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看看这些图片,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都能想到什么?
驱遣我们的想象
叶圣陶
有人说:“强大的美国来自于想象力和创造力。”诚然,想象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小到一个人的成长与进步,都不能没有想象力的参与。事实上,就连阅读一篇文章,欣赏一种文艺作品,没有想象的参与,都无法尽情领略到它的美感。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作品的时候驱遣我们的想象呢?让著名的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告诉你。
导入新课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学习目标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有童话故事《稻草人》。
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作者简介
叶圣陶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大家看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欣赏文艺作品,他提出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回归作品的意境中,并作下文章。
背景链接
《驱遣我们的想象》,题目中的“驱遣”,意思是驱动,调遣,使用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鉴赏文艺作品,要驱动、调遣我们的想象力。
文题解说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作者的观点。
思考:想象对于文艺作品的重要性。
通读课文
整体感知
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相当于中心话题,引出下文的论述)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
(先阐述“写”的角度)
(先阐述“读”的角度)
(举第一个例子论证之后的小结论)
(举第二个例子论证之后的小结论)
(结尾得出全文中心论点)
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文题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论点。
欣赏文艺作品,必须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才能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划分层次
第1部分(1—4)
第2部分(5—13)
以“歌谣”为例,按时间顺序介绍文艺的发展过程,指出古今各类文艺从外表说,都是文字的集合体。
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海燕》的解读为例,指导读者如何驱遣想象去阅读,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3部分(14)
总结全文,指出鉴赏文艺的最大目的以及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驱遣我们的想象
文艺与文字
驱遣想象的意义
驱遣我们的想象
在想象中睁开眼
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
把握欣赏方法
接受美感
人生受用
(1--4)
(8、9)
(11--13)
(14)
第一部分是怎样阐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的?
文章开篇先介绍了文艺的产生,然后介绍文字产生后,文艺与文字“并了家”,最后介绍当纸笔以及印刷术发明后,文字完全成为文艺的集合体。而且文字不断成为各种文艺作品的集合体。
内容解读
第一部分(1-4)
2.文艺的门类很多,不止歌谣一种。古今属于各种门类的文艺,我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说,没有一种不是文字的集合体。
由较早产生、较易理解的“歌谣”说到整个“文艺”领域,将“文艺作品”定位为“文字的集合体”,为下文论述奠定基础。
赏析句子
1.文艺和文字就并了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拟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艺可以用文字表达出来了。
1.第5自然段中“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把文字比作桥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中的作用。使论证通俗易懂。
第二部分(5-13)
读者
文字
作者
2.第6、7两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两段分别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出发,说明他们各自怎样通过文字传达所见所感和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的。
这两段文字是对上一段“桥梁”比喻的进一步诠释和阐述。也是为下面的举例论证做了理论铺垫。
同
异
3.在文艺方面,作者和读者有什么异同?试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都借助文字来实现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都离不开想象思维。
作者的努力是从旨趣到符号,用文字传达他的所见所感;读者的努力是从符号到旨趣,通过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①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6段)
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是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析句子
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②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作者在创造之前无所见,这个“见”字,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
“见”字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观察,多积累;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4.第8段作者以一诗为例,是如何阐述驱遣想象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字面理解或提出问题
在想象中睁开眼来
死盯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画来
领会意境
根据景物,想象画面
5.文章的第8、9两个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论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先从字面解释来研究,得不到诗句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接着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
通过举例与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6.简述
8、9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这两段文字论述了在赏析王维的诗句时应怎样驱使我们的想象力。
首先从反面论述:如果从字面意义或从无用的画面推敲无用的问题,那么就不会领会诗句的意思。
然后从正面阐述:将诗句勾勒成一幅画面,然后推想“直”“圆”等形容词的表达效果,这样就理解了诗句的意境。
第9自然段围绕着上面的举例,进一步论述,解释说明了如果驱遣我们的想象理解了作者的意境,就会得到一种愉悦。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7.文章第8自然段举例论证了想象力对鉴赏文艺作品的重要性,请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列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
这段描述父亲攀爬月台的文字,能因我们
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
可以想象他两手上攀时的费力,甚至青筋突起;
可以想象到两脚是挣扎着向上缩,通过想象,父亲的形象就在眼前真切起来,父亲这样做,完全是出于他的一片爱子之心,因而这段描写就非常感人。
通过驱遣想象,我们就可以理解到作者父子之间那种真挚动人的情感。
字面理解或提出问题
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
化身海燕,想象画面
领会意境
死盯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
海燕
8.第11段作者以一文为例,是如何阐述驱遣想象的?
9.第13段作者说,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就无从得到这种受用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我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作者的文艺创作,并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也并不是自己的所见所感完全能用文字表达出来。而是有所选择,作想象的安排。我们只有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走进作者,进入作品的意境,还原他创作时的思想,才能和作者一样,获取审美的受用。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文字是传情达意的,一头连着读者,一头连着作者,借助于文字,读者便可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有时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审美愉悦还是有的,因而也能获得受用,所以作者的这种观点太过绝对。我认为值得商榷。
10.结合11-13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先从字面解释来研究,领会不到这首诗的意思;接着又论述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而且展开翅膀随海燕飞掠,就领会了这首诗。
通过举例与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读者从中体验到愉快,得到受用。
11.作者以一诗一文为例,来说明欣赏文艺作品要驱遣我们的想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一诗一文为例,文艺类型多样,有代表性;另外诗文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文艺作品,深入浅出,便于大家理解和接受,进而产生观点上的共鸣,更好地形成鉴赏能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结尾有什么作用?
第三部分(14)
在内容上,强调鉴赏文艺的目的,并说明唯有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
在结构上,点题,总结上文,照应前文,使文章自然收束,水到渠成。
赏析句子:
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这句话既承接上文,又点出鉴赏文艺的最大目的。“接受美感的经验”指的是驱遣想象去阅读,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意境。“最大”这一限制性词语用得准确,表明不排除有其他附加目的,但强调了这一目的最为重要。
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然后以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各自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驱遣想象的作用。
最后得出结论:鉴赏文艺,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合作探究
1.以诗文为例,结构条理清晰。
为了让读者了解驱遣想象的方法,作者以一诗一文为例,前者强调将作品看作一幅画,后者强调生出一对想象的翅膀,带领读者驱遣想象理解作品。两个例子的结构类似,分析方法大致相同,结构条理清晰,脉络井然。
写作特色
2.语言平实,通俗易懂。
虽然作者在论说文艺作品的意境和想象力的问题,但是在阐述的过程中,使用了通俗易懂的文字。
如“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就不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等语言就通俗易懂。
3.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这是本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本文为了论述应驱遣我们的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的意境,先后列举了赏析王维的诗句和赏析高尔基的《海燕》的例子,进行详细的阐述。
(2)对比论证。
在列举两个事例的时候,作者都是先从反面说起,如果只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很难把握文艺作品的意境。然后从正面阐述,如果驱遣我们的想象力,将自己融入到文字中,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境。
1.发挥想象补写句子。
月亮:从轻云中探出,让我们感受到了轻盈和皎洁;
高山:雄伟的高山在大地上高高耸立,让我们感受到了高大和威武;
大海:从沉寂的海洋覆盖地平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风:清爽的轻风从枝头轻轻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检测
让我们感受到
博大和辽阔
让我们感受到
了凉爽和亲切
2.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补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义连贯。
梦想有多高远,舞台才可能有多么宽广。只要有生命,就应该有梦想;只要有梦想,生命才可能有价值。梦想是一个目标,一根支柱,一种信念。梦想是指引人们不断前进的灯塔,如果失去它,人们就会迷失方向;梦想是催发人们不断成长的动力,如果失去它,人们就会生命枯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梦想是帮助人们不断成功的基石,如果失去它,人们就会陷入泥沼;梦想是斩断人们前行障碍的利剑,如果失去它,人们就会困于荆棘。
运用本课学习的方法,对下面这句古诗进行鉴赏。200字左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后作业
赏析:边塞一夜大雪,枯枝落满雪花,本来是一片苦寒,但在诗人的想象里,却完全是另一个世界。雪压冬林玉树琼枝的景象,与梨花盛开,花团锦簇,压枝欲坠的景象极为神似。诗人“妙手回春”,以花喻雪,匠心独运,将塞外冬景比作江南春景,构思奇巧,意境奇绝,充满了浪漫色彩,体现出诗人超凡脱俗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