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教版统编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复习培优练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历史人教版统编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复习培优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4 23:4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
1.下面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兵力对比表。据该表可知,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占据优势开始于(  )
时间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
1946年7月
127万人
430万人
1948年8月
280万人
365万人
1948年11月
300万人
290万人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胜利后
2.解放战争某时期,人民解放军采取重大军事行动,将战争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这样,东可进退长江、威胁京畿,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此次军事行动( )
A.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B.解放了长江以北广大地区
C.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D.结束了国民党大陆的统治
3.如图为美国特种部队第75游骑兵团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仔细观察徽章上的信息,推断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

A.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
B.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C.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
D.美国掌控亚洲对抗苏联
4.1948年12月底,金圆券发行量增至81亿元。至1949年4月时增至5万亿,至6月更增至130万亿,比十个月前初次发行时增加二十四万倍。金圆券钞票面额不断升高,最终出现面值一百万元的大钞,但仍不足以应付交易之需。对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当时(  )
A.社会通货膨胀严重
B.钞票印刷业技术革新
C.国民经济建设成果显著
D.国统区经济逐渐繁荣
5.有研究表明:中国十四年抗战直接伤亡人口在4 100万以上,加上战时失踪、被俘等项数字,人口损失则超过4 500万。材料中的“十四年抗战”开始于(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6.下面是东北大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迁移的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它的迁移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1923年在沈阳成立―→1931年迁往北平―→1937年迁往开封―→1938年迁往四川
A.新文化运动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7.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 )
A.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B.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
C.得益于进军大别山的行动
D.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
8.据统计,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解放军参战兵力与解放区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当时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民众踊跃“支前”的原因是(  )
A.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B.解放区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
C.土地革命得到民众热烈欢迎
D.国统区财政经济陷入崩溃境地
9.1935年6月,蒋介石指示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设法改运于川黔两省,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这说明蒋介石(  )
A.认识到民族危机日渐严重
B.加强对红军围剿的力度
C.试图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
D.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
10.七七事变以后,国内戏剧空前繁荣,到1938年底,全国共发表剧本142个,涌现出了《最后的胜利》《难民曲》等精品。戏剧在这一时期获得极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适宜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
B.适宜动员民众支持抗日
C.剧本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
D.直面抗日战事人民生活
11.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的主张。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中共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不断滋长
C.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革命领导权
D.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
12.如图是瑞蚨祥绸缎店利润额折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段上升是因为受到洋务企业刺激
B.乙段上升是因为列强停止对华商品输出
C.丙段下降是由于政府限制民间设厂
D.丁段下降是由于受到内外势力双重打压
13.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14.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是陈雨同学制作的一张知识卡一、选择题片,卡片横线上应填写(  )
时间:1931年9月18日
事件:________
影响:标志十四年抗日战争开始。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西安事变 D.八一三事变
15.1946年6月-1947年6月,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此阶段,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作战方式是(  )
A.防御战 B.游击战
C.阵地战 D.运动战
16.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在延安调停期间,听到最多的词是“人民”;一位外国记者总结陈毅、粟裕指挥某次战斗胜利的场景总结出人民的力量是“推翻了正统军事公式的因素”;国民党将领杜聿明认识到“遭遇百姓抛弃的境遇及其危险”。这表明,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
A.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B.广大民众的支持
C.国民党政府的腐败 D.土地革命的开展
17.曾有国民党人在回忆录中这样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  )
A.是中国抗战以来的首次重大胜利
B.迫使日本开始调整侵华的战略和部署
C.显示了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D.彻底扭转了抗战以来的不利战局
18.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
A.农村封建剥削制度基本消灭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基本胜利
C.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迅速展开
19.漫画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揭露现实的本质。下图漫画反映了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政府的真实意图是(  )
A.建设民主国家
B.反对一切外国侵略者
C.坚持独裁内战
D.惩治政府腐败现象
20.如表为1938~1947年国统区的物价指数变化表。导致表中物价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年份
指数
1938
100.00
1940
403.10
1942
3 489.30
1944
243 902.50
1945
119 580.40
1946
226 186.12
1947
835 287.30
A.社会动荡影响商业贸易
B.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失去民心
C.战乱连绵破坏经济发展
D.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
21.1941年,陕甘宁边区鼓励私人开办工商企业;欢迎民族资本家、海外华侨来根据地兴办实业;在尊重中国主权并且遵守政府法令的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根据地进行实业活动。边区政府实行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推动土地革命的开展 B.打破国民党经济封锁
C.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D.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22.1949年的《人民日报》头条刊载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完满结束……全会批准召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等内容,这意味着(  )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有重新认识
C.抗日战争完全胜利
D.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23.下图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发行的,以百团大战纪念馆为背景的邮票。“百团大战”是(  )

A.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B.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C.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
D.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24.如图“历史在这里拐弯”是指从此(  )

A.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了全国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垮台
25.从下图得出的信息是(  )

A.徐州会战 B.太原会战
C.淞沪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正是激励人民发动大众最有力的武器……自抗战展开以来……因中心都市的沦陷,出版条件的困难,文艺人的流亡四散,虽一方产生了大量新型的报告、通信等文艺作品,且因抗战的内容,使新文艺消失了过去与大众间的隔阂,但在一切文化部门的对比上,文艺的基本阵营,不可讳言是显得寂寞了一点。反视敌国,则正动员大批无耻文氓,巨量滥制其所谓战争文学,尽其粉饰丑态、麻醉民众的任务。我们感到文艺抗战工作的重大,散处四方的文艺工作者有集中团结、共同参加民族解放伟业的必要。
——摘自《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
材料二 关于抗日文化统一战线:
(一)一切文化人,只要他们赞成抗日,均应在抗日的目标下团结起来,不论他们在文化上所做的工作是否同抗日有无直接的关系。
(二)欢迎任何文化人使用他的文化武器(如文学、艺术、科学等)为抗战直接服务。在文化人中发展文化应该服从于抗战、服从于政治的思想。
(三)文化人间,除以抗日不抗日作为团结的分界线外,还可以在关于文化的各种方面与各种问题上进行统一战线……
(四)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同其他抗日统一战线一样,有它的统一性,也有它的斗争性,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求得更充实的与坚强的统一。
——摘自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特点。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在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
——中共三大
材料二 本党应经常不断地对工人及一般劳动民众解释,中国人民要全面战胜帝国主义,只有推翻统治阶级,才能建立新的革命政权。
——1928年《中共中央临时政治
局扩大会议的决议》
材料三 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材料四 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派的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喘息的机会,使已经受伤的野兽养好创伤,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
——1949年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回答,为什么决定“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
(2)材料二所要推翻的“统治阶级”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推翻它?
(3)材料三指什么事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4)材料四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布的?
(5)综合以上材料,国共两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的关系变化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国家统一问题,两党应该如何做?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之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蒋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主张以日本侵占东北的事实,先行提出于国际联盟与签订非战公约诸国,诉诸公理,同时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耐至相当程度,乃出于最后自卫之行动。“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联合全国各种军队一致抗日的主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当时身处华北抗日前线,驻守长城防线、察绥地区的国民党军以及长城内外的义勇军,激于民族义愤,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及绥远抗战,以血肉之躯推动了中国局部抗战的发展。
材料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声明:“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际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性抗日迅速展开。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两则材料中的一个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其原因。(要求:写出变化,变化根据材料,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C
C
B
A
A
C
C
B
A
B
D
D
A
A
D
B
C
B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D
C
D
A
C
C

二、非选择题

26.(1)抗战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文艺能够激励民众抗战;日本奴化政策;文艺界抗战分散。
(2)广泛性;以抗战为共同目的;既统一又斗争;没有严密的统一组织。
27.(1)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各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产党需与国民党合作;当时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政党;两党实行党内合作。
(2)南京国民政府。它镇压革命,屠杀人民,导致国民革命失败。
(3)事件:国共第二次合作。作用:国共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使全民族抗战形成,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4)此时人民解放军已经基本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关系问题上已经掌握了主动权。
(5)经验教训:两党关系对中国革命进程影响重大;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做法:为了民族利益,两党应当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8.示例一
变化:抗战态度由保守、消极变为积极、坚决抗日。
原因: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侵华处于局部地区,国民政府没有足够重视,而是把政策重点放在稳定国内局势,“围剿”红军上。同时把希望更多寄托于国际力量——国联的干预上。
1937年后,日本全面侵华,意图消灭国民政府。尤其是对长江流域的侵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地区。加之全国民众的要求,还有国际上对法西斯侵略威胁的重视,故而态度日渐积极。
总之,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激化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国民政府的态度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示例二
变化: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原因: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对东北侵略,国民政府没有明确坚决态度。而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派干部进入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并且发展成为东北抗联,成为东北抗战的主力。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使东北民众也组织义勇军,国民党内爱国将领也进行抗日,局部抗战逐渐发展。
1937年之后,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根本利益受到威胁。中国共产党代表的爱国主义力量不断推动,尤其是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做出重大让步,由政府主持的全国性的抗日迅速展开。
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各界力量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由自发、局部抗战发展成为政府组织的全面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