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第五节水的浮力(第1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1章第五节水的浮力(第1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1-11-28 12:53:13

文档简介

《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说出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公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浮力及知道一些常用的探究思想。
●经历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器材】:多媒体设备、弹簧秤、溢水杯、物块等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学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协作学习法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
1.教学重点:浮力概念的建立和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学难点: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3.教学的关键:以学生思维障碍为突破口,针对性地选取教学方法,选取最佳的实验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3分钟
通过儿歌动画(数鸭子)和五张图片(航空母舰、热气球,轮船,鸭子,人浮在死海上)引入。
二、新课教学
探究一:浮力的存在 5分钟
教师演示:木块浮在水上
提问1:我们知道木块由于受到浮力浮在水面上,那浸在水中的物块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思维)
提问2:如何判定物块是否受到向上的浮力?
学生讨论方案
教师演示:物块在水中下沉实验。
(称重法)
学生结论:在液体中下沉的物块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教师总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说明:从“上浮”到“下沉”,从“完全浸入”到“部分浸入”,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
探究二:浮力的方向                    4分钟
教师演示:找一段较粗的红毛线,将其两端分别固定在乒乓球和大烧杯的底部,将水注入大烧杯,直到将乒乓球浸没,观察到红毛线在竖直方向被拉直。将大烧杯的一端垫高,发现红毛线仍旧在竖直方向被拉直。
学生结论: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板书: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     ↓    ↓
      (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 (方向)
说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情况:①部分浸入 ②完全浸入
探究三:浮力的产生原因                    8分钟
立方体浸没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
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和面积相等,并且对应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提问1:水给它们的压强是否相等?(相等)
提问2:水给它们的压力是否相等?(让学生讨论)(压力相等并且方向相反)
分析:(p=ρgh=F/S S一定,F=p·S)但是,上下两表面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处的深度更深,压强更大,而上下两表面的表面积相同,据p=F/S?F=P·S,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更大。即F↑>F↓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F合=F↑- F↓,这就是浮力。
板书: F浮=F↑- F↓,方向竖直向上。
视频:播放立方体加水实验视频,加深认识与理解。
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
布置趣味实验:(课外完成,并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①取一只去底的矿泉水透明塑料瓶,瓶口朝下,瓶口略小于乒乓球。放入乒乓球。
  ②往塑料瓶里面注水,观察乒乓球会怎样运动?
  ③用瓶塞(或手)堵住漏水的瓶口,注意观察乒乓球在满水时有何现象发生?
订正:乒乓球放入水漂浮,说明受到浮力。问:放入水,就一定受浮力?
图1,球不上浮,说明没有受到浮力。
图2,将瓶口浸入水中,一旦乒乓球的下部有水,球立刻上浮,说明受到浮力。
因此,归纳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探究四: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0分钟
学生猜想:学生自主猜测可能的因素: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重)、物体的形状、深度h、浸入的液体密度、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等。
教师:同学们的猜想都有自己的道理,这些因素是否都会影响物体受到的浮力呢?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有道理,这要经过实验来验证。我们今天要进行的工作跟科学家一样,下面的工作就是要用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1)如何测物体(沉体、浮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2)验证影响因素类实验的探究思想(控制变量)
(3)验证实验需要哪些器材?
(4)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学生分组实验: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分成多组分别验证各自的观点,教师总结。
验证实验1: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物体的密度ρ物是否有关的实验。
如:取相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使其全部没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浮力。由于三者的密度(物体的重)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验证实验2: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的实验。
如:把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几种不同形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形状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 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验证实验3: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是否有关的实验。
如:把同一块橡皮泥浸入的不同液体(水、酒精、盐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不同,浮力也不同,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关。
引入生活中的现象(轮船上的吃水线)
验证实验4:请设计检验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是否有关的实验。
如:把物体浸入的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判断:
A: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物块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深度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物块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当物块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深度h无关。
教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仅仅是深度h发生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复习实验前提到的探究思想)
教师:故猜想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可能有关。下面同学们一起验证实验5。
验证实验5:检验F浮与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或说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否关系的实验。
如:把物体浸入的液体中(全部浸入的下沉过程),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故判断: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与液体深度h无关。
教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合作验证,讨论分析判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重、形状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h均无关,而与液体的密度ρ液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且由实验可得液体的密度ρ越大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越多(即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也就越重),可见浮力的大小是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有关的。提出问题: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若相等?(由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只与这两个因素有关),若不相等(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还有其他因素)?
教师: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如水、盐水或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进行比较。
教师:我们还可以做不同物体(物块、木块、橡皮泥)在不同液体(如水、酒精、盐水、煤油)中所受的浮力与这些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同时,部分浸没在液体中的浮体(如木块)也符合阿基米德原理。(可以要求几组学生把物体浸在不同的液体中实验)
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误差范围内)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
公式:F浮=G排=ρ液gV排液
适用范围: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三、复习小结 5分钟
提问1: 同学今天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从浮力的定义,方向,产生原因,决定因素,阿基米德原理等进行复习小结。
提问2:浮力大小的计算方法有哪些?(定义法、称重法、阿基米德公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26页第(1)(2)(3)题。
2、趣味实验作业:乒乓球上浮问题。
3、上网“搜索”有关潜水艇和热气球的原理。
【固定板书设计】:
           浮力
1. 浮力的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3. 浮力的产生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 浮力的大小决定因素:
1)液体的密度
2)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
5.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或气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ρ液gV排液
3)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6. 浮力大小计算方法
1)定义法、 2)称重法、 3)阿基米德公式(共57张PPT)
台州学院
楼丹莲
同学们!听着熟悉的儿歌,你们是否想过鸭子为什么会浮在水上
升空的热气球
浮在水面的轮船
人为什么能躺在水面上?
鸭子漂在水面上
在水里,许多东西能浮
在水面,比如乒乓球、木块,船等;也有许多东西上浮在空中,比如:氢气球,飞艇等;我们把这种向上的拖力和升力称为浮力。
漂在水上的物体受到浮力,那悬浮在水中或者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呢?
探究一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浮力
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烧杯、水
实验方法:
称重法
你能用实验判断浸在水中的石块
受到浮力的作用?
观看:
(1)在此实验中你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2)你观察到的现象能说明什么
将石块挂在测力计
的下方,记下测力
计的示数G为 N
6
将石块浸没在水中,记下
测力计的示数F为 N
2
G=6N
F=2N
石块受到的浮力F浮为 N
4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F浮=G-F( )
称重法
结论:
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练一练:
小娟同学将一个石块用细线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3.8N;当把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5 N.那么,这个石块受到的重力是___N,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____N.
3.8
2.3
一个盛水的杯中悬浮着一个小球,杯子放在斜面上,如图,此处小球受到的浮力方向如何?
探究二
液体里的物体所受浮力方向
器材:小球、红细线、烧杯、水
实验方法:
观察法
答:方向竖直向上。
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 。这个 叫做浮力。
定义:
F =G-F′
单位:牛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F向下
F向上
F

F

F

F向上
F 向下


实验演示论证
在水中不会上浮的乒乓球
物体的密度
浸入液体的密度
浸入液体的体积
物体的形状
物体所在的深度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五
小结与作业
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重)有否关系的实验。
如:取相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使其全部没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浮力。由于三者的密度(物体的重)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无关。
实验方法:
称重法

F =G-F′

G
F′
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物体的形状有否关系的实验。
如:把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几种不同形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形状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 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F1 = F2 = F3
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否关系的实验。
如:把同一块橡皮泥浸入的不同液体(水,酒精,盐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不同,浮力也不同,
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关



酒精
盐水

F酒精轮船的吃水线
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有否关系的实验。
如:把物体浸入的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
情况一 情况二
A: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物体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深度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物块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当物块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深度h无关。
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没有控制变量一定( )故判断错误。
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
如:把一个物体浸入的液体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不同,浮力也不相同,故判断: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与液体深度h无关。
检验F浮与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或说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否关系的实验。
实验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 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即:
F =G = ρ液g v排


实验演示论证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称为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产生原因: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二、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或气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G排=ρ液gV排液
三、浮力的大小的计算
1.定义法 2.称重法 3.阿基米德原理
完成课后练习第26页第(1)(2)(3)题
趣味实验作业:乒乓球上浮问题。
上网“搜索”有关潜水艇和热气球的原理和阿基米德故事。我说课的课题是浮力,本说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逐一介绍。
首先说明的是
1.浮力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初中八年级科学第一章第5节的内容,它是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二力平衡等相关知识来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而展开的。
2.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本节课的要求如下: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本节课的要求:
1.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制作升空气球。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将此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浮力概念、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而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利用将在第二课时中学习。
根据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以及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单位)。
●说出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公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浮力及知道一些常用的探究思想。
●经历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浮力概念贯穿本节内容始末,因此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于探究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需要综合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并且需要较高分析概括和实践动手能力,由于初中生思维品质因素不高,所以这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的关键:
以学生思维障碍为突破口,针对性地选取教学方法,选取最佳的实验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说教法,在综合分析教材、学生、以及自身的特点之后,我选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讲授法,浮力这一节内容较多,我通过讲授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浮力的相关概念和规律。同时,对学生分组实验得到的实验结论进行合理的总结,便于学生全面性地掌握。
2.讨论法,讨论法用于分组实验(探究浮力大小影响因素)当中:讨论实验方案、实验设计思想、实验结果等。我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3.实验探究法,教材中设置了多个演示实验,但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不利于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求知心理,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故:
1.把实验设置为:即有演示实验又有学生探究实验。
2.通过分工合作和多次实验,以筛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获得F浮与G排液的数值关系,并运用实验验证和归纳法得出一般规律。
4.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我在多个环节中运用了启发式教学。
1.从浮力的施力物体“水”出发,到复习知识点“水的压强”,最后得出其产生原因。
2.布置趣味实验,乒乓球上浮问题。创设情境,破解学生的主观臆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小球在未加盖的瓶子里不上浮,从而认识到浮力的本质。
在以上多种教学法中,以启发式教学为统帅 ,把多种教学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地加以利用,达到最佳组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只有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才可自己去发现真理。在本节课中,我将教给或者强化学生以下几中学习方法。
1.观察法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在演示实验和自主探究实验中指导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获得感性材料,经过思维加工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
2.自主学习法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将自主学习分为为课堂自学和课后自学两个部分。
1.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同学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课后,进行课外实验(乒乓球上浮问题),学生自己阅读书本,上网查询浮力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
3.协作学习法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学的合作,探究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与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增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掌握知识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方向,围绕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1.新课导入,新课教学,巩固练习。
新课导入环节:我首先采用多媒体播放(儿歌)和几张有关浮力知识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航空母舰吗,那轮船呢,那你们知道轮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吗?此安排可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及时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是新课教学环节:
在分析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过程中,教师采用称重法的实验方法演示物块下沉。创设此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弹簧秤的数值大小变化。从而得出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启发思考,是否也可以通过称重法来测量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或者气体中同样也受到浮力。
在分析浮力的方向时,教师演示在不同平面上系着木块的红绳变化实验。同时,指导学生观看红绳,学生很容易直观判断出其方向为竖直向上,避免了一些错误的结论。如,垂直向上。
随着教育思想的转变,教学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在分析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过程中,我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模式。首先,让学生大胆阐述他们的观点。常见的答案大致为以下几中: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重)、物体的形状、深度h、浸入的液体密度、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等。接下来是安排学生分组实验和多次实验,学生选取实验器材,根据自身设计的实验方案,验证假设。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过程中,通过相同体积不同密度的物体以及同一块橡皮泥不同形状相同物块在不同液体中进行多次实验,得出与液体密度有关的结论。为了巩固新知,我添加一张轮船的载重线图片和直观生动的动画。并介绍:由于大轮船将在不同海水密度海区里航行,而海水的密度又会影响浮力的大小,为了保证轮船的安全性,每艘船都应画上吃水线用来对轮船的载重量进行限制。
在分析物体所在深度和所浸入的体积大小这两个因素时,学生的思维存在障碍。学生易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情况一,学生当物块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浮力不变,得出无关。情况二,学生从部分进入到全部浸入水中,增大深度,浮力变小。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部分进入到全部浸入过程中,除了深度变化之外,其他因素是否同时也在变化。此时,学生经过比较得出浮力与浸入的体积有关的结论。当学生总结出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浸入物体的体积因素有关的结论。教师可以成功地过度到阿基米德的验证。
第三是巩固作业环节,为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我安排几分钟进行巩固和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第26页第(1)(2)(3)题2.趣味实验作业:乒乓球上浮问题。3.上网“搜索”有关潜水艇和热气球的原理和阿基米德故事。这样设计安排,不仅巩固知识点,而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共30张PPT)
目录
1.说教材
2.说教法
3.说学法
4.说教学设计
5.说固定板书
1.浮力是初中八年级科学第一章第5节的内容,它是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二力平衡等相关知识来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而展开的。
2.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是中学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2.课标要求
3.课时安排
4.教学目标
5.重点和
难点
1.教材地位
与作用
说教材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本节课的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本节课的要求:
1.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制作升空气球。
2.课标要求
3.课时安排
4.教学目标
5.重点和
难点
1.教材地位
与作用
说教材
浮力这节内容我们分为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浮力概念、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而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利用将在第二课时中学习。
2.课标要求
3.课时安排
4.教学目标
5.重点和
难点
1.教材地位
与作用
说教材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单位)。
●说出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公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浮力及知道一些常用的探究思想。
●经历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课标要求
3.课时安排
4.教学目标
5.重点和
难点
1.教材地位
与作用
说教材
教学重点:
浮力概念的建立和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
探究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的关键:
以学生思维障碍为突破口,针对性地选取教学方法,选取最佳的实验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课标要求
3.课时安排
4.教学目标
5.重点和
难点
1.教材地位
与作用
说教材
浮力这一节内容较多,教师通过讲授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浮力的相关知识。同时,对学生分组实验得到的实验结论进行合理的总结,便于学生全面性地掌握。
1.讲授法
2.讨论法
3.实验探究

4.启发式 教学法
说教法
讨论法用于分组实验(探究浮力大小影响因素)当中:讨论实验方案、实验设计思想、实验结果等。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1.讲授法
2.讨论法
3.实验探究

4.启发式 教学法
说教法
教材中设置了多个演示实验,但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不利于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求知心理,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故:
1.把实验改为:即有演示实验又有学生探究实验。 2.通过分工合作和多次实验,以筛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获得F浮与G排液的 数值关系,并运用实验验证和归纳法得出一般规律。
1.讲授法
2.讨论法
3.实验探究

4.启发式 教学法
说教法
启发式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
1.讲授法
2.讨论法
3.实验探究

4.启发式 教学法
说教法
在以上多种教学法中,以启发式教学为统帅,把多种教学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地加以利用,创造地加以利用,达到最佳组合
学生在演示实验和自主探究实验中从观察入手,在观察的基础上获得感性材料,经过思维加工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
1.观察法
2.自主学习

3.协作学习

说学法
1.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同学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课后,进行课外实验(乒乓球上浮问题),学生自己阅读书本,上网查询浮力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自主学习包括了课堂自学和课后自学。
1.观察法
2.自主学习

3.协作学习

说学法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学的合作,探究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与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增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
1.观察法
2.自主学习

3.协作学习

说学法
教师
多媒体播放(儿歌,图片)并提出问题
学生
集中注意力且认真思考,感受浮力的存在
1.新课导入
(3分)
2.新课讲授
(37分)
3.小结作业
(5分)
说教学设计
探究一:
(5分钟)
探究二:
( 4分钟)
探究四:
( 20分钟)
探究三:
( 8分钟)
1.新课导入
(3分钟)
2.新课讲授
(37分钟)
3.小结作业
(5分钟)
说教学设计
探究一:
演示物块在水中下沉,称重法
创设情景,动态观察,激发思维
1.新课导入
(3分)
2.新课讲授
(37分)
3.小结作业
(5分)
说教学设计
探究二:
演示在不同平面上系着木块的红绳变化
直观判断,加深记忆
1.新课导入
(3分)
2.新课讲授
(37分)
3.小结作业
(5分)
说教学设计
探究三:
演示一段压强分析视频且布置趣味作业
复习巩固,综合强化,加深认识
1.新课导入
(3分)
2.新课讲授
(37分)
3.小结作业
(5分)
说教学设计
物体的密度
浸入物体的体积
物体的形状
物体所在的深度
液体的密度
探究四:
1.新课导入
(3分)
2.新课讲授
(37分)
3.小结作业
(5分)
说教学设计

物体的密度
1.新课导入
(3分)
2.新课讲授
(37分)
3.小结作业
(5分)
说教学设计
物体的形状



F1 = F2 = F3
1.新课导入
(3分)
2.新课讲授
(37分)
3.小结作业
(5分)
说教学设计



酒精
盐水

F酒精液体的密度
1.新课导入
(3分)
2.新课讲授
(37分)
3.小结作业
(5分)
说教学设计
加深理解,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实用性
1.新课导入
(3分)
2.新课讲授
(37分)
3.小结作业
(5分)
说教学设计
物体所在的深度
浸入物体的体积
比较求异、严谨的科学态度
1.新课导入
(3分)
2.新课讲授
(37分)
3.小结作业
(5分)
说教学设计

实验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1.新课导入
(3分)
2.新课讲授
(37分)
3.小结作业
(5分)
说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
(3分)
2.新课讲授
(37分)
3.小结作业
(5分)
说教学设计
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 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即:
F 浮 =G排
=ρ液gv排
克服传统教学弊端
1.新课导入
(3分)
2.新课讲授
(37分)
3.小结作业
(5分)
说教学设计
完成课后练习第26页第(1)(2)(3)题
趣味实验作业:乒乓球上浮问题。
上网“搜索”有关潜水艇和热气球的
原理和阿基米德故事。
复习巩固知识
实验探究
自主学习
1.新课导入
(3分)
2.新课讲授
(37分)
3.小结作业
(5分)
说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