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课时作业含解析(3份打包)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课时作业含解析(3份打包)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3 22:26:00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7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选择题
1.从周秦至唐代,县以上才可设市,商业中心一般都在城中特定位置,都城商业最繁荣。宋以后,县以下的城郭和乡村允许设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迅速。这一变化说明(  )
A.商业中心依赖政治中心
B.商业布局呈现扩展之势
C.商业发展受制封建政权
D.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趋势
2.2007年12月21日,经过我国考古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沉睡中国南海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成功出水。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可以判断“南海一号”上有大量(  )
A.工艺精美的青铜器
B.色彩鲜艳的珐琅彩瓷
C.珍贵精美的瓷器
D.图案丰富的五彩瓷器
3.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就有了分担风险的意识。如船主、商人和放贷者定期组成合伙人以分担商业投资带来的风险,商人从银行或者个人手中借钱购买船只或者向船主租船,由船主运送货物然后把利润返给商人。一旦发生船难,合同就会无效,损失由商人和放贷者承担。材料说明(  )
A.希腊人具有早期的契约精神
B.古希腊的航运业十分发达
C.商贸活动促进商业模式的发展
D.古希腊时期经商风险很大
4.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他们(  )
A.把欧洲的疾病传入美洲
B.把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传入非洲
C.把玉米传入北美洲
D.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传入欧洲
5.罗马《十二铜表法》中用“耐克逊”来表示契约,“耐克逊”的本意是指伴有铜片和衡具的交易,其形式要求十分严格。仪式举行时,有五个证人和一个司秤,司秤用衡器权衡所贷的金属块后,交付借用人,借用人则在神前宣誓,读固定术语。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罗马通过成文法维护私有财产
B.罗马人比较原始的契约意识
C.罗马人非常注重交易仪式
D.罗马法几乎涵盖各个领域
6.1584年,意大利成立了里阿尔托银行。1609年,荷兰建立了阿姆斯特丹银行。1619年,建立了威尼斯银行。德国建立了汉堡银行等。西、英、荷等国也建立了一些中央银行。这些国有银行的建立说明了(  )
A.各国经济国有化开始
B.资产阶级确立了统治地位
C.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D.资本主义经济占主导地位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徽商在鼎盛时期散布于全国各地,以致有“遍地徽”之说。徽商保持着聚族而居、立祠祭祖的习俗。族长不仅是宗族的首领,又是商人组织的头目。徽商有的从事长途贩运,有的落户异乡就地从事交易活动。明初,朝廷在延边驻兵,为解决军粮问题,号召商人输粮于边,率先响应。清乾隆年间,徽商吴鹏翔贩运川米沿江东下,恰逢汉阳灾荒,他低价抛售川米帮当地百姓渡过难关。徽商赚钱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输资回乡办教育,让后代读书。在他们的资助下,书院众多,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学术更加繁荣。
——摘编自何定俊等《徽商历史作用初探》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越来越多的商人组成商业公司,当时出现的“孔佩尔”和“毛恩”股份集团,阿尔贝蒂、佩鲁齐和美第奇等大银行和大公司是杰出的代表。当时商人群体中流行的格言是“尽量不要使你的钱成为死钱”“行动迅速是财富的母亲”。西欧商人为了国际贸易的便利,组织商业公会,建立国际市集和国际市场。文艺复兴中后期,西欧商人积极参与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等重大历史事件,充当了西欧封建庄园体制的挑战者和掘墓人。
——摘编自陈华东《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商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徽商与西欧商人的经营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如何看待徽商与西欧商人的社会作用。
课时作业7 古代的商业贸易
1.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为唐以前县以上才可以设市,宋以后县以下和乡村均可设市,说明商业范围扩大,商业布局呈扩展之势,B符合题意;A与农村集市的发展不符;材料所述为商业发展的表现,没有突出阻碍因素,C不正确;D与史实不符。
答案:B
2.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A项工艺精美的青铜器,是商周时期的产物,故不可能大量存在于南宋船只上;
B项色彩鲜艳的珐琅彩瓷和D项图案丰富的五彩瓷器,出现于明清时期,故也不可能在出土的船只上。故此题应选C项。
答案:C
3.解析:古希腊工商业比较繁荣,由材料中“分担风险的意识”和商人组织合伙人分担商业投资风险的模式可知,商贸活动促进商业模式的发展,C项正确;“契约精神”、航运业发达、经商风险大均与材料主旨不符,A、B、D三项排除。
答案:C
4.解析: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传入欧洲,D项正确;把欧洲的疾病传入美洲,把基督教传入非洲和把玉米传入北美洲的,都是近代的欧洲殖民者,A、B、C三项错误。
答案:D
5.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耐克逊”在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契约,只是用来表示契约的交易形式,反映了罗马人具有原始的契约意识,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罗马契约意识的原始性,而非维护私有财产、注重交易仪式,排除A、C两项;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答案:B
6.解析:根据材料“1609年,荷兰建立了阿姆斯特丹银行。1619年,建立了威尼斯银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西方国家国有银行的出现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对资金渴求的产物,C项符合题意。西欧各国经济国有化开始于二战后,A项排除。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B项排除。16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还处于微弱状态,D项排除。
答案:C
7.解析:(1)根据材料“徽商保持着聚族而居、立祠祭祖的习俗。族长不仅是宗族的首领,又是商人组织的头目”可概括出,徽商以血缘为纽带,宗族化管理。由“有的从事长途贩运,有的落户异乡就地从事交易活动”可见,经营范围侧重于国内贸易。由材料“徽商吴鹏翔贩运川米沿江东下,恰逢汉阳灾荒,他低价抛售川米帮当地百姓渡过难关。徽商赚钱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输资回乡办教育,让后代读书”可见奉行“儒道经营”。关于西欧商人的经营特点,由“越来越多的商人组成商业公司”可归纳为西欧商人公司化经营。由材料“尽量不要使你的钱成为死钱”“行动迅速是财富的母亲”可归纳为奉行牟利、实用的理念。由“建立国际市集和国际市场”可归纳为经商范围侧重于国际贸易。第二小问,要从政治、经济、政策和文化等方面归纳。(2)如何看待徽商与西欧商人的社会作用,应遵循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应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看待两个商人群体的社会作用。关于徽商的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冲击抑商政策和世俗观念、推动商品流通和市镇繁荣、对国家稳定和赈灾济困起过重要作用、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和局限(未能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两方面思考作答。关于西欧商人的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促进经营方式的转变、推动新航路开辟、推动重商主义的形成、促进文艺复兴产生、推动欧洲的社会转型等方面思考作答。
答案:(1)特点:徽商以血缘为纽带,宗族化管理;奉行“儒道经营”(急公好义、赈灾济困);经营范围侧重于国内贸易。西欧商人公司化经营;奉行牟利、实用的理念;经商范围侧重于国际贸易。
原因:中国宗法观念、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国家“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影响等。西欧商品经济发展,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古典文化的影响等。
(2)看待:应该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看待两个商人群体的社会作用。
明清徽商: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和世俗观念;推动了商品流通和市镇繁荣;对国家稳定和赈灾济困起过重要作用;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但是,最终未能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
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商人:促进经营方式的转变;推动了新航路开辟;推动了重商主义的形成;促进文艺复兴等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冲击封建统治,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PAGE课时作业8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一、选择题
1.有人指出:“三角贸易是以黑奴贸易为中心,把欧亚非美的整个商业和英国工业同国外市场都联结起来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殖民者的罪恶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市场发展
B.没有黑奴贸易就没有世界市场的形成
C.非洲黑人主导了欧亚非美之间的商业贸易
D.世界市场上的商品主要是黑人奴隶
2.有学者认为,“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这说明(  )
A.欧洲在世界市场占主导地位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商品输出是世界市场的纽带
D.科技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3.一位英国人说:“‘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因为我们的直接利益要求保持他们的生命;我们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不幸的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这表明(  )
A.奴隶贸易比鸦片贸易人道
B.奴隶贸易比鸦片贸易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C.鸦片贸易加剧了清政府的腐败
D.鸦片贸易严重摧残人的身心健康
4.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工业国可以从世界范围内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并进行投资,这说明(  )
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经济全球化形成
5.中国通商银行创办于1897年,是中国第一家新式银行。总行第一任大班是曾在汇丰银行任职数十年的英国人美德伦。该行创办时的主要投资者多是封建地主官僚、买办和商人。该银行的创办和经营(  )
A.有利于洋务企业的转型和发展
B.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实现了西方国家的对华资本输出
6.20世纪初,清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将西方的工厂制度、公司制度、股份制度和一系列与之配套的经济制度正式引入中国。清政府这一做法(  )
A.体现了中国经济殖民地化
B.强化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
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解决了近代工业发展的困境
二、非选择题
7.从图片中感知历史。以下图片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各事件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作用)。(要求:紧扣主题,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课时作业8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
1.解析:依据材料“三角贸易是以黑奴贸易为中心,把欧亚非美的整个商业和英国工业同国外市场都联结起来了”可以看出三角贸易加强了欧亚非美经济联系,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夸大了三角贸易的作用,排除;欧亚非美之间的商业贸易的主导者是欧洲殖民者,故C项错误;D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A
2.解析:依据材料信息“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可知蒸汽机为欧洲支配世界提供了条件,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材料强调蒸汽机的运用对欧洲对外扩张的重要性,D符合题意。A属于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B、C两项材料未能体现,排除。
答案:D
3.解析:近代史中的两大罪恶贸易分别是鸦片贸易与奴隶贸易。在奴隶贸易中,奴隶本身是需要得到保护的。因此,奴隶的肉体没有被摧残,奴隶的品格与思想没有被败坏。而鸦片却摧残了中国人的身体,腐蚀了中国人的品格,败坏了中国人的思想。从材料中“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不幸的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可以看出,鸦片贸易严重摧残人的身心健康。奴隶贸易把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做奴隶,并不人道,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D。
答案:D
4.解析: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工业国可以从世界范围内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并进行投资”,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即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C正确;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A、B两项排除;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形成”表述错误,D项排除。
答案:C
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的产生,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洋务运动在19世纪90年代已经结束,排除A项;民族工业产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B项;根据题干中“封建地主官僚、买办和商人”是银行的投资者,这些金融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其投资设厂,可以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C项正确;投资经营银行的是中国封建官僚和商人,没有涉及外国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排除D项。
答案:C
6.解析:20世纪初,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资本输出,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并引入西方先进制度来保护新式企业的发展,这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由材料得不出来,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与史实不符,均可排除。
答案:C
7.解析:地位:据图一的信息可知,这是哥伦布航行美洲,开辟了美洲新航路,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据图二信息可知,这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它是特权贸易公司,有利于英国对外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据图三信息可知,瓦特的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标志,工业革命使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据图四信息可知,1879年的有轨电车,这是“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以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地位:图一:新航路的开辟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具雏形。图二: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图三: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图四: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以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PAGE课时作业9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一、选择题
1.下表为不同学者关于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评价。据此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罗斯福新政(  )
评价
学者
新政没有解决下列根本问题:如何使巨大的自然财富和令人吃惊的生产潜能为所有美国人造福。
霍华德·津恩
新政留下了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甚至引起了一些麻烦的新问题。它不曾证实它能在和平时期实现繁荣。……它(却)增强了自称为千百万人说话,但有时只代表一个很小的利益集团的权力。
洛克腾堡
罗斯福新政是失败的,因为它保护(美国)信用(制度)胜过保护其人民。
桑托斯
A.最终以失败告终
B.没能挽救资本主义制度
C.具有阶级局限性
D.有成就的同时也有失误
2.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一些亚洲国家遭受巨大打击。其主要原因是(  )
A.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
B.经济发展没有从本国国情出发
C.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束缚
D.国内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3.读“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下列对1958、1963、1973、1978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  )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A.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
C.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
D.1978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
4.金碚在《大国筋骨》中说:“如果从1992年正式明确走向市场经济道路算起,那么,仅仅经过了短短的5年时间,中国就基本上消除了伴随计划经济30年的普遍‘短缺’现象,越来越多的产品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这表明(  )
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B.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发挥任何积极作用
C.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D.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缺一不可
5.图一到图二的历史变迁(  )
A.反映出国际货币关系从无序到有序
B.确立了美国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
C.逐步建立起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D.构建了黄金本位的国际金融体系
6.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财政部长指出,美国要建立一种世界体系,以便让“企业家们可以按照商业原则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后来,这一建议体现为(  )
A.成立世界银行
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C.北约的建立
D.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各国货币供应不完全受中央银行黄金储备数量的限制,不至于因黄金储备短缺而导致通货紧缩,这有利于防止经济衰退和失业。因此,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转时期,危机和萧条比较轻微,繁荣和复苏却强劲有力。这也反映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促进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浅析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黄金外汇储备占世界比重统计表(%)
年代
1950
1960
1972
资本主义世界
100
100
100
美国
48.5
31.2
7.6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经济所发生的变化,试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简要分析这种变化的政治影响。
课时作业9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1.解析:A、B两项不符合罗斯福新政的史实,排除;材料没有提到罗斯福新政的成就,排除D;由材料可知,罗斯福新政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故C正确。
答案:C
2.解析: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因此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较为严重,A正确;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在发展中充分考虑了本国国情,排除B;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发展得益于当时经济秩序,排除C;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打击和国内贫富差距无关,排除D。
答案:A
3.解析:根据题干提示,苏联工业化完成的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卫国战争爆发之前。苏联的工业化具有强烈的国防色彩,重工业发展特别的迅速,高度集中和计划化,故A项所给时间错误;赫鲁晓夫下台是在1964年,而且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的原因应该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总统是在1985年,1978年苏联的总统是勃列日涅夫故应排除D项;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4.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国走上市场经济道路后,短短的5年时间,就基本上消除了伴随计划经济30年的普遍短缺现象。这表明了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的强大起了促进作用,故C正确;A“彻底退出”,说法绝对,排除;计划经济体制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缺一不可,故D错误。
答案:C
5.解析: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国际货币关系从无序到有序,故选A。
答案:A
6.解析:题干材料体现出美国的目标集中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国际贸易进行了规范,B项正确。A、D两项都是着眼于世界货币体系,与“国际贸易”不符;C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建立的军事组织,可排除。
答案:B
7.解析:(1)根据“不至于因黄金储备短缺而导致通货紧缩,这有利于防止经济衰退和失业”得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通货紧缩、经济衰退和失业;根据“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转时期,危机和萧条比较轻微,繁荣和复苏却强劲有力”得出减轻了危机和萧条,有利于经济复苏和繁荣;根据所学得出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2)变化:根据二战后美国黄金外汇储备占世界比重统计表看出,美国黄金储备比重由高到低,表明美国由世界经济霸主到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原因:根据所学可知,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削弱,日本和欧共体的崛起,其他地区经济的发展,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冲击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答案:(1)积极影响: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通货紧缩、经济衰退和失业;②减轻了危机和萧条,有利于经济复苏和繁荣。③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④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
(2)变化:黄金储备比重由高到低;美国由世界经济霸主到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原因: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削弱;日本和欧共体的崛起,其他地区经济的发展。
影响:冲击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