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学——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导学——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28 20:3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好读书 读好书
一、有关读书的名言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一一汉 刘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东晋 陶渊明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一一唐 韩愈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唐 颜真卿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 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一一宋 欧阳修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宋 苏轼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宋 苏轼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宋 陆游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清 蒲松龄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下苦功夫。 ——清 阮元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
多读书,读好书,然后写出自己的感想,这是写好作文的开始。 ——冰心
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 ——严文井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一一德国 歌德
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前苏联 高尔基
我身上所有一切优秀的品质都要归于书籍。 ——前苏联 高尔基
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 ——前苏联 巴甫连柯
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疯疯颠颠。——意大利 彼特拉克
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 ——美国 华盛顿
了解一页书,胜于匆匆地阅读一卷书。 ——英国 麦考利
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 一一法国 伏尔泰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美国 爱因斯坦
二、名人读书经验
1.苏轼“模式阅读”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成就卓著。即便在读书方法上,也有值得大书特书之处,那就是“模式阅读”:定向专一、反复整取的阅读。他总是带着A目标读第一遍,带着B目标读第二遍,带着C目标读第三遍,带着D目标读第四遍……苏轼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他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运用此法去读一篇文章,比读一本书就容易多了。
2.鲁迅阅读的五部曲
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3.茅盾“背书”
文学巨匠茅盾能熟练背诵《红楼梦》,他的朋友将信将疑。一次大家聚会,有人决定某几章让他背诵,茅盾丝毫不差地背了出来。可见,茅盾在长篇小说创作中取得巨大成就与他“背书”是分不开的。
4.爱因斯坦的“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
一总: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序等总述性部分,然后认真地读目录,以便概括地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这样便可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二分: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读,要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进行阅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三合:就是在翻阅略读全书的基础上,对这本书已有个具体印象,这样再回过头来细读一遍目录和全书内容,并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其内在联系,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能领会的许多东西。
三、名作欣赏
(一)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季羡林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总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变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惊。有的人竞忧心忡忡,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语出《诗经》,意思是究竟要到什么时候为止)。信耶稣教的人担心将来一旦克隆出来了人,他们的上帝将向何处躲藏。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无能。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一—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痞子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可惜刘项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竞无贡献可言。
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二)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 冕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感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人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中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出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反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读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祟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成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闲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四、学生习作鉴赏
(一)四大名著使我着迷
从开始识字起,我就喜欢读书。从标着拼音的小人书到充满幻想的童话故事,书一直伴随着我。现在,四大名著又使我着了迷。
我是二年级时开始接触四大名著的(除电视剧以外),不过那时看的都是带有连环画的白话版,在情节上和内容上与原著多多少少是有一些出入的。四大名著总被人们评价为中国艺术长河中的奇葩,到底奇在哪里,总得等见了庐山真面目后才能有个定论吧。因此,我对这四部中国名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一饱眼福,我小心地节省下每一块零花钱准备买原著。在国庆节那一天,本来父母要带我去玩的,路过书店,我也不管会不会误了玩,对父母软磨硬泡,父母终于同意了。我一头扎进“中国书店”。在茫茫书海中,我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红楼梦》 《西游记》,只可惜没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另外两本书的精装本。看四大名著没有好注解不行,而为了买到有着最好注解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另外两本,我又跑遍了整个新华书城,终于将四大名著买齐。
一回到家,我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父母怕我耽误了学习,规定我只能在每周的周六、周日才能看。没辙,只好数着手指头一天天地算日子。一到周五的晚上,我就赶快把作业都写完,好在周末痛痛快快地看上两天。看书时,总是忘了小说中的人物、情节都是虚构的,我仿佛穿过了时光的隧道,到了书中的那个年代,总是跟着书中的人物同喜同忧。读完了一本《水浒传》,就仿佛是我亲身经历了梁山的前前后后若干次的兴衰成败,而最后眼见着曾经叱咤江湖、名噪天下的好汉一个个驾鹤西去,一丝惆怅不免从我心头拂过,让我遐想万千。
吸引我的不仅仅是紧张生动的情节,巧妙的构思、书中的诗句、对联也同样使人着迷。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红楼梦》中《黛玉葬花》那一回。当黛玉吟起那首有名的《葬花词》——“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时,一种对生命的惋惜与无奈油然而生。读过之后给人以想像的余地,使人有一种唇齿留香的美好感觉,这是任何外国名著所不能具备的。
四大名著读过之后都给我一种仿佛刚从梦中醒来一般的感觉,它们将带我到了一种奇妙美好的境界,或许这就是“太虚幻境”吧。总之,这四大名著算是把我迷住了。
[点评] 作者按时间顺序行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如叙家常般把“我”对书的兴趣、以至着迷的程度“与时俱进”地表达出来了。文中所写所叙之事,非常真实,也是大多数人所经历的,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着实是篇佳作。
(二)书香伴我成长
薄薄的书页间是千年文化的浓缩和积淀,浓浓的墨香中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古朴。感动书香,可以使迷蒙的人生豁然开朗;寻觅智慧,能够令庸碌的岁月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多少次明月乍起,红日初升,似水的流年中,书香伴我成长。
感谢生命中的磨难,它锤炼出一个又一个坚强的灵魂。生命中会有很多不公与挫败,但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如何释然,如何在艰难苦恨面前笑傲冷冷的风霜,用阳光,驱散阴霾。
小时候总是很有耐心地读着心爱的童话。黑白的,彩页的,有趣的拼音,密密的文字。阳光的温馨撒满了阳台间小小的角落,足矣!于是,这便成了我最初的书斋。那如梦境般的美妙与神奇充盈着稚嫩的心扉,被那些动人而凄美的文字所深深陶醉。
高大而华美的宫殿,漂亮且多彩的城堡。浅蓝而淡然的天空,那份纯净,仿佛轻轻一碰就会碎去的梦。绿色幽深的大森林,小兔子在吃草,大象在散步,一切都那样自然率真,毫不矫饰。
在我看来,它们比糖果、巧克力更具吸引力。渐渐地,喜欢把儿时的记忆撒满整个书页,宝贝时的照片也一并藏在书里。这一本本沉甸甸的回忆,见证着曾经的幢憬与美丽。寻找幸福,学会感恩。书香伴着我走过最无知的阶段。
时光荏苒,长大的我对于读书不再是文字组合的通读,而是夹杂着自己对它的思想和阐述。
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待到习习的凉风退去一天的喧嚣,捧一盏清茶,感千年悲苦情愁:长篙划破李后主的春水,乘舴艨小舟,泛游洞庭;登京口北固亭,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重游三国赤壁,豪杰英气胸中激荡;于岳阳楼上,观滔滔白水浩浩汤汤。
欣赏《绿屋》中安妮的想像力;同情《茶花女》中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爱情的悲剧。红楼一梦,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怅惘;三国鼎立,体味金戈铁马的豪情和悲壮。这,便是经典的价值所在!
读书,给了我完全不同的人生。用充满激情的奋斗直面棘草丛生的困苦,用乐观豁达的态度笑傲冷冷的风霜;以平和的心态面对难奈的世事,以饱满的精神振奋自己的灵魂;用一颗诚挚之心,感动晨曦微露,云霞飘荡。让岁月如花般绽放,使生命不再悲凉。情感的羽翼放飞理性的思索,在思想的浩瀚中自由地翱翔!
[点评] 本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用一系列的比喻、排比句,恰当地翻出一本又一本的好书,把书香氤氲成一缕一缕,飘飞到读者鼻翼。在那一串串珍珠般的文字里,感叹作者是怎样在书香中由无知到感受生命的虔诚,一步一步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