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1

文档属性

名称 列夫托尔斯泰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28 15:2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
他的写作成就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著。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列夫·托尔斯泰
(1828—1910)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 ·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在创作中
托尔斯泰
俄国作家。出身名门贵族。自小酷爱文学和哲学。在大学时代,他接触到优秀平民出身的同学。回到庄园,他企图改善农民的生活,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
1851年,赴高加索服军役。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
作家背景资料
托尔斯泰退役后,到欧洲游历,这让他看透了资产阶级绅士的自私冷酷和虚伪,激起他很大的愤慨。由此也增强了他对俄国社会落后的清醒认识。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因此招致农奴主的歧视。反对沙俄暴政,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同情革命者,因此引起沙俄政府的不满,并企图将他监禁和流放。他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地从事体力劳动,广泛参加社会活动,深入了解城市贫民的生活,增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生活的庄园
托尔斯泰墓
鲁迅: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巨人”。
列宁:
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托尔斯泰的创作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他出生在俄国,他的家族有显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儿,所以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   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放弃了上流社会的风雅和排场,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一段不幸的婚姻。分家后他把自己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
他的家曾经是革命者的避难所,是难民的收容所,是改革家的聚会所。因此他不仅失去了幸福的家庭,更遭到了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是对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的反叛和宣战。他差点被流放,幸亏民众的舆论阻止了政府的荒唐行为,然而他最终没有逃脱被开除教籍的命运。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列宁曾经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对资产阶级虚伪腐化的认识和批判,对自身信仰的追寻和探索,使得他痛苦、矛盾、孤独。他曾经两次离家出走,一次半路返回,另一次却让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的最后一个黎明他没有看见家乡的风景,而是躺在异乡一个小火车站站长家的小床上,看着窗外那将亮未亮的天空。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的,而是说给这个世界的,他说:“我爱真理。”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
82岁,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90卷的文集,驰骋俄国文坛60年的记忆,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他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卜伦称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列宁也认为“他的艺术标志着全人类艺术发展上的一大进步”。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世界十大文豪是:荷马、但丁、歌德、拜伦、莎士比亚、雨果、泰戈尔、列夫 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
胡髭 黝黑 一绺 鬈发 滞留 禁锢 轩昂 愚钝 犀利 锃亮 甲胄 粲然 侏儒 炽热 酒肆 器宇 尴尬
zī yǒu liǔ quán
zhì gù xuān
xī zèng zhòu càn
zhūrú chì sì
gān gà
藏污纳垢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黯然失色 广袤无垠 粗制滥造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无可置疑
hàn
huáng
àn
mào
làn
gòu
jīn
犀利 :
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
粲然:
器宇:
禁锢:
粗制滥造:
理解词语含义
(武装、语言等)锋利,锐利.
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心里苦闷.
笑容灿烂的样子
气概,风度。
束缚,限制
工作马虎草率,不顾质量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轩昂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
尴尬
酒肆
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态度、神色)不自然
酒馆
入木三分
无可置疑
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分析、刻画很深刻。
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表示事实明显。置疑,怀疑。
速读课文,找出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的语句。
这是( )的脸
这是( )的眼
这是( )的灵魂
须发:
眉毛:
额头:
皮肤:
鼻子:
耳朵:
表情:
身材:
长相:
外貌描写
须发: * 浓密的胡髭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
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额头: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耳朵:招风耳
表情: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
身材:矮小敦实。就这么个侏儒。
长相: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眼睛: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黑豹似的目光
目光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满含粲然笑意 热泪涟涟 闪闪发光
黯然失色 麻木不仁 神秘莫测
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
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有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
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它们)有足够的热度和纯度……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
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
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他的心窝。
请找出眼睛的描写,这是( )眼睛
内容探讨
这是( )的脸
平庸、丑陋
这是( )的灵魂
深邃、勇敢、高尚、正直
这是( )的眼
犀利、情感丰富、极大威力
全文在结构上可以分为几部分?
分写了什么内容
一(1-5自然段)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丑陋——外表。
二(6-9自然段) 透过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表现其深邃的精神世界——精神。
表现手法
明喻、借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侧面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里描写、动作描写、反衬、先抑后扬、照应……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夸张——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知识卡片
明喻:
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等
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
知识卡片
比喻
比喻的结构:本体+比喻词+喻体
暗喻:
比喻词:是、成、成为、变为
母亲啊!你 (本体)是 荷叶(喻体), 我(本体) 是 红莲(喻体)。
借喻:没有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天上张着灰色的幔(本体:乌云;喻体:幔)。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本体:眼睛;喻体:珠宝)
借喻——相似性
借代——相关性
表现手法
明喻、借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侧面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里描写、动作描写、反衬、先抑后扬、照应……
内容探讨
这是( )的脸
平庸、丑陋
这是( )的灵魂
深邃、勇敢、高尚、正直
这是( )的眼
犀利、情感丰富、极大威力
反衬


须发: *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
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额头: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皮肤藏污纳垢,……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身材:矮小敦实。就这么个侏儒。
眼睛: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黑豹似的目光……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眼睛)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
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
(眼睛)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
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他的心窝。
品析外貌描写中运用修辞的语句。
比喻、夸张
修辞效果:形象鲜明,特征突出,
引发想象,韵味无穷。
表现手法
一、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二、先抑后扬的手法:用伟人平庸丑陋
的外表来反衬其眼睛的神奇,其精神的深邃。
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描写了托尔斯坦的肖像,不仅展现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通过他犀利的目光解释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从而表达出对他的崇敬和赞美。
爱因斯坦
外貌描写
比喻+夸张
描摹人物
要求:描写一位人物的肖像
(同学、朋友、父母、老师、街上小贩、英雄、
伟人……)
1、描写三处特点。前两处抑笔,后一处扬笔。
2、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
3、字数:300字左右
质疑——用心灵感受
用头脑思索
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2、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3、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4、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大师的语言精彩且含义深刻,你是否都懂了,请提出你的疑问。
质疑——用心灵感受
用头脑思索
1、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
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2、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3、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4、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大师的语言精彩
且含义深刻,你
是否都懂了,请
提出你的疑问。
1、写出托尔斯泰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
2、高尔基这句话运用夸张恰当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
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以及丰富的情感。
3、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
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4、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
深刻而准确的。
具有这种犀利目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他究竟 幸福的还是不幸的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自己最大的痛苦与不幸.
但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他又是伟大而幸福的.
“幸福”与“不幸”
墓志铭
------人生最后的休止符
卢梭:
“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马克-吐温:
“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贝多芬:
“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
大文豪萧伯纳的墓志铭:
“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
“恕我不起来了!”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的精力,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在他的墓碑上就刻着:
“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
请为他写一条墓志铭
他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宁
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
―――鲁迅
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陀思妥耶夫斯基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
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
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
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
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
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
课外阅读托尔斯泰的一部小说,
写一篇读书笔记。(《复活》、
《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读《人世间最美的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