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五单元
17 壶口瀑布
zhù
jiè
è
sǎng
shà
gǔ
chěng
yū
lǚ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壶口 弥漫 急慌慌 振耳欲聋
B.瀑布
水幕
湿漉漉
前呼后拥
C.雾霭
漩窝
亮晶晶
深不可测
D.寒噤
彩虹
光溜溜
永往直前
【解析】 A.震耳欲聋;C.漩涡;D.勇往直前。
B
3.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________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________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________一个世界吗?
A.集纳 兼备 压缩 B.积聚 兼容 压缩
C.集纳 兼容 浓缩
D.积聚 兼备 浓缩
C
C
【解析】 C.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使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法治保障。
B.经过多年的发展,“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C.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很大,但是人均却仍处在世界比较靠后。
D.“天鲲号”的成功下水,标志着中国疏浚装备建造、研发能力进一步升级,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解析】 A.句式杂糅,可将“使”改为“为”;C.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位置”;D.语序不当,“研发”应移至“建造”的前面。
B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如果说鸟类是大地上的标点,那麻雀便是最朴实、最常见的“逗号”:机灵、随意、无处不在。
B.对于汉语的子民来说,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
C.郑板桥的字是有设计感的,熔楷、隶、行、草于一炉;同时兑入画竹、画兰的笔意,奇崛峭拔如“乱石铺街”。
D.如果把“信仰”二字拆开,就会发现“信”与“仰”的关系竟那么紧密——信者,仰也;仰者,信也。
【解析】 C.分号的使用不准确,前后不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应改为逗号。
C
7.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A.比喻 拟人 夸张 B.比喻 反复 夸张
C.比喻 拟人 对偶
D.借代 拟人 夸张
【解析】 句中没有使用反复、对偶、借代等修辞手法。
A
8.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
②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③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④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A.③②①④ B.④③①② C.④②①③ D.②③①④
C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9.第二段中,引用有人告诫的话有何作用?
突出壶口瀑布的“险”的特征。
10.选文写景细腻,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其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示例: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流快、水量大的特点展现了出来。
11.文章结尾处说“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结合文章,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壶口地理形势极为特殊,陡然变窄的河道使得河水呼啸奔腾地闯过壶口,正是在这里,黄河尽情地展示了它刚强、抗争的性格。从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黄河的力量,更体会到黄河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黄河一掬(2018·江西中考)
余光中
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我存和幼珊都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人,跟着永波、建辉、周晖,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这是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车沿着二环东路一直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
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夐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河面怎么不很规则?”我转问建辉。
“黄河从西边来,”建辉说,“到这里朝北一个大转弯。”
这才看出,黄浪滔滔,远来的这条浑龙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对岸变成了一个半岛,岛尖正对着我们。回头再望此岸的堤坝,已经落在远处,像瓦灰色的一长段堡墙。又回头对建辉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永波和建辉领路,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带着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
。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山大副校长徐显明在席间痛陈国情,说他每次过黄河大桥都不禁要流泪。这话简直有《世说新语》的慷慨,我完全懂得。
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我存和幼珊都也相继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略有删减)
①黄河及两岸空廓而寂寥 ②浑龙似的黄河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 ③在山大与听众共诵《民歌》 ④流沙河吿诉“我”他读《黄河》的感慨
1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中一处细节描写具体分析。
情感: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细节分析:【示例一】“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这个细节表现了“我”触摸黄河水时紧张、激动又谨慎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之情。【示例二】“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这个细节中,“我”投名片的系列动作,写出了“我”投入祖国怀抱的虔诚,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示例三】“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这段文字描写了女儿认河后“我”流泪的细节,写出了“我”愿望实现后,既伤感又欣慰的复杂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示例四】“回到高雄,我才把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这段文字描写了“我”刮泥土、珍藏泥土的细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14.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语言特点。
文中画横线语句长短句相结合,句式富于变化,节奏感强;运用反问句式,增强语言的气势。
15.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的特征,请你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200字左右)
【例文】春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树枝上那一片片翠绿的嫩叶在迎风招展,它们正一个劲儿地往外钻;小草迎着风儿歌唱,路人也感受到它们的无限快乐;孩子们脱掉了厚厚的冬装,换上了五颜六色的春装,一路欢蹦乱跳来到街头;鸟儿似乎也看到春的身影,齐声唱起了动听的歌儿,歌颂春天和自然的美丽。(共24张PPT)
第五单元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D
【解析】 A项,棱角(léng);B项,豁然(huò);C项,敦实(dū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衰竭 变化多端 气喘嘘嘘 风云变幻
B.蜿蜒
气势磅礴
云遮雾幛
接踵而至
C.霹雳
浩浩苍苍
精雕细刻
琼瑶仙境
D.酝酿
大煞风景
熠熠烁烁
漫不精心
【解析】 A.气喘吁吁;B.云遮雾障;
D.漫不经心。
C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________感觉不到冷。风一刻不停地________,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________。
A.居然 咆哮 接连不断 B.竟然 呼啸 接连不断
C.竟然 咆哮 川流不息
D.居然 呼啸 川流不息
D
4.(2018·内江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西成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对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B.央视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就是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演唱我们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优秀的许多经典诗词。
C.网络直播作为新生的媒介传播方式,具有融合性、跨区域及主体多元化等特征,因此需要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协调合作,共同参与管理。
D.史蒂芬·霍金于今年3月14日逝世,他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但他也是一位饱受疾病折磨、与病魔搏斗了半个世纪的科学家。
【解析】 A.成分残缺,删掉“由于”。B.语序不当,应把“许多”移至“优秀”前。D.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删掉“但”。
C
5.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
②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
③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
④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
⑤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A.⑤②①④③ B.②④①③⑤ C.③①⑤②④ D.④①⑤②③
B
宣州饯别,李太白幽愤而作: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扬州酬酢,刘禹锡慨然自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赤壁咏史,杜牧以史鉴今: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京口怀古,辛弃疾思接千载: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江流奔涌,你究竟能承载多少不一样的人世悲歌?逝者如斯,唯一不变的是忧国忧民的文人情怀!
铜雀春深锁二乔
6.江山多胜迹,风骚贯古今。下面是围绕主题搜集的经典诗文,请你补充完整。
长江浩浩西来,汇细流,纳巨川,逶迤万里。生生不息的长江水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古典文化。出峡口,有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_______;渡荆门,有诗仙吟诵: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过洞庭湖,范仲淹把酒临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登岳阳楼,陈与义凭危徘徊: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猿鸣三声泪沾裳
江入大荒流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提取其主要信息。(30字以内)
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通观中华文明发展史,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人杰地灵,陶冶历代思想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今天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长江和长江经济带的地位和作用,说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尊重。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阅读课文第2~5自然段,回答问题。
8.第2自然段着重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着重交代季节、时令,突出各拉丹冬多变的天气,为下文的描述做铺垫。
9.作者写“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儿来也不免气喘吁吁”有何用意?
在对比衬托中,凸显高原缺氧严重。作为当地人的安托师傅尚且如此,其他人的情况可想而知。
10.第5自然段中“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拟人。使静止冷酷的各拉丹冬冰峰不仅鲜活了起来,而且给人威武雄壮之感。
11.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
“匆匆”一词既形象又准确地表现出各拉丹冬“风云变幻”的特点。
(2)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眩晕”与“奇美”相映衬,恰到好处地凸显出造物主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长江三峡(节选)
刘白羽
朦胧中听见广播,到了奉节。“江津号”停泊时天已微明。起来看了一下,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启碇续行,我走到休息室里,只见前边两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狭的江面,船已进入瞿塘峡了。江随壁转,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其余天空各处还是云海茫茫。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杜甫《夔州歌》云:“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古时歌谣说:“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回;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这滟滪堆指的是一堆黑色巨礁,它对准峡口。万水奔腾一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你可想象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船如离弦之箭,稍差分厘,便撞得个粉碎。
现在,巨礁虽已炸掉,但瞿塘峡中仍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水声。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注阳光像闪电样射在左边峭壁上。右面峰顶上一片白云像银片样发亮了,但阳光还没有降临。这时,远远前方,层峦叠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你看,绛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就像那深谷之中向上反射出红色宝石的闪光,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这时,你朝江流上望去,也是色彩缤纷:两面巨岩,倒影如墨;中间曲曲折折,却像有一条闪光的道路,上面荡着细碎的波光;近处山峦,则碧绿如翡翠。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前面那团红雾更红更亮了。
船越驶越近,渐渐看清有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渐渐看清那红雾原来是千万道强烈的阳光。八点二十分,我们来到这一片晴朗的金黄色朝晖之中。
抬头望处,已到巫山。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下面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刚从远处看到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山如斧削,隽秀婀娜,人们告诉我,这就是巫山十二峰的第一峰。它仿佛在招呼上游来的客人说:“你看,这就是巫山巫峡了。”“江津号”紧贴山脚,进入峡口。红通通的阳光恰在此时射进玻璃厅中,照在我的脸上。峡中,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云雾交织一处,数步之隔,这边是阳光,那边是云雾,真是神妙莫测。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篷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山峡却越来越狭,前面两山对峙,看去连一扇大门那么宽也没有,而门外,完全是白雾。
八点五十分,满船人都在仰头观望。我也跑到甲板上来,看到万仞高峰之巅,有一细石耸立,如一人对江而望,那就是充满神奇缥缈传说的神女峰了。据说一个渔人在江中打鱼,突遇狂风暴雨,船覆灭顶。他的妻子抱了小孩从峰顶眺望,盼他回来,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他终未回来,而她却依然不顾晨昏,不顾风雨,站在那儿等候着他——至今还在那儿等着……
12.“长江三峡”是瞿塘峡、____峡、_____峡的总称。整体来看,上面节选的文字中,作者突出了瞿塘峡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13.请在文中摘录一个比喻句,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示例:“中间曲曲折折,却像有一条闪光的道路。”把江面比成闪光的道路,形象直观,写出了水面的弯曲、狭窄和反射阳光的景象。
巫
西陵
雄奇(或壮美等)
14.在对神女峰的描写中,作者插入了民间传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分点简要概括。
①侧面表现瞿塘峡的凶险;②丰富了文章的表达内容,给人神妙奇幻的美感;③调节了文章叙述的节奏,张弛有度;④深化了作品的意境和主题。
15.文中写船过瞿塘峡所见到的万千气象,作者运用了哪些写法来描写景物?请写出三点,每点要结合内容做简要说明。
①景随时移:描写从“天已微明”到“八点二十分”“八点五十分”等不同时间下的瞿塘峡呈现出不同的景象;②移步换景:描写从峡口到巫山再到神女峰的不同景色;③变幻视角:如写远处的红雾,近处的山峦,高处的阳光,低处的江流;④视听结合:如写“江随壁转”“山如斧削”的形态和金色阳光、如墨倒影、碧绿山峰、红色晨雾等色彩是视觉;而江水“雷霆万钧”“涛如雷鸣”“一片哗啦啦”是听觉;⑤虚实结合:既实写眼前激流澎湃的景象,又借古代歌谣等虚写过去更为惊险的情景,虚实结合,表现瞿塘峡的险要;⑥动静结合:高峰亭亭笔立、神女峰伫立等候是静景,而江水奔流不息、朝雾千变万化、航船在骇浪中穿行是动景。
16.作者在描写眼前所见客观之景的同时,善于融入主观的想象与思考,如“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一句,在客观地描述冰山上“纵横的裂纹”“波状皱褶”的同时,加入了想象与思考,从而丰富了景物的内涵。
请你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写法,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例文】看见天井里那株矮小的迎春,在寒凉的淡雾中绽出一星浅黄的花朵时,我不禁想起不算太长的生命旅程中,经历的一次次艰辛和喜悦——那声在雪地深处响起的微弱而真切的轻声呼唤,那双在我快要绝望得放弃时伸来的援助之手,那盏在我只想躺在地上,不愿再起来行走时的燃起的温暖明灯……这样简单而真实的关爱,这些微弱而深刻的光芒,曾像这朵首先来到春天的鲜花一样,激励着我再一次奋然前进。对于我们平凡而卑微的生命来说,这,该是多么令人欣悦、感恩的幸福啊!(共18张PPT)
第五单元
19 登勃朗峰
yì
qióng
zào
kuàng
隧
副
瞰
和
沓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我们曾仰面________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________,彩霞满天,白云________,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A.遥望 绚丽 围绕 B.观看 斑斓 围绕
C.观看 绚丽 缭绕
D.遥望 斑斓 缭绕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在这一时刻,我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浮躁,这让我无地自容。
B.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应精挑细选,以免被名副其实的假冒伪劣所骗。
C.对犯错的学生,张老师总是和颜悦色地告诫,从不斥责他们。
D.武汉因其四通八达的交通、开明开放的城市定位,吸引着八方游客和海内外投资商纷至沓来。
【解析】 B.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B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要我们对未来怀揣梦想,脚步才不会被风雨所阻碍。
B.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
C.在砥砺奋进的时光里,中华文化以“软硬兼施”之势,锻造着国家与民族的自信力、影响力。
D.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
【解析】 A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才”应改为“就”;
B项语序不当,“保护”和“顺应”应互换位置;D项缺宾语,在句末加上“新格局”或“新局面”。
C
5.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实力,信心不过是无源之水;没有信心,拼搏只能是无本之木。
B.雨果说:“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
C.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给人类埋下了隐患?
D.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设计方案,融入了海洋、森林、高山、沙漠……等六大要素。
【解析】 D.省略号和“等”重复,去掉省略号。
D
6.口语交际。
导游带着旅游团在一个风景秀丽的景点登山。行至半山时,一位老太太的衣服被路边的荆棘划破了,她蹲在那儿再也不愿意登山了。导游走过去,笑眯眯地对她说:“________”老太太一听,脸上的愁云一下子就没有了,高高兴兴地继续登山了。
想一想,这位导游到底说了些什么话?
示例:老奶奶,这儿的山水对您可有感情呢,这么多人偏偏只跟您打招呼!
读 山
张腾蛟
群群的山峦如部部丰厚的卷册。
迤逦复迤逦,连绵复连绵,在时间的长流中。
裸其奥义,隐其真髓,于大地之上。
我,乃是一个饥饿了很久的读者。
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地读其苍茫,近近地读其清幽;粗读其豪放,细读其深沉。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
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峥嵘的巉岩。读它们的容颜,读它们的生活,读它们的风貌,读它们的历史。读它们是用一种什么样子的步子走出了洪荒;读它们是以一种什么样子的姿态去承受亿万年的风风雨雨。然后,我也去读它们的威武,也去读它们的温顺。读它们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寂寞,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蹲坐。读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气度,可以容忍一些错综的根须在它们的身边蛮横地盘缠。
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青翠,形成了这些丰厚卷册中的美丽的篇章,我就这样静静地读着它们。
读那些嫩芽如何成长,如何茁壮,如何把一些枝丫交给了它们的子孙,然后,它们又如何回到泥土中。
读一条细长的根须,如何穿过一段泥土,然后在另外的一个石隙中钻出头来,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读一根瘦弱的树枝,如何自阴暗的一角伸出手来采摘阳光,然后去营养自己,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山林的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觅得一切。有一天,当我正在读那棵爬藤如何借着一株枯树而站了起来的时候,便骤然发现了那棵枯树的笑颜,我已经意会出来,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
又有一天,当我正在读着另外的一滩浓绿时,发现一条蜿蜒的小径,非常自在地从我的身旁伸向了山巅,我想,谁是这条小径的母亲呢?会选择在这样的一个山野中踩下了他的第一个步子?像这么一条瘦小的小径,为什么可以负荷得了那么多脚步的践踏呢?
这样的山野并不纯然是静谧的,可以读到吱吱喳喳的虫叫,也可以读到啁啁啾啾的鸟鸣。有时候,在一堆非常繁茂的草丛里,还可以发现到昆虫世界中的小小的战争。
在读山的时候,也会读到一些偶发的事件,就像那年春天,当我正在初读一片新鲜的山林时,听到喊声自四面八方响了起来,并且,在喧嚣中还隐隐约约听到一些杀杀砍砍的声音,我便立刻攀登山巅,举目远眺!看到了,山脚下,一群群勇壮的嫩芽,正在追撵着一个败阵的冬天。
山是一部丰厚的卷册,怎样读也读不完它,读了巉岩再读山林,还有那挺耸的峰呢?还有那些深幽的谷呢?
我是一个读山的人,但是我知道,有时候人家也会读我的,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地投向山林时。
7.作者着重读出了“山”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巉岩、山林、虫鸟。
8.文章开篇写道:群群的山峦“裸其奥义,隐其真髓”。请结合全文回答,“奥义”和“真髓”分别指什么?
奥义:山所体现的人生态度;真髓:山所隐喻的人生哲理。
9.文中画横线的“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一句,有何含义?
(限20字内)(★)
老一辈为成长的人而高兴,为互相扶助而幸福。
10.“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地投向山林时”,试推断和想象人家会怎样读“我”?
(限30字内)
示例:在丰富的世界里,读“我”的成长过程,读“我”的精神品质,读“我”的生活态度……
阅读范题 第9题
技法点拨 本题考查对关键句子含义的理解。本题中的画线句,既可联系上文加以理解,也可抓住句中关键词
“装饰”“绿意”来理解,从而得出“老一辈为成长的人而高兴,为互相扶助而幸福”这一深刻内涵。
智慧锦囊 1.结合上下文理解:理解句子含义,首先要将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2.根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理解:如果是总领句,必须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从上文中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
3.抓住关键词理解: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它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共18张PPT)
第五单元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A
【解析】 B.苍劲(jìng);C.闸口(zhá);D.翡翠(fě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蘸墨 喉咙 挺拨 晶莹夺目 B.擦拭 漫溢 蜿蜒 亭台楼阁
C.喧腾 蒸发 掌故 目炫神迷
D.犹豫 流淌 照壁 五彩班斓
【解析】 A.挺拔;
C.目眩神迷;D.五彩斑斓。
B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________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做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________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________老街。
A.扬 遒劲 弯曲
B.抛 苍劲 弯曲
C.扬 苍劲 蜿蜒
D.抛 遒劲 蜿蜒
C
B
【解析】 B.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5.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市快速公交的正式运营,极大地缓解了市内交通拥堵。(在“交通拥堵”后加上“状况”)
B.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已有800多年左右的历史,是“南方丝绸之路”及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删去“左右”)
C.在那壮美的青藏高原上,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删去“在”和“上”)
D.做为新时代的公民,我们要养成并且提高认真阅读的习惯。(将“并且”改为“和”)
【解析】 D.删去“并且提高”。
D
下三叠泉
张抗抗
①多奇怪,竟然是一直往下走。
②参差不齐的石阶,夹在突兀嶙峋的峭壁之中,朝望不见底的深谷延伸,两边时而钻出一株已被无数路人摸得___(A.光亮 B.油滑 C.光滑)了的树干。飘忽不定的雾气,在密密的林间回荡,只听得那一路召唤我们的山泉,在不远的石壁后、溪涧里的哗响,却总也走不到头,总也不见这座名山中最最吸引人的所在——三叠泉。
C
③过了观瀑亭,石级便几乎是垂直朝下。它们险峻陡峭,不时变换方向,形成重叠的“之”字形,铺向谷底。无论远来的游客怎样在这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中途,气喘吁吁的抱怨着艰难的旅程,咒骂那不肯轻易露面的庐山水神,石阶总是默然无语,执拗地要把人带到四面是万丈悬崖的深涧中去。
④我知道,退路是绝没有的。
⑤回到观瀑亭去,便只能远远地欣赏三叠泉的雄姿,没有银河飞泻的快感,没有水珠迸溅的凉意,就像欣赏一幅风景画。看风景画,又何必千里迢迢来庐山呢?
⑥庐山人说:“不到三叠泉,枉为庐山客。”
⑦既然已经出征,又干吗找退路呢?
⑧可我仍然觉得奇怪,我到过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无一不是先向上攀缘、攀登,向上走,才有蓝天、白云、山峰、雄鹰……
⑨只有这三叠泉,一个劲儿朝下、朝下,望不见天顶,只有冉冉云雾,
____(A.弥散 B.弥漫 C.笼罩)在我脚下,将我轻轻包围、淹没……
⑩“人们不大容易相信,获取最宝贵的东西有时并不在山顶,是吗?”我问同行的一位年轻的旅伴。
B
?“三年前我们曾去三叠泉,就是从石壁上爬下去的。”他指着对面的绝壁说。
?我不由倒抽了一口冷气。从绝壁上寻找三叠泉,自然是没有退路的。他们也是走到走不下去时,才自己辟出一条路来……
?我们终于走进那幅凝固的画中来了。沐浴在霏霏雨雾之中,顿觉清凉。默默倾听那奔腾不息的山泉无穷无尽的喧嚣,细细体味着山、泉、林、雾终成一体的庐山,在众山之中独一无二的含蓄美,似又寻到了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庐山的真面目。
?这罕见的三级瀑布,必是集几千年日月之精华,才蕴含了如此巨大的力量和魄力从高山之巅一跃而下,完成这等雄伟的壮举。我仰望这百丈银练,觉得自己变渺小了……而这种感受,却只有走了那么险陡的一段“下坡路”,站在峡谷涧底才会得到的。
?如果按原路回去,便一直是朝上走。真奇怪,回路是向上的……
(有删改)
6.根据文意,从第②段和第⑨段的括号中为空白处选填恰当的词。
7.第?段中加点的“那幅凝固的画”有什么特点?(限用文中词语回答)
山、泉、林、雾终成一体(含蓄美)。
8.对文章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第⑥段引用庐山人说的话“不到三叠泉,枉为庐山客”,揭示了庐山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三叠泉,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探寻三叠泉的决心和勇气。
B.第③段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石阶描写得生动传神,既突出了石阶的“默然”“执拗”的特点,又和游人的抱怨、咒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作者游览三叠泉,途经参差不齐的石阶——观瀑亭——垂直石阶——观瀑亭——三叠泉。
D.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三叠泉的经过和感受,景中有情,情中寓理,含蓄深刻,别具一格。
C
9.文中画线的句子抒写了作者仰望三叠泉的感受,富有哲理,耐人寻味。请谈谈你受到的启示。
示例: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时走一段“下坡路”,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吃一堑,长一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阅读范题 第8题
技巧点拨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章信息。通过分析排除可知C项不正确,C项错在作者并没有返回“观瀑亭”,文中第⑤段“回到观瀑亭去,便只能远远地欣赏三叠泉的雄姿……看风景画,又何必千里迢迢来庐山呢?”是作者的心理活动。
智慧锦囊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首先要通读全文,初步掌握全文意思。找到题干中分析对象在原文中的位置,瞻前顾后,整体把握。可采用排除法逐项排除,以便缩小范围,使问题项暴露,并分析问题之所在,确保所选答案准确无误。(共10张PPT)
第五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五)
zhù
jiè
sǎng
chěng
mò
chán
hóng
káng
léng
gōng
rú
huò
qī
dài
luǒ
yì
dǒu
suì
shà
yū
qián
dūn
yì
lí
kàn
qióng
é
ái
liáo
wǔ
zào
kuàng
gé
huái
yàn
yíng
chù
huá
jìnɡ
yìng
zhá
yì
shuò
fěi
tiào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mí____漫 雾ǎi___
xuān___腾
寒jìn___
彩hóng___
蜿yán____
pù___布
霹lì___
漩wō____
shuāi___竭
gù___车
岩bì____
Chán___峻
cōng___绿
沟hè___
颠bǒ___
hóu____咙
zhàn____墨
挺bá___
擦shì___
màn___溢
Zhēng___发
气喘xū
xū_______
弥
霭
喧
噤
虹
蜒
瀑
雳
涡
衰
雇
壁
巉
葱
壑
簸
喉
蘸
拔
拭
漫
蒸
吁吁
3.补全下列成语。
震耳欲(
)
怒不可(
)
风云变(
)
接(
)而至
(
)流不息
漫不(
)心
络绎不(
)
轻歌(
)舞
(
)息万变
纷至(
)来
名(
)其实
(
)颜悦色
目(
)
神迷
五彩(
)斓
(
)台楼阁
交相辉(
)
深不可(
)
聋
遏
幻
踵
川
经
绝
曼
瞬
沓
副
和
眩
斑
亭
映
测
4.文学常识填空。
(1)《登勃朗峰》作者马克·吐温,美国作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一滴水经过丽江》作者阿来,当代著名作家,____________史上最年轻获奖者,其代表作有《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传》等。
汤姆·索亚历险记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茅盾文学奖
5.诗词默写。
(1)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禅房花木深
拣尽寒枝不肯栖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4)《送友人》中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6)《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受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6.诗词赏析。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这首词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下阕写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
(2)“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
拟人。“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尘土混合之后的情景。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
(3)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以梅花高洁的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