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3 16:1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挑战记忆
夏商西周
东周(春秋战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一个统一)
(巩固)
(分裂)
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北魏




东魏
北齐
北周
西魏
温故知新

581年,杨坚废北周
皇帝,建立隋朝,定
都长安。杨坚就是隋
文帝。

一、隋的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隋文帝统一南北
隋文帝
杨坚(581~604)华阴人,隋朝的开国君主。
初仕北周,封隋公,静帝禅让为帝,国号隋。
在位二十四年,后为次子杨广所弒,谥文帝。
宇文赟初封鲁国公,建德元年(572年)成为皇太子,曾率军西征吐谷浑。宣政元年(578年)即位,年号大成。宇文赟即位后沉湎酒色,暴虐荒淫,大肆装饰宫殿,且滥施刑罚,经常派亲信监视大臣言行,北周国势日渐衰落。大象元年(579年)禅位于长子宇文衍,自称天元皇帝,但仍掌控朝权。次年病逝,时年二十二岁,谥号宣皇帝,葬于定陵。

589年,隋灭陈,统
一南北,结束了长期
的分裂局面。
隋灭陈时使用的五牙战船
陈后主携二妃躲入的枯井,被后人嘲笑为“胭脂井”。据说这口井就在今天南京鸡鸣寺的山坡下。
隋朝统一时的疆域图

想一想
隋朝为什么能
统一南北?
客观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人心所向
②民族大融合
③江南经济的发展
主观原因:
①隋的军事经济力量迅速增强;
②陈统治者荒淫奢侈、腐败无能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时间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人口激增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垦田扩大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常平仓
粮仓丰实
隋朝繁荣的经济
读史感悟: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含嘉仓,皇家粮仓,现代考古证实仓城东西长612米,南北宽71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隋朝圆形仓窖259个。大窖可储粮1万石以上,小窖也可储粮数千石。
隋炀帝(604~618年在位)
二、开通大运河
涿郡
北京
余杭
杭州



瓜州古运河渡口
扬州古运河道边的古迹文峰塔
想一想:大运河开凿的历史作用?
1、有利于南北方经济交流和统一国家的巩固;
2、至今仍发挥巨大作用:交通运输、旅游等。
苏伊士运河
1858年动工,1869年通航。长190公里
,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巴拿马运河
1904年动工,1914年通航。长81.3公里
,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
开凿大运河想象画




征发民夫
605年
通济渠
100余万
606年
邗沟
10余万
608年
永济渠
100余万
610年
江南河
10余万
史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河”指什么?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2.开通此“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材料二中“涿郡”、“江都”分别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隋朝大运河
隋炀帝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北京、扬州
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科举制诞生的背景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废止九品中正制,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人可以做官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诞生
凭才学做官
意义: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资料一:他们都是进士及第
颜真卿
欧阳修
王安石
司马光
寇准
徐光启
纪晓岚
蔡元培
科举制给这些读书人带来了什么?
根据资料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材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赵嘏(gǔ)
,见《唐摭言》卷一引
材料二:
唐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大喜道:“天下英雄金入吾彀中矣!”
资料二
资料反映科举制对于统治者而言有什么影响?
促进了什么事业的发展?
科举制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联系起来,
在社会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想一想
科举制的影响:
1、科举制打破门第限制,给一般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
2、选官权利集中到中央,为统治者吸收、笼络人才拓宽道路;
3、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4、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后各朝相继沿用。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
分科
考试
正式
设置
进士科
扩充
国学
的规模
殿试、
武举
的开始
诗赋成进
士科主考
内容
知识拓展
“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
“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
“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
“膂力骄壮”
四、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时期爆发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在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蔓延到全国。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思考
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历史根源
隋朝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建立,到炀帝大业十四年(618)灭亡,共三十七年的历史。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二百七十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同时,还采取了多种措施,巩固并发展了封建国家,致使隋朝出现了富强繁荣的景象。但是,好景不长,仅仅三十多年,唐就取隋而代之了。这主要是隋炀帝倒行逆施。推行了一系列暴政,迅速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大起义的结果。
隋炀帝的暴行
隋炀帝一登上皇帝的宝座,就开始了穷奢极欲、纵情声色的腐化生活。
  首先,他不满足于京师的物质享受。仁寿四年(604)七月做了皇帝,十一月他就东赴洛阳,下诏营建东都。
同时,还派人“往江南诸州采大木,引至东都。隋炀帝在位总共不到十四年的时间,大部分时间是四处巡游,不在洛阳。大约统计,隋炀帝在洛阳的时间,总共不过四年左右。在京师的时间不足一年,其他时间都在各地巡游。
又征发二十余万人修筑长城。
把这样多的民力用于非生产方面,
必然导致生产停滞,不能发展。
三征高句丽是隋炀帝杨广在从612年到614年对高丽进行的三次战争。
这三次东征炀帝均御驾亲征。
第一次东征,因隋炀帝指挥错误,隋朝遭遇惨败,损失惨重,隋朝国内开始发生百姓农民起义。第二年正月,隋炀帝就开始筹划第二次东征,但因杨玄感叛乱最终退兵。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战争,高句丽国王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投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隋炀帝班师还朝。但是高句丽国王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
,还不放回其俘获的大批隋朝军民,后世中原人到高句丽时看到大量当年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三征高句丽给隋朝的统治政权带来了十分负面的影响。三次大规模的征战,不仅严重损耗了隋朝的国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严重激发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