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1 加法运算定律 北京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1 加法运算定律 北京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1-12 19:4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由生活引入,通过对话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换的含义。加深学生“交换”意思的理解。 如让两个学生调换位置,强调这就是交换。
探究规律,形成方法。
1、探究加法交换律。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出示28页例1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师: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我们可以用图来说话。出示线段图1列式40+56
还可以怎样列式? 56+40,对我们也可以先关注下午走的千米数。出示线段图2
出示两条线段图----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体会什么变什么不变,突破总量不变。
师出示两个算式,进行对比,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结果都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所以我们可以写成:40+56=56+40)
你还能在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板书学生举例
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板书......
比较每一组算式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大家发现了什么规律?
虽然写出的等式不同,但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那就是 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你会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表述你的发现吗?
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a+b=b+a
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用a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表示第二个加数,应用加法交换律可得: a+b=b+a
2、学法迁移,探究加法结合律。
(1)运用加法交换律,学习加法结合律
出示29页例2主题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画面的内容。
找出信息解决问题。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生列式:88+104+96 104+88+96 96+88+104
比较算式首先确定结果相同都是正确的,说说为什么结果相同?(运用交换律)
质疑: 计算88+104+96,按照四则运算法则,应该先算什么?
思考88+104+96,如果不使用加法交换律调整加数的位置,有没有办法先计算104+96呢?可是我们发现,先算104+96,可以得到一个整百数,再跟88相加,计算就会简便的多,所以我们选择先把后两个数相加,这样的话,结果会不会改变呢?只有使用小括号才可以改变原有的运算顺序,使计算简便。
课件出示
这两个算式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
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你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同桌互相验证,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
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怎样用字母表示? (a+b)+c = a+(b+c)
进一步发现加法结合律的特点。什么变什么不变。
变:运算顺序
不变:加数本身的位置不变,和不变。
3、比较异同
思考: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
可以回到前面96+88+104突破两律合用。先交换再结合。
师:其实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 验算 凑整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想一想
2、说一说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80+0=0+80
(2)47+(30+8)=(47+30) +8
(3)(26+△)+□ =26+(△+□)
(4)75+(48+25)=(75+25)+48
3、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1)72+16 A.(75+25)+48
(2)45+(88+12) B.16+72
(3)75+(48+25) C.(45+88)+12
(4)(84+68)+32 D.84+(68+23)
(第四个算式和D选项算式是连不上的,因为其中的一个加数32在D选项中改成23了。但是定势会使大部分学生想当然地连上了。也会有少数学生能及时发现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争论,去甄别。)
4、拓展练习
水果店运进四筐苹果,分别重45千克、 63千克、37千克、55千克,水果店这次一共运进多少千克苹果?
高斯的故事
四、课堂小结
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意从教材出发,真正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灵活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力图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激发起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身边的数学和有意义的数学,从而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强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为此,我本着“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学习有意义数学”的教学改革的思路,试图建立“创设情境——学生探索——建立模型——应用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使传统的“指导接收式”转变为“指导探究式”,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
教学过程经历了三步。第一步从身边生活入手;第二步抽象概括;第三步推广应用。通过这种生活中感知—小组讨论分析—集体综合归纳的过程,使学生切实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具体含义。同时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从而主动寻求和发展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真切地感到“旧知不旧”,还有新问题、新规律可以发现,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例题,都是由主题图引出的。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续的问题,使本节课的教学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在整个环节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虽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加法的运算定律,但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的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加法的运算律,提高学生掌握能力。学生的记忆方法过于单调,教师应在开发学生思维上多下功夫。练习题有梯度,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