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谈诗

文档属性

名称 诗人谈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28 19:32:09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十五 诗人谈诗
【课内阅读】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曾 卓
人们谈论鲁藜的诗,一般都没有提到这一首,而我对它却很有偏爱。
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的延安,描写的是诗人在一个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
从门槛下流进的月光,诗人却误以为是曙光。从梦中乍然醒来,是容易有这样的错觉的,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以为是霜。他起来了,推开门看看,原来还是深夜。可以想见,他是习惯于黎明即起的。使他惊醒的是对黎明的期待。
他不再返回屋中,而是眺望着月光下的旷野: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阴
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
又使夜有了动态感: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
他独自面对大地,他感到自己是最初醒来的人。这里用了“感觉到”这个词语,就使这句诗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
我喜欢这首小诗的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的诗人的纯净、乐观的心。
附:
一个深夜的记忆
鲁 藜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开门,还是深夜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声响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1.从曾卓对鲁藜这首诗的评说看,他最重视的是诗人的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一说《一个深夜的记忆》所表现的“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具体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提到李白和鲁藜都对月光产生了错觉,但又有些不同,写出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曾卓对此诗的评论有什么独到的体会和见解呢?请结合诗句具体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全文可以总结出“读诗有独特的感觉”,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提升】
但丁的目光
赵丽宏
①暮色降临,那些曲折的街道和小巷顿时更显得幽深。眼看天色一点点幽暗,站在街口,那些古老楼房迎面压下来,遮住了窥探的视线。黄昏的佛罗伦萨,在一个外来者的眼里,显得无比神秘。
②走过一条狭窄的小路时,陪我的意大利朋友轻声说:“但丁,他在这里住过。”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是一座很普通的临街小楼,看上去已经歪歪斜斜,门口挂着一盏方形风灯,灯不亮,闪烁着昏黄的光。给人的感觉,这光芒也是古老的,六百多年岁月,都浓缩在这幽暗的灯光中。
③走在古老的石头街道上,很自然地产生这样的念头:这就是但丁当年走过的路,一条普通的小路,走出非凡的人生。1302年,但丁三十五岁,那一年,他遭到权贵的迫害,被当政者宣布终身流放,永远不准返回佛罗伦萨。这样的遭遇,对一般人也许是沉沦和毁灭,然而对但丁,这却是一个伟大的开端。
④但丁从此开始流亡生活。他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离开佛罗伦萨,他旅行,观察,思考,游遍了意大利,认识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他每天都在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他没有想到,告别故乡,就成了永远的游子,在他活着的时候,竟然再没有机会重返佛罗伦萨。晚年的但丁,定居于古城拉韦纳,将一生的经历和思考,倾注于《神曲》的创作。一个游子,客居他乡,心含着愁苦,也怀着憧憬,用鹅毛笔写出一行行奇妙的诗句。但丁在诗中梦游地狱、炼狱,历经千难万险,最后抵达天堂。其惊人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想,前无古人。但丁说过他写《神曲》的目的是“要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他是为爱和理想而创作。
⑤我来到但丁广场时,天已经落黑,下起了小雨。空旷的广场上不见人影,圣十字教堂孤独地站在微雨迷蒙的夜色里。教堂已经关门,我只能站在门口沉思默想。在这座教堂里,埋葬着佛罗伦萨历代的主教和显赫的权贵。但丁的墓碑,在教堂的入口处,只是块普通的石碑,上面刻着诗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然而,到这里的人们,大多只为但丁而来,为他的《神曲》而来。这应了李白诗句的意境:“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⑥教堂大门的左侧,有一尊高大的大理石雕像,是但丁的立像。台基上,刻着诗人的姓名。台基的两边,是两头大理石狮子,威严地护卫在主人的脚下。但丁穿着宽大的长袍,伫立在精致的台基上。诗人的目光,一如他故居前那尊铜像,忧郁而深邃,俯视着夜色迷茫的大地。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但丁的目光”为线索,采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回忆了但丁的经历,痛斥了权贵对但丁的迫害。
B.第②段的景物描写,着力渲染一种抑郁的气氛,为下文写但丁凄凉的经历奠定感情基调,这与第①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C.本文将游记穿插在人物介绍中,写法新颖,独具特色;语言华美,充满哲理。
D.但丁取得非凡成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曲折的人生丰富了他的创作题材和创作形式。
7.文章第③段末尾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开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的标题为“但丁的目光”,请说说“目光”的特征和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⑤段末尾作者引用李白评价屈原的诗句有何意图?请认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一句不超过30个字的包含哲理的人生感悟。
链接1:因为对电影的痴迷,王宝强8岁上少林寺拜师学艺,14岁只身闯荡北京,成为北漂一族。很多人因生活得不到保障而纷纷退却时,王宝强留了下来。他夜宿街头,啃冷馍,喝冷水,每天到片场等待……16岁时被导演李扬挑中,从此成为著名的影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链接2:曼德拉出生于南非大酋长家庭,却“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为反对白人政府的种族隔离政策,坚持民族解放斗争,他历经坎坷,饱受27年的牢狱之苦。1994年,斗争取得最终胜利,曼德拉成为南非首任黑人总统。曼德拉还担任过非国大主席,并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1)引用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透过但丁的经历,你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他最重视的是诗人那种因“错觉”而产生的联想。错觉是把月光误以为是曙光的来临。这正是曾卓设身处地地进入到诗的意境之中的结果。
2.夜是沉静的,又是在行进当中的,孕育着新的开始,黎明即将到来。暗寓着革命胜利的曙光指日可待,反映了延安军民乐观、纯净的心。
3.李白误以为月光是霜,鲁藜误以为月光是阳光;李白在诗中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鲁藜表达的是他对光明的渴求;李白在诗歌中抒情主体是他自己,而鲁藜诗歌中的抒情主体是一群对现实有清醒认识,渴望光明的人。
4.首先,他指出“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但是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使动者成为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其次,在曾卓笔下,“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在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蕴,是曾卓对它的发挥。这个发挥可以说恰到好处,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深化了。最后,他特别提出诗中“感觉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它一方面是指诗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于黎明来临的“光感”;另一方面则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人“不仅是指他自己”。这就把诗人个人的感受同时代的脉搏跳动,同广大人民的殷切期待融合在一起了。
5.根据作者的评论和自己的体会可以总结出品诗的独特方法,就是指不但要能够进入诗的意境,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来产生联想,以进一步丰富诗的内涵。
6.B(A以游踪为线索;“痛斥了权贵对但丁的迫害”应为“颂扬了但丁的丰功伟绩”。 C是将“人物介绍”穿插在“游记”中,“语言华美”错,本文语言质朴。 D最主要的原因是但丁深邃的思想,即追求知识和美德,为爱和理想而创作)
7.他从此可以开始自由地追求知识和美德;从此可以开始旅行、观察、思考,游历意大利,认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为他将一生的经历和思考倾注于《神曲》的创作作了充分的准备。
8.特征:忧郁而深邃。
含义:忧郁,但丁对世界人民没有摆脱悲惨的遭遇,心含愁苦;(答“指但丁流亡、客居他乡,内心愁苦”亦可)( 深邃,但丁因思考生命的意义、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而流露出的精神、气质等。
9.(1)告诉读者但丁虽出生卑微,命运坎坷,但写成《神曲》,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流芳百世,表达了作者对但丁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2)无统一答案。应包含以下要素:明确的目标(信念、追求等)、顽强的毅力(执着的努力、奋斗等)、人生的价值等。要素不全、超过字数酌扣。
示例:①执着的信念、顽强的拼搏浇灌出缤纷的生命之花。
②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会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③坚定前行,为大众利益不懈奋斗的人,历史会记住他们。
10.博学,有追求,惊人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想,带领人们追求知识和美德的执着而伟大的诗人。九(上)语文第四单元 十五 诗人谈诗
【课内阅读】
一个深夜的记忆
鲁 藜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开门,还是深夜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声响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1.阅读第1节,谈谈你对“开门,还是深夜”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2节,诗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出一种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3节,揣摩“感觉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精练,请摘录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并略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发现诗意(刘心武)
邻居小焦曾跟我抱怨:“我简直像住在‘女生宿舍’啊!一个进入了更年期,一个进入了青春反叛期!”听他细说,发现他妻子的更年期综合症并不严重,倒是女儿焦姝的青春反叛如雷似电。
前一阵,他女儿放学刚进家门,还没跟父母照面,就大声嚷嚷:“什么也别问我!”然后进了自己房间,“嘭”的一摔门。做好饭,隔门唤她吃饭,要么根本不理睬,要么忽然破门,而出,气冲冲地说:“就知道吃饭、吃饭!除了吃饭,你们还懂得什么?”开始他们还试图教诲她,后来知道那只会使其反叛加剧,就干脆沉默。我曾安慰过小焦:“对此不要过分焦虑,估计焦妹多半只是在家里反叛,在学校里大概要收敛得多。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和心理成长会渐趋平衡。”
前些时候小焦报告我好消息:焦妹不仅不那么反叛了,还能主动跟父母交流。她那间屋的门也不再关死,有时虚掩,有时敞开。以前她在屋里鼓捣电脑,绝对不许父母“偷看”,现在她会高兴地招呼他们过去,同看她从网上链接来的信息或博客文章,还乐于跟他们进行讨论。小焦问:“难道青春反叛期的症候能不治而愈吗?”
昨天焦姝来我家还书,她向我道出个中缘由。原来,她班上跟她最合得来的果果的母亲因病去世了。果果跟她说:“真的很后悔,到遗体告别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其实我一直没有怎么认真地注视过妈妈……”果果这话,以及果果眼里罕见的泪光,让她心里咯噔一下,仿佛不小心触了电。那天晚上,她睡不着,起来上卫生间,路过爸妈卧室,卧室里有灯光,她朝里面望,望见妈妈坐在梳妆台前。方便完出了卫生间,她发现妈妈还坐在梳妆台前。爸爸出差不在家,妈妈为什么不好好睡觉?再细看,妈妈是在那里翻弄一些小东西。
她以前也没有长时间地、认真地注视过妈妈。她此刻细观,惊讶地发现妈妈原来那么中看,却已有了衰老的迹象。从侧面望去,妈妈像一个半明半暗的剪影。妈妈所摆弄的,她终于看清楚了,是爸爸历次出差给妈妈带回来的小首饰,那些项链呀、手链呀、戒指呀、耳环呀、领饰胸针呀,没有一样是贵重的。最贵的一个,大概是爸爸在回国的飞机上买来的免税的施华洛世奇水晶手镯。妈妈每次得到礼物,总是欢喜一阵,戴上几天,然后就收起来再不见踪影。
那晚,焦妹在爸妈卧室门外偷觑了许久,妈妈一直没有发现她,她也因此许久以来第一次仔细地观察了妈妈。妈妈将那小首饰一一从小匣子里取出,端详,抚摸,嘴角漾出满足的、幸福的笑意。有一个玉石吊坠,妈妈戴着招待客人时,一位阿姨不留情面地跟她说:“便宜货!假的!绝非和田玉,连俄罗斯菜玉也不是!”妈妈当时很不自在,想说什么,但语塞。当时,焦妹却觉得那阿姨很为自己“解恨”,心里想:臭美什么?以后少教训我吧!但那晚在卧室门外细观妈妈的动作表情,焦妹忽然看到了妈妈的内心深处。她亲切地抚摸那个“假玉吊坠”,回味着生命里那个最亲近的人给予她的爱意……焦妹说那是她人生中第一个不眠之夜,但又是一个甜蜜之夜。她忽然觉悟,这个原来让她处处不屑和愤慨的世界上,确有弥足珍贵和让人心仪的因素——可以称为诗意的东西……
我听了后祝福她:“好啊,从身边最平凡琐屑的场景里,发现了诗意,这说明你脱离了青春反叛期,进入了诗意享受期!”
人们常问:为什么青春产生诗歌?焦姝的个案给了我们一个明晰的回答,是的,正如你想到的,焦妹告别后,留下一个小本本给我,那是她的第一本短诗集。
5.听了果果的话,焦姝为什么会“心里咯噔一下,仿佛不小心触了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划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焦姝青春反叛期的症候“不治而愈”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有多少少男少女像焦姝一样,有青春反叛期的症候,在家的表现也是“如雷似电”。阅读本文后,请你以焦姝为例帮他们找出原因,并提出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青春是产生诗歌的时期。那么怎样才能发现诗意呢?请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诗意地生活(节选)
我一直相信/境由心生/我们的生活很平凡/少有大事件/却有小乐趣/我们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去捕捉/去感知/那让我们快乐的瞬间/我们应该努力/把本来平凡的生活/尽量过得生机盎然/充满乐趣和美感
①阅读诗歌后,请你谈谈对两篇选文中“诗意”的理解。
②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开门,还是深夜”,这是对错觉的纠正,但又颇含深意。因为诗人写此诗时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他身处的延安虽是解放区,但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所以“还是深夜”不只是对错觉的纠正,也是在另一层次上对现实的真实感受。
2.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通过由风声引起的联想表达对黎明的渴望。
3.它一方面是指诗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于黎明来临的“光感”;另一方面则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且“不仅是指他自己”。这就把诗人个人的感受同时代的脉搏跳动,同广大人民的殷切期待融合在一起了。
4.示例:“月光流进门槛”中的“流”字,使一幅静态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同时这个“流”字也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
5.围绕“果果妈妈的去世,让‘我’意识到许久以来也没有认真地注视过妈妈,内心受到震撼”来答即可。
6.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出母亲对这些小首饰的珍爱。父亲的爱意让母亲内心充满幸福感。
7.围绕“她突然觉悟,这个原来让她处处不屑和愤慨的世界,原来却有弥足珍贵和让人心仪的因素一可以称为诗意的东西”来答即可。
8.参考示例:①原因:像焦姝一样,把自己封闭起来,对自己周围的一切“处处感到不屑和愤慨”,忽略了父母的爱,忽略了身边美好的事物。②建议:要善于“从身边平凡琐屑的场景里,发现诗意”,与父母沟通,与父母沟通,理解他们,亲近他们。接受他们的帮助和教育。像焦姝一样去发现父母身上最美好的情感,去欣赏世界上美好的事物。
9.①围绕“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和美感”来答即可。
②围绕“表达作者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来答即可。九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第15课 诗人谈诗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眺望 __ 曙光    zhà 然 门kǎn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评论,篇幅短小,结构严谨,见解独到。
B.《一个深夜的记忆》一诗中,诗人由月光产生“错觉”联想到曙光,表现出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
C.诗的最后一节中,“河岸被山影压着”中的“压”字,“有星流过旷野去”中的“流”字都是精炼与准确的高度结合。
D.从曾卓对鲁藜这首诗的评说看,他最重视的是诗人那种因“错觉”而产生的联想。 错觉是把曙光误认为日光的来,临。
3.下列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赏析,不符合《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文意的一项是( )
A.《一个深夜的记忆》写诗人深夜醒来,误以为月光是阳光,诗中的“阳光”实指“曙光”。
B.诗中运用了反衬、夸张、象征、比喻等手法。
C.诗人是敏感的、乐观的,诗歌也表达出他对新生活的向往。
D.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期间的延安,诗人的心声也代表了当时许多在延安的人们的心声。
4.四个同学读了下面这首《新月》后各自发表了看法,你赞同谁的 反对谁的 请说说理由。
新 月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
我在你梦中靠岸。
赵:入手擒题,诗一开始就把银钩似的一弯新月比作“一条小船”,使之成为诗人情感的闸门。
钱:“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这两句写诗人以虚当实,凭借想像踏上返回故乡之路。
孙:“花香,夜暖”,一句四字,从视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向读者正面立体地展现了故乡春夜的迷人美景。
李:诗的结句情深意美,诗人借新月之船,将绵绵不尽的游子之情,洒落在故乡的土地上,洒落在故乡的梦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
(甲)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开门,还是深夜/不久,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弦/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音响/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成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乙)从门槛下流进的月光,诗人却误以为是曙光。从梦中乍然醒来,是容易有这样的错觉的,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他起来了,推开门看看,原来还是深夜。可以想见,他是习惯于黎明即起的。使他惊醒的是对黎明的期待。
5.诗歌中“深夜”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试结合诗歌创作的年代,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歌中的“我”是作者自己吗 为什么说“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乙文中作者说“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霜”,这里指的是哪一首诗 请写在
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一文中提到李白和鲁藜都对月光产生了错觉,但又有些不同,你能说出其不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 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9.仿照示例,指出后面几项分别比喻什么。
例:敲出星星之火:比喻为实现某一个目标而树立了信心。
(1)点燃熄灭的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亮夜行的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引你走向黎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这句诗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对“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理想可以促使人不断进取,处顺境,不自满;处逆境,不消沉。
B.理想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追求目标。
C.由追求温饱到追求文明,由追求安定到追求繁荣,都是人们的理想。一句话,理想就是对进步的追求。
D.从饥寒到温饱,到文明,从离乱到安定,到繁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规律。
12.解释理想“可望而不可即”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对“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人,往往健康长寿。
B.富有理想的人,会永远保持一颗追求真理的童心。
C.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人,一生都会有旺盛的精力。
D.追求理想,可以使人获得神奇的精神力量。
参考答案
1.tiào shǔ 乍 槛
2.D 3.B
4.孙同学的分析有误,正面的角度应指嗅觉和触觉,没有视觉。
5.此诗写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当时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感受。
6.不是。这里的“我”是一个艺术形象,至少不仅仅是指作者自己,“我”是对时代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
7.略
8.李白误以为月光是霜,鲁藜误以为月光是阳光;李白在诗中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鲁藜表达的是他对光明的渴求;李白在诗歌中的抒情主体是他自己,而鲁藜诗歌中的抒情主体是那一群对现实有清醒认识、渴望光明的人。
9.(1)比喻经历了一番挫折后找回一度失去的奋斗目标。 (2)比喻在艰苦的奋斗历程中坚定必胜的信心。 (3)比喻引导你走向成功。
10.比喻、拟人。 11.D
12.实现崇高的理想,需要人们长期的奋斗,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13.A九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第15课 诗人谈诗
姓名 得分________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tiào) __望 (shǔ)  光 弓(xián)_____ (lǒng)______罩
2.请你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给“沙尘暴”下一个定义。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性学习。
“环保”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人类文明程度的显现,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善待环境,人类的家园会更美好,生活会更幸福;漠视环境,人类将会受到无情的报复。某班同学举行了题为“我的环保行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活动一:实地观察:留心观察学校周边的农村或社区环境,了解当地环境污染的状况,并把令你感受最深的情景,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描绘出来。
镜头一:
镜头二:
活动二:献计献策:请为解决当地环境保护问题献出你的锦囊妙计。(不少于两条)
我的计策一:
我的计策二:
活动三:环保行动: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一位青少年义不容辞的责任。你打算为保护当地的环境做点什么呢 请把你的想法写出来然后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我的环保行动:
二.阅读理解、分析。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曾 卓
人们谈论鲁藜的诗,一般都没有提到这一首,而我对它却很有偏爱。
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的延安,描写的是诗人在一个深夜醒来时所看到的情景。
从门槛下流进的月光,诗人却误以为是曙光。从梦中乍然醒来,是容易有这样的错觉的,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以为是霜。他起来了,推开门看看,原来还是深夜。可以想见,他是习惯于黎明即起的。使他惊醒的是对黎明的期待。
他不再返回屋中,而是眺望着月光下的旷野:起伏的山峦,河岸边的山峦的巨大的阴
影……大地笼罩在沉静中。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
又使夜有了动态感: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
他独自面对大地,他感到自己是最初醒来的人。这里用了“感觉到”这个词语,就使这句诗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
我喜欢这首小诗的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的诗人的纯净、乐观的心。
附:
一个深夜的记忆
鲁 藜
月光流进门槛
我以为是阳光
开门,还是深夜
不久,有风从北边来
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
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声响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4.根据诗歌和曾卓的评论,简要说说鲁藜是一个怎样的人?
5.评论说:“人们谈论鲁藜的诗,一般都没有提到这一首,而我对它却很有偏爱。”请说出作者偏爱这首诗的原因。
6.根据文意,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可以想见,他是习惯于黎明即起的。使他惊醒的是对黎明的期待。
(2)于是我听见了黎明的声响
7.阅读下面的小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泥 土
·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1)说说这首诗和《一个深夜的记忆》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某人对这首诗写的赏析,请仔细品读后,就其中的某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全诗四句,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对一种人生状态的真实描摹。多少年来,总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刚有一点本事,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就孤芳自赏、自视特殊了。然而,现实世界并不欢迎这样的人。在人民大众如火如荼的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时候,谁若依然在那里把自己当作珍珠来欣赏,谁就走入了人生的误区,也便必然会产生“被埋没的痛苦”。何以解脱?诗的第二节告诉了我们答案:“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这无疑是说,生而为人,无论才智高低、本事大小,都应投身到人民大众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中去。而且,要甘于平凡,甘于牺牲,甘于奉献!诗中比喻和转折性结构的运用,“珍珠”与“泥土”的象征性对比,语言的平实与朴素,奠定了该诗在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正是由于哲理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该诗让每一位读到它的人都爱不释手,并且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眺 曙 弦 笼
2.不设统一答案,意思对即可。参考:沙尘暴是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
3.活动一:不设统一答案,只要是平时观察到的环境污染的情景即可。示例:镜头一:学校旁边的池塘到处散满垃圾,杂草丛生,原本清澈见底的池塘水变得污浊不堪;镜头二:学校旁边的菜场,到处是废弃的塑料袋与垃圾,连空气里也弥漫着各种“怪味”。
活动二:不设统一答案,答案只要围绕“环保”主题即可。示例:计策一:多植树造林,还大地一片绿色生机。计策二:建立垃圾处理中心,垃圾集中存放,集中处理。计策三: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自觉保护公共环境。
活动三:不设统一答案,只要办法可行,且叙述清晰即可。
4.是一个渴望光明,乐观向上,追求真理,热爱革命的战地诗人。
5.这首小诗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过战斗洗礼的诗人的纯净、乐观的心,意境宁静而又深沉的,这在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
6.(1)前一个黎明侧重于本意,指现实中的黎明,后一个黎明侧重于比喻意,指光明。
(2)指光明。
7.(1)《泥土》是一首精粹的格言式的抒情短诗,侧重阐述哲理;《一个深夜的记忆》是一首意境深沉的写景抒情诗,侧重勾勒形象。
(2)不设统一答案,可从诗歌的内容、内涵、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简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