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无言之美 课件(共43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无言之美 课件(共43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3 08:53:42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深山藏古寺
“含蓄不露”的“无言之美”
踏花归来马蹄香
竹锁桥边卖酒家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返回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类句子,那么,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吧!
15
无言之美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重点)
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难点)
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重点)
“无言”本指不说话,文中指适当“留白”,含蓄不露。标题言简意赅,揭示了本文的论题和主旨。
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美,不是只美在已经表现的一部分,而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所谓无言之美。无言之美,在于有太多留白地带和想象空间,可以给人们更多的回味。
文题解读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省
桐城县。现当代美学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
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
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
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注意积累生字词,结合注释和阅读提示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试着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通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说说本文围绕“无言”这一话题,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划分层次
第1部分(1—2)
第2部分(3—6)
阐述要论述的问题:言不能完全达意。
提出问题——文学能不能、要不要言尽其意、尽善尽美。
第3部分(7—12)
分析问题——以图画、文学作品、音乐、雕刻为例,具体论证美术作品的无言之美。
第4部分(13)
得出结论——归纳以上实例,得出鲜明论断。
1.孔子对他学生说的“予欲无言”的含义是什么?
内容解读
真理的声音是微弱的,孔子说了,可是没有人在听,或者仅仅是表面上在听,即使听了,也没有人去做。孔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所以孔子这句话是说,即使真理的声音很微弱,但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还是要按照其内在的规律运行,没有人能够阻挡。
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2.文章开头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首先,文章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从而展开了对“无言之美”的论述;其次,以这一事例为引入,故事性强,易于理解,也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作者认为要想明了“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读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言”是“达意”的手段,它固定,有迹象,散碎,有限;
☆“意”是“言达”的目的,它多变,无踪,混沌,无限;
☆“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述其大概。
2.请概括说明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
读第3自然段,回答问题
1.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只能近似。
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可以表达
但不能完全由言表达
固定的
有迹象的
散碎的
有限的
瞬息万变
缥缈无踪
混整的
无限的
对比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3.怎样理解“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言达意”比作“虚线画实物”,这说明“言是不能完全达意”的。
以图达意
第4自然段论说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论说了文学作品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只有“以言达意”才会引起美感。
这一段为下面阐述“尽善尽美”的条件,并且表明作者的观点做了铺垫。
读第4自然段,回答问题
作者接下来以文学为例,他是如何论证以言达意的?
文学中的以言达意
意象和语言要尽善尽美
美术作品不能说谎
完全的传情达意
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
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读第5自然段,回答问题
第6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提出问题——文学是否应当追求所言(所写)与所想完全一致?
读第6自然段,回答问题
读第7自然段,回答问题
1.读第7自然段,怎样理解“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这句话?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真的能做到“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也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强调了文学上要做到“无言之美”。
2.作者认为文学作品“要尽美尽善”“和自然逼真”,“才能引起美感”。后来又说“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这样说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达到“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仍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退一步讲,就算言完全能尽意,也不必要做到这一点,因为“言不尽意”给人带来的“无言之美”更难能可贵。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②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
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④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读第8自然段,回答问题
2.作者从哪些方面将相片和图画进行对比分析?其作用是什么?
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一是哪一个更“和自然逼真”,二是哪一个引起的美感更浓厚。
通过对比,说明了尽管相片能更逼真、完整地反映实物,而图画只是选择性的、理想化的表现,但图画比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更浓厚,这就通过类比,说明了“言不必尽意”所带来的“无言之美”。
黄山迎客松
相片和图画美术作品
3.请分析第8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对比相片和图片哪一个更“和自然逼真”,肯定了相片的“和自然逼真”,然后又进一步反问:两者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自然得出图片更具有美感。直接反驳了“和自然逼真”的观点。
照片与图片
1.作者从文学作品方面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论证方式
论据
举例论证
1.《论语》: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雪。
3.钱起四的《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圆。
4.怨情(李白)
陶渊明《归园田居》
美人卷珠帘,
深坐颦蛾眉。
杜甫《后出塞》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
……
言不尽意,也不必尽意
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
2.作者通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为例,论述了文学作品言不尽意,也不必尽意的观点。请你仿照作者的方法,选择一句你熟悉的诗句进行分析。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文学上的“无言之美”: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赏析李白的《怨情》
诗的前两句用赋,末尾用问句归结“怨情”。这里的赋是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是“卷珠帘”,然后“深坐”,再“颦蛾眉”,最后“泪痕湿”,行动可见,情态逼人。李白的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意境,一个孤独的女子的思念之情。这样一个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几个点,由这几个点勾出一幅简单的画面,同时又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随意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透露整个主题,可见诗人的洞察力。
赏析《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魏晋]陶渊明
【赏析】
这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
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
另外,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
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
——济慈《希腊花瓶歌》
作者从音乐方面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举例论证
无声胜有声,不必追求“尽量表现”。
读第10自然段,回答问题
作者从雕塑方面如何论证“无言之美”的?
举例论证
含蓄不露
金刚怒目
菩萨低眉
读第11、12自然段,回答问题
希腊雕刻家抓住人物“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来雕刻,含而不露,避免了“挣扎呼号”的直露,反而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1.研读最后一段,说说“无言”到底指什么。它又美在何处?
“无言”不仅仅指无法用言语形容,更指在表现客观对象的美时,并不把肚子里的一切都说出来,而是含蓄不露,留下空白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无言”美在含而不露,给欣赏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使其产生真切深刻的美感体验,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读第13自然段,回答问题
2.最后一段中作者不主张“吐肚子”,与前文的表述是否矛盾?
不矛盾。前面的“吐肚子”强调的是“和自然逼真”,要把想说的都要说出来。这是做到尽善尽美的条件;这里的不“吐肚子”强调的是艺术要懂得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侧重点不同,故不矛盾。
1.作者是怎样论述“无言之美”的?请你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孔子与子贡的对话
引论
“无言”的话题
论证
“言”和“意”的关系
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
对“无言之美”的论述
美术与摄影的选择
文学中的意蕴之美
音乐中的无声之美
雕刻中的含蓄不露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结论
合作探究
2.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3.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一切宽阔宏伟之景,一切悲凉之意,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树万言都是难以说尽的,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4.作者在文末说:“说出来的越少,
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分组讨论,说说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观点一:我认同。一切美术作品,“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无言”“少言”的美术作品,含蓄不露,以有限的“言”表现无限的美,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观点二:我不认同。“无言之美”只是用尽可能精练的“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并非越少越好。例如,音乐中“无声胜有声"必须建立在“有声”的基础上,无声的寂静并非就是最美的境界。所以,含蓄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但并非说出来的越少越好。
写作特色
1.论据丰富,典型有力
本文作者“信手拈来”的美术、文学、音乐、雕刻等方面的实例,涉及不同门类,有中有外,不仅数量丰富,内容翔实,并且无一不指向“无言之美”这一中心。例如第9段连续列举“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等例子,对其进行“演义”和“玩味”,从而论证“尽量表现”不如“含蓄”更有味更真切更动人,颇有说服力。
2.方法多样,论证有力
(1)举例论证。为证明“言不必达意”“无言之美”,作者分别列举了图画、文学、音乐、雕塑等具体的实例,然后从中进行分析,有力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2)对比论证。第3自然段把“言”和“意”进行比较;第8自然段把相片和图片进行比较;第10自然段的流露和含蓄的比较等都是为证明“无言之美”服务的。
(3)引证。文章开篇就引述孔子的话,目的是引出对“无言”的论述。第9自然段在列举不同文学作品的例子时,分别引述了《论语》《时运》《读<山海经>》《省试湘灵鼓瑟》《登幽州台歌》《归园田居》《后出塞》等文学作品中的诗文加以分析论述。在第10自然段中又列举了《琵琶行》和《希腊花瓶歌》的诗句和原文,进行有力证明。
3.深刻严谨,平实洗练
本文由《论语》中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引申到对美术作品中“无言”的理解,否定了“尽美尽善”“和自然逼真”的观点,以多个美术方面的例子为依据,得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观点,颇具独特性和深刻性。在论述过程中则十分讲究用语的严谨准确。例如,“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中的“完全”、“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中的“稍”等,都用得极有分寸,经得起推敲。
作为一篇学术著作,本文深入浅出,洗练明白。一方面,作者用了不少诸如“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稍有美术口胃的人”等口语化的表达;另一方面,作者在读者有可能产生理解障碍之处常常加以适当的解释,如第5段“要‘和自然逼真’……毫无余蕴”,第13段“换句话说”等,都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
学习本文之后,我懂得欣赏艺术作品不仅要关注有形有象的部分,而且要关注艺术的“无言”之处,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感受到艺术家的匠心,感受到艺术的美好。
学习本文之后,我懂得我们在写作或艺术创作时,要注意留出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的地方,创造出艺术的“无言之美”,增加艺术创作的情趣。
畅谈感受
学习本文之后,我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和作者一样,善于发现各种艺术作品的共通之处,并用自己了解的艺术欣赏形式去理解新的、陌生的艺术形式。
课后作业
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请你选择本书中的一篇课文,进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