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阶段检测(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阶段检测(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3 08:3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阶段检测(二)
(测试范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入表格中相应的题号下面)
1.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商代
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C.王权逐渐走向集中 D.开始实行分封制
2.春秋时期,晋文公创立六卿制,掌管晋国政治、军事和外交事务,按照“长逝次补”的规则轮流执政。到战国初期,几大卿族在斗争中仅剩韩、赵、魏三家。晋国六卿制
A.是晋国确立霸业的条件 B.为晋国分裂埋下了隐患
C.是西周分封制度的延续 D.是秦朝九卿制度的基础
3.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提道:“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这大约是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该论述中的秦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在
A.编制户口,加强国家管理
B.奖励军功,取消世卿世禄制
C.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制
D.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4.某博物馆收藏了一块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砖文写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该砖经学者推测为秦朝文物。该文物印证了秦朝
A.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B.国家统一,皇帝集权
C.社会稳定,人民富裕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5.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汉武帝此举
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 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
C.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 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
6.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们的共同理想是
A.发展经济 B.争权夺利 C.打败孙权 D.统一中国
7.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西晋
东晋
南朝
皇权的宗室外戚
19%-38%
7%
19%-38%
门阀的世家大族
49%-64%
78%
49%-64%
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
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
8.有学者认为,“鲜卑族在走向历史的更高层次的必然趋势中失去的只是它内在的落后格局和外在的族类名称,迎来的则是它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而在隋唐的新生和大放异彩。”材料意在说明,鲜卑族的变革
A.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B.促进黄河流域民族融合
C.促进北魏经济发展 D.为后世的发展注入活力
9.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主要忽视了该时期
A.民族交融的作用 B.察举制的积极作用
C.江南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D.有效打击士族势力
10.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①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②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 ③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④都是因暴政而亡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中唐后,汴州(开封)、宋州(商丘)、楚州(淮安)、广陵(扬州)、苏州和杭州等城市逐渐繁荣起来,其主要原因是
A.运河航运的兴盛 B.长江航运的发达
C.江南经济的发展 D.对外贸易的兴盛
12.唐太宗曾说:“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以下唐太宗实践这一言论的措施是
A.轻徭薄赋 B.虚怀纳谏 C.劝课农桑 D.戒奢从简
13.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统治者的革新魄力
C.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14.开元年间,唐玄宗改贞观十道为十五道,每道设立一名固定的监察官员——采访处置使。玄宗后期,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这一变化
A.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B.促使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
C.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5.“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黄巢起义
A.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C.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D.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
16.科举制同以往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这表明科举制
A.提高了官员素质 B.实现了社会公平
C.推动了教育发展 D.有利于中央集权
17.有学者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各部职责有了明确的分工,……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这表明三省六部制
A.导致了权力分散,不利于皇帝集权 B.明确了各部职责,实现了限制皇权
C.强化了权力制约,减弱了国家机能 D.便利了政令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
18.隋朝规定“(丁)民满五十,纳庸代役”;公元624年,唐高祖颁布“……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下列关于“庸”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输庸代役有利于保障农时 ②唐与隋相比放宽纳庸年龄限制 ③相对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 ④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③④
19.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
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 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
20.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反映了
A.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B.儒道思想的融合
C.儒本道末的指导思想 D.道教危机的出现
21.我们通过研究唐代诗人和诗篇发现:杜甫恋君爱民、关怀社会;李白痴想神仙、梦为王佐;王维淡漠世情、静观自适。这体现出唐诗
A.实现了三教合一 B.服务于儒学主流地位
C.风格多元化 D.具有极强的世俗性
22.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其中饮食烹饪有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
A.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藏等方法 B.汇集了当时最高超的烹饪技术
C.是北方民族交融在文化上的反映 D.是实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2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A.诸葛亮 B.贾思勰 C.祖冲之 D.郦道元
24.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辟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国文化 D.扩大了唐朝疆域
25.魏徵主编的《隋书?食货志》记载,北朝末期,中国河西走廊地区东罗马金币、萨珊波斯银币是官方认可的民间流通货币。后来考古学者在新疆和田与吐鲁番分别发现了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这一考古发现
A.有利于印证北朝民间货币的使用情况 B.表明中欧之间的交流始于南北朝
C.证明《隋书?食货志》的内容皆为信史 D.可印证当时中西贸易的繁盛
二、非选择题
2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材料二 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从理论上讲,皇帝拥有天下所有权力,尚书省是贯彻皇权的具体办事机构,尚书省的首脑即为丞相。历史沿革中,尚书省的一枝独大,势必造成相权过重,为了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简明来说为了抑制相权,中书省和门下省应运而生。“三省六部制”是秉承儒家思想,汲取历代治权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的,到了唐代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唐代政治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6分)
(2)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的表现。(5分)
27.(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摘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材料二 中国文明的独特个性亦内在地体现于审美之中。周代以来,特别是先秦诸子之后,中国人就已经有了儒道互补的审美传统。……魏晋时期的审美,曾试图废儒而重道,但却是颓废而变态的。然而尽管如此,魏晋审美的定势却对中国往后的艺术实践具有极大的影响。
唐代开国之后不久,便有一种新的审美意向在成长和发展,到开元、天宝年间,蔚为大观。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使汉魏旧学(北朝)与齐梁新声(南朝)相互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丝绸之路”引进来的不只是“胡商”会集,而且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以至各种宗教。
——摘编自《中国文明史》
材料三 下面为两幅唐代艺术品(局部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时期流行怎样的社会风气并分析这种社会风气形成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的审美意向有了哪些新发展并指出这些审美意向体现了唐朝怎样的社会现实。(5分)
28.(12分)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
——《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及原则。(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制度的弊端。(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作用。(4分)
(4)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2分)
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6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6分)
阶段检测(二)
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材料中商王将自己说成是“帝”神的嫡系子孙,这是为了神化王权,反映了商代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政治特点,故A项正确。
2.B 【解析】根据材料“到战国初期,几大卿族在斗争中仅剩韩、赵、魏三家”及所学三家分晋的历史可知,晋国六卿制为晋国分裂埋下了隐患,故B项正确。
3.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中移风易俗的相关内容,即实行分异令,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
4.B 【解析】材料中的“秦朝文物”及“海内皆臣”等信息印证了秦朝完成国家统一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史实,故B项正确。
5.A 【解析】汉武帝改变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故A项正确。
6.D 【解析】依据题干中“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的理想在于辅佐刘备兴复汉室,统一中国;曹操也想结束东汉末年以来的军阀割据局面,统一中国,故选D项。
7.B 【解析】魏晋时期门阀政治盛行,豪强大族控制朝政,皇权受到约束,图表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的占比反映了皇权与门阀士族的权力斗争,故B项正确。
8.D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而在隋唐时期获得新生和大放异彩。由此可知,材料意在说明鲜卑族的变革为隋唐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故D项正确。
9.A 【解析】魏晋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A项正确。
10.A 【解析】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①符合题意;秦朝修筑了长城,隋朝开凿了大运河,②符合题意;秦朝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秦朝被推翻。隋炀帝的暴政引发农民起义,最后隋朝被推翻。秦朝和隋朝都是因暴政而亡,④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②④正确,故A项正确;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隋朝没有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③不是共同点,因此B、C、D三项错误。
11.A 【解析】根据地理知识分析,材料中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京杭大运河的附近,大运河的开通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故A项正确。
12.B 【解析】根据材料“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朕)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可知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唐太宗则虚怀纳谏,故选B项。
13.C 【解析】材料“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说明唐太宗治国任人唯贤,不拘一格,故C项正确。
14.D 【解析】材料中“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导致军、政、监察集于一身,不利于防范贪腐、渎职等行为,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
15.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黄巢起义,唐末农民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B项正确。
16.D 【解析】根据材料“同以往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比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来说把选官权力收归为中央,这有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17.D 【解析】三省六部制不仅分化了丞相的权力,也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提高了行政效率,故D项正确。
18.A 【解析】农忙时节用庸代替服劳役,可以保障农业生产,①正确;隋朝规定,满五十才可以纳庸代役,而唐代只要是成年男子均可,说明唐代放宽了纳庸年龄限制,②正确;纳庸代役,成年男子可以不去服劳役,相对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③正确;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④正确; ①②③④正确,故选A项。
19.D 【解析】租庸调规定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后来转向“田亩税”,说明政府对“人丁”的控制削弱,故D项正确。
20.B 【解析】材料信息“道教典籍”“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表明这一时期道教典籍中吸收了儒家思想,这反映了儒道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
21.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人,这体现了唐诗风格的多元化,故C项正确。
22.A 【解析】材料介绍的酱、豆豉等烹饪是关于食品加工与贮藏的方法,故A项正确。
23.C 【解析】依据材料“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他的研究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的时间,故选C项。
24.C 【解析】据所学可知,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都是为了佛法,二者都促进了中国文化传播,故C项正确。
25.D 【解析】材料中“东罗马金币、萨珊波斯银币是官方认可的民间流通货币”“考古学者在新疆和田与吐鲁番分别发现了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表明,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中西之际的贸易交流,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1)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3分)
作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分)
理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和监督,可以防止大臣专权;设政事堂由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形式上带有民主色彩,但其实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4分)
(3)三省六部制具有权力的制衡性。(1分)如三省的权力分立,门下省的封驳和谏官制度,是对君权的制约;而门下省和中书省的设立则是对尚书省权力的限制,即对相权的限制;唐代的丞相制是“集体领导制”,权力的互相制约相对保证了政策方针的制定及实施的大致正确。(4分)
27.(1)社会风气:以貌取人;精神颓废,浮华虚无,缺乏道义。(2分)
形成因素:社会动荡;世家大族掌控政权,社会阶层趋于固化;道教兴起、佛教传入使儒学面临危机。(4分)
(2)新发展:崇尚壮丽、健美、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健康丰满的价值取向。(2分)
社会现实:经济上国力强盛;政治上和谐统一;文化上思想多元,兼收并蓄。(3分)
28.(1)选官制度:察举、征召、辟除。(2分)
原则:按照品行高低进行选拔。(2分)
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2分)
作用:官吏任免和考核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逐步放宽录取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打击门阀士族;促进社会阶层流动。(4分)
(4)特点:从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到依据学识水平选拔。(2分)
29.(1)表现: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学艺术的多彩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长安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对世界影响很大,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6分)
(2)原因:统治者励精图治,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开明的民族、外交和文化政策;统治者的博大胸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