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选择题
1.宋朝包拯记载:“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科举完善 B.常年征战
C.庆历新政 D.文官体制
2.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进步性的表现?( )
A.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B.加强了民族融合
C.推行行省制度 D.实行“四等人制”
3.“程门立雪”的典故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
A.“为政以德” B.“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C.“以法治国” D.“民贵君轻”
4.元初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注:阻塞),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在元朝设( )
A.行中书省 B.三省制
C.中书省 D.内阁制
5.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以下科技成就属于宋代的是( )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 ②改进造纸术 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6.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 )
A.实现了强兵目的,消除了边境威胁
B.增加了政府收入,达到了富国目的
C.促进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统一,巩固了统治
D.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民众生活
7.据《宋会要食货》记载,北宋时仅长江流域的成都府路,梓州路和两浙路每年上贡的丝绸达266万多匹,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二。这说明长江流域( )
A.丝织技艺水平相对较高 B.民众丝纺织积极性较高
C.丝织品市场需求量较大 D.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8.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
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9.史书载:“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这一职官设置是在( )
A.辽朝 B.西夏
C.金朝 D.元朝
10.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11.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法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这种墓葬风格的发现有助于我们研究( )
A.礼乐文明的确立 B.科举制度的沿革
C.生活习俗的变迁 D.农牧文化的交融
12.宋太祖开宝年间,公元968—975年,北宋军队人数为三十七万八千,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9年),北宋军队猛增到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军队人数的激增( )
①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开支 ②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 ③有效地抵御了辽和西夏的进攻 ④导致了“冗兵”局面的形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3.女真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金 B.辽 C.西夏 D.吐蕃
14.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15.学习历史需要归纳比较。在学习宋辽、宋夏之间“议和”后归纳总结其共同点,其中不能入选的是(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朝都要缴纳岁币或岁赐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
16.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 )
A.实现了强兵目的,消除了边境威胁
B.增加了政府收入,达到了富国目的
C.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巩固了统治
D.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民众生活
17.阅读下面的“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表格能够说明( )
年代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
2021.3
5117.2
28∶72
A.商税收入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B.北宋时期纸币成为市场流通的货币
C.宋代加强农村契约租佃关系的管理
D.边境贸易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18.下图是某朝代开通的交通运输路线图。对其“开通”解释正确的是( )
A.隋朝时修建和开通 B.主要是用于控制全国
C.主要有运河和海运 D.为配合政治重心南移
19.南宋画家李嵩创作的《货郎图》,以白描手法作细腻精致的描绘,落笔凝重,收笔沉稳有力,疏密、精粗均可游刃有余地展开,设色淡雅自然。描画货担上的物品几乎达到与实物纹丝不差的程度,人物衣纹体现下层百姓衣着粗布的质感。该作品表明( )
A.绘画手法受到理学的影响
B.风俗画是当时的亮点
C.艺术形式呈现平民化趋势
D.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
20.下列诗句中能体现宋代文学特色的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1.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由此可以看出,朱熹的主张是( )
A.理是万物的本原 B.存天理,灭人欲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
22.当下影视穿越剧泛滥,流量明星霸屏,多受诟病。下列电视剧情节中可以被接受的是( )
A.唐太宗派玄奘西行取经
B.扁鹊依照《千金方》抓药
C.岳飞的词用雕版印刷刻印
D.顾恺之点评吴道子的山水画作
23.北宋时,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各路设转运使,掌财赋;设提点刑狱,掌刑政;设提举常平,掌常平、水利等;设安抚使,掌军政。这四个机构相互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这一举措( )
A.削弱了三省六部的权限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24.朱熹认为:“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虏骑”当指( )
A.辽 B.西夏
C.金 D.元
25.宋金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榷场的措置官、提点官由当地知州、知军、通州、通判等地方官员担任;主管官负责榷场的具体事务,由朝廷派遣;押发官由主管官委任,负责榷场的治安和缉查走私。这反映了( )
A.南宋边境贸易繁荣
B.官府推崇重农抑商
C.官府控制榷场贸易
D.南宋实行闭关政策
二、非选择题
26.宋代把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称为海商或船商,海外贸易繁荣是宋代经济发展极具特色的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时期,有明确记载的宋商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往高丽贸易117次,共计4 548人,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海商之中人数最多的是沿海农户和渔户,他们或为生计所迫,或为利益驱使出海逐利,加之宋对出海贸易的鼓励,沿海居民中经营海上贸易日益普遍。宋政府为了便于控制,对这些船户另编户籍,发放公凭,方可出海,禁止私贩,也有如“温州巨商张愿,世为海贾”“建康巨商杨二郎,本以牙侩起家”,转而为海商者,涉足海外贸易的宗族、官吏、军将在海商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材料二 宋商每年冬季在东南亚国家“住冬”,目的是在这里“博买苏木、白锡、常日藤”,“次年再发船”,转贩到阿拉伯地区。宋……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宋政府需要的外国特产也常常托海商代购。……有些海商船只搭载外国使者来宋。密州商人平简因“三往高丽通国信”而被授予“三班差使”。……福建海商徐戬“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费用浩瀚,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船载去交纳”。交趾国不能造纸笔,求之省地,主要仰给商人从宋朝贸易。
——以上摘编自黄纯艳《宋朝海外贸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商的特征,并分析海商群体发展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商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200年到500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材料二 海外贸易的兴盛刺激了中国的内部生产,宋代的冶铁数量在当时整个世界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其他如制造瓷器、丝绸、茶叶、酒类以及各种工艺品,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也是惊人的。也因为这些缘故,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国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而在完全失去北方以后,偏安在南边的南宋,地方小了,人口少了,生活条件居然比过去还好。
——上述材料均选自许倬云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并指出北民南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国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的一个事例,并分析宋代之所以能这样做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以南宋农民阶层为例,说明材料二中“生活条件居然比过去还好”的结论。
28.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粱录》卷十八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D
D
B
C
B
B
A
B
A
A
D
C
A
D
C
B
A
C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D
B
C
B
C
C
二、非选择题
26.(1)特征:贸易次数频繁,范围广;为数众多,出身不同阶层;海商贸易为民间性质,受政府严格控制。
原因: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东南地区经济崛起(经济重心南移);重农抑商政策淡化;政府鼓励;造船技术、航海技术进步。
(2)作用:促进中外经济贸易交流,拉近中外人民距离;充当使者,传递中外信息,加强国家之间的政治交往;传播中外文化科技,推动西欧社会转型。
27.(1)两种情形:①北方少数民族移迁到中原地区。②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原因:①北方地区寒冷出现得更早。②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影响: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或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结构)。
(2)事例: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宋夏议和。(答到其中一点即可)原因:宋代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兴盛)。
(3)大部分农民是拥有少量田产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多数农民能够维持温饱问题;农民的文化生活也在不断丰富和改善。(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8.(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道德伦理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