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教版统编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复习培优练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历史人教版统编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复习培优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4 10:3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
1.“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反映了(  )
A.北魏民族大交融的发展
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D.贾思勰是南朝的农学家
2.《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桃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材料反映了当时(  )
A.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
B.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
C.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
D.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
3.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4.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政权战胜其他割据政权,形成统一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C.北方政权成功地削弱了导致分裂的豪强地主势力
D.北方政权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5.读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B.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
C.江南地区相对发达 D.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
6.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 )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B.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
C.北方经济发展落后南方
D.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
7.地图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如图反映的社会状况出现于 ( )

——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页
A.西汉   B.西晋   
C.唐朝   D.北宋
8.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融合儒家经义后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玄学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
A.老庄学说占据主流地位   B.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黑暗
C.思想领域出现三教合一    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思想
9.下列古代名人与其成就的搭配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
B.李白—被人们尊为“诗圣”
C.颜真卿—被人们尊为“书圣”
D.吴道子—创作《女史箴图》
10.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竞习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在当时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断出(  )
A.“三教合归儒”现象出现
B.儒家思想遭到冲击
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
11.唐代的长安城“胡化”严重,都城的生活融合了西域的风尚,服饰、饮食、娱乐等皆受到影响。其中,贞观年间“胡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唐朝政府设置了安西都护府
B.唐朝政府在六部下设鸿胪寺
C.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D.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12.“砲”本是用石头做的进攻武器,所以从“石”。火药发明以后,形体改为从“火”的“炮”。这说明汉字演变(  )
A.是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
B.完善和简化构型体系
C.适时调整,顺应新变化
D.汉字的象形功能增强
13.隋唐时期,玄奘、义净西行探求佛法和以佛学为主的石窟艺术,反映了隋唐文化的特征是(  )
A.高度繁荣 B.吸纳、融合
C.世界领先 D.影响巨大
14.唐代前期,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的人为“中书舍人”,额员有七八人之多;中书舍人的官位并不高,但他们却有拟撰诏敕之权。这种制度设计(  )
A.使决策具有民主性 B.抑制相权,加强皇权
C.内部强调分化事权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15.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艺术形式上,反映了北方民族妇女的特色;从文字而言,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  )
A.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影响
B.北方女性具有男子的英雄气概
C.民族交融的趋势开始出现
D.儒家思想观念受到了佛道挑战
16.下列历史现象中,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的是(  )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民族矛盾的缓解
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北方经济的繁荣
17.南朝四个朝代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
A.齐宋梁陈 B.陈齐梁宋
C.梁宋陈齐 D.宋齐梁陈
18.唐德宗时期的重臣陆贽在《陆宣公奏议》中说:“边陲之戍,用保封疆;禁卫之师,以备巡警。二者或阙,则生戒心。国之大防,莫重于此。”这反映了(  )
A.唐朝周边国际环境恶劣
B.“守内虚外”的军事策略
C.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
D.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19.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扩大统治基础 D.利于集思广益
20.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主要是因为它(  )
①打破士族的特权垄断 ②扩大官吏人才的来源
③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极大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1.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促使这一场景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黄巾起义 B.玄武门之变
C.陈桥兵变 D.安史之乱
22.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D.配合政治统治的需要
23.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这表明当时(  )
A.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
B.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C.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
D.“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
24.下图是中国古代的某一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该制度的设立(  )

A.简化了决策过程 B.降低了监察效能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确立了三权分立
25.“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
A.建立隋朝 B.广建粮仓
C.开大运河 D.征伐高丽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材料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请回答:
(1)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材料中的两首诗分别与唐朝的哪些历史事件相关?
(2)杜甫的诗对研究这些历史事件有什么价值?
(3)若要对这些历史事件做进一步研究,还可寻找哪些途径或方法?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门下:第十二女幼挺幽闲,地惟懿戚……可封临川郡公主,食邑三千户。主者施行。
贞观十五年正月十九日敕
中书令臣××宣 中书侍郎臣××奉 中书舍人臣××行侍中(缺) 黄门侍郎臣×× 给事中臣××等言:
诏书如右,请奉诏付外施行。谨言。
贞观十五年正月二十日
制可(盖门下省印+皇帝印玺)
正月二十日申后都事××受 左司郎中××付主爵(交付尚书省吏部负责封爵事务官员)
尚书令(缺)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 尚书右仆射××在京 (吏部)尚书××在京
吏部侍郎××在京 尚书左丞××
告临川郡公主:奉被诏书如右,符到奉行。
主事×× 主爵郎中阎立本 令史×× 书令史(缺)
贞观十五年正月二十日下
——以上整理自《临川公主诏书刻石》(贞观十五年,即公元641年)
(1)根据此诏书并结合所学,请详细描述当时中央机构三省六部的工作流程。
(2)此诏书由草拟到颁发只用了两天,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看法。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摘自《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唐摭言》记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
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材料一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2)综合材料一、二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A
D
B
A
D
B
B
B
A
B
C
C
B
B
A
A
D
C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C
D
D
A
C
C

二、非选择题

26.(1)材料一:开元盛世,材料二:安史之乱。
(2)杜甫的诗是文学艺术作品,不能作为研究这些历史事件的直接证据;但一定程度上透露出这些事件的表现、影响等,也反映了作者对这些事件的认识。
(3)寻找反映这些事件的文献资料或有关实物,相互印证。
27.(1)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权力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
(2)此诏书由草拟到审核再到颁发,虽然事涉三省,但前后只用了两天,不仅可见当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办事程序比较完备,而且也反映出其办事效率也是极高的。唐代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保证了行政运作的有效运行、有效制衡。
28.(1)制度:九品中正制。
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看重家世),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2)变化:由以门第(家世)为主要标准到以考试成绩(才能)选官。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
(3)特点:选拔范围不断扩大和开放;注重公平竞争;选拔注重择优录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