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湖滨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2 19:5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厦门市湖滨高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答案请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时间:2020年11月11日

一、积累与运用(28分,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舸(gé) 寥廓(kuò) 峥(zhēng)嵘 罅(xià) 隙
B.着(zháo)恼 讷讷( nè ) 三匝(zhā) 暧暧(ài)
C.讪讪(shàn ) 蹩(bié)脚 老聃(dān) 檄(xí) 文
D.孱(càn)头 鹿寨(zhài) 遏(é)制 国粹(cu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辽阔沧茫 残羹冷炙 冷漠凄清 张皇
B.激扬文字 霞蔚云蒸 酣畅淋漓 慰藉
C.晶莹闪烁 扭怩羞涩 幽暗深邃 踌躇
D.寒风凌冽 越陌度阡 祸国殃民 防害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为笔名,他创作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朝花夕拾》等。
B.《荀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儒家代表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C.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成立“创造社”。
D.韩愈,唐代“新乐府运动”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陌阡: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B青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一般用来借指学子,有时亦_??????_普通读书人或学有所成但未得其位的_??????_。
C.六艺经传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D.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又称时文、制义、八比文等。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可以不从“四书五经”中选择。
5.下项各项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日前,房地产新一轮调控政策出台,在网上引起广泛争议。房价是继续上涨,还是逐渐回归理性?绝大多数网友表示对此不抱希望。
B.我仿佛又看到故乡那有着鬈曲飘拂长须的老榕树和时时出现在梦中的潺潺溪水流声。
C.经过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组织审核、社会公示等各个评选环节,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评选结果于昨日正式揭晓。
D.离开环境保护谈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我们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破解经济增长受资源环境瓶颈制约。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 “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
①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
②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
③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
④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
⑤“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
A. ②⑥③①⑤④ B.②④①⑤⑥③ C.⑥③①⑤②④ D.⑥③①④⑤②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沁园春·长沙》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慨叹人生短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以物喻人、表达对家园故土的留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学》“???? ??????,????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5分,每题3分)
8.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 ( )
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
B.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无贵无贱(无论) 吾师道也 (学习)
C.跬步(古代的半步) 驽马(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术业(学术技艺)
D.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其皆出于此乎
  不拘于时,学于余??????? ?????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0.下列文言文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⑤不拘于时 ⑥青,取之于蓝
⑦而耻学于师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C.②④⑥/③⑤/①⑦⑧ D.①③/②④/⑤⑥⑧⑦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古诗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5题。(19分)
《劝学》(节选)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注①蒙鸠:即鹪鹩(jiāo liáo),又名“巧妇鸟”,是一种善筑巢的小鸟。
②苇、苕(tiáo):皆植物名,属芦茅之类。 ③滫(xiǔ):臭水。
④柱:同“祝”,折断。 ⑤醯(xī):醋。
12.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B.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C.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D.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庶人,平民百姓,无官爵者,没有自由身份的劳动者。
B.百仞,古代八尺或七尺为一仞,形容极深或极高。
C.盗跖,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大盗,在先秦古籍中用来形容坏人。
D.五声,即五音,古代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1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用蒙鸠系巢于芦苇之上,风至苇折卵破子死的比喻,说明人应该注意立身的方式。
B.作者用“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来比喻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
C.作者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寓于浅显的比喻之中,“醯酸而蚋聚”比喻人要善于选择良好的环境。
D.作者认为,君子应该全面掌握学习的知识,追求修养的纯粹完美,达到“定”与“应”的统一。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16-17题。(6分)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6.长安的雨有什么特点?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的“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就第三联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忧”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现代文阅读(2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13分)
最美是百合
那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曾有一段日子,我和妻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那时我的工资收入只有七十二元,妻子没有工作,且已怀孕了八个月。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们开了一个小书店,还请了一个帮工。
她叫阿纯,在一所中专读书。此时,她正好放假,主动要来帮忙,而且执意不要工钱,只想借此机会多读一点书。
妻子说,暂时不拿工钱也行,搬过来和我们一起吃住,多少可以节省一点。
阿纯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阿纯是一个爱笑的女孩,我和妻子都怀疑她的嗓子眼儿里是不是挂了铜铃。
阿纯爱和妻子背着我说悄悄话。其实,她们的悄悄话大多也只是谈论女人的化妆、穿戴,并没有什么秘密。
阿纯总对妻子说:“商店里有一种百合花布,你用来做连衣裙一定很好看。”
妻子看着一天比一天大的肚子,笑着摇摇头。
阿纯说:“等生完宝宝再穿嘛!”
阿纯用很美丽的语言形容那些比她的语言还美丽的百合花。
她说:“不信你去看一看。”
经不住阿纯的一再诱惑,妻子挺着大肚子去了商店。她看到了那种布,淡黄的布面上那高雅洁白的百合花使她怦然心动。她在柜台前站了许久,但她的手并没有伸进口袋。她低下头,匆匆地离开商店,一言不发地回家了。
一个下午,妻子也不多说话。
阿纯好像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不知怎么安慰妻子才好。
做一身连衣裙的布料价钱,等同于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妻子的选择再简单不过了。
妻子说:“也许有更好的呢,等孩子生下来再说吧。”
阿纯看看我,轻轻地转过头去。
小书店的生意还不错,因为小店附近有两所学校和一个大工程局,来租书看的人还真不少。收入最多的一天,小小的钱盒里装了十七元钱。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阿纯要回校上课,妻子也要临产,小书店刚撑起门面,就面临停业了。
经过盘点,这一个月,我们竟收入了一百八十二元钱!
我和妻子坚持拿出九十一元钱给阿纯,算她的工钱。阿纯推辞再三,收下了。她小心地把钱装进一个信封,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
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妻子住进了妇产医院。有一天,我回家取东西,门卫室的大爷交给我一个小包袱,说是一个女孩送来给我妻子的。
妻子打开小包袱,里面是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和一个小手铃。
阿纯在信里说:“大姐,我要去秦皇岛基地实习了,这块百合花布是我用自己的‘工钱’买来的,送给你,希望你收下。天空灰暗的时候,没有人会发现百合花的美丽,但阳光一出来,满坡的百合花最鲜艳!祝你生一个健康的、又白又胖的宝宝!”
妻子坐在那儿,眼泪一滴一滴地渗入那叠得十分整齐的花布里。
(选自《中国当代微型小说排行榜》文字有删改)
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选自《百合花》)
1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篇小说选材精巧恰当,篇幅紧凑短小,结构严谨,主题突出,为我们讲述了一对夫妻和一位假期打工女生短暂相遇的故事。
B.本篇小说情节简单,但是主题非常鲜明,通过对生活的真实刻画,在娓娓道来中引起读者共鸣,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本篇小说中的阿纯是一个热爱读书,热爱生活,乐观开朗心地善良美好的女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D.从文中开书店,为阿纯发工钱,去商店看了百合花布却舍不得买等情节可以看出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勤劳,节俭,善良的人。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试探究课文《百合花》中作者安排“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一细节的意图。(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本文的题目“最美是百合”能否改为“百合花布”?课文《百合花》的题目能否改为“百合花被”?请谈谈你的认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9分)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22.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2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五、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几个同学句子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他家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当做传家宝。
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一篇文章。要求书写工整,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厦门市湖滨高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
高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考试时间: 2020年11月11日
命题人:
审核人:______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百舸(gé) 寥廓(kuò) 峥(zhēng)嵘 罅(xià) 隙 ge kuò
B.着(zháo)恼 讷讷( nè ) 三匝(zhā) 暧暧(ài) za
C.讪讪(shàn ) 蹩(bié)脚 老聃(dān) 檄(xí) 文
D.孱(càn)头 鹿寨(zhài) 遏(é)制 国粹(cuì) e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3分)
A.辽阔沧茫 残羹冷炙 冷漠凄清 张皇 (苍)
B.激扬文字 霞蔚云蒸 酣畅淋漓 慰藉
C.晶莹闪烁 扭怩羞涩 幽暗深邃 踌躇 (忸)
D.寒风凌冽 越陌度阡 祸国殃民 防害 (凛,妨)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鲁迅,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为笔名,他创作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朝花夕拾》等。(《朝花夕拾》是散文集)
B.《荀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儒家代表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战国末期)
C.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成立“创造社”。
D.韩愈,唐代“新乐府运动”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
4. D题目需要从“四书五经”中选择。
5.C解析:A项“对此”,表意不明。B项搭配不当, “看到”与“水声”。D项,成分残缺,在“制约”后加“的难题” 。
6.B(②④是对上句“生活很安定”的解释,⑥③引出下文“世代的黏着”)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7.(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2)譬如朝露,去日苦多。(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5分)
8.C(A项中“揉”意为:使……弯曲;B项中“疾”意为:强;D项中“备”意为:具备。焉:于此)
9.A主谓之间取消自己独立性(B.表修饰,用在“跂”的后面,表“望”的情态 / 转折连词,但。C.学于余:向/不拘于时:被 D.句首语气词,表揣测,大概/代词,他的)
10. B解析:①定语后置②④判断句/③宾语前置/⑤被动句/⑥⑦⑧状语后置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假借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假:假借,借助。水:游泳。绝:横渡。)
(2)如今的普通人, 他的(才能)低于圣人也很多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三、课外古诗文阅读(22分)
12 D
13.A 庶人具有自由身份
14.C解析?“醯酸而蚋聚”不是比喻“人要善于选择良好的环境”,而是用来说明人“要注重自身的修养”。
15(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所以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好乡邻(好的环境),交游一定要结交有道德的人,用来防止受邪恶人(行为不端的人)的影响,来接近正道(成为正直的人)。 (关键词:游,就,所以,中正)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那么,权力利益不能使他屈服,群众(人多势众)不能改变他的志向,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他的心神
(倾、移、荡:使动用法,使…屈服、改变、动摇。 )
全文翻译: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二)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16-17题。(6分)
16.(1)连绵不断,一夜未停。(1分)(2)渲染悲凉的气氛,为下面写“百忧如草雨中生”做铺垫,写百忧和野草一样就滋生暗长,突出忧之多愁之长。(1分)
17.(1)忧:①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②命运的坎坷(运落风波)③仕途不得意(志气俱消尽)④生命的衰老(白发新添)(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
课外现代文阅读(13分)
18.D D项,“从文中开书店,为阿纯发工钱,去商店看了百合花布却舍不得买等情节可以看出小说的主人公”理解错误。本文的主人公是“阿纯”,而D选项所指的是“我”的妻子。
19.此处是一处细节描写。“她小心地把钱装进一个信封,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写出了阿纯对这笔钱的慎重态度,为下文写阿纯用“工钱”买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送给“我”的妻子埋下伏笔。
20.①这一细节使小通讯员形象更饱满鲜活,残酷的战争没有泯灭他对美的追求,表现了他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②经历了如此残酷的战争却仍然心向美好,写出了他的乐观情绪,以及天真淳朴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讴歌。③与下文小通讯员的牺牲形成对比,反衬战争的残酷,谴责了战争对美的摧残,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暗示了小说的反战主题。(答对两点即可给满分)
解答该题首先指出这一细节的内涵,然后指出它与上下文的关系,最后要从主题上分析其作用。“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句话是对小通讯员在战争中采摘野菊花的描写,体现了小通讯员在残酷的战争中仍保持对美的追求;“后文中,小通讯员在战争中为救伤员和担架员而英勇牺牲”,与下文小通讯员的牺牲形成对比,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以美丽的野菊花反衬了战争的残酷,凸显了反战主题。小战士涉世不深、天真质朴,有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舍己救人,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讴歌。
21.标题“最美是百合”一语双关,不仅说出了“百合花布”的美,更说出了阿纯纯洁、美好的心灵,也象征了幸福美好的生活。课文《百合花》中,标题“百合花”象征了纯洁的感情,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化身,象征了他们的一切美好品质,这些品质就像百合花一样洁白无瑕。所以,这两篇小说都不能改名。(两个问题需要分开答,结合各自文本简单分析,各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9分)
22.答案A
解析A项,见第一段;B项,“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有误,原文是“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C项,见第四段,“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误,它是“机械的团结”的特征,而“乡土社会”是“有机的团结”;D项,见第三、四段,“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有误,原文是“无须选择”。
23.答案C
解析A项,“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说法绝对;B项,强加因果;C项,见第六段;D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不合文意。
24.答案B
解析A项,见第四段;B项,“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无中生有;C项,见第七段;D项,见第八段。
2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材料表述了三个人的三种观点:小张认为家里的青花罐是传家宝,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认为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是传家宝,有贡献有赞扬;小程认为传递忠厚的品质、诗书礼仪的祖训是传家宝,有思想有传承。这里,青花罐意味着物质财富,勋章意味着荣誉,祖训意味着精神,由此可见,传家宝就是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珍贵物品、宝贵的品质和优良的思想作风等。
三种传家宝,有属于物质形态的,有关于思想精神层面的,也有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特点的。小张家的传家宝可能是一个价格不菲的文物,同时也具有超越金钱的文化、历史价值,或因承载着家族的记忆而显得弥足珍贵。小杜家的传家宝见证了爷爷的努力和奋斗,象征着祖辈们用血肉换来的荣誉,具有激励后人前行的精神力量,所以,它也是值得珍视的。小程家的传家宝是中国许多家庭都有的祖训。在我们这个注重家族观念的国度里,祖训代表了一种信仰,是一个家族重要的精神密码,是维系家族、沟通代际的纽带,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作文时,可以写成议论文,就一点或几点进行表述,同时还要注重把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间的关系,立意可以有:①珍惜传家宝;②留给子孙的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③正确面对祖辈的荣誉。也可以写成记叙文,围绕“传家宝”进行写作,思想积极,内容健康即可。
参考拟题:
让祖训运行于心灵轨道
跨越时间的方向标
诗书继世,感诸书香
青花罐--历史与情感的容器
勋章无言,无价之宝
【范文】 让祖训运行于心灵轨道
青花罐流传至今,经岁月积淀,时光打磨,散发着历史的光辉;几枚勋章,象征爷爷的功绩,是先辈保家卫国的最有力证明。青花罐与勋章作为传家宝,固然有其价值,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祖训,凝聚先祖智慧,告训子孙以忠厚待世,凭诗书修身,岂不更具价值?
忠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书是华夏千年的文化根基。以此祖训为传家宝,更能照亮子孙前行的道路。一方面,在多元文化,多元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容易出现信仰迷茫、道德失范而将忠厚臵于脑后。另一方面,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成为挥之不去的现代病,导致现代人很难静心读书,刻苦修学。因此,将祖训当作传家宝,无疑是给自身行为以约束,给自身思想以指引,校正个人心灵坐标。这样的传家宝,怎能不更具价值?
诚然,社会需要许许多多的“青花罐”给考古研究提供材料,给审美判断提出指引;需要一枚枚勋章让我们铭记过去的苦难以辉煌,为前进之路给予坚实力量;但我们更需要一条条祖训,稳固思想的根基。倘若人人都将祖先的精神当作心中的标尺,那社会就会少一些“郭美美”少一些“药家鑫”。倘若人人以忠厚精神为船,以诗书为帆,那社会之船就能乘风破浪,行称致远。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家庭都传有祖训,但很少有人奉其为传家宝。究其本源,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利益取代道义成为人心中的标尺而忽略了先祖精神的美。如果大家都能拾起祖辈之精华,那民族脊梁又怎会弯曲?如果大家都能牢记祖训,那中国力量又怎能不凝聚?所以,我们应在弘扬美德,铭记祖训方面作加法,在盲求利益、信仰迷失方面作减法,做好这个加减辩证法,人生才能稳步前行,才能让美美与共的大同社会蔚然成风。
令人遗憾的是,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歌舞升平平息了壮志。因此,铭记祖训,发扬先辈精神成了为心灵筑土培基的不二法门,唯有弘扬,方能成功。
勿忘昨日的苦难与辉煌,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让祖训成为传家宝,运行于心灵轨道,从而实现到成功的浩荡抵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