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信息技术选修2 1.4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第1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信息技术选修2 1.4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第1课时)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1-01-13 11:5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教师姓名 刘天懿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多媒体技术应用》(浙江教育出版社·选修2)的第一章“多媒体技术概述”中的第四节,全节共2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1课时,主要介绍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相关作用。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是掌握“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基础,学生了解多媒体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相关基础知识,才能形成对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初步认识,从整体上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做好准备,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可见,从教材结构上,本课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操作,并且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经验,但他们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知识却相对陌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热衷于动手实践,喜欢自主研究,乐于和同伴交流。而本节主要介绍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相关作用,内容较为枯燥,因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的设计重点。
本节设计了系列探究活动,围绕主题“青春纪念册”,形成了三部分的小组探究模式,结合“创意生璞 斧琢成玉”的情感线索,硬件和软件交相呼应,融为一体,增强课程的完整性。在活动中,小组协作完成专题任务,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并进行理性分析,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和吸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悉多媒体计算机硬件设备。
2、了解常用的多媒体软件工具。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计算机硬件构成,了解各部件的组合方式。
2、亲身参与采集的过程,将硬件知识与软件功能相结合,加深理解。
3、通过自主探究,互助协作,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相关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认知。
教学重点 1、了解多媒体计算机硬件设备。
2、了解常用的多媒体软件工具。
教学难点 多媒体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的协同应用。
核心素养 1、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以及对信息的筛选、提炼和整合的能力。
2、在小组分角色的实践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3、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关注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理论性较强,根据信息技术新课改的理念,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教材,设定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以协作为手段,以探究为主线”的理念,围绕“因材施教”的核心价值观,设定具体活动策略如下:
(一)专题任务,创设情境。
以“青春纪念册”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设计,结合“创意生璞 斧琢成玉”的情感线索,设置三组专题任务,分别是图片组、声音组和视频组。学生完成各自的专题任务,分享交流。
(二)任务驱动,分组协作。
设置系统连贯的小组任务,四条任务线并行,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供一个组内成员共同破解难题的机会,深化协作精神。
(三)紧扣主题,情感升华。
学生在硬件的体验和软件的认知中感悟主题“创意生璞 斧琢成玉”,并结合本节的活动过程形成自己的理解。
教学环境及 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智慧教室、平板电脑、电子白板、触控一体机、实物投影。
资源准备:课程学案、拆解机箱。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确定主题 明确环节 围绕“青春纪念册”的主题任务开展各环节,作为贯穿本节的活动主线。 设定主题任务,明确课程流程 激发学生对本节学习内容的求知欲,明晰课程流程,为接下来的课程展开做铺垫。
活动探究 小组协作 一、角色认领
在智慧教室的教学环境中,学生通过Pad学生端进行“优先选择权”的争夺,确认各组的专属角色。
1、图片组
2、声音组
3、视频组
二、自选设备(重点)
1、提供给学生实物图片,各组根据角色需要,选择设备,完成学案的填充。
2、 各组将本组的挑选结果共享,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① 你组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② 你对选择的工具有哪些要求和期待吗?
3、自主探究:各组同学自主探究计算机内部的组成结构。
4、小组汇报探究成果,认识计算机的零件构成。
5、将各部分进行分类,总结出主机和外部设备两大构成。
三、任务挑战
1、 为不同角色的小组设置专属的任务,围绕“青春纪念册”的创作主题,学生利用数字化设备完成作品,并分享。
① 图片组:拍摄精彩瞬间,为《青春纪念册》提供图片素材。
② 声音组:清唱演绎背景音乐,为《青春纪念册》提供声音素材。
③ 视频组:肢体语言表演,为《青春纪念册》提供视频素材。
2、作品反思:对刚才完成的作品你们满意吗?还有改良的空间吗?怎样做也许会更好呢?
四、效果升级(重点)
1、请各组用PAD搜索信息,查询一下哪些软件可以帮助你们实现想要的效果?完成学案的填充。
2、如果让你选择一种工具来优化小组的作品,你会选择哪一种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3、总结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的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运用Pad学生端进行抢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探究学习。
观察实物主机的内部构成。
归纳总结,提炼知识点。
按照各组的角色分工,合作完成专属任务。
灵活运用数字化工具进行素材的采集。
活动之后进行深入思考,反思改良的策略。
运用Pad开展联网的信息查询,搜索本组所需的软件支撑。
确认各小组的角色,为接下来的分角色小组探究奠定基础。
注重学生的分组协作和任务探究,以学生的交流和实践为基础,进行知识点的提炼和再升华。
创设任务明确的小组合作任务,开展殊途同归的自主探究实践,体验硬件设备的应用。
由反思引申出软件工具的不可或缺性,将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巧妙互连。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顾总结 知识梳理 对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和分类进行系统的理顺和回顾。 将已学知识进行整理,加深认识。 知识重现,线索清晰,有助于学生理解。
回归主题 情感升华 深化情感:创意生璞,斧琢成玉。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与鼓励。 结合活动感受,围绕主题畅谈感悟。 引导学生体味活动的意义,感知生活,升华情感。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介绍多媒体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各自的功能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实际意义。如果单纯介绍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抽象难度,设计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层层的探究体验中自主发现并提炼总结,不仅可以轻松课堂的氛围,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以及对信息的筛选、提炼和整合的能力。
2、在小组分角色的实践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3、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关注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情感线索为“创意生璞,斧琢成玉”,任务线索为“青春纪念册”,两条线索相互呼应。既涵盖了本节的系列活动,又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开展理解反思,升华认识。将理性认识和情感熏陶有机结合,切实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本节课以探究任务贯穿课程始终,教师需要注意学生行为的引导与管理,放松而有序,灵活而高效;注意学生思维的启发与调动,发散而统一,热烈而丰富。教师的宏观调节,可以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和完整呈现。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