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教版统编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复习培优练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历史人教版统编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复习培优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4 10:3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一、选择题
1.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发言中提出,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这一发言体现出当时(  )
A.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
B.仍保留了资本主义经济
C.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
D.注重对经济体制的探索
2.新中国某一期《人民日报》社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社论中( )
A.新的社会组织是指三大改造中的农业互助合作社
B.这种新的组织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新的社会组织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这种新的组织实际上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我国目前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形势下,提出国内主要矛盾的会议是(  )
A.第一届人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4.20世纪70年代,它的成功发射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开端,使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之列。“它”指的我国第一颗(  )
A.原子弹 B.导弹
C.氢弹 D.人造地球卫星
5.下面图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大跃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
6.下面是王老师上课时出示的学习卡。卡中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  )


新中国创造了许多历史上的第一
1955年,新中国第一套6 0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在上海组装成功。
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
1956年,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1956年,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A.第一个五年计划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改革开放
7.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会议的内容(  )
A.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B.制定并通过“共同纲领”
C.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D.将北平改名为北京
8.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党政机关等社会集团消费额年均约为42.3亿元,而1958~1960年分别猛增至约56.0亿元、68.5亿元和81.8亿元。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大力紧缩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指示》。这主要是为了防止( )
A.国家财政枯竭   B.市场供应不足加剧
C.群众生活受困    D.党和政府形象受损
9.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10.有学者认为,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其中,“大合唱”指的是( )
A.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各民主党派直接参政议政
D.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11.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
发放时间
每人每月定量
出处
1954年7月开始
1.5斤
北京市档案馆票证展览中的文字介绍
未予说明
1斤
《北京粮食工作》
1957年11月17日开始
1.5斤
《中国商业四十年》
1957年12月1日之前
1斤
北京市档案馆藏《北京市食油供应办法》文件
1957年12月1日之后
1.5斤

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 )
A.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
B.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
C.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
D.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
12.1952年10月20日,刘少奇受毛泽东委托给斯大林写信称:“中国现在的工业总产值,国营企业已经占到67.3%,私人企业只占32.7%。……在十年以后,少数资本家可能完全处在社会主义的包围之中”。这表明,中央人民政府( )
A.构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框架
B.认识到私有制无益于国家的建设
C.有意借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D.规划了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
13.上世纪50年代有这么一首民歌:“从南门到北门,进东门出西门,家家户户无闲人,昼忘食来夜忘寝,老人送砖砸石子,儿童就把缸渣寻,妇女在碾耐火土,壮年在砌高炉群,全市人民十几万,个个都是炼铁人。”该民歌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推动三大改造的热烈进行
B.体现多快好省的建设要求
C.贯彻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
D.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14.20世纪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
①使农民获得了解放 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③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1953-1957年我国不同经济类型工业产值变化(单位:亿元)
年份
全民所有制企业
集体所有制企业
公私合营企业
私营工业
个体工业
1955
281.4
41.6
71.9
72.7
81.1
1956
383.8
11
191.1
0.3
8.3
1957
45
149.2
206.3
0.4
6.5
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工业生产严重急躁冒进
B.资本主义工业改造基本完成
C.工业布局逐步趋向合理
D.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结构
16.下面是有关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总产值分布情况统计表(单位:%),与图中变化相关的是(  )
A.改革开放的实行 B.“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17.据以下史实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都是“文革”时期的科技成果
B.科技发展与国家政治环境关联不大
C.中国在国防科技领域成就显著
D.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18.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其中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海选”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人大制度的形成
20.“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剩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重大事件中,使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民众信任的是(  )
A.“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B.土地改革
C.剿灭土匪和镇压反革命
D.社会主义改造
22.毛泽东在八大会后说:“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当然要看条件,只要有原料、有销路,就可以搞。现在国营、合营企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如果有原料,国家投资又有困难,社会有需要,私人可以开厂,这叫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  )
A.打开了认识社会主义的新思路
B.动摇了国营经济的主体地位
C.纠正了“大跃进”运动造成的影响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20世纪50年代初期,彭德怀说“(______________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文中的空格处应填(  )
A.人民解放战争 B.“银元之战”
C.抗美援朝战争 D.“米棉之战”
24.20世纪50年代,中印联合发表声明,“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材料中“这些原则”是指(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原则
C.“一边倒”原则 D.人民民主原则
25.新中国建立后,某一时期的主要经济措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加强农业战线,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精简职工和城市人口。此政策的目的是( )
A.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B.纠正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C.快速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D.提高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
二、非选择题
26.万隆会议精神始终是引领亚非关系发展的指南针,亚非国家风雨同舟、和衷共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阐述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看到: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是可行的。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
材料二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努力下,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等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会议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建议。可以说亚非会议第一次提出“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
——据新华网资料综合报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会议所反映出的中国外交新态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加强亚非国家之间经济文化合作的现实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精神”的现实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处理好国际关系的看法。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二 下表反映的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38.7
54.9
48
流入农业的资金(%)
7.6
11.4
18.4
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
53.7
33.7
33.6
材料三 1962年3月7日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1962年的年度计划需要有一个相当大的调整,重新安排,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次调整计划,实质上是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方面。各种材料的分配,要先满足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需要。
——《陈云与中国经济建设》
(1)根据材料一,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与前一个阶段相比,1958-1962年和1963-1965年我国资金在重工业和农业领域流动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二五”计划期间我国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存在不足的原因有哪些?
28.普通民众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年八路军来到西沟村,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斗争,贫苦出身的李顺达得到了翻身机遇。1941年,西沟村成立了农会等各种抗日救国群众团体,李顺达当选为民兵队长。1943年,李顺达组织6户贫困农民成立了农业劳动互助组——李顺达互助组,积极生产,支援前线。李顺达出席了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被评为“生产互助一等英雄”。1950年李顺达被评选为全国劳模,他感受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1951年春李顺达向全国各地互助组发出了开展爱国丰产竞赛活动的倡议,得到了各地农民的响应。后来李顺达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到1955年,合作社的总收入比互助组时期增加了25.1%,人均收入超过社外农民收入的23.3%。
材料二 1960年3月,王进喜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誓师会上王进喜激动地说:“盼了多少年,大油田终于找到了。我们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面对钻井队遇到的钻井设备没到位问题,王进喜号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王进喜带领他的1205钻井队的几十名硬汉,人拉肩扛卸运钻机,盆端桶提运水抢开钻,只用5天零4小时就打完了大庆会战的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的最高纪录。他被称为“铁人”,他率领的钻井队被誉为“硬骨头钻井队”。在随后的10个月里,1205钻井队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王进喜和他的钻井队,始终保持“争一流、上水平、讲实效、攀高峰”的进取意识和昂扬斗志,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劳模李顺达、王进喜的历史贡献。
(2)指出李顺达、王进喜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你应如何评价李顺达、王进喜等人的历史贡献。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D
D
B
D
B
A
A
B
B
B
C
A
D
A
B
D
C
A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A
A
A
C
A
B

二、非选择题

26.(1)注重同亚非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外交政策日趋灵活;外交思想日趋成熟。
(2)依据: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
意义:有利于亚非国家进一步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有利于扩大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实现合作共赢;有利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3)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摒弃以意识形态划线的思想;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
27.(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2)①1958-1962
变化:流入重工业和农业的资金都增加了。
原因:“大跃进”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人民公社化运动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
②1963-1965
变化:流入重工业的资金减少,流入农业的资金增加。
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三年经济困难;党和政府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比例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对重工业的投资,加强发展农业。
(3)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错误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对重工业和基本建设投入过大,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28.(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李顺达率先成立农业互助组,组织农民进行生产,支援前线;新中国成立后,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开展合作社运动,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王进喜为开发大庆油田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形成了“铁人精神”。
(2)时代精神:爱党爱国、实干奉献、艰苦奋斗,主人翁精神。如何评价:应结合具体史实放在当时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可结合他们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分阶段评价;在评价具体史实时应注意他们行为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