转,妙在含蓄。
由于春愁难排,更由于无人与语,词人遂移舟访友,很自然地过渡到下阕。“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词人已离开室内,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暮春时节,柳絮纷飞,在阳光映照下,境界极美。在那飘着絮影、沁着苹香的地方,自然充满了春意。着意寻春春不见,原来春天却在这里。词人一腔喜悦溢于言外。至此,那无尽春愁,才真正被放了出去。
“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结笔写出访矣氏花园。“移舟去”,写得闲婉。词人只抓住园中一个景物——硕果轩旁的大梨树一株;只写一桩雅事——树下题诗。正当他和园主人酝酿构思,可是诗句未成,突然下起雨来。
十、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2分)
【答案】(1)重章叠句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1)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
(2)这是一首贺婚诗。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试题分析: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人们常说的“桃花运”,当源出于此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翻译】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
②翁:苏轼自称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答案】舞雩,出自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的是学生对课本的熟悉。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层级为识记A。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本诗表现了作者经历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尽管作者身在“天涯万里”,宦海漂泊,人生遭到重大挫折,但他胸怀坦然;面对热情的黎胞,天真无邪的儿童,作者感到无限的欣慰,仿佛进入了曾皙所描绘的孔子所向往的礼乐之治的盛世,也忘却了宦海沉浮的怅惘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解答本题需要考生联系小注中的相关内容。“故园”指北宋京师汴梁,作者与友人因战祸离家,此时即便没有战争了,但却国已不国,家已非家,又怎能不让人心生哀愁。题目设置难度不大,诗意字面意思也容易理解。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对小注提及的相关背景知识的认识。
十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1)【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解析】“九日驱驰”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是怅恼的,友人“诗思清人骨”是值得欣赏的。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情感的体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评点】关于情感变化的题型,江苏已经命制几次了,最为典型的是2009年命制的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的一题: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如此题型,应给予学生好好地训练。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2)【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解析】“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言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此句有点深)“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也,亦隐也。
【评点】此题亦是好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信息的捕捉能力,如果连这点能力尚且缺乏,那就无甚言语了。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⑶【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像(或虚写)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或者从作者角度作答亦可)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评点】此题亦好,不刁钻,应适合考生的口味。
【总评】两首小诗,比较出题,各有特点,既开拓考生视野,又检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当不错。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 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一词领全诗型。“早发”就是早早就出发的意思。
从诗歌的内容上看:
首联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灯残”表明残灯未灭,天尚未明,但诗人已携孤剑登程。
颔联“鸡唱”写雄鸡唱晓,天刚黎明时分,可见出行之早;“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塞外风雪路上还没有行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也与“早发”之“早”有关。
颈联 “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 故“微”字也表现“早发”之“早”;而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 也因天寒而“冻无声”,也可见“早发”之“早”。
从诗的结构上看,全诗围绕一个“早”字表达作者孤独的羁旅行役之感,亦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
(2) 分析练字型。“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
深秋时节,作者独自朝北方大漠前行,而大雁正北方飞往南方过冬,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独自一人前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
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解析】灯光微弱,近乎熄灭,酒醒了,自己背着孤剑准备离开。
惆怅的看着漫天飞舞的白雪,听着农家里的鸡鸣,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
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浑浊的河流也因天寒而早已被冻住了,没有声响。
这其中来往的人群本来连绵不绝,何况是驱赶了年老之人,客人堵塞城中。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出静遗气氛的,给2分。)?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4分)
?对“过”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对“随”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
【翻译】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 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答案】
(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者将燕子当作人来写,写它不忍花落,着意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的花朵,燕语呢喃,好像向人诉说着千般心情,这描写中有作者的想象,是虚写;“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是实写,虚实结合;“最难消王谢堂前憾”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是用典的手法。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案】
(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斑剥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解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花落”表明是春末,前四句写燕子怜惜花朵故衔花修补房梁上的花朵,实际上也是作者托物言情,表达自己的惜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和王导、谢安家族的没落来抒发痛衰之情。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③迟。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答: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答: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十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解析】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其他还有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翻译】
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
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圆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3)未缺:指月圆。(4)列宿:众星。
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孤月当空,请回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前六句是一句一景,抓住描写的对象,和描写的角度来思考。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题干中明确说以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实是眼前月景,需是联想家乡亲人,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翻译】独悬天空的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
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老旧。
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廖。
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浴着这美好的月光之中。
十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1)(3分)【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2)(3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意思对即可。)
二十、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来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分)
【答案】
(1)“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解析】
试题分析:(1)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首先要分析“软”在诗句中的意思,然后从手法上进行赏析。手法上抓住双关的手法是关键。
(2)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过”即指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江风拂面,云朵飘过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
【解析】
试题分析:(2)题中,考查学生对诗歌整体内容的把握。分析时要诸联赏析,结合“过”的诗意进行。
二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
(4分)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考生在阅读题干时必须明确题干要求说明的是“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答案】
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炼字型诗歌鉴赏题型的把握。考生可从字的本义,在诗句中的意义,以及其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白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二十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
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湿”“迷”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
(2)作者借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反衬出自己的收复失地的豪壮之志的落空,唯有借酒消愁,借“潮落秋江冷”这样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此诗写于作者退居故里游览山水之时,上篇写景,描述一副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谧的画面语言轻柔高远。下篇深沉、壮烈。思古抚今,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
【翻译】我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爽风夜露,我沾湿了衣服,行云舒卷;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我枕着小舟,抬眼望去,那深远的天宇上,银河横亘,月华明朗,北斗七星闪烁在静穆的苍山顶上。
历史长河悠悠流转,唯有那茫茫苍天永存,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人生境况是如此悲凉。心中沉闷极了,只说一醉方休罢了,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来;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
二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答案】
(1)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答案】
(2)
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
(3)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
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二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蓁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2) 。
解析:抓住“浔阳”这个表地点的词来找答案;抓住“月色”这个意境找答案,即找有“月”的诗句。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解析:作者对“关塞风寒,浔阳月色”这两种曲调,两个意象特别敏感。即使在“天气暖犹轻”的“落红”暮春季节,孤冷心绪被琵琶女的“旧谱与新声”挑拨得愈发凄楚。
张伯淳系由宋入元的士子,其前朝情结不易轻去。早年即由科举仕进的阅历,使他在南宋败亡后深深怀抱一种被弃无靠的漂泊感。听到曲终,“怀抱转分明”,这是一种知音感,一种借酒浇愁之后的欣慰满足感,尽管其愁仍未消却。昭君出塞是“去国”,浔阳江头商人妇是“弃妇”,张伯淳从中觅得了通同的感受,于是“红颜”薄命与“青衫”落魄,真也“同是天涯沦落人”了。唯其如此,他盛赞之为“天然律吕”,因弹奏出了真情,远非嘈杂的虚假热闹的“秦筝”之声可以比拟。而且认为不论“百喙春和”地烦人还是“群喧夜寂”地沙漠一片,有此琵琶曲“老凤孤鸣”就足够了。读此词,不能轻忽“幽情”的“寄”字,“似醉还醒”的“想”字。曲调传情,是词心所在。
二十六、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背绿痕皴段,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
【答案】(1)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休闲自得的心情。“插”字形象地写出了江边山峰陡峭、挺拔。
【解析】前两句勾勒出出作者“高卧”船头而“仰看”映入江中的山色时的画卷,不难看出作者闲适自得的心情。后一问为炼字题,“插”为动词,有尖锐之感,诗中是山峰映在水中的意思,这更突显了山峰的尖峭、挺拔。
【点评】此题考点为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D。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4分)
(2)【答案】“悬崖”指倒映在水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这里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撑起竹篙时,江面荡起涟漪,倒映在水中的山影因而变得散乱。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由前句“仔细乱篙撑处”可以看出诗人在观看竹篙插入江水时的景象,“悬崖”“崩坼”的意义均与山峰有关,“崩”为“崩塌”,水中的“悬崖”倒映在水中陡峭的山景,“坼”为裂开,指倒映在水中的山影因江水的涟漪而变得散乱。
【点评】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D。
二十七、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案】
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请简要分析。
1.【解析】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
【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
首联写了边塞环境恶劣,战事频繁,足以看出战士的艰苦。颔联写戍守城楼的战士看到月亮,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颈联写深夜中霜露较重,衬托出战士内心痛苦的心情。尾联写出了战士对于战争的厌倦之情。全诗呈现了北风萧瑟、秋月戍边、战马已老等环境描写,衬托出深受战争戕害的边塞将士痛苦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以及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二十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 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诗歌前两句写瀑布的出处,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最终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雄伟壮观,衬托出瀑布不畏艰难险阻、志存高远的美好品质。后两句写瀑布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两句气势磅礴,写出了瀑布不满足于现状、不懈追求的豪情壮志。因此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志士的化身,表达了作者志存高远,不畏艰险,想要有所作为的豪迈情怀。
三十、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本题考查对时间意象的把握,从季节的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清秋、落叶;从一天的时间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日暮、月初白、流萤和孤灯。
【答案】(1)诗歌中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的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2)“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首联破题,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初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借数流萤以遣闷,其失意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尾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这首诗情景交融,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三十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咏竹
(梁)刘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 ①篁:竹子。②湘妃:古代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传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③上宫:宫殿名。
请分别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两诗中的作用。
【答案】王维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正直清高、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不媚俗,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
三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李世南①画扇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本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描述,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出来;回答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景物描述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如“潺潺”“瑟瑟”“平”“细”等细细地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
【答案】画面大概是:一条溪水平平地流入山涧,林中黄叶飘飞,呈现一派秋景,一个人抱着瓮在溪边汲水,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三十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烦忧
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1.在这首小诗中,诗人借“秋”和“海”两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秋天既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充满愁绪的季节,但在这里诗人却充满着‘寂寞’的‘清愁’。海是深沉辽远的,亦如同诗人的‘相思’。细细读来,诗人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落笔,强化了诗人的‘愁’和‘思’,营造了寂寞、辽远的意境。
2.这首诗只由两节组成,第二节正好是第一节的回文。这种形式有什么作用?
作者使用了回环的手法,这种巧妙的回环形式使诗的旋律循环往复,使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表现诗人不敢说的真实处境。
诗人说“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你”在诗中可能指代的是谁?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运用了第二人称“你”,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但并没有明确指出“你”为何人,因此可以理解为作者爱上了一个女子,又不敢向她表白的一种矜持、矛盾、排遣不开的、缠绵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也可以理解为作者骨子里透出的忧伤、寂寞的心理气质。
三十四、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太阳
艾 青
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于是我的心胸
被火焰之手撕开
陈腐的灵魂
搁弃在河畔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写于1937年春
1. 请概括“太阳”这一意象的主要特征及其象征意义。(4分)
【解析】:在《太阳的话》中,艾青用太阳象征光明和希望,用紧闭着门户的木板房比喻当时人民生活的闭塞、陈旧、落后的环境,以第一人称代表太阳呼唤国人改变现状,迎接光明。诗歌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以满腔的热情唤起民众,投身到拯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改变现状,为中国开辟光明美好的未来前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答案】特征:①诞生于黑暗和死亡。②炽焰熊熊、、恢弘伟大。③势不可挡④创造万物(答对任意两处给2分)太阳象征着光明、希望、新生。(2分)
2. 简要分析诗的前二节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4分)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答案】第一节中运用比喻手法,把太阳比作火轮,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太阳炽焰熊熊、滚滚而来的奔涌之势。(2分)第二节中运用拟人手法,描写“高树的舞蹈”“河流的狂歌”等,勾画了一幅众生热烈欢迎太阳、万物复苏的情景。(2分)
三十五、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根
郑敏
根从很远处伸来
走过了几千年的地下通道
当我想去除掉它
好种上光辉的花朵
我追踪着,挖掘着
直到,猛抬头
看见一棵美丽的大树
我用带血的手指
画着避邪的符号
我知道我挖不了它
它是我们的坟墓的母亲
(1)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比喻、拟人、象征。把根比喻成母亲,写出了根是孕育传统文化的根本,生动形象;根从很远处“走”来,赋予根人的形象,便于作者抒发情感;同时,根象征着我们的传统文化。
(2)诗歌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
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依恋之情,坟墓是最后的归宿,母亲是源头,表现了诗人对根的敬畏、依恋之情。
三十六、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火
冯雪峰
火!哦,如果是火!
你投掷在黑夜!
你燃烧在黑夜!
我心中有一团火,
我要投出到黑夜去!
让它在那里燃烧,
而让它越燃越炽烈!
熊熊的火,
炽烈的火,
黑夜吞没着它!
黑夜燃烧着它!
1.从诗中的内容看,作者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现实怎样?
【答案】
当时的社会黑暗实力强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需要像作者这样燃烧自己的人。
2.诗的末尾说,“黑夜吞没着它,黑夜燃烧着它”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
不矛盾,因为当时像诗人有着火一样精神为革命奋斗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当他被黑暗势力吞没,火就熄灭了,但正因为有了黑暗势力,才有他们火一样的燃烧自己,因此说“黑暗燃烧着它”。
3.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
象征手法,作者用“火”象征革命者,黑夜象征黑暗反动势力。
三十七、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一)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二)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问题:余光中和席慕容的这两首同题诗作,在主题与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
这两首诗都是抒写乡愁,但在表达上各有特点。
相同点:
1、作者的时代背景相同,都是大陆出生,后来赴台湾;
2、抒发的思想感情相同,都是表达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3、诗歌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4、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余诗先后将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席诗将乡愁比喻成树。
不同点:
1、余诗的感情朴实,读起来朗朗上口,席诗比较含蓄
2、余诗用衬托的方式,从远到近,从大到小,由浅入深,一层又一层铺叙出乡愁之浓,像一个故事,娓娓道来;席诗运用想象,细腻的表现出乡愁的主题,像描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