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与液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 了解汽化的含义,蒸发是一种常见的汽化现象。
(2) 了解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分析改变蒸发快慢的事例。
(3) 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2、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初步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会与人合作,培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难点:蒸发吸热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三个因素
教学方法 引导、分析、归纳
学习方法 实验探究、合作讨论、归纳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一:值日生打扫卫生时,总是要在地面上洒些水,但过段时间后,地面就会干了,水到哪里去了?
情景二:绍兴书圣:王羲之每天都练很多字,可是家里并不富裕,买不起每天需要的笔墨,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想了一个练字不用笔墨的好办法:用醮水的毛笔在纸张上练字,等纸张干了后再使用。
情景三:趣味小实验:用蘸有酒精的毛笔在黑板上写字,并回答问题
1、你们看到了什么?
2、酒精哪儿去了?
3、在这个过程中,酒精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根据情景分析:水和酒精的状态都由液态变为气态,扩散到空气中
引出概念: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师: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同学们举例。
生:头发干了;衣服晒干了;葡萄干;牛肉干;晒盐;壶中的水烧干了;苹果放时间长了会干瘪;雨过天晴后水洼里的水没了;晾着的衣服阴天也会干…
提问:在炎炎夏日或严寒的冬天里,值日生拖过地后,有没有不干的时候?这说明了什么?
分析归纳:蒸发:像这种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够进行的汽化现象。
二、从日常现象入手,产生问题,探索问题,导入研究课题
1、创设情景讨论:小明同学在周一升国旗时必须穿校服,但周日他把校服洗了,你有办法帮助小明让衣服尽快的干燥吗?
学生回答:放到阳光下,用电风吹机吹,用电风扇吹,放在有风的地方,用衣架挂起来……
2.提问:你明白晒衣服的学问吗?
[讨论]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1)夏天比冬天、太阳下比阴凉处晾衣服干得快。
(2)把衣服展开晾比堆放在一起晾干得快。
(3)衣服在通风比在无风处晾干得快。
叙:上述事例表明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是: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由此可知改变蒸发的快慢可用:(1)调节液体的温度高低。(2)改变液面的大小。(3)改变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3、提问:那么不同液体其蒸发快慢一样吗?(回顾刚才的趣味小实验)
结论:不同液体,在相同条件下其蒸发快慢不同。
4、结合教材,联系生活,应用知识,巩固知识
多媒体展示图片:干手器、电吹风、晒谷、保鲜膜、滴灌、喷灌,分析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它们分别通过什么方法来加快或减慢蒸发?
5、亲身感受,实验探索
图片展示:①游泳者上岸后,感觉怎么比在水里还要冷?
②洗澡时,身体打湿后感觉更冷?
[实验] ①温度计置于空气中,读数是室温。
②把温度计插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读数是室温。
③把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读数怎样变化?
先变小,后变大,最后保持不变(室温)。
实验表明:液体蒸发时,温度会降低,会从周围物体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的物体温度也降低——即蒸发致冷。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会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也降低—即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
[实例分析] ① 夏天,用电风扇对人吹风为什么会有凉爽的感觉?③图片:狗为什么伸长舌头?④病人发高烧时,医生往往在病人身体上擦酒精,为什么这样做?
三、小结、学生自我评价、巩固知识
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还想知道……
四、作业 B本第34页第1到12题
五、板书设计
4.2汽化与液化 汽化
(一)蒸发 液 → 气
影响快慢的因素
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液体的蒸发为主题,来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的知识。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教学设计成功之处
1、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导入新课,贴近生活
通过湿衣服变干、值日生拖地后地面变干、绍兴书圣王羲之练习书法的方法等事例,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把生活中的东西搬到课堂里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科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再者,这个例子紧扣主题,使汽化、蒸发两个概念的引出顺其自然。
2、以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情景,又以多媒体演示实验来探究结论。
在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的问题上,我最初设想由学生举例归纳,改成了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来探究问题。主要理由是学生的想象翅膀还未展开,一时提出要求举例,可能涉及的面狭窄。所以改为学生自己来探究问题,一来可以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二来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并学会比较方法,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思想,及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表达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的能力,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中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功感。
3、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自新课改以来,在课堂上常常听到:“下面请同桌相互讨论”、“接下来请前后四位同学合作”等。在这节课中,我也安排了小组合作,学生之间相互合作,讨论激烈,共同完成了任务。而且好些平时不怎么开动脑筋的同学,也积极投入到小组的合作交流中。所以我想把小组合作的形式应用于平时的课堂,那么会更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当然,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原因很多,但是,只要广大教师不懈的努力,唤起学生的合作意识,关注学生的合作过程,培养良好的合作品质,小组合作学习就能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学设计中的不足点
对学生不够放心,在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探究中,不敢让学生自己放手去探究,真正的把课堂交给学生,而改成了先让他们设计实验,再对学生设计的实验进行改进后,再通过演示实验让他们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方面大打折扣,而且也浪费了不少时间,以致在后面的教学中显得很仓促,也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共16张PPT)
蒸发
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在夏日……
在严冬……
值日生拖过的地面,王羲之写过的纸张,湿衣服和洒过水的路面有没不会干的时候?
小明同学洗好的衣服,怎样才能干得更快些?
生活小窍门
1、夏天比冬天、太阳下比阴凉处晾衣服干得更快
2、把衣服撑开晾比堆放在一起晾干得更快
3、衣服在有风时晾比在无风时晾干得更快
讨论:上述事实说明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你明白晒衣服的学问吗?
结论: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2)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的表面积越大, 蒸发越快
(1)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下列生产生活中的现象,你能解释吗
1.加快蒸发的办法
2.减慢蒸发的方法
提高液体温度
增大液体表面积
增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
减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
降低液体温度
减小液体表面积
刚游泳完上岸,风吹来会感觉比在
水中还冷,为什么?
炎热的夏天,狗总是伸长舌头,你知道为什么吗?
探索实验:“让温度计洗澡”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探究酒精蒸发是否吸热。
温度计,酒精。
1、温度计置于空气中,读数是
————
2、把温度计放入酒精中,读数是 ,
取出后,读数怎样变化
3.把温度计放入酒精中,读数是 ,取出后,用力扇,读数怎样变化
实验结论:
蒸发吸热,使周围的温度降低,
具有致冷作用
实验前必须保证温度计温度相同,而且是干燥的。
日常生活中利用液体蒸发吸热
降温的实例有哪些?
在炎热的夏天,人是怎样利用汗液来调节体温的?
给发高烧的人降体温可采用什么方法?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同学们有什么体会吗?还想知道什么
知识冲浪:
1.下列事例中,不能加快液体蒸发的是( )
A.把瓶中的水倒入盘中
B.把湿衣服从树荫下移到阳光下
C.把湿毛巾挂在电风扇前吹
D.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
2.在室温下,把一支温度计从酒精里拿出来后它的温度是( )
A.升高
B.降低
C.先降低后升高
D.先升高后降低
D
C
3、夏天,人站在吊扇下吹风有凉爽的感觉,如果把一支温度计也放在吊扇下吹风,温度计的示数将……………………(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 无法确定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