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2 20:0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高一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一、阅读题(共55分)
(一)小说阅读(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流浪的弦音
安庆
捏掉头顶的一片树叶,秋天了。瞎子那年说:“我想认个干娘。”瞎子每走一个村都这样说着他的愿望。
瞎子唱的是地方戏,小段子、整轴子的戏都唱。唱得累了,停下二弦嘘口气,瞎子说:“俺想认个干娘。俺娘死得早,俺……”瞎子很伤心。
瞎子再接着唱。瞎子连个干娘也认不下啊。
瞎子不服气,不服气的瞎子那年终于认下了一个干娘。
那是在瓦塘村,瞎子听见树叶落进水塘“噗”的声音,瞎子拉完了最后一个音,它似一种断帛之声,瞎子擒住了一片树叶,几滴泪落在那片叶子上。
瞎子的两手还执着那把二弦。瞎子知道面前还蹲着一个人。别人都走远了,蹲在跟前的人说:“孩子,我是个寡妇,你愿认吗?”瞎子的手颤了一下。“你愿认吗?”瞎子这次听准了。“娘。”瞎子“扑通”一声跪下,二弦响了一声,像从他心里跑出的一个音符。
干娘去扶他。干娘说:“给娘拉一曲吧,算认娘曲。”
瞎子说:“娘,阿炳也是瞎子,我就给娘拉阿炳的《二泉映月》。”
场地静着,稍息之后,弦声骤起,尔后弦声悠悠扬扬起来,一泓泉水在瞎子的弦声中流淌着,一弯月儿映照进池塘。瞎子看不见,但瞎子知道干娘的身边又站满了人。
曲终。干娘起身说:“孩子,娘给你做饭去,今后再来瓦塘,你不用吃百家饭了。”
“娘!”瞎子的泪“哗”地流出来。
那年瞎子二十一岁。
瞎子依然到处去拉他的曲子,唱他的坠子。瞎子习惯了游走,瞎子脚下的路就是手里的那根棍子。瞎子和干娘有一个约定,就是每双月的十九回一次瓦塘村。瞎子说:“娘,我不能天天待在瓦塘,我还要出去唱坠子呢。”
干娘说:“记住,娘等你。”
每一次走时,干娘都把他送到村外的十字路口,问干儿往哪个方向去,然后孤独地瞅着瞎子远去的身影,看天上的几只鸟儿叫唤着伴着干儿往前走。那是她家房檐下的鸽子。有一次,是夏季,十八的中午雨就下来了,十九还未停。干娘打着伞在村外的十字路口等瞎子。不见瞎子的身影,干娘心里急得慌。干娘沿着一条路往前走,走一段再回来;又沿着另一条路往前走,走一段还不见瞎子,再回来……
从另一条路回来时,干娘看见路口站着一个雨人。干儿说:“娘,我踩着脚下的路知道泥路上走过一个人,娘,我连累你挨淋了。”干娘攥着儿子的手往家走。回了家,干娘为他换衣裳,又赶紧为他做姜汤。
每次回来,干娘都给他烙那种很香很香的饼,把他身上的衣裳换了洗了。干娘好啊,干娘让他的心里有了娘,干娘使一个瞎子在漂泊的路上有了一个温暖的驿站。
瞎子的心就动了。
那天瞎子说:“娘,你想听一个孩子的故事吗?”瞎子说:“十三岁那年我接连失去了爹和娘。在一个雨天干爹把我拉回了他家,干爹说要从此养我做儿子。那个女人就是因为干爹收留我而带着他们的女儿离开干爹的,从此干爹就一直养着我,我们爷儿俩相依为命……”
干娘紧紧攥着他的手。
干娘说:“儿的命苦。”
瞎子说:“爹知道我认了个好干娘,一直想当面来谢谢干娘。”
干娘握着瞎子的手点着头。
瞎子的干爹和瞎子一起来瓦塘是一个秋日。瞎子和干爹走进院子时,一群鸽子往高处飞,又在院子里旋着不远离。瞎子听干爹干娘一见如故地攀谈起来,脸上就有笑漾起来。
后来瞎子对干爹干娘说:“爹,娘,你们都是苦命人,你们握握手吧。”瞎子说着把两双手往一起拉。
两双手就紧紧地握住了。
瞎子把手也握上去。
三双手紧紧地握住了。
干爹和干娘的脸上都有了泪。
瞎子坐下来静静地展开二弦,一曲乐儿悠悠地漾起来,时光慢慢地从他的脸前滑过去。
瞎子依然走在路上,手里的棍子就是脚下的路。瞎子走着走着就禁不住想:我终于找到能和爹在一起的娘了。
瞎子想着,棍子击地,竟然在路上唱起来。
(选自《此岸的时光》)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的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如瞎子听到蹲在跟前的人说“我是个寡妇,你愿认吗?”时手颤了一下,这个细节描写精妙地写出了瞎子既惊喜又略带犹豫的心态。
B. 小说把普通词用得有味,如“干娘攥着儿子的手往家走”中的“攥”写出了干娘对干儿的贴心疼爱,“竟然在路上唱起来”中的“竟然”突显瞎子喜悦到忘情的程度。
C. 鸽子在小说中的出现并非闲笔,它们叫唤着伴着瞎子飞,烘托了干娘对干儿远去不舍的心情,它们在院子里旋着不远离,烘托了相亲相依、感情交融的气氛。
D. 小说结尾写瞎子欣喜,和开头写瞎子伤心相呼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为小说增添了一抹暖色,合乎读者对遭遇不幸的人同情的心理,增强阅读快感。
2. 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划线的三次描写弦音的句子分别表现演奏者的什么心理,是如何表现的?(6分)
3. 小说通过苦难和温情的交响揭示主题,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分)
(二)散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
(摘编自2016年5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 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余光中的“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 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 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5. 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2分)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晚至狮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蒙蒙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 仄:狭窄
B.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胜:尽
C.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逼:急切
D.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族:品类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幸有土人惯负客者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B.路绝矣,蹑木梯而上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C.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飘飘然知泊何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B.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C.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D.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9.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简要交代游毕白岳峰进入黄山界,对黄山温泉的记游一笔带过。第二段以侧面描写为主表现黄山“山径”之“仄险”。
B.文章第三段写黄山云雾用了“走”“夺”两个动词,赋予了云雾鲜活的灵性,显示出云雾涌来时速度之快与雾气之浓,描写可谓生动传神。
C.僧人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第四段中僧人的胆怯反衬出作者的豪放大胆,与僧人的对答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
D.这篇游记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作者入黄山七日,步行五十余里的所见所感,运用了的大量的比喻,活脱传神地展现了黄山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感愤①
陆游
今皇神武是周宣②,谁赋南征北伐篇?
四海一家天历数,两河百郡宋山川。
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京洛雪消春又动,永昌陵③上草芊芊。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十年冬,此时陆游已罢官还乡。②周宣:周宣王姬静,周朝中兴之主。③永昌陵:宋太祖赵匡胤陵墓。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将宋孝宗比作周朝中兴之主周宣王,是为了表现诗人对他的赞美之情。
B.颔联中“历数”即天命,“天历数”“宋山川”表达诗人对统一的信心。
C.颈联作者选用“尚”“虚”二字,表达了北伐无望、报国无门的沉痛、悲愤。
D.诗歌运用“周宣”“和亲”两个典故,融历史、现实为一体,诗意深婉。
11.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劝学》中通过比喻进而总结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的句子是: ,

(2)《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攻破荆州后志得意满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 , 。
(3)秦观在《鹊桥仙》中表达自己独特的爱情观的是:??????????,????????。
(4)《涉江采芙蓉》中描写了一幅人们在江中采莲,而湖岸泽畔还有数不清的芳草的美好、欢乐的画面的句子是: , 。
(5)《虞美人》中,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二、基础题(共35分)
13.下面是某校毕业生写给母校80年校庆的贺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惊闻母校八十华诞,我百感交集!回想在母校生活和学习的那几年,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了我兄弟般的鼓励和帮助!饮水思源,永难忘怀!敬爱的老师,我想再次倾听您那语重心长的教诲。祝愿各位恩师扬名杏林!祝愿莘莘学子们学业有成!?
  
14.仿照下面示例,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组事物。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青天”“月亮”“芭蕉叶”“露珠”作为描述对象。(6分)
【示例】
青天,是一片芭蕉叶,
月亮是一滴露珠。
手指,轻轻一点,它就落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城的西北郊。它原名清漪园,最初只是帝后宫妃们休闲避暑的场所,雍正帝继位后,开始长期居住在西郊园林中,这里逐渐成为了政治和娱乐的双中心。除了紫禁城,晚清统治者把这里当成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中心,更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颐和园是迄今为止保存得最为完整的皇家行宫御苑。它在造园艺术上,尽显皇家园林的 ,同时充满了和谐自然的盎然生趣。亭台、殿堂、庙宇和小桥诸多人工景观与周围的山峦、湖水 。未进颐和园,看到大门两侧傲然伫立的两座狮子,( )。走进古老的颐和园,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景点建筑百余应,院落20余处,佛香阁、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是后人必游的景点。从一个景点跨入另一个景点,便是从一个世界跨入另一个世界。这里景点之多, 。每当游人踏出颐和园的门槛,总是会不由得回眸。世事无常,虽然历经 ,颐和园依然屹立于青山翠谷之中,历久弥新。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除了紫禁城,这里是晚清统治者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也是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
B.除了紫禁城,晚清统治者把这里作为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中心,也作为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
C.除了紫禁城,这里是晚清统治者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
D.除了紫禁城,晚清统治者把这里作为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中心,也作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富丽堂皇 交相辉映 数不胜数 沧海桑田
B.富丽堂皇 相得益彰 数不胜数 风云变幻
C.金碧辉煌 相得益彰 不胜枚举 风云变幻
D.金碧辉煌 交相辉映 不胜枚举 沧海桑田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它雄伟的气势就已经深深地感染了游人
B.游人就已经被它雄伟的气势深深地感染
C.游人就己因它雄伟的气势而深深地感染
D.它雄伟的气势就已经把游人深深地感染
课内文言文知识考查(15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借助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并列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顺流下行
D.温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中:合乎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精通
C.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D.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 循:顺着
2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项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21.下列各项中关于文言句式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
B.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
C.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判断句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省略句
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3分)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一狼洞其中,其一犬坐于前
三、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个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都在家里拉个不停。家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次都向小女孩求饶。小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演奏了一曲。突然,她听到一个老妇人的赞许声:“拉得真不错!”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小女孩每天清晨都来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会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小女孩的家人发现,小女孩的琴拉得早已不是“锯床腿”了,便惊奇地问她有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小女孩才知道,树林中的那位老妇人竟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也从未聋过。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高一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答案
1. A
2. ①第一次,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弦音似断帛之声,表现了瞎子始终认不下一个干娘的伤痛和绝望。②第二次,通过写想象的乐曲呈现的泉水流淌、月映池塘的画面,表现乐曲的艺术效果。(或:用站满了听众侧面烘托乐曲的感人),表现了瞎子认到干娘后的激动。③第三次,“乐儿悠悠地漾起来”运用比拟(或;拟物)的手法,把抽象的乐曲比拟为具体可感的荡漾的水,描写乐曲的优美动听,表现了瞎子完成了一桩美好心愿后的满足和幸福。
3. ①瞎子少年失去父母,过着流浪的生活,却得到干爹的收养和干娘的心疼、照顾
②干娘成了寡妇,内心自卑,却得到了瞎子的敬爱和瞎子干爹的感激,并和瞎子干爹结伴。
③干爹收养瞎子,致使妻子带着女儿弃他而去,却得到瞎子的敬爱,并和瞎子的干娘走到一起。
主题:小说通过叙写三个人物苦难和温情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遭遇不幸和苦难,但怀着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就能够超越苦难,共享温情。(或:小说通过叙写个人物苦难和温情的故事说明,经历过苦难的人更懂得用温情对抗人生的不幸和苦难。或:小说通过叙写三个人物苦难和温情的故事说明,面对命运的不幸和生活的苦难,人们要拿出温情彼此关怀体贴。)
4. B. A项错,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C项理解错误,“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与“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不一致。“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依据。D项错在“惭愧”和“不满”,没有此意。
5. ①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
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
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
6.逼:接近,走近。【答案】C
7.D都解释为“……的样子”。A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的原因。B修饰/转折 C连词,“那么”/连词,表转折,“却”
8.D
9.C“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错误,与僧人的对答是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开朗的性情。
参考译文:
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沐浴了黄山的温泉。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做‘海马’,可以雇佣。”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已经落在锅底了。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天下着雨,非常冷,正午还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云气直扑进屋,像要把房子夺去,一会儿功夫,屋内一片云雾迷蒙,两人对面坐着仅能听到声音,云气散后,步行到立雪台,台上有棵古松,根生长在东面,树干倒向西面,树冠朝着南方,穿进山石中,又穿裂山石生长出来,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又像是害怕天公而不敢向上生长,树干有十围粗,高度却不到二尺。其他松树像这样的很多,无法一一加以描述。晚上,云气更加稀薄,周围的山峰像儿孙拜见长辈一样俯伏着。第二天,从立雪台左侧转弯走下来,经过百步云梯,路又断了,忽然见一块石头像大鳌鱼,张着巨口,不得已只好走进鱼口中,穿过鱼腹从鱼背上出来,看到的又是一番天地。登上丹台,爬上光明顶,它和莲花、天都两座山峰,像鼎的三条腿一样高高地相互对峙,天风吹得人站立不住。晚上到达狮林寺住宿。趁太阳未落,又登上始信峰。始信峰有三座山峰,远看好像只有两座山峰相对耸立,近前看才见另一座山峰躲在它们身后。始信峰既高又险,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溪谷。我站在山顶,脚趾都露出二分在悬崖外边。和尚担心,用手拉住我。我笑着说:“掉下去也不要紧。”和尚问道:“为什么?”我说:“溪谷没有底,那么人掉下去也就没有底,飘飘荡荡谁知道飘到哪里去?即使有底,也要很久才能到,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找到活的办法。”和尚笑了起来。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像刀枪剑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开玩笑把武器库中的武器仪仗全散落在地上,大约有吃一顿饭的功夫,像有一匹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僧人高兴告诉我说:“这就是云铺海。”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棉团,过了很久浑然成了一片。青山全都露出一点角尖,像一大盘白油脂中有很多笋尖竖立的样子,一会儿云气散去,只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我坐在松顶,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区别,不全是一模一样的。初九日,从天柱峰转道下来,过白沙矼,到达云谷,家里的佣人们用轿子迎接我,这次共计步行五十多里路,进山一共七天。
10.(3分)A("为了表现诗人对他的赞美之情"赏析有误)
11.(6分)①汴京和洛阳的雪融化了,春天再次来临,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墓上草木又茂盛起来。②汴京和永昌陵,一国都一皇陵,生机盎然,暗示大宋国运可以通过北伐恢复生机。③点出太祖永昌陵,有劝说当今皇帝珍惜太祖基业、积极北伐之意。
12.12.(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3.①“惊闻”改为“欣闻”或“喜闻”;②“兄弟”改为“亲人”;③“倾听”改为“聆听”;④“杏林”改为“杏坛”;⑤“莘莘学子们”应去掉“们”或改为“学子们”。
14.心灵,是一片夜空,烦恼是一颗流星。眼睛,微微一眨,它就灭了。
15. C A项,“对”成分赘余;B项,“对”成分赘余,“这”和“见证”主宾搭配不当;D项,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暗换主语。故选C。
16. B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华丽雄伟;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文意突出“华丽”用“富丽堂皇”。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相得益彰: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语境是“山峦、湖水”,用“相得益彰”。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和事很多;语境“这里景点之多”,用“数不胜数”。沧海桑田:形容世事变化很大;风云变幻: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也比喻事物复杂、变化迅速;语境是“虽然历经”,用“风云变幻”。故选B。
17. B 前文“未进颐和园”的主语是“游人”根据主语承接的原则,用“游人”开头的句子,排除AD,“因它雄伟的气势而深深地感染”句子不通顺,由此排除C。故选B。
18.C
19.B
20.B
21.C
22.C
23.赞美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激发人的无限潜能。小女孩在老教授的赞美下找到了信心,而信心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赞美产生信心,信心产生力量,力量促进成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