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9500011480800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程标准】
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础知识,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用相关历史资料,引导学生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苏俄(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3.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当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导入新课
播放:俄罗斯国歌。
教师:俄罗斯联邦现在的国歌歌名为《俄罗斯,我们神圣的祖国》,沿用的是前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的旋律。俄罗斯总统普京执政后于2000年重新确定俄罗斯国歌的旋律采用原苏联国歌,重新填词,以代表俄罗斯人期望祖国重现苏联时代的辉煌和强盛的国力。
苏联,作为一个曾经对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超级大国,在20世纪探索了一条国家发展的新道路。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现在就让我们回到20世纪的苏联,一同去探寻问题的答案。
●探究新知
1.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
展示:
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设问1.“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2.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预设: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因此,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设问3.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分析其所起到的作用。
展示:
内容
①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③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④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作用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由于实行新经济政策,耶戈列夫斯克地方农民的积极性迅速提高,这是他们在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年)。
2.苏联的成立
展示:苏联国旗、国徽
设问: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苏联成立的基本情况,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
归纳:苏联成立于1922年,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苏联成立前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教师:1924年列宁逝世,之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继续进行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建设,苏联的历史进入“斯大林时期”。
3.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的社会主义建设
(1)社会主义工业化
展示: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斯大林
设问: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
预设:1928年—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展示:苏联《完成五年计划》(海报)、《钢铁工人们生产钢铁》(宣传画)。
海报:《完成五年计划》(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为宣传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而绘制
教师: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掀起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使苏联取得巨大成就。
展示:
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煤
6
6
4
3
4
3
钢
5
5
5
4
3
3
教师:通过以上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增强。
教师:苏联在五年建设计划的指导下,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苏联的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功的光芒掩盖了快速工业化背后的问题。
设问: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你怎么看待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回答。
展示:
“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怎样来积累呢,那主要来自于农业,所以,他就明确提出一个贡税论,就是说要农民,除了他要交的粮食,应该交的国家任务之外,在工业品上,他要把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这样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就是说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来积累工业化的资金。”
——斯大林
(2)农业集体化
展示: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的农民在田间用餐
设问:苏联是如何实现农业集体化的?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并阅读课本相关文字,了解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经过。
教师: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分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农业集体化运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展示:
材料一 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地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
材料二 据统计,“1940年与1913年相比,苏联重工业增长14.5倍,轻工业只增长3.9倍,农业总产值仅增长41%”。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设问: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弊端?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回答。
(3)苏联模式
教师:随着苏联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全国的基本实现,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
展示:
材料一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状况
部门
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
农业产值
8.1%
轻工业产值
210%
重工业产值
550%
材料二 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材料三 肉类按人口平均计算,1913年为31.4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16页
设问: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分析“苏联模式”有什么弊端?它对苏联经济的长远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苏联模式”存在着一些致命的弱点,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苏联的辉煌与消逝,无不与斯大林模式有关。
设问:我们应该从“苏联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启示)呢?
学生:讨论,交流,推选代表回答。
●课堂小结
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作为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它的经验和教训,都成为人类发展的宝贵财富。对一个伟大的民族而言,挫折意味着新的出发。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线索等内容融入故事、材料等情境之中,进而逐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应该是反思历史,寻求借鉴的过程。历史的经验,只有与学生的认识产生共鸣,通过主观感悟,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