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1-11-28 09:4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下作业
1.(2008年安徽肇庆)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的船舱里装滿了供战马吃的草料,航行途中突然草料着火,整个战舰瞬间变为火海。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草料舱没有氧气 B.草料舱通风不好
C.草料发生缓慢氧化积累了大量的热 D.草料温度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
2.(2008年山东烟台)如图,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过了一会儿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房间逃离时,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用湿毛巾捂住鼻子 (B)成站立姿势跑出
(C)伏低身子逃出 (D)淋湿衣服爬出
3.(2008年江苏南通)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4.(2008年山东泰安)从防止空气污染的角度考虑,下列实验过程应在通风橱中进行的是 ( )
5.(2008年黑龙江哈尔滨)干粉灭火器是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白色干粉来灭火。这种灭火器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其中干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它受热后生成苏
打、水和一种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的气体。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碳酸氢钠的性质有
(2)灭火时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
6.(2008年福建福州)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1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变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12装置进行实验。
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现象 解释
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的原因是① ;② 。
【反思与评价】 (1)改进后的图12装置与图11装置比较,优点是 。
(2)小林同学指出图1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1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
【拓展与迁移】
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小晶问:“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 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
甲:接近试管容积的1/5; 乙:不一定接近试管容积的1/5。
你赞同的预测是 (填“甲”或“乙”),理由是 。
课下作业答案:
1.A
2.B 解析:该题是从探究灭火的原理,上面的蜡烛由于缺氧先熄灭启发我们从火灾中逃生的正确方法。
3.D 解析: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增大可燃物欲扬起的接触面积,二是增加扬起的浓度。一般情况下,增大氧气的浓度较难操作,在空气中燃烧的物质,氧气浓度时一定的,要想燃烧更旺,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火要虚”就是在燃料中间留一些空气,以增大与扬起的接触面积。故D对。
点评:本题是考察燃烧的条件和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措施。生活中,燃料充分燃烧不仅可以节约能源,而且可以减少因不充分燃烧而产生的污染。
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验与污染。这四个实验中,铁与氧气反应产物只有四氧化三铁,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均无污染;唯有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会造成污染。
5.(1)白色固体(或白色粉末或白色粉末状固体)、受热能分解(或受热易分解)
(2)2NaHCO3 Na2CO3 + H2O + CO2↑
(3)分解
解析:从题目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碳酸氢钠的一条物理性质——白色固体和一条化学性质——受热易分解,分解的产物苏打是碳酸钠(Na2CO3)、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的气体是CO2,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点评:本题主要以信息给予的形式考察碳酸氢钠的性质和用途。
6.①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②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反思与评价](1)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
(2)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合理答案均可)
[拓展与迁移]甲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且上述实验白磷足量、气密性良好,所以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能接近试管容积的1/5 (或乙装置漏气等) (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白磷和红磷燃烧后的产物五氧化二磷会刺激呼吸道,故实验的改进就是为了避免生成物扩散到空气中,图2避免了这一问题。但是白磷燃烧放热,试管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容易将塞子弹开,图13绑上气球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白磷燃烧消耗了试管内的氧气,故压强减小,水进入试管内的体积就是原来氧气占空气的体积,即1/5体积。
点评:本题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考察了燃烧的条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等知识,同时考察了实验装置的评价与改进问题。
第七单元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课下作业
1.(2008年山东潍坊) 石油是—种重要能源,人类正面临着石油短缺、油价上涨的困惑。以下解决能源问题的方法不当的是( )
A.砍伐树木作燃料 B.利用太阳能 C.利用风能 D.开发核能
2.(2008年黑龙江哈尔滨)从环保的角度考虑,下列能源中最理想的是 ( )
A.煤 B.氢气 C.石油 D.天然气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硫燃烧需要先点燃,所以硫燃烧是吸收热量的
B.水蒸气液化放出热量,这是化学反应的放热现象
C.化石燃料的燃烧都放出热量
D.干冰升华时需吸收大量热,这是化学反应中的吸热现象
4.(2008年江苏南通)下列变化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 ( )
A.Zn与盐酸反应 B.NaOH固体溶于水
C.CO2与C反应 D.NH4NO3固体溶于水
5.(2008年重庆)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对这三种燃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混合物 B、燃烧后都会放出热量
C、都是可再生能源 D、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6.(2008年山东烟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理念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1)下列符合绿色奥运理念的是 。
①奥运场馆周围采用太阳能路灯照明;②在奥运场地使用电动汽车和新型清洁燃料汽车;③场馆附近的绿化采用微灌或滴灌智能控制技术;④将奥运村的生活垃圾全部集中深埋
(2)北京奥运游泳中心“水立方”的外墙体采用新型塑料膜材料ETFE[它是乙烯一四氟乙烯的共聚物,化学式为(C2 H2F2)n],这种材料美观、耐用,可以使用15至20年。以下关于ETFE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属于有机物;②属于有机合成材料;③易溶于水,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④化学性质在自然条件下稳定
(3)奥运“祥云”火炬的主材选用铝合金,燃料是丙烷(C3H8),火炬手持的部分使用橡胶皮革漆,手感舒适,仿佛与另一只手紧紧相握。请回答:燃料丙烷完全燃烧生成 ,不污染环境;铝合金材质主要优点是 、 (答两条即可);橡胶皮革漆中的橡胶属 材料。
(4)5月8日,北京奥运会“祥云”特制火炬克服低温、低压、空气稀薄、大风等不利条件,在珠峰之巅燃烧,举世为之惊叹。普通火炬在珠峰恶劣气候条件下容易熄灭的原因是:
(答两条即可)。
课下作业答案:
1.A
2.B 解析:煤、石油、天然气在燃烧过程中都会产生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氮硫氧化物以及烟尘等,而氢气燃烧只生成水,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
点评:氢气作为能源有三大优点:原料来源广、燃烧热值高、生成物没有污染,因此是一种最理想的能源。
3.C 解析:加热或点燃是物质燃烧需要的条件,并不是判断是否为吸热反应的依据。硫燃烧前点燃,目的是使温度达到硫的着火点,而硫的燃烧是放热的;干冰升华和水蒸气液化都是物理变化,这是物理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4.CD 思路分析:A、C是化学反应,其中A是放热反应,C是吸热反应;B、D是物质溶解的过程,是物理变化。其中NaOH固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升高,NH4NO3固体溶于水会吸收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降低。
点评:本题考察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这种变化有时在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应用,故一定要了解。
5.C 解析:煤、石油、天然气都含有多种杂质,故属于混合物;燃烧后都放热,故可以作燃料;同时,通过加工可以得到很多化工原料,因而A、B、D都对。、煤、石油、天然气是动植物的遗体在地壳中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C错。
点评:本题考查化石燃料的有关问题,属于能源问题,这是中考的热点之一,一定要全面了解。
6.(1)①②③ (2)①②④(3)CO2和H2O 质轻 抗腐蚀(或强度较大、硬度较大等) 有机高分子 (4)空气稀薄,氧气不充足易熄灭大风易吹散热量,使燃料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而熄灭(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 绿色奥运注重节能、环保、对垃圾应分类回收;丙烷燃烧产生CO2和H2O;优点包括: 质轻 抗腐蚀、强度较大等;大风易吹散热量,使燃料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而熄灭。
第七单元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课下作业
1.(2008年江苏泰州)为解决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等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建立如下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循环体系:
上述关系图能反映的化学观点或化学思想有: ( )
①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是守恒的;②燃烧时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和光能;③化学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④光能或电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⑤无机物和有机物可以相互转化;⑥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2008年江苏盐城)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促进低碳经济”,警示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危害。现已证实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
A.O2 B.N2 C.H2 D.CO2
3.(2008广东揭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限制CO2 ,通过 作用将CO2 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
(1)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吸收CO2,通过 作用将CO2释放到大气中。
(2)科学家采取“组合转化”技术,将CO2 和H2 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水。请在括号中填写该化工原料的化学式:
2CO2 +6H2 ==1( )+ 4H2O
(3)为了减慢大气中CO2 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填序号) 。
4.(2008年南通)“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标志月球探测成为中国航天的现实。
(1)“嫦娥一号”使用的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氧气从淡蓝色液体变成无色气体发生了_______变化,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液态氢作燃料除燃烧时产生较大的推动力外,另一个优点是_____________。对于目前全世界出现能源危机,以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合理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至少填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球上的3He(3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蕴藏量巨大,探月的目标之一是探测核聚变燃料3He的分布。地球上的氦元素主要以4He形式存在。从原子的构成来看,3He、4He两种原子的_______数不同,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
5.(2008年 黑龙江哈尔滨)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在图中用画图或文字表述的方式简单形象地表达“地球”的感受。
(2)这种现象可能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是
(3)你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08年山东烟台)不少科学家认为地球表面变暖及一些异常气候(如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雪灾)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所形成的“温室效应”有一定的关系。
(1)下列反应都能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试分析判断,会加剧“温室效应”的主要化学反应是 (填序号)。
④石油+氧气 二氧化碳+水
(2)下列反应都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试判断,对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总量平衡至关重要的是 (填序号)。
(3)根据对(1)(2)的分析,你认为,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以防止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
课下作业答案:
1.D
2.D
3.①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 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③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4.(1)物理 2H2 + O2 点燃 2H2O 无污染 太阳能、风能
(2)中子 基本相同
解析:试题借助社会热点问题综合考查燃料知识、金属提取、元素化学性质与其结构的关系等等。液态氧变成氧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氢能源最大的优点就是生成物是水,无污染,是最理想的燃料;第2小题中因为3He、4He两种原子仅是中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化学性质也应该基本相同;第四小题中“金属钛中混有少量金属杂质”为金属镁,选择相应的方法前就注意结合试题中的信息“常温下耐酸碱”,说明钛常温下不会与酸或碱反应,也就可以通过加入酸溶液将镁除去。
5.(1)画“汗珠”或“温度计”等或写“好热”、“救命”等
(2)可能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没沿海城市(或洪水泛滥、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3)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更多的利用清洁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点评:本题通过一幅形象的卡通画,考察了温室效应的危害及防治措施,题目新颖、活泼,学生乐于接受。
6.(1)①②④(2)②
(3)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或使用氢能、核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植树造林
解析:能大量产生二氧化碳的会产生温室效应如:①②④;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保护大气应注意: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等。
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