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一、考点解读
标点符号是一套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标点符号有助于我们分清句子结构,辨明不同语气,准确理解词语的性质和文章的意义。见下表:
点号
句号
问号
叹号
逗号
顿号
分号
冒号
?
?
。
?
!
,
、
;
:
?
?
标号
引号
括号
破折号
省略号
着重号
书名号
间隔号
连接号
专名号
‘’
()
——
……
.
〈〉
.
-
—????~
——
“”
[]
《》
说明:(1)点号作用是点断,表明语句间的停顿、结构关系和语气。(2)标号作用是标明,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3)考查重点是点号;标号只涉及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其余不涉及。
具体用法
(一)顿号与逗号
顿号是句中最小的停顿,一般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者并列的短语。逗号主要用于句子内部需要停顿的主谓之间、动宾之间、状语之后,或各分句之间(有时用分号)。
例:家是什么?家不只是房子,不只是丈夫、妻子、孩子;家是一份惦念,家是一份牵挂。
使用顿号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并列词语作谓语、补语时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这个省今年的水利建设,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这篇文章真实,感人。
这篇文章写得真实,感人。
并列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时,只能用逗号。
例:他们在朦胧的夜色中,在大青树下,在纺车旁,用传统的诗一般的语言倾吐着彼此的爱慕和理想。
3.并列成分后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间用逗号。
例:我们的院子里种了一些菊花啦,月季啦,山竹啦,美人蕉等好多花。
乌鲁木齐的大街上到处摆着水果摊,甜瓜啊,西瓜啊,伊犁苹果啊,库尔勒香梨啊……走到哪儿都闻得见诱人的香味。
4.较长的并列成分间可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河水,这大雁的歌唱,使年轻人深深陶醉了。
5.如果并列短语中,某一部分内还有并列短语或词语,大并列短语之间用逗号,小并列短语之间用顿号。
例: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邻近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约数时不用顿号,但表示确数时用顿号。
例:全文共六个部分,就有三四个部分意思含混不清。
全文共六个部分,就有第三、四个部分意思含混不清。
太短的并列成分间(尤其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词语,不停顿也不会产生歧义),可不用顿号。
如:中小学生??省市领导??城乡交流??工农兵??调查研究
误用例:这次“严打”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干警”中间不需要顿号)
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与”“及”等连词,连词前不再用顿号(顿号不能和“和”“或”同用)。
误例:①我国科学、文化、艺术、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发展。
②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此两句用了“和”,前面的顿号应该删去。)
9.多个并列词语,最后两个词语之间用连词连接,而不用顿号。
例:今天晚会有如下节目:舞蹈、独唱、合唱、相声和杂技。
10.书名或引用的并列不用顿号。
例:书架上陈列着《呐喊》《雷雨》《红楼梦》等名著。
(二)逗号与分号
分号表示并列复句内部分句之间的停顿,停顿比逗号要长。在句中凡用逗号不能很清楚地表达并列分句关系的地方就用分号。
1.只有一重关系的复句,分句间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如果分句内部已用了逗号,并列分句之间必须用分号。
例:他的神色,还是那么的安祥;他的举止,还是那么凝重。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2.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用分号。
误例:①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②学习贵在刻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句号是句末点号,分号是句内点号。已经用了句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结束,再用分号,显得不伦不类。或者将句号改为逗号,或者分号改为句号。)
冒号
冒号的基本作用是总结上文和提示下文。
例:①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总结上文时相当于破折号)
张华上了大学,李萍进了技校,我当了工人: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②历史已不止一次告诉我们:当社会急遽变化的时候,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旧的关系不断改变,语言也会受到冲击,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我们一定要密切关注。
1.冒号一般管到句终,不能管到句终则不能用冒号。
误例:在记者进行的家庭采访中,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作业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多处学校都存在。(“夜”后的逗号改为句号)
2.转述的话(间接引语)不用冒号。(注意人称变化)
误例:老师说过:“他今天不舒服,不来给同学们上课了”。
正例:老师说过,他今天不舒服,不来给同学们上课了。
3.引文不独立不能用冒号。
例:苏轼《念奴娇》词描绘了长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伟景象。
4.说话人在所说内容中间不用冒号用逗号,放在所说内容后面用句号。
例:①“这个问题,”李明说,“让我好好考虑考虑。”
②“落后就要挨打。”邓小平告诫我们说。???
5.同一句中不能用两个冒号。
误例: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第二个冒号改成逗号)
(四)问号
1.几个问句从不同角度连续发问,则每句都用问号。
①除了他能去,还有谁能去呢?你吗?你能去吗?
②可爱的,我拿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选择问句,在句末用问号,句中用逗号。
例:对这样的青年,我们是应该支持他呢,还是应该指责他呢?
3.倒装句中问号要放在句子的末尾。
例:怎么还没有来啊,他们?
4.有的句子虽含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样等),但并非真正发问,而是表达陈述语气,不能用问号。
例:谁也说不清他到底是什么人。
他独自一人在林间小路上走着,想着,感动着,几乎忘记了一切:已分不清天上淅淅沥沥飘着的是雨还是雪,也不知脸上缓缓流淌的是水还是泪。
(五)感叹号
感叹号用于句末表达强烈感情。注意两点:
1.如果有成分倒置,感叹号用在句末。
例:多美呀,秋天的北京!
2.两个叹词连用,一般后一个用感叹号,前一个用逗号。
例:啊,啊!又到周六了。
(六)引号
1、引号的作用
(1)引用
例:“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句出自《西厢记》。
(2)强调
例:包身工没有“做”与“不做”的自由。
(3)否定
例: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特殊含义
例:“芦柴棒”着急的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
(5)特定称谓
例:“一·二八”事变之后,他们的政策又改变了。
2.引用的两种形式
(1)直接引用
一般引号冒号都用,引号中的内容必须忠实于原文。
例:毛泽东教导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间接引用
引文是说话人句子的组成部分,分两种情况。
引文后不需停顿,其后不能有任何点号。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是鲁迅先生的行动写照。
引文后刚好需要停顿,点号应在引号后。
例:黑格尔曾指出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其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这是很有见解的。
3.运用引号需注意的问题
(1)引文末尾是问号、感叹号的,无论直接引用、间接引用均放在引号内。
例:①我们的口号是“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
??
②他看她脸上泪浸浸的便说:“你哭了?”
??
③我一进教室,就看见“你在浪费时间吗?”的标语。
2.转述大意时不用引号,冒号改成逗号。
例:①他说过,没有人的时候是一定要关门的。
②老师说过,他今天不舒服,不来给同学们上课了。
3.引文之内还有引文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倘若单引号中又有引号,再用双引号。依此类推。
例:?(一位大娘)接着解释:“收豆子、红薯的时候,獾正肥哩。肉香、油多。俗话说‘八斤獾肉七斤油’啊。”?
(七)括号
表示文中注释部分的标号。括号分为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两种。句内括号指只注释或补充说明句子中部分词语的括号。
例:这间办公室一共有五台电脑(包括笔记本电脑)供老师使用。
1.句内括号要紧贴被注释的词语,括号中的注释如果带有标点,其最后一个标点应省去,问号、叹号可以保留。如果注释内容后需要停顿,点号应放在括号外。
误例:可以说,除了诗(因为诗是最难翻译的。),雨果的重要作品(小说和剧本)大都有了中文译本。(第一个括号里面的句号删掉)
2.句外括号指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内容的括号。
句外括号要放在被注释被补充句子未尾的点号后。句外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是一句话,句末点号保留;如果不成句,不加句末点号。
例: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篇》)
②他培育了许多玫瑰花,喂养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只没有母虎的乳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注意:
1.括号与破折号的功能相同,不能同时用。
误例:有关专家指出,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天然饮料”。它既洁净,又能使硬度过大的水变得适中——(因为过多矿物质煮沸后会沉淀),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破折号、括号只能保留一个)
2.括号里的内容一般不读出来,因此广播稿中不用括号。
(八)破折号
1.破折号的作用
(1)解释说明
例: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2)语意转换、转折、递进
例:“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
(3)语音延长
例:“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
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的呼唤:周——总——理——
(4)语音停顿或中断。
例:“班长他牺——”小马话还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我倒问过,可是——(表示说话中断)
(5)表强调。
例: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注太阳,——是的,遮不注的。
(6)表示插说
例:“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选自老舍《想北平》)
“就拿他做个例子吧,——其实,这事每人都会碰到——有一次他……”
句子的特殊成分,它是句子整体的一部分,但不同别的成分发生结构上的关系,是独立成分。位置也比较灵,双破折号引出的就是插说,不能用括号。
(7)用在副标题的前面或引文后标明作者
例:语言与哲学
——当代英美与德法哲学传统比较研究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8)引出下文或总结上文
例:小姑娘的长相酷似她的母亲,我的心一颤。眼前又浮现出十年前我在槐村生活的情景——
“其实这位选评者不但缺乏古代文学艺术常识,甚至对一般古汉语词汇的涵义也不甚理解。他把‘挹注’(挹彼注此,损有余以补不足)讲成‘不在乎,不注意’;把‘含香之署’(尚书省的别称)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怀里揣着名片,‘刺’即今之名片)讲成‘怀抱着有刺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说一通。”
(9)分行列举
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迫切需要确立的主要原则是:
——民主集中制法制化原则;
——党的领导法制化原则;
——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
——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
2.破折号与其它符号
(1)破折号与冒号
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时,注释或说明的内容可以删去而句意完整;冒号后的内容表示分项列举时,不能删去。
例:①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和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突出贡献。
②今天晚上的节目主要有:相声、小品、舞蹈和朗诵。
(2)破折号与括号
解释或补充说明的语句插在句子当中时,前后都要用破折号,这时破折号与括号类似。
例:一个人倘不把自己的文化积累——包括语言——尽可能地占为己有,并且从这个基础上跨开步去,那他实际上是不懂得利用条件,让自己处在优势的地位。
解释或补充说明的语句插在句子当中时,前后都要用破折号,这时破折号与括号类似。
例:一个人倘不把自己的文化积累——包括语言——尽可能地占为己有,并且从这个基础上跨开步去,那他实际上是不懂得利用条件,让自己处在优势的地位。
较重要的内容用破折号,一般内容用括号;破折号表示的注释部分要连着正文念出来,括号表示注释的内容可不读出来。
(3)破折号与省略号
破折号可以表示说话的中断和语气的延长,省略号可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例:①“小蔡——,我来了!”他大喊着。(语气延长)
??
②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我倒问过,可是——(说话中断)
③老班长艰难地从口袋里拿出七根火柴说:“拿……着……”(说话断断续续)
(4)破折号不能与“是、有、即”等词同时使用。
误例:生长在人际罕至的雪线以上的灵花异草,据说是稀世之宝——即一种很难求得的妇科良药。(删去“即”)
(九)省略号
1.基本用法
(1)表示引文的省略。
例: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2)表示列举的省略。
例: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到一起啦!
(3)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2.注意问题
(1)省略号与“等、等等”作用相同,不能连用。
例:我对字画、古玩、盆景、古典家什、玲珑湖石……等等都有兴趣。
(2)省略号后面一般不加标点。
误例:至今还保存在岛上的水井、碑石、各种建筑物……,这一切铁的事实都雄辩地证明,南海诸岛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删去省略号后面的逗号)
3.省略号前面是完整的句子,句末标点应保留。如果只是句内停顿,则句末不保留标点。
误例: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是无世而不常有之。(省略号前的逗号删去)
(十)书名号
主要用于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歌曲名、图画名、影视剧名等。
例:①辛弃疾的《青玉案》描写的是市民元夕观灯的情景。
②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十面埋伏》全球首映庆典,将于七月十日举行。
注意问题:
1.主题活动、会议、丛书、课程、栏目、标题等名称不能用书名号,而要用引号。
误例:①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04年“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书名号改成双引号)
2.书名和篇名同时出现时,只用一个书名号。书名在前,篇名在后,中间用间隔号隔开。
例:《朝花夕拾·藤野先生》
3.书名号里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用双书名号里面用单书名号。
例:杨绛的《记钱钟书与<围城>》,给我们拍案叫绝地介绍了《围城》这部杰作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技巧
(一)明辨语气(句号、问号、感叹号)
句末点号除了表停顿外,主要用来表示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等几种不同语气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
判断句子的语气要从整个句子考虑,不能只看其中一些词语。如有的句子虽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表达的却是陈述语气,所以句子末尾就应该用句号,而不能用问号。
明辨层次
1.顿号、逗号、分号
并列词语、短语用顿号,并列分句用逗号。
小并列用顿号,大并列用逗号,更大并列用分号。
2.冒号
提示的内容不是句子的全部,不能用冒号。
明辨句式
非疑问句句末不用问号
选择问句只在句末用问号
倒装句句末点号放在最后
(四)明辨位置
1.引号与点号的位置
直接引用,句末点号在引号内。
间接引用句末点号在引号外,问号、叹号除外。
2.括号与点号的位置
句内括号紧跟被注释词语,句外括号放在句末点号之后。
3.“某某说”“某某想”类叙述语的位置
叙述语在引语前,后边用冒号;在引语中,后边用逗号;
在引语后,后边用句号。
(五)明辨功能
切实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独特功能,对于易混淆的标点要弄清它们的区别。
1.冒号与破折号
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解释说明部分可以删去;
冒号表示分说,分说部分不能删去。
2.引号与书名号
“书篇画影曲文报”用书名号标示。
(六)注意特殊词语
1.省略号不与“等”“等等”并用。
2.破折号、冒号不与“即”“就是”等并用。
3.顿号不与连词“或”“及”等并用。
四、
标点符号命题常见的“十大陷阱”
1.非疑问句句末用问号。
2.倒装句问号未用于句末。
3.分句之间用顿号。
4.多层并列都用顿号。
5.表示概数时用顿号。
6.句中没有逗号直接用分号。
7.一句话中两个冒号套用。
8.“某某说”在引语中间,“说”后面用冒号。
9.滥用书名号。
10.引号与句末点号位置错误,括号与点号连用位置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