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3 19:3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92200010972800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程标准】
知道苏联模式中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发展,掌握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史实,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各国改革和失败原因、演变过程及剧变原因,培养学生历史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阅读材料和小组合作分析,学会“论从史出”,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上述事件虽然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曲折的;我们要吸取东欧各国的经验教训,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地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重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难点:苏东剧变的原因、实质和启示。
●导入新课
播放:苏联解体的视频
教师:红星陨落——当一个伟大的国家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它开国时的辉煌,也看到了它谢幕时的凄凉。苏联为什么没有因自身的改革变得强大而是走向了解体?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探寻问题的答案吧!
●探究新知
1.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展示:二战后的欧亚社会主义国家
教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欧洲和亚洲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大为十几个国家。其中“东欧”,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成员。
设问: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同东欧国家在1949年成立了什么组织?
预设: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展示:莫斯科原经互会大楼,现为莫斯科市政府大楼。
设问:阅读课本P83,分析经互会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预设: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帮助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设问:从帮助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的角度看,美国实行的与之相似的一项措施是什么?
预设:马歇尔计划。
教师: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的成立,实际上都是美苏冷战的表现。
教师: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中苏建立了外交关系。
展示:
图一 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递交国书仪式。北京,1949年10月16日
图二 中国首任驻苏大使王稼祥递交国书仪式。莫斯科
设问:中国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有什么重大意义?
预设: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2.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展示:
教师: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执政。此时,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显露。
展示:
材料一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 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材料二 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电冰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情况则更为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0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音响、录像机都不能生产。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第100, 116页
设问:结合材料说一说苏联模式引发了哪些问题?
教师归纳: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所以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一系列改革,采取了否定斯大林的做法。
展示: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做《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设问:阅读课本回答,赫鲁晓夫实行了哪些改革的措施?
预设:措施: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管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展示:《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推广种植玉米》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在赫鲁晓夫的大力提倡下,苏联东西南北中,远至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和干旱贫瘠的中亚地区(如哈萨克斯坦草原),都要种玉米。玉米种植面积从1953年的350万公顷到1962年已经扩大3 700万公顷。
由于日照量不够,许多地区的玉米结不出棒子。1963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的62%颗粒无收。玉米运动成了赫鲁晓夫的笑柄,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古古鲁沙”,即俄文“玉米棒子”。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你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教师归纳: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成效甚微。
过渡: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展示:
设问:勃列日涅夫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结果如何?
教师归纳: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展示:畸形的巨人
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展示:
材料一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虽拥有发达的宇航兵器和生物技术等,但整个现代技术领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5-20年。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等等。
材料二 政治方面,在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他们中很多人思想僵化,贪污受贿,骄奢淫逸。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不满的情绪日增。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达85%。
教师:面对这种形势,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实施改革。
展示: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教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能改变之前僵化体制带来的弊端,甚至更加使社会动荡不安,使人们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
展示:东欧剧变中的罗马尼亚
合作探究:东欧剧变的“变”在何处?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教师归纳:东欧剧变的“变”主要体现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东欧版图发生变化,国家名称发生变化。最根本性的变化,即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东欧剧变的原因:受苏联模式影响,社会矛盾尖锐;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东欧实行政治多元化等。
展示:八一九事件、叶利钦与俄罗斯人民、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苏联解体
设问:苏联的解体有何影响?
预设:宣告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终结,也宣告了两极格局下的冷战落下帷幕。
合作探究: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为何苏联解体了呢?
教师归纳:
①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僵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直接原因)
③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政策。(历史原因)
④民族冲突迭起。(重要原因)
⑤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外部原因)
⑥“八一九”事件。(催化剂)
以史为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教师归纳:
①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
④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课堂小结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我们要汲取东欧和苏联的经验教训,立足于本国的国情,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成立经互会中苏建交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原因实质启示
本课主要讲述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史实,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图文资料、视频资料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历史的发展趋势,让学生在课堂展示中获得对知识的体验。在教学中尽量运用参与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运用各种史料培养学生通过材料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真正体验学习历史的过程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