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

文档属性

名称 藤野先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28 18:03:45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藤野先生
鲁迅
[教学目的]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
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1、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文章的双线结构。
[教学要点]
3、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
2、扫清阅读障碍,把握文章大意。
1、有感情朗读课文。
鲁迅(1881—1936)
生于浙江绍兴,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
自第一篇小说《狂
人日记》开始用鲁
迅作笔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名作品集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生字
绯红 标致 落第
诘责 不逊 托辞
匿名 芦荟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 fēi )
(jiàn)
(wù)
xùn
huì
(jié )
(nì)
解词
油光可鉴:
托辞:
匿名:
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
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借口。
掌故:
抑扬顿挫:
不逊:
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
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节奏分明,和谐悦耳。
无礼。逊,谦逊。
从此再没有消息。杳:远得不见踪影。
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时代背景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签订《南京条约》,
1856年, 英国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签订《天津条约》
1883—1885年,中法战争,签定《中法新约》,标志着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 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帝国主义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签订《辛丑条约》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日俄战争是指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呐喊》自序
写作背景
课文写于1926年,回
忆了1902—1906年留
学日本的片段。
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却弃医从文了,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
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
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
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读课文,理清文章段落结构 。(按地点转移)
第二部分(4-35):
在仙台与藤野
相识
相处
离别
第三部分(36-38):
回国后对藤野的怀念。
第一部分(1-3):
见藤野前,在东京的见闻。
仙台所见,受到的优待
弃医从文的原因
线索: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读课文,理清文章段落结构 。(按地点转移)
第二部分(4-35):
在仙台与藤野相识、相处、离别
第三部分(36-38):
回国后对藤野的怀念。
第一部分(1-3):
见藤野前,在东京的见闻。
线索: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人?
藤野严九郎
请以这样的形式说话:
先生难忘藤野,
难忘他的————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人?
初见藤野——相识
目睹印象——
耳闻亲见——
治学严谨
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藤野严九郎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白描
抓特征表现人物形象
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
求实严谨
正直热诚
治学严谨
没有民族偏见
典型事例 高贵品质。
相知
这是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过的讲义
[教学要点]
1、对表现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片断、内容加以分析理解。
2、体会本文语言具有感彩的特点。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你知道鲁迅留学日本的目的吗?
从医原因:爱国
学生复述: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名信事件——弱国子民受到凌辱,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看电影事件——国民麻木冷漠,民族自尊心
受到严重挫伤。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
想一想哪些情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在 东 京
所见所闻——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丑行
修辞:比喻、反语
所 感——
失望、厌恶,不屑与之为伍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爱 国
去 仙 台
去仙台
日暮里:
水户:
触发忧国之情
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在 仙 台
虽然得到一些优待,但面对日本人民友好的情谊,作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而一种弱国国民的辛酸,这里反映出他极强的民族自尊心。
爱国
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怀念付诸行动——
藏讲义
挂照片
写文章
怀念之情化为斗
争的勇气和力量


读课文,理清文章段落结构 。(按地点转移)
第二部分(4-35):
在仙台与藤野
相识
相处
离别
第三部分(36-38):
回国后对藤野的怀念。
第一部分(1-3):
见藤野前,在东京的见闻。
仙台所见,受到的优待
弃医从文的原因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线索:
暗线:鲁迅的爱国感情
本文通过写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主题思想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
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和失望,为下文离开东京埋下伏笔。
“只不过”的意思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以诙谐的口
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带有弱国
国民的辛酸。
似有此事,
但不完全肯定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与“不”连用,以反
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
不仁,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
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愤慨。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表明事实并未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
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这就强烈
的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居然睡安稳了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客店居住环境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明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加强句子幽默感。
在东京
所见所闻----
憎恶至极
日暮里、水户-----敬仰忧国
匿名信事件----愤慨心酸
看电影事件----悲愤震动
弃医从文----忧国忧民
暗线 感情线索
主题思想
课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同时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藤野先生》的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的意思是 ,表现了“我”的 思想感情。
3、本文段主要针对清国留学生的 和 进行描叙,表现了作者的 的思想感情,其中从 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它运用的修辞是 。
4、本文段描述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方式,表现了清国留学生 的丑恶灵魂。
5、从本文段可以看出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是 。
6、文段最后一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 。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7—12题。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的厉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很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另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7、鲁迅去仙台的途中谈及日暮里、水户这两处驿站,用意是 。
8、“物以稀为贵”具体表现在

9、“我在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中的“这样的优待”具体指
10、本文段写在仙台受到优待,作用是 。
11、本文段选自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 、 、 。
12、本文段在全文内容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 。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22题。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星期要送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实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3、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
14、“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中的“这样”是指
1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
[答](1) (2) (3) (4)
16、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是见诸行动的,而且极为认真负责的,这从他看鲁迅抄的讲义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其中最能表现“及时”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全面”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细致”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始终如一”的词语是 。
17、“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因何“吃了一惊”
;“我”又因何“感到一种不安”
。“感激”因为: 。
18、“实物是那样,我们没法改换它”这句话反映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 和对科学的 态度。
19、由上文段可以反映“我”对藤野先生相处的前两件事的态度是
(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20、“我”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后两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① 和② 的高贵精神。
21、本文段主要采用 、 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
22、本文段的记叙顺序是 。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23—30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23、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
24、“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个分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答] 。
25、“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说明 ;
“这一声”指 ;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 。
26、“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的含义是
;其中“何尝”的词性是 ,对表达句义的作用是

27、“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的“那时那地”具体指 ;
联系全文,“我的意见”是指 ;“变化了”的具体内容是 ,
表现了鲁迅 的精神。
28、“呜呼,无法可想”后的感叹号传达出 的感情。
29、“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中国人”指

30、这段文字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
(五)阅读下面文字,回答31—37题。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1、文段第1段第1个“为”的正确读音是 ,意思是 ;第2个“为”的正确读音是 ,意思是 。
32、文段第1段最后一句是一个 复句。
33、文中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结合对全文的理解,请简述其原因。
[答] 。
34、为什么“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是“小而言之”;“为学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是“大而言之”?
[答]

35、本文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
36、作者对藤野先生怀念的具体行为是 、 、 。
37、“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的含义是

38、“正人君子”具体指 ,它所用的修辞是 ,表现作者
的思想感情。

答案
(一)1、在东京的所见所闻2、只不过,失望3、憎恶、讽刺,标致,反语4、行尸走肉、醉生梦死5、看不惯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6、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7、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的情感8、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到了北京美其名月“龙舌兰“9、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10、反映日本人民的友好热情,正衬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11、《藤野先生》,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2、为全文奠定爱国主义的感情基调铺垫下文;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三)13、“我“与藤野先生的相处14、“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也都一一订正15、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图;了解裹脚16、“第二三天”;“从头到尾”;“一一订正”;一直17、藤野先生竟然为一个外国留学生细心地添改讲义;“我”的讲义错误多,让先生费神18、科学严谨19、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与感激;还不服气20、热情诚恳;求实21、语言、行动22、顺叙
(四)23、时事片事件24、没有,是为了揭露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愤慨的感情25、这种现象带有普遍性,拯救民族的灵魂迫在眉梢,刻不容缓;“万岁”;伤害了民族自尊心26、生命看热闹的人完全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副;医学救国;弃医从文;爱国主义28、不可压抑的激愤29、即将被日军枪毙的中国人及围着的一群中国人和课堂里的“我”30、记叙、议论
(五)31、wèi,为了;wéi,被 32、转折33、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真诚关心和帮助中国留学生34、“小而言之”是为了中国的进步,指一个国家;“大而言之”指为学术、为科学,指的是人类进步35、记叙、抒情、议论35、收藏讲义、悬挂照相、继续写作37、自己的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受到触动而增加斗争的勇气和力量38、为军阀政客张目的反动文人;反语;憎恨与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