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 连乘连除乘除混合问题 北京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 连乘连除乘除混合问题 北京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1-13 05:55:34

文档简介

用连除方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53例4
教学目的:
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会列综合算式。
2、通过分步骤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列出综合算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3、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理清条件的好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的方法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多角度思考问题,了解每个步骤的含义,最终列出综合算式,尝试多种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为了准备六一联欢,三年级的女同学正在进行集体舞排练。想不想去看一看?课件出示例题4的文字和插图
1.阅读与理解
师:哪个同学能把这道题的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再完整的说一遍?
生:知道了要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问题是“每组有多少人”。
师: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2.分析与解答
师:现在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并且要根据屏幕上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解题过程。看看那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好开始。
(屏幕问题:1.每一步算式是根据题中哪两个信息得出的?2.你列出的每一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
生说师板书
生1:60÷2=30(人) 30÷3=10(人)
生2:3×2=6(组)
60÷6=10(人)
生3:60÷3=20
20÷2=10
(1)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方法:
能不能结合屏幕上的问题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
师课件出示结构示意图
师:这个图同学们能看明白吗?谁能看着它再说一说这种方法?
学习列出综合算式:60÷2÷3=10人(师板书)
(2)我们再来看第2种方法:
生:我的方法是先求出一共可以分成多少组?2×3=6(组),再求出每组有多少人?列式:60÷6=10(人)
师课件展示:
师:这两个算式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指生上台板演。
60÷(2×3)=10人
(3)下面我们来看第三种方法:
60÷3=20
20÷2=10
师:能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吗?
生说,集体质疑
师:看来这种方法不行,解释不通。我们列出的每一个算式都是要有依据的。不能乱列。
3.回顾与反思: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方法都得到了每组有10人,问题解决的正确吗?我们应该怎么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有一种杯子,6个杯子装一盒,5盒装一箱。12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箱?
师:同学们先独立试做,看看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做完后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生汇报
①方法一:
(1)12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盒?
120÷6=20(盒)
(2)可以装多少箱?
20÷5=4(箱)
120÷6÷5=4(箱)
②方法二:
(1)一箱共有多少个杯子?
6×5=30(个)
(2)12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箱?
120÷30=4(箱)
120÷(6×5)=4(箱)
师:下面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2.
请你选择正确的算式。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一说每步求的是什么。
四、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不少生活问题,想要又好又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一个科学的思考方法,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两种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你还记得吗?你会用吗?谁再来说说是什么方法?
板书设计
用连除解决问题
 60÷2=30(人) 
3×2=6(组)
30÷3=10(人)
60÷6=10(人)
60÷2÷3=10(人)
60÷(3×2)=10(人)教学课题
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数
1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够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学会列综合算式
课型
新课
教学关键
建立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
教具
课件




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解一:
解二:一箱多少元?
一共多少个?45×12=540(元)
12×5=60(个)一共多少元?
一共多少元?540×5=2700(元)
60×45=2700(元)45×12×5=2700(元)
12×5×45=2700(元)




在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遗憾的地方,如教学语言不够精练、规范,在教学中还没有真正扮演好“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的角色,这些都将是我今后教学中还有待努力的。当然课堂中也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和需要思考的问题:1、课中师生生生的交流形式比较单一。每题几乎都是学生练习、教师指名、师生交流的形式得以展开,容易造成课堂的单调乏味。2、只顾追求策略的多样化,忽略了连乘问题有时方法也具有局限性,不是每题都可以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算式。如果在课堂上不加以对比,学生很可能造成思维定势,认为连乘问题只是简单的三个数相乘,而忽略对连乘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师:孩子们,通过努力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好多数学本领,来!1、复习口算师:读算式,说得数。10×45=
8×120=
27×3=
20×22=
师:算得很对!我们再看一道。你会补充缺少的数学信息吗?让它成为一道用乘法解决的问题。2、复习补充条件每行10棵苹果树,____________,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有6盒钢笔,__________________,一共有多少支钢笔?有7个布娃娃,______________,一共多少钱?师:孩子们很会动脑筋,的确!每行的棵树与行数对应,钢笔的盒数与每盒的支数对应,以及布娃娃的个数与每个的单价相对应.也就是说我们只有把份数和每份数对应才能正确解决问题。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板课)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3(1)引入例题请看(师读)。老师出示P52页例题,但是只出示文字部分。能解决吗?生:不能?为什么?生:45元是一个的价格,而5,是5箱。单价和数量不对应,不能用每个的价格去乘箱数,。(请两生说),如果要解决,那应该怎么办?生:补充一个每箱的个数。师:行,补充一个每箱12个,师点课件出示图。(2)分两步出示P52例3师,现在能解决了吗?师点评:对,孩子们,我们解决问题,要收集所有相关的数学信息,不但要看文字,有时候还要看主题图中的数据!好吧,我们再读一读。超市运来5箱开水壶每箱12个,每个45元,一共多少元?(3)画图理解题目的意思师:读懂了吗?懂了。那你能不能画图表示一下题目的意思,试试吧。师巡视,如果觉得困难,可以同桌的孩子一起画。(4)展示交流画图,生自己介绍。请3个介绍师:小朋友,不但会动脑,还能把题目的意思画出来帮助我们分析,真了不起。所以画图也是我们数学中解决问题一种很重要的方法。(5)独立思考。该怎样列式解答呢?
(6)我们先在四人小组相互说出自己的办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7)学生汇报两种算法。师板书,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特别强调,12个的价格就是一箱的价格。(8)对比两种办法思路不一样,办法不一样,但是结果都一样,解决了这个问题。2、揭示课题孩子们看,今天我们解决问题有什么特点?生:连乘。(板书)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没有呢?总结:(1)读题,要读文字和图画
(2)分析。要注意份数与每份数要对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回顾反思。比较结果。三、练习巩固(一)基础练习1、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3、一中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二)加强训练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四、总结得失:孩子们,我们每天在成长,在每天的学习中都有满满的收获,现在,交流一下,你今天收获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PAGE
3教学内容:北京版教科书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用两步连除或先乘后除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能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连除数学问题的一般思路。
2、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他们灵活组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进学生的发展数学思维。
3、学生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除或先乘后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有条理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读题分析已知信息,提问并解决问题。
(1)学校买来5箱矿泉水,共花120元。

(问题:每箱多少元?用120÷5,是求每箱多少元,也就是把120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
(2)每箱矿泉水有8瓶,售价24元。

(问题:每瓶多少元?24÷8,是求每瓶多少元,也就是把24平均分成8份,求每份是多少。)
设问:为什么这两题都用除法计算?(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一步除法问题的引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加深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意义。】
2、出示例2,分析已知,明确问题。
绿化小队有4名工人,他们2天植树72棵。每人每天植树多少棵?
(1)说说你发现的数学信息,并记录下来。
(2)分析这些信息,说说问题求什么?(求每人每天植树多少棵?)
【设计意图:借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提取信息,分析已知和问题。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像这样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认真观察分析,自主探究。
要求:认真观察手中的图,想办法解决刚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学具,方便学生操作、探究。并借助几何直观将复杂的问题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2、展示交流,明确思路。
预设方法1:先求4名工人一天植树多少棵,再求每名工人一天植树多少棵。
(1)4名工人一天工植树多少棵?(72÷2=36(棵))
(2)每名工人一天植树多少棵?(36÷4=9(棵))
(3)综合算式:72÷2÷4
=36÷4
=9(棵)
强调:谁能借助实物,上来演示一下这个解题思路。
追问:除了这种思路,还可以怎样想?
预设方法2:先求一名工2天植树多少棵,再求每名工人一天植树多少棵。
(1)一名工人2天共植树多少棵?(72÷4=18(棵))
(2)每名工人一天植树多少棵?(18÷2=9(棵))
(3)综合算式:72÷4÷2
=18÷2
=9(棵)
强调:再借助实物,演示一下这个不一样的解题思路。
预设方法3:先假设一天植完这72棵树,就需要同样的工人4×2=8(人),这样问题就变为8人植树72棵,每人植树多少棵。
(1)假设一天植完这72棵树,就需要同样的工人?(4×2=8(人))
(2)实际每人每天植树?(72÷8=9(棵))
(3)综合算式:72÷(4×2)
=72÷8
=9(棵)
3、对比观察:这三种方法有什么不同特点?有什么共同特点?
小结:思考的方法不同,解答的思路不同。前两种方法都是连续用了两次除法,第三种是先乘后除,都是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学的就是用连除或先乘后除的方法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先有自己独立思考,再与他人交流,既展现学生的原始思维,又在活动交流中展示各自解题的不同思路与方法,逐渐完善学生对该内容的综合认知。学生在借助实物和图片展示解题策略多样性的同时,也便于他们观察、分析和理解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
(1)书27页试一试,尝试用多种方法解答。
①先求每副羽毛球拍多少元,再求每个羽毛球拍多少元。
168÷3÷2
=56÷2
=28(元)
②先求3个羽毛球拍多少元,再求每个羽毛球拍多少元。
168÷2÷3
=84÷3
=28(元)
③先求出一共有几个羽毛球拍,再求每个羽毛球拍多少元。
168÷(2×3)
=168÷6
=28(元)
(2)书28页4题。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①先求两辆车一天运物资多少吨,再求每辆车每天运物资多少吨。48÷3÷2
②先求一辆车3天运物资多少吨,再求每辆车每天运物资多少吨。48÷2÷3
2、变式练习:
(1)书28页5题,填空题。
阳光小学买来3套科学实验仪器,每套4件,共用去948元。
平均(
)实验仪器多少元?列式948÷3÷4。
(2)书28页7题,连线题。
我游了8个来回,一共游了400米。游泳池长多少米?每个算式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用线连一连。
先求一个来回游了多少米
400÷2÷8
先求8个游泳池多少米
400÷(2×8)
先求游了几个游泳池的长度
400÷8÷2
3、拓展练习:28页6题
出示条件:张叔叔今天采购了780千克大葱,每3千克捆成一捆,平均装在(
)辆车上。

要求:请你为这个题目加上一个条件,再提出一个问题,使这个问题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解答。
预设反馈:(平均装两辆车上)每辆车装多少捆大葱?780÷3÷2,或780÷2÷3。
【设计意图: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巩固学生运用多种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并在基本、变式与拓展的分层练习中增长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注意观察,发现并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正确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