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2 20:0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会宁县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期末质量监测考试
语文试题
2020.12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主观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題的答题
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围:必修⑤十《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生存之根和立足之本,也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介已成为信息交流和文化
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使整个文化传播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利用网络媒介有效地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发扬光大,成为当下社会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命題。笔者认为,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可以借助网络向全社会传播,使人们通过更为便捷和新颖的方弌领略中华文化的永
恒魅力。利用网络媒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是要“和”,在网络中进行文化传播,要尽量消除群众接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障碍,体
现传统文化的亲和力,而不是制造距离感。这就需要线上线下相互配合,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
共同发力,文化界专家与广大民众积极互动,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良性互动的网络传播氛围
如果传播者仍旧坚持一种趋于极致的精英化立场,则很容易产生“曲高和寡”的现象,难以达到
传播效果。面对网络文化环境,我们要适应它、融入它,这样才能够让优秀传统文化触网落地,
真正地入眼、入耳、入心。所以,面对网络受众,文化传播过程应有起码的诚意,放下身段却不掉
身价,放低姿态而不降低品格,无形中拉近彼此距离,提升传播效果
是要“活”,就是在坚持传统文化优秀基因的基础上,站在网络受众的角度,摆脱简单
机械的灌输方式,努力培育有营养、有质感、有活力的文化传播形式。年轻一代是思维极度
活跃的网络主要受众群体,与上一代人相比,代际文化差异较大,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和吸收也不同于以往时代。在网络中传播传统文化,传播者需要思考年轻人的口味,理解年
轻人的思维方式和接受方式,避免利用网络空间进行简单的“文化晾晒”,机械死板地传播中
华文化
三是要“新”,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需要契合互联网不断创新的精神,从各方面综合提升传
播效果。首先是思维新,要善于运用网络创新性元素,突破固有思维,不断改进传播方式。其次
是风格新,要体现崭新的互联网风格特色,让人耳目一新。在这方面,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可以
适当借鉴流行文化传播方式,使其呈现青春化、流行化、时尚化的新面貌。再次是技术新,网络
讲求技术为王,网络传播技术可以整合图、文、视频等多种信息,使传统文化能够以丰富多样的
形式展现提供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感官体验,
四是要“真”,网络传递给网友的文化应货真价实,过滤捭伪造不实的信息。网络鱼龙混杂,海
量的信息往往让人真假难辨,一些消失多年的文化垃圾也沉渣泛起,在网络中浑水摸鱼,牟取
(摘编自黄仲山《网络如何更好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高二级期末质量监测·语文第1页(共6页)】
6197B-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