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2 18:2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词豪放的词风。
2.积累和建构品析语言的能力,提升理性思维品质,感受苏轼词中旷达的情感。
3.知人论世,感受苏东坡“宠辱不惊”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
课前学习任务
1、结合苏轼生平经历,简单画出苏轼的“政治人生”轨迹图。
2、诵读诗歌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听诵读,整体感知诗词内容。
1、完成表格填写,找出这首怀古词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诗句
特点
景物
人物
2、赏析“古地之景”——炼“字”、析“手法”
3、赏析“古地之人”——重“对比”
【学习任务二】深入感悟诗词中的蕴含的情感,知人论世,体悟诗人旷达的人生态度
1、从抒情的文字思考,这句是消极的情绪抒发还是对自我积极的心理安慰?
2、看看同时期苏轼写的文字,从其他的诗文中再去品品他到底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情感。
补充材料:
1、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
选自《前赤壁赋》
2、《定风波》——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第三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学习任务三】结合资料,理解诗人的文化构成对其人生态度和词风的影响。
补充资料:
纵观苏轼一生思想比较复杂,儒、释、道兼而有之,儒家的仁政爱民理想和《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点,是他积极用世,提出一些改革主张的思想动力;苏轼十分喜爱《庄子》,晚年又受到佛学的影响,在他头脑中还有老庄的清净无为、超然物外和佛家的身心皆空、与世无争的思想。这些思想就这样既矛盾而又统一的存在于苏轼的身上。
——《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
翟晴,《山东大学》2010
苏轼深受《庄子》的影响,在他的诗文中,从很多方面表现出与《庄子》近似的自然观和生命观。苏轼继承了《庄子》的生命即自然,自然即生命的思想,在苏轼看来,人的生命就应该从最自然的本真的情感出发,不应该有丝毫的世俗功利的考虑,自然的运行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人的生命也应该是自然而然的,离开了这种自然而然,就丢失了本心,失去了自由,人的生命也就形存实亡。
——blog..cn/banzhuang
推荐的学习资源
1.《苏东坡文集导读》徐中玉(国学大讲堂)、《苏轼诗集》中华书局、《苏轼诗集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苏轼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线上资源:充分利用因特网资源查询相关信息
3.
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课后练习
作业:
1.背诵全词
2.
完成《苏轼的流放日记》,以苏轼的口吻,写出他被贬黄州期间内心的挣扎与坚守。要求字数400字左右。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首词是因乌台诗案,苏东坡贬官黄州时所作。在汴京为官时,苏轼是无心创作词的,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帮助皇帝治理国家之上。
写这首词时,苏轼已在黄州居住两年有余,这两年他缺衣少食,饱尝人间疾苦。恰恰是士途上的不如意,让苏轼在疾苦的人世间,对人的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贬官黄州期间,激发了他对生命意义更深一层思考,这些宝贵的人生财富融入到他的词作中,促成了他写下许多千古流传的好词,达到了他人生中的文学创作巅峰。
在历经人生磨难之后,他的词中更多的表现出一种豁达和乐观。他把宋词的创作引领到一个广阔的空间,他的词作打破了唐以来内容主要以春愁秋恨、离别相思的特点,在他的词作中,山川景物、内心的忧愁快乐、怀古伤今、黎民百姓的生活,皆可入文。他的词,意境开阔、个性分明,在众多词作中《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其中的姣姣者。
在这首词作中,在上阙,诗人以壮阔的视野勾勒出赤壁雄壮之景,“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气势雄浑,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水画显示在读者面前,极具画面感。
在这样的雄浑背景下,引出三国往事,一切人物是那样的生动可感,但最终一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道出诗人对功过的真正感悟,一切一切,终究会随时间流逝,不留下任何东西。
最终诗人一句“人生如梦”道出对生命本真的看法:一切都如梦境一般,短暂,转眼即逝,所以成也罢、拜也罢、富贵繁华也罢、贫穷落魄也罢,最终一切都会消失。这是历经波澜后的苏轼对生命最通透的看法。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所以我们也能理解,苏轼在今后无数次再遭贬谪后,依然笑对人生,活出令世人敬佩的豁达和乐观。这是一位看透生命本质的、超脱肉体荣辱的伟大哲人的人生态度——宠辱不惊,泰然处之。
所以最后,诗人写出“一尊还酌江月”,在天地间,我与江与月共饮一杯酒,人生能豁达至此,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