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单元测试(Word版附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单元测试(Word版附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1-12 17:4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一、选择题
(2020·专项)用地理的视角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我们的生活品味,增强我们的生存能力。当灾害发生时,图中行为正确的是
A.B.
C.D.
(2020·专项)2017
今年全球进入地震频发期,2017

8

8
日,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
7.0
级地震。一个月后,9

7
日,墨西哥恰帕斯州托纳拉西南
137
km
处海域发生
8.2
级地震,并引发海啸。两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差大约
A.32

B.64

C.512

D.1024

(2019·上海嘉定区·期末)一次
8
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
6
级地震的
A.10

B.32

C.64

D.1024

(2020·专项)关于地质灾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被台风、暴雨袭击的沿海地带
②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滑坡、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
③植树造林可以减轻一些地质灾害的危害
④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中西部,地面沉降多发生在东部大城市
⑤人类目前可以预测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强度和时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2020·专项)西南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区,下列与该地地质灾害关联最小的因素是
A.气温状况
B.地形状况
C.地质状况
D.植被状况
(2019·专项)寒潮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强冷空气快速地由高纬度向低纬度移动
B.强冷空气快速地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移动
C.较强的暖空气快速地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移动
D.较强的暖空气快速地由高纬度向低纬度移动
(2019·上海·学业)2016

4
月,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发生强烈地震,震中距不同的地区受到破坏的程度不同。这反映同一次地震
A.震级不同,烈度不同
B.震级相同,烈度不同
C.震级相同,烈度相同
D.震级不同,烈度相同
(2020·专项)地质灾害是一种危害性大、破坏性强的自然灾害,广泛分布于山区和丘陵地带,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工程活动造成巨大的危害和破坏。有关地质灾害发生后的重建工作应注意的事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选址应避开陡峭山坡和地壳破碎地带
B.重建一定要打好基础
C.重建一定要严格制定防震工程要求,选重板建材
D.选新址重建是预防震灾的方法之一
(2020·专项)如图为“日本及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示意图”,图中震源深度的分布特点是
A.由北向南深度增大
B.由南向北深度增大
C.由西向东深度增大
D.由东向西深度增大
(2019·上海长宁区·模拟)旧金山(约
37°N)是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的海港城市。旧金山政府严格规定:所有楼房外面都要有救生梯,以连接不同楼层的阳台,方便居民逃生。这种救生梯最主要应对的自然灾害是
A.地震
B.飓风
C.洪涝
D.雪灾
(2020·专项)有关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季节性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
B.围湖造田,蓄洪能力下降
C.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流水不畅
D.人类活动对洪涝灾害几乎没有影响
(2020·上海虹口区·模拟)在野外如果突遇泥石流来袭,正确的做法是
A.向与泥石流流动方向垂直的两边山上爬
B.顺山沟方向往上游跑
C.顺山沟方向往下游跑
D.在地形下凹处停留等待救援
(2020·专项)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①完善城市功能区划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人口外迁
④房屋加固
⑤组建志愿者队伍
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
(2019·北京西城区·单元测试)如图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
6
个省级行政区。该年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A.横断山和秦岭
B.太行山和雪峰山
C.大巴山和巫山
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
二、复合题
(2020·云南昆明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伊犁河谷森林草原茂密,是我国重要的风成黄土分布区之一(图
1)。该区域森林带以上的中高山地带坡度较陡,黄土主要分布在森林带以下的草原、荒漠草原地带,该地带
4—7
月滑坡多发,代表性的滑坡点有
23
处,均分布于断裂带附近。图
2

2011—2017
年伊宁市月均降水量统计图。
(1)
?据图说出伊宁市降水的特点。
(2)
描述伊犁河谷黄土的分布特征。
(3)
推测伊犁河谷黄土主要分布于林带以下的原因。
(4)
分析黄土分布区
4—7
月滑坡多发的自然原因。
(2020·天津·同步练习)地理信息系统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完成下面两小题。
(1)
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为商业网点选址提供参考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2)

1985
年与
2019
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的趋势
(2020·专项)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加坡国土面积约
640
平方千米,地形单一,平均海拔不足
15
米,最长的河流不足
16
千米。20
世纪
60
年代,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洪涝灾害频发。为此,从
1970
年开始,新加坡大规模地将天然河流系统(如加冷河)修建成混凝土河道和排水渠系统。但随着时代发展,混凝土河道已不能满足社会基础设施功能的需求。2006
年,新加坡推出“活跃、美丽和干净的水计划”,将加冷河修复为蜿蜒的天然河流和美丽的滨水环境。下图示意新加坡地理位置及加冷河修复前后景观。
(1)
分析
20
世纪
60
年代新加坡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2)
说明将加冷河修建为混凝土河道对防御洪涝灾害的作用。
(3)
说明将加冷河修复为蜿蜒的天然河流和美丽的滨水环境的积极影响。
(2020·专项)
天山被称为我国西北地区的“湿岛”,自然灾害易发。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山山脉近东西走向,山高坡陡,地表岩石破碎。受地形条件限制,山区公路盘山而建或沿河谷分布。
材料二
天山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降水量小于
600
毫米,多集中在春夏季。其北坡受地形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海拔
1600~3500
米,一次暴雨的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
25%~40%。
(1)
归纳天山北坡自然灾害类型分布特点。
(2)
天山北坡海拔
2500
米以下有泥石流分布,判断其年发生频率的高低,并说明理由。
(3)
分析天山北坡泥石流多发生在夏季的原因。
(4)
为减轻天山山区公路遭受泥石流危害,概述当地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
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一、选择题
(2020·专项)用地理的视角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我们的生活品味,增强我们的生存能力。当灾害发生时,图中行为正确的是
A.B.
C.D.
【答案】D
【知识点】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
(2020·专项)2017
今年全球进入地震频发期,2017

8

8
日,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
7.0
级地震。一个月后,9

7
日,墨西哥恰帕斯州托纳拉西南
137
km
处海域发生
8.2
级地震,并引发海啸。两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差大约
A.32

B.64

C.512

D.1024

【答案】B
【解析】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每升高一级扩大
32
倍,升高
1.2
级,即扩大
32

1.2
次方倍,合
64
倍。
【知识点】地震及相关概念
(2019·上海嘉定区·期末)一次
8
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
6
级地震的
A.10

B.32

C.64

D.1024

【答案】D
【知识点】地震及相关概念
(2020·专项)关于地质灾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被台风、暴雨袭击的沿海地带
②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滑坡、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
③植树造林可以减轻一些地质灾害的危害
④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中西部,地面沉降多发生在东部大城市
⑤人类目前可以预测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强度和时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答案】B
【知识点】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2020·专项)西南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区,下列与该地地质灾害关联最小的因素是
A.气温状况
B.地形状况
C.地质状况
D.植被状况
【答案】A
【知识点】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2019·专项)寒潮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强冷空气快速地由高纬度向低纬度移动
B.强冷空气快速地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移动
C.较强的暖空气快速地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移动
D.较强的暖空气快速地由高纬度向低纬度移动
【答案】A
【解析】寒潮的产生与强冷空气的集聚与快速移动有关。故本题答案为
A。
【知识点】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寒潮及带来的灾害性天气
(2019·上海·学业)2016

4
月,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发生强烈地震,震中距不同的地区受到破坏的程度不同。这反映同一次地震
A.震级不同,烈度不同
B.震级相同,烈度不同
C.震级相同,烈度相同
D.震级不同,烈度相同
【答案】B
【知识点】地震及相关概念
(2020·专项)地质灾害是一种危害性大、破坏性强的自然灾害,广泛分布于山区和丘陵地带,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工程活动造成巨大的危害和破坏。有关地质灾害发生后的重建工作应注意的事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选址应避开陡峭山坡和地壳破碎地带
B.重建一定要打好基础
C.重建一定要严格制定防震工程要求,选重板建材
D.选新址重建是预防震灾的方法之一
【答案】C
【知识点】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
(2020·专项)如图为“日本及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示意图”,图中震源深度的分布特点是
A.由北向南深度增大
B.由南向北深度增大
C.由西向东深度增大
D.由东向西深度增大
【答案】D
【知识点】地震及相关概念、地理图表的判读
(2019·上海长宁区·模拟)旧金山(约
37°N)是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的海港城市。旧金山政府严格规定:所有楼房外面都要有救生梯,以连接不同楼层的阳台,方便居民逃生。这种救生梯最主要应对的自然灾害是
A.地震
B.飓风
C.洪涝
D.雪灾
【答案】A
【解析】旧金山(约
37°N)是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的海港城市,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活动活跃,多地震灾害,A
正确;飓风主要发生在大陆的东岸,而旧金山位于大陆西岸,B
错误;洪涝发生在降水集中,且地势低洼,不易排水的地方,C
错误;旧金山为地中海气候,1
月均温在
0℃
以上,不会有雪灾,D
错误。故选
A。
【知识点】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
(2020·专项)有关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季节性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
B.围湖造田,蓄洪能力下降
C.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流水不畅
D.人类活动对洪涝灾害几乎没有影响
【答案】D
【知识点】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水文灾害
(2020·上海虹口区·模拟)在野外如果突遇泥石流来袭,正确的做法是
A.向与泥石流流动方向垂直的两边山上爬
B.顺山沟方向往上游跑
C.顺山沟方向往下游跑
D.在地形下凹处停留等待救援
【答案】A
【知识点】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2020·专项)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①完善城市功能区划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人口外迁
④房屋加固
⑤组建志愿者队伍
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
【答案】D
【知识点】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2019·北京西城区·单元测试)如图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
6
个省级行政区。该年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A.横断山和秦岭
B.太行山和雪峰山
C.大巴山和巫山
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
【答案】A
【解析】图中列举了地质地貌灾害最多的
6
个省级行政区。A
选项中横断山位于云南和四川西部,秦岭位于陕西省,和其他山地相比,两者有可能是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
【知识点】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二、复合题
(2020·云南昆明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伊犁河谷森林草原茂密,是我国重要的风成黄土分布区之一(图
1)。该区域森林带以上的中高山地带坡度较陡,黄土主要分布在森林带以下的草原、荒漠草原地带,该地带
4—7
月滑坡多发,代表性的滑坡点有
23
处,均分布于断裂带附近。图
2

2011—2017
年伊宁市月均降水量统计图。
【知识点】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地理图表的判读、风积地貌
(1)
?据图说出伊宁市降水的特点。
【答案】全年降水较少且分配较均匀;3—7
月降水量相对较多(月均在
35
mm
以上),8—9
月降水量相对较少(月均为
15—19
mm);春末至初秋(4—9
月)以降雨为主,初秋至次年初春(10
月—次年
3
月)以降雪为主。
(2)
描述伊犁河谷黄土的分布特征。
【答案】分布于河谷冲积、洪积物两侧;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
(3)
推测伊犁河谷黄土主要分布于林带以下的原因。
【答案】三面环山,向西敞开,西风携带粉尘进入谷地,受地形阻挡,风力减弱,粉尘沉降;森林阻挡降低风速,粉尘沉积;自西向东随海拔升高,降水増多,空气湿度增大,粉尘沉降;林带以下坡度平缓,利于黄土堆积。
(4)
分析黄土分布区
4—7
月滑坡多发的自然原因。
【答案】降水集中于
4—7
月,大量渗入地下,使黄土层底部变软;春夏季节气温高,冰雪消融量大;河谷地形,地势起伏大;地壳活动频繁,断裂发育,风化严重,岩石破碎;黄土质地特殊,遇水容易分散。
(2020·天津·同步练习)地理信息系统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完成下面两小题。
【知识点】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
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为商业网点选址提供参考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答案】A
【解析】城市交通图层能显示城市各地区的交通通达度,城市人口分布图层能显示城市不同地区人口分布密度,两图层叠加,可以显示城市人口密度最大、交通通达度最好的地区,而这恰好是商业网点的最佳选址。
(2)

1985
年与
2019
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的趋势
【答案】C
【解析】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能很好地反映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2020·专项)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加坡国土面积约
640
平方千米,地形单一,平均海拔不足
15
米,最长的河流不足
16
千米。20
世纪
60
年代,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洪涝灾害频发。为此,从
1970
年开始,新加坡大规模地将天然河流系统(如加冷河)修建成混凝土河道和排水渠系统。但随着时代发展,混凝土河道已不能满足社会基础设施功能的需求。2006
年,新加坡推出“活跃、美丽和干净的水计划”,将加冷河修复为蜿蜒的天然河流和美丽的滨水环境。下图示意新加坡地理位置及加冷河修复前后景观。
【知识点】三江平原湿地开发与保护、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
(1)
分析
20
世纪
60
年代新加坡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答案】新加坡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雨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新加坡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硬化面积扩大,雨水下渗量减少,汇水速度快,地表径流量大,洪涝灾害频发。
【解析】20
世纪
60
年代新加坡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既包括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是新加坡的热带雨林气候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地势低平导致排水不畅。人为原因是新加坡城市化导致地面硬化面积大,影响下渗,地表径流量大,两个原因叠加导致洪涝频发。
(2)
说明将加冷河修建为混凝土河道对防御洪涝灾害的作用。
【答案】将弯曲的天然河道改造为笔直的河道,混凝土河道对流水阻碍小,提高水流速度;拓展河道宽度,加大泄洪量,有效防御洪涝灾害。
【解析】改建河道笔直且为混凝土建筑,对流水阻碍小,水流快;拓展了河道,加大泄洪量,可以有效防御洪涝灾害。
(3)
说明将加冷河修复为蜿蜒的天然河流和美丽的滨水环境的积极影响。
【答案】通过修复天然河道和河岸,恢复动植物栖息地,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蜿蜒的天然河道和河道中的植物群落增强了河流水源涵养功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美丽的滨水景观,提升了河流景观品质,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使人们和水亲密接触,增强了人与自然的亲近程度和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心。
【解析】将加冷河修复为蜿蜒的天然河流,可恢复生态,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河道和河道中的植物群落增强了河流涵养水源功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美丽的滨水景观,提升了河流景观品质,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改建措施增进了人、水接触机会,增强了亲近度,增进环保意识和责任。
(2020·专项)
天山被称为我国西北地区的“湿岛”,自然灾害易发。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山山脉近东西走向,山高坡陡,地表岩石破碎。受地形条件限制,山区公路盘山而建或沿河谷分布。
材料二
天山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降水量小于
600
毫米,多集中在春夏季。其北坡受地形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海拔
1600~3500
米,一次暴雨的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
25%~40%。
【知识点】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常见自然灾害的避防、地理图表的判读
(1)
归纳天山北坡自然灾害类型分布特点。
【答案】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自然灾害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海拔约
2500
米以下,以暴雨型洪灾、塌方和暴雨型泥石流为主;海拔约
2500—3500
米,以融雪型洪灾、冰川融水型泥石流、冬季雪崩为主;海拔约
3500
米以上,以夏季雪崩为主。
(2)
天山北坡海拔
2500
米以下有泥石流分布,判断其年发生频率的高低,并说明理由。
【答案】年发生频率低;海拔
2500
米以下泥石流以暴雨型泥石流为主;一次暴雨的降水量可占年降水量的
25%—40%,发生暴雨频率低。
(3)
分析天山北坡泥石流多发生在夏季的原因。
【答案】一方面,在夏季持续高温作用下,天山北坡的冰川和积雪处于强烈消融状态,会产生大量的冰雪融水;另一方面,天山北坡的暴雨多发生在春夏季,极易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水流;而天山山高坡陡,地表岩石破碎,极易在冰雪融水或暴雨产生的大量水流冲刷下,顺着坡面快速下泄,汇入沟谷,在重力作用下沿陡峭的沟谷下泄,形成泥石流,导致天山北坡泥石流多发生在夏季。
(4)
为减轻天山山区公路遭受泥石流危害,概述当地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
【答案】建气象监测预报系统,特别注意监测极端高温天气和暴雨过程;做好泥石流易发区和影响区的调查、识别和防范;建疏导、堵拦泥石流的工程措施;植树种草,修复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