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760010769600《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教学设计
设计者
学科(版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级
八年级(下册)
学时
1课时
章节
第23章第1节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概述生态因素的概念及其分类。
举例说出水、阳光、温度等对生物的影响。
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环境中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进一步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说出水、阳光、温度等对生物的影响。
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学习生物已经一年多的时间了,学习上出现分层现象,对于中等以上学生来说,他们对本节的知识理解起来很容易,也会积极参与课堂,表现欲强;但对于成绩偏后的学生来说,他们生物基础差,不爱主动回答问题,思维虽活跃,但往往注意力在课堂之外,因此本节课要想办法把这部分同学调动起来,让他们勇敢的表达,参与课堂。
在七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知识,对生物和环境关系应该来说已经基本掌握。
因此,在本节教学中,通过视频、图片、案例分析等形式,通过情景创设,以问题为导向,在多个具体案例分析中,不断鼓励学生表达、展示,锻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活动:
提问: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样的生物现象?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总结:任何生物都要依赖环境而生存,受环境的制约;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又影响和改变环境。
新课教学
1、生态因素的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
2、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分两类。
a,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温度和水分等
b,生物因素:影响该生物的同种或不同种的其他生物。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水—生命之源
?水是任何生物都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生物体的含水量一般都在60%~95%,有些生物含水量高达95%以上。所以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学生思考:水是不是越多越好,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师:分析水对生命的影响。?
光照
光对植物的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温度
温度和降水总量这两个生态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着生物群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总格局。?
(4)学生活动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任何一个生物不但要受到环境中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要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
1、种内关系
(1)、种内互助
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鸟给小鸟喂食、蚂蚁合作找食物、蚂蚁和力搬运食物等等。
(2)、种内斗争?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是否会发生争斗现象?一般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种内斗争??
总结:密度过大或者生存条件恶化时种内斗争激化。例如:梅花鹿为争配偶打架,雌雄螳螂交配后,雌螳螂会毫无顾忌吃掉雄螳螂,老虎为了抢夺食物而发生撕咬。
原因主要是:?
①生存空间狭小时。?
②由于争夺繁殖权。?
③争夺王位或者霸主权。?
④植物合理密植。?
2、种间关系?
①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是最常见的种间关系。
②竞争关系:两种生物因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而发生斗争。
③寄生关系: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吸取营养。一方获利,另一方受害。如:各种寄生虫与寄主。
④共生关系: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或对一方有利但对另外一方无害。
学生讨论:竞争和斗争有什么区别?
总结回答:
斗争是指同种生物之间的种内关系
竞争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
学生活动:练习
本课总结: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生存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分两类,一类是生物因素,包括影响该生物的同种或不同种的其他生物,包括人类在内。另一种是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温度和水分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整体逻辑清楚,知识衔接自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发挥、展示,学生的积极性被老师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在处理重难点上,授课老师利用习题、图片和视频等形式,顺利突破。
设计的亮点在于:
1、通过视频“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代替老师的讲解,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学习起来也更认真,更有趣,摆脱单调的讲授、谈论方式。
2、归纳小结时,结合板书,构建本节知识的概念图,能有效指导学生如何设计概念图,同时能使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理解。
不足在于:在讲解习题时,讲解不透彻。如对关键词南北方、不同季节上,应该从地理层面上引导分析,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是温度和光照这两个非生物因素起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