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部分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4 21:0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市部分区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高三历史
本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分,考试用时 6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 15 题,每题3分,共 45 分。
单项选择题I∶ 1—13 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西周建立后,一方面大量分封王族建立诸侯国,另一方面又对异姓侯国以联姻形式建
构甥舅关系。这说明西周
A.以宗法方式巩固统治B. 联姻是分封异姓侯国的前提
C.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D.加强对异姓诸侯的直接控制
2.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冈石窟的一些佛像服饰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也有一些佛像服饰是
褒衣博带。有的佛像相貌呈现高鼻深目、须发卷曲的特点。对上述特点合理的解释是
A.体现了当时政治局面动荡的状况B.是多民族的文化交融的结果
C. 说明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消失 D.是儒家主流思想影响的结果
3.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属官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
九品以上的官员皆由中央任命。这一变化
A.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B.不利于国家政务的推行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扩张了门阀士族的势力
4.下表是18世纪末清政府的税收结构,这反映了
A.农耕经济仍占据主导B.对外贸易获得较大发展
C.对农民人身控制加强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5.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潮在国内发展较快,颇有影响的《国闻报》在天津法租界创办不仅登载国内外时事,还经常发表社论,抨击帝国主义侵略和国内顽固守旧分子。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闻报》的宣传
A. 使维新思想成为国人共识B. 使维新运动得到舆论的广泛支持
C. 开启了中国报刊的近代化D. 促进了中国思想领域的新陈代谢
6.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肩负起独立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先后开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建立了共产党自己的军队。下图中"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位于
A.① B. ②C. ③ D.④
7.1940年 3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首次在党内提出
了"三三制"原则,规定各个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中国共产党此举旨在
A.适应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B.借助时事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
C.探索无产阶级的民主制度D.保证无产阶级在政权中的地位
8.为填补国内电视机领域的空白,1957年国家决定发展电视广播业。肩负重托的天津无线电厂在很多人连电视机什么样儿都没见过和缺少配套设备资金的情况下不负众望,于1958年3月17日制造出"华夏第一屏"——"北京牌"黑白电视机,用智慧的双手开启了新中国电视业的篇章。这项成就在当时
A.反映了"一五计划"的成就 B.体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C.是国民经济得以恢复的产物 D. 反映了勤俭节约的传统
9.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村个体工商户的若干规定》,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经营社会急需的行业,农村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这反映了我国政府旨在
A.缓解城镇居民的就业B.确立农村市场经济模式
C. 打破公有制主体地位D.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0.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说∶那些被判了死罪的或要流放国外的,竟好像没事人一样,照旧在人民中间来来往往,也竟好像来去无踪的精灵似的没人注意他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
A.批评当时社会制度下人们自由过度 B.肯定了人民所获得的民主权力
C.赞美人与人之间身份区别不复存在 D.批评过于崇尚法律的社会状况
11.对牛顿的物理学成就的评价,有学者指出∶牛顿的贡献已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而
且还推动了人类思想史的革命。这表明牛顿的物理学成就
A. 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B.得到当时社会各界的普遍推崇
C.使人类的研究视野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D.解释和预见了自然界运行规律
12.苏联经济在1928年到194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很鲜明的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即使
在歉收年份,农产品价格的增长幅度也不如工业品的增长。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政府兼顾了工人和农民的切身利益 B.保证了工业和农业经济均衡发展
C.农民为实现工业化付出了巨大牺牲 D.改变了经济结构比例失调的局面
13.下图为金砖国家(世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指标占世界比重(%),该图适合用来说

A.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B.金砖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D.发达国家失去世界经济主导地位
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2、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14.自大革命爆发后,法国经历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七月王朝、法兰
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等。纵观近代法国百年变革,风起云涌,波澜壮阔,从历程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法国
A.历史阶段因果关联B.外部因素影响发展
C.历史发展曲折向前 D.历史变化循环往复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往往以领导者的姿态要求其盟友服从美国战略安排,但
二十年后,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美国有时不得不与其盟友商量甚至需要取得他们的支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加快联合进程 B.美国己走向衰落
C.美欧关系发生变化D.多极化趋势出现
天津市部分区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高三历史第II 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3 题,共55 分。
16.(20分)自古以来,一定时期工商业的地区分布反映着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一、二中工商业区域分布的变化及原因。(14分)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商业发展区域布局的认识。(6分)
1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同治五年设立福建船政学堂以来,洋务派相继创办了一批具有实业教育性质的洋务学堂。这些学堂以培养近代专门技术人才为目标,学科主要为军事技术、工矿电报以及外国语类。甲午战败,洋务学堂为实业学堂所替代。此时农、工、商、矿学堂设立较多,特别是在官方主办的学堂之外,民间资本也创办了一批实业学堂。学堂科目的设置也多为与国计民生、民族资本主义相关的工矿技术、农业、纺织、林业、兽医、商业等。
——摘编自葛孝亿《中国近代早期职业教育的命运》
材料二 在戊戌变法前,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其实就是当时中国教育的失误。因此,维新派希望以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以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
-冯君《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材料三 1919年4月,教育部教育调查会议决定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国民教育宗旨,毫无保留地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政治下的教育思想,此教育思想完全符合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这种社会思想促使中国现代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民主科学的社会思想进入中国后,与传统专制主义形成截然对立,提倡"个性解放",人人平等,直接促使教育个性化、平民化的发展。
《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舒新城编
材料四 1950年,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召开,提出人才培养应"专、快、多",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通才教育"转换为"专才教育"。1952 年,教育部提出高校院系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院校"。
——摘编自郑璐《建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的评价与反思》
(1)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学校教育情况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12 分)
(2)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高校教育改革的原因。(4分)
(3)综上所述,以近代以来一位杰出的兴办过教育的历史人物为例,简评其志向情怀和历史贡献。(4分)
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 在德国很多城镇乡村的步行街橱窗里、老建筑前或街心公园的小路旁,人们都可以看到一组组注有街名及拍摄时间的二战期间的老照片,照片上是此地被炮火夷为废墟、满目疮痍的情景,令人触目惊心。这些真实而残酷的历史镜头的收集展出,很多都是当地的民间协会例如历史协会、家乡协会等所为。
—摘编自《收集德国好时光》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
天津市部分区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三历史
参考答案第卷
单项选择题 l∶1—13 题,每题3分,共 39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A 2.B 3.C 4.A 5.D 6.B 7.A 8.B 9.D 10.A 11.A 12.C 13.A
单项选择题 II∶14—15 题,每题3分,共6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2、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14.C3分 A2分 B1分 D0分 15.D3分 A2分 C1分 B0分
第II卷
本卷共3 题,共55分。
16.(20 分)
(1)变化∶西汉时期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2 分)
原因∶西汉时期经济和政治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比较落后。(2 分)
变化∶明朝时期分布往东往南转移,长江流域增加较多。(2 分)
原因∶ 全国统一、政治稳定;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2 分)
变化∶1919年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他省份较少。(2分)
原因∶分布比较多的地区受西方列强侵略,自然经济解体较早;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较好;思想相对开放。(4 分,答出两点即可。)
(2)认识∶工商业发展受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的影响而分布不均衡;工商业分布给后世的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工商业的发展推动政治和思想的变革;在发展中应兼顾地区平衡。(6 分,答出三点即可。)
17.(20分)
(1)变化∶从只学西方科学技术到全方位向西方学习;从服务于晚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到解放思想、建立和维护民主制度;从政府创办近代学堂到民间创办近代学堂;从培养技术性人才到培养全面人才。(6 分,答出三点即可。)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新文化运动的兴起。(6 分,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新中国成立,经济建设急需专门人才;一五计划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家重视,制定高校改革的具体方针。(4 分,答出两点即可。)
(3)历史人物(如∶李鸿章、康有为、蔡元培等)的简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只答人物不给分。(4分)
示例∶
康有为,维新派代表,他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中国推行维新变法以救亡图存。为培养变法人才,他创办近代学堂、与顽固派论战,推动了思想解放,其开展的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迈出了政治近代化的重要一步。
18.(15分)
现象∶德国深刻反省战争罪行。(3 分)
原因∶历史上德国发动了多次战争,给他国和自己带来灾难;作为战争发起国,一战和二战德国均以失败告终;战争使本国经济受损、国际地位下降;欧洲的联合推动了德国发展。(6 分,只要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影响∶重新赢得邻国和世界的信任;提高了德国国际形象;有利于德国和欧洲的长期
稳定与和平发展。(6 分,只要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