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知识点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下列有关仪器连接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橡皮塞旋进容器口
B.玻璃导管口附近沾水后旋进乳胶管
C.分液漏斗下端玻璃管压进橡皮塞孔中
D.玻璃导管沾水后旋进橡皮塞孔中
【解析】选C。仪器连接时需要考虑到仪器的规格是否匹配,特别是玻璃仪器与橡皮塞连接时为了容易旋紧应沾水减少摩擦。
2、以下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答案】选B。
3、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A.小于6毫升 B.大于6毫升 C.等于6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
【解析】选B。用量筒量取溶液正确的读法是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时,读数大而实际剩余液体体积数值小,所以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大于6毫升。
4、下列化学仪器必须垫上石棉网才能加热的是( )
A.试管 B.燃烧匙 C.烧杯 D.蒸发皿
【答案】选C。
5、下列图示的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析】选C。金属颗粒或块状固体加入试管时,应将试管横放,被加入的物质放在管口,沿内壁缓缓滑下以免打破试管。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点燃酒精灯应用火柴,不能引燃以免失火。
6、 “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污染。下列做法中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
A.实验中未说明药品用量时,取用较多量药品进行实验
B.实验室将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C.对废旧电池作深埋处理,消除其污染
D.化工生产中使原料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
【答案】选D。
7、 下图所示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 ( )
【解析】选D。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的质量时,应该是左物右码。
8、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解析】选A。试剂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体积不能超过三分之一;托盘天平称量时应该左物右码。
9、对下列事故的应急措施正确的是( )
A. 若洒出的酒精在桌子上燃烧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B.酒精灯内酒精不足时,可以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C.万一药液溅到眼睛里,应立即揉揉眼睛,缓解一下
D.家用电器着火时刻立即用水浇灭
【答案】选A。
10、下列错误的实验操作中,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是( )
【解析】选B。用酒精灯来引燃酒精灯易引起失火。
11、请将体现下列实验操作目的的正确选项,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防止药品污染 B.防止试管破裂 C.防止实验误差 D.防止液体溅出
(1)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
(2)滴管使用后,及时清洗并放在试管架上。
(3)过滤时,混合液沿玻璃棒慢慢倒入漏斗中。
(4)量取液体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平视。
【答案】(1)B (2)A (3)D (4)C
熄
灭
酒
精
灯
向
试
管
加
固
体
加
热
液
体
用
滴
管
滴
液
A B C D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知识点一、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1、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瓷碗破碎
B.洗净的铁锅出现锈迹
C.潮湿的衣物经太阳晒变干
D.夏天从冰箱取出的瓶子外壁迅速附着一层水雾
【解析】选B。瓷碗破碎是形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湿衣物晒干是水由液态变为气态,从冰箱取出的瓶子由于温度低,会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二者都是物质状态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而铁锅生锈生成不同于铁的铁锈,因而是化学变化。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干冰升华 B.酒精燃烧 C.铁丝弯曲 D.西瓜榨汁
【解析】选B。可燃物的燃烧是发光、放热剧烈的氧化反应因而属于化学变化。干冰升华是状态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铁丝弯曲和西瓜榨汁都是物质形态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3、判断“达菲”的治疗机理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其依据是( )
A.病毒的大小是否改变 B.病毒的形状是否变化
C.病毒是否离开宿主细胞 D.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答案】选D。
4、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从事的下列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
是( )
A.用丝麻织布 B.用木料作家具
C.烧制瓷器 D.铁水铸成锅
【解析】选C。丝麻织布、木料作家具是形态的变化;铁水铸成锅是液体变为固体都属于物理变化;烧制瓷器时原料在一定条件下要发生化学变化。
5、 “飞天壮歌—中国首次太空漫步航天展”于5月24 日在南京展区圆满结束。航天所用燃料之一为液氢,下列说法中属于H2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液氢燃烧 B.氢气是最轻的气体 C.氢气具有可燃性 D.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解析】选C。液氢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动态的);氢气是最轻的气体是指密度小所以应属于氢气的物理性质;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是反应时表现的现象;氢气燃烧时表现出可以燃烧的性质。通常化学性质的描述语句中含有能、会、可以等字眼儿。
6、2008年9月11日,国家卫生部证实: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导致全国各地出现许多婴幼儿肾结石患者。下列关于三聚氰胺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纯白色晶体 B.密度为1.573克/厘米3
C.能溶于热水 D.在高温下能分解成氰化物和氮气
【解析】选D。选项A 、B 、C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D选项语句是指三聚氰胺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热解性属于化学性质。
7、下列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
A.我是紫红色固体 B.我在天然界中硬度最大 C.我在常温下是气体 D.我会生锈
【答案】选D。
8、 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颜色、状态 B.熔点、沸点 C.还原性、可燃性 D.密度、硬度
【解析】选C。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都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9、 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水结成冰 B.纸张燃烧 C. 玻璃破碎 D.汽油挥发
【解析】选B。水结成冰是状态的变化、玻璃破碎是形态的变化、汽油挥发是状态的变化都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纸张燃烧产生了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等,属于化学变化。
10、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冰棒融化 B.木材燃烧 C.湿衣服晾干 D.灯泡发光
【解析】选B。灯泡发光侧重的是能量的转化,通电前后灯泡是不变的,属于物理变化。
11、下图所述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解析】选D。丙烷做燃料是利用其可燃性。
12、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解析】选D。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也可以通过化学手段创造;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时其颜色可能不同,如:气态的氧为无色、液态的氧为淡蓝色;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相同的物质也是“新物质” 如:CO 燃烧生成CO2;“新物质”的组成不同是指组成元素不同如:水和氧气,即使组成元素相同其微观构成也是不同的如:CO2和CO;结构不同是指微观构成不同(包括分子、原子、离子或粒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等。
13、刚开始学习化学,你观察了四个实验:①水的沸腾 ②胆矾的研碎 ③胆矾溶液(即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④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选A。
D.用丙烷做“祥云”火炬的燃料
B. 用钢材铸造
体育场“鸟巢”
A. 用金属制作
奥运奖牌
C.用羊绒作“福娃”
的外层材料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知识点二、科学探究
1、小军同学在做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
A.向老师请教 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C.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D.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它实验
【解析】选D。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但放弃或没有创新意识是不可取的。
2、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盐酸。为能立即确定它是否为浓盐酸,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猜想假设 B.查阅资料 C.进行实验 D.交流讨论
【解析】选C。学习化学的重要的途径是实验。
3、如图,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过了一会儿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房间逃离时,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湿毛巾捂住鼻子 B.成站立姿势跑出
C.伏低身子逃出 D.淋湿衣服爬出
【解析】选B。封闭的空间内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说明高处氧气少,还有大量烟尘等有害物质,成站立姿势跑出是不对的。湿毛巾捂住口鼻是为了防止烟尘等有害物质进入呼吸道,淋湿衣服是降低温度不易燃烧。
4、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组成的。小明同学在做探究蜡烛燃烧实验时发现: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的蜡烛时,棉芯上升起的白烟,蜡烛可以被重新点燃。于是小明同学大胆猜测,这个白烟
是( )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棉线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解析】选D。这题是由一个探究实验的细节引申出来的。命题的出发点就在于考查学生如何提出猜想与假设。要求能够关注探究实验的细节问题,发现新问题并作出大胆假设。当然,这里的猜想与假设的结果不一定是正确的,一定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此题中的白烟被点燃,说明具有可燃性只能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5、根据维生素C能够使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理,用
右图所示的实验可以测定出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相
对多少。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
A.烧杯中溶液的体积
B.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
C.烧杯中紫色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
D.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
【解析】选D。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时需要控制两烧杯中溶液的体积相同;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也相同;烧杯中紫色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也要相同。根据果汁的滴数来测定维生素C含量,无需控制。
6、维生素C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不同的饮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不同。下面是小明同学运用学到的实验方法测定橙汁、果味饮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
【实验目的】测定不同饮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
【实验原理】 (1)维生素C是一种无色易溶于水的有机物,能与碘水反应,使碘水褪色;.
(2)淀粉遇到碘水变 色。.
【实验试剂】碘水、淀粉溶液、已知浓度的标准维生素C溶液、蒸馏水.
【实验过程】步骤1:在4支试管中分别盛有3.0 mL的下列物质:①蒸馏水,②标准维生素C溶液,.③橙汁,④果味饮料。分别向4支试管中滴加2滴淀粉溶液。.
步骤2:用4支相同的胶头滴管分别向①~④支试管中逐滴滴加碘水至刚好变色,并记录滴数。.
【实验记录】.
测定物质 ① ② ③ ④
滴入碘水的数量(滴) 1 8 15 5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小明测定的两种饮料中, 的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
(2)有的同学认为测定物质标准维生素C溶液是多余的,你认为呢 请说明理由: ;.
(3)化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下列 (填序号)情况会影响到测定结果。.
A.每次实验所用饮料的颜色不同 B.量取的被测试物质的体积不同.
C.试管的大小不同 D.没有用同一规格的胶头滴管滴加碘水.
【回顾与反思】实验中所用的淀粉溶液的作用是 。.
【解析】生物学中我们知道淀粉遇到碘水变蓝色。①试管中仅为淀粉溶液滴加碘水即变蓝。②③④试管中是维生素C溶液和淀粉溶液的混合物,滴加碘水时碘与维生素C反应,使碘水褪色。当把维生素C完全反应后,再滴加碘水时淀粉变蓝。根据滴入碘水的数量知③中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根据实验目的将橙汁和果味饮料分别与标准维生素C溶液进行比较,推测不同饮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
饮料的颜色不同说明浓度不同维生素C的含量不同;被测试物质的体积不同维生素C的含量也不同;
不同规格的胶头滴管滴加碘水时每滴的体积也不同所以都不符合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答案】【实验原理】(2)蓝 【实验记录】(1)橙汁(或③) (2)不是多余的,因为测定标准维生素C溶液是确定维生素C含量的标准,以便估算出饮料中维生素C的浓度(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A B D 【回顾与反思】确定维生素C是否与碘水完全反应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