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1-14 09:1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七单元练习题
一、单选题
“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促使“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的历史事件是()
A.
公车上书
B.
义和团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国民革命运动
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
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
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
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下列表述中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五四运动()
A.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C.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D.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
毛泽东曾撰文称:“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新”主要体现在()
A.
领导阶级的变化
B.
革命任务的变化
C.
社会性质的变化
D.
斗争方式的变化
《申报》的报道称:五四运动是一场阻止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签署对德“和约”、要求惩办亲日卖国贼的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日本媒体在报道五四运动时,却将其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不同报道说明()
A.
新闻报道不能作为研究史料
B.
年代久远使历史真相难还原
C.
新闻报道众说纷纭没有价值
D.
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解释
五四运动爆发之后不久,上海商业区的52条街道成立了“马路联合会”,广东成立了26个现代工会组织,北大学生建立了十多个学生组织。这说明五四运动()
A.
促进中国人的思想解放
B.
促进中国各阶层力量的联合
C.
推动了国民大革命形成
D.
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运动
1920年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共产党》月刊,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共产国际与俄共组织情况,同时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作。这()
A.
表明中国共产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B.
反映出知识分子抛弃了民主与科学
C.
意味着中国工人阶级将登上历史舞台
D.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准备
1920年陈独秀、李汉俊创办《劳动界》,该刊的宗旨是“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用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向中国的工人阶级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号召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为改变受压迫的境遇而斗争。这说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A.
开始关注工人生活
B.
致力于学术理论体系的建设
C.
积极宣传十月革命
D.
注重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被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事件是()
A.
辛亥革命胜利
B.
五四运动爆发
C.
中国共产党成立
D.
红军长征
五四运动前后,“改造中国”成为非常流行的政治口号。孙中山在上海发表了题为“改造中国之第一步”的演讲,梁启超等创办了名为《解放与改造》(后改称《改造》)的刊物,新民学会的宗旨是“改造中国与世界”。这种现象的出现根源于()
A.
辛亥革命的推动
B.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C.
社会变革的需要
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22年,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在北京创办《先驱》刊物,发刊词中指出“本刊第一任务是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实际的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其中“最合宜”的方案是指()
A.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B.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C.
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D.
实现革命阶级联合
从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到1922年7月中共“二大”的召开,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是明显的,革命纲领逐渐由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单纯理论转变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产生这样巨大飞跃的主要原因是()
A.
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
B.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解
C.
建立了广泛的民主联合战线
D.
已经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
1920年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共产党》月刊,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共产国际与俄共组织情况,同时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作。这()
A.
表明中国共产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B.
反映出知识分子抛弃了民主与科学
C.
意味着中国工人阶级将登上历史舞台
D.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准备
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指出:为了完成无产阶级在目前最迫切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主张同国民党等革命党派,以及其他革命团体,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
确立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B.
深化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C.
注重掌握国民革命领导权
D.
系统地阐述革命动力问题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由此可以推知()
A.
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
B.
兴办实业成为当时中国主流
C.
民族工业发展障碍被逐步扫除
D.
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1928年12月29日,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的张学良宣布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东北易帜()
A.
基本上结束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B.
标志着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
C.
宣告了日本侵略中国计划彻底破产
D.
意味着国民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
早期中国共产党革命领导人大都意识到:“没有土地的果实,是不能发动群众的”“普遍的贫农对于土地、财产的要求不消说是为农村革命斗争的中心动力。”这说明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A.
认识到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B.
试图改变广大农民贫苦现状
C.
具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
注重发动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下表反映了一些国际记者、作家对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的评价。
斯诺
“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巡回宣传”
索尔兹伯里
“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
史沫特莱
“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的历史意义”
安东尼
“是现代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是锻炼以后中国领导人的熔炉”
据此判断,该历史事件是?
(???

A.
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
C.
秋收起义
D.
红军长征
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
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下图表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1927-1936年间发展较快。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国家摆脱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②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③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
④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下列有关下图表述正确的是(
)。
①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②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③后来发展为最大的根据地
④朱毛会师壮大了革命力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这种战略为俄国所忽略。这种从农村中建立政党与军队的共产革命方式,是毛泽东自中国独特历史环境所领悟的。”“这种战略”提出于(  )
A.
大革命时期
B.
井冈山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1929年夏,毛泽东指出: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同时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是正确的。毛泽东意在
A.
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
阐释“农村包围城市”理论
C.
提出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D.
主张建立革命政权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对这一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秋收起义
B.
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南昌起义
C.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根据地
D.
八七会议→南昌起义→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秋收起义
“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这次会议()
A.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B.
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C.
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周恩来总理担任总导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概括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这部史诗选择了各个革命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使它成为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缩影。全剧六场,包括35首歌曲。部分歌曲名单如下:
02.北方吹来十月的风
17.会师歌
27.团结就是力量
05.工农兵联合起来
21.到敌人后方去
28.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09.西江月·井冈山
22.游击队歌
30.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3.遵义城头霞光闪
25.保卫黄河
3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影响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面歌曲名单中选取一首,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现象,概述并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①明确写出所选歌曲的名称;②指出该歌曲对应的历史现象;③简要概述这一历史现象;④全面准确的评价这一历史现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9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材料二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从前我们搞革命虽然也看到过一些群众运动的场面,但是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席卷全国的雄壮浩大的声势。在群众运动的冲击震荡下,整个中国从沉睡中复苏了,开始散发出青春的活力。
——摘自吴玉章《回忆五四前后我的思想转变》
材料四五四运动的大功劳,是解放思想。我自己就解放了思想。我抛弃了从前“书不读秦汉以下,文章以骈体为正宗”的“信条”,把从前读过的经史子集统统置于高阁,开始钻研马克思主义,浏览欧洲十九世纪各派的文艺思潮,并努力翻译、介绍,这都是受了五四时期在北京出版的《新青年》的影响。只有看得多,才能比较,才能分辨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只有这样自己探索出来的正确东西,自己才真正受用。
——摘自茅盾《五四运动回忆录》
(1)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
毛泽东曾说: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阅读材料,
探究问题。
?
?
材料1?
?
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3人,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他们是: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
长沙代表毛泽东、何叔衡;
武汉代表董必武、陈潭秋;
济南代表王尽美、邓恩铭;
广东代表陈公博、包惠僧;
东京代表周佛海。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可尔斯基也出席了会议。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
?
材料2
(1)根据材料1~2,指出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特点。
?
?
材料3?
?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
必须支援工人阶级,
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
?
?
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
?
?
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
?
?
4.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
?
材料4?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发端,也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革命性质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的重要标志……1922年6月,
中共组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从1922年初至1923年2月……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一个高潮时期……通过组织与领导罢工,
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工人中开始建立自己的队伍与影响,
而且锻炼了自己从事实际斗争的能力。很快,
中共的组织力、动员力、奋斗精神、勤于实干等,都将在国共合作中得以充分表现,并因此而开创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激荡了无数国人精神与生活的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时代。
——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6卷):民国的初建(1912-1923)》
(2)
结合材料3~4及所学,
说明“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这一论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在6月3日北京学生爱国运动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中国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从稚嫩到成熟、从弱小到强大,一次次遭受挫敗,一次次力挽狂澜,一次次浴火重生。
1927年春夏,国民党叛变革命实行屠杀政策,使处于幼年时期的党猝不及防,遭到惨重损失。但是,党并没有破巨大的困难压倒,而是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领导人民顽强地战斗。……1934年10月,由于“左”倾错误,中央根据地红军未能打破敌人第五次“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南方其他根据地的红军也先后进行了长征。这次严重失误,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了90%,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力量几乎损失殆尽。中国革命再次濒临绝境。最终,中国共产党在挫折之后毅然奋起,推动了全民族抗日战争新局面兴起。
——摘编自何毅亭《中国共产党95年来应对危局和困境的伟大实践及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思想主张。概括他们为实现这一主张所进行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新特点,并概述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应对危局和困境做出的主要努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从未间断。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1?
?辉煌的过去和衰败的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
使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富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首先觉察到了这种危机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从各自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艰难而执着的探索。
——张洪波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
(1)
结合材料1及所学,
举例说明1840—1912年中国社会各阶级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的探索。(要求:
选择两个阶级各举一例,
所举事例应体现不同斗争形式)
材料2?
?1930年1月,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3
“匪区”的组织很完善——如乡有乡政府,村有村政府,区有区政府,故我们很不容易得到他们的行踪。他们呢?
我们一举一动都知道了。他们能得到百姓的帮助的缘故,因为“匪区”的民众都分了田地。
——某国民党军官的信
(1931年)
(2)
依据材料2~
3,
结合所学,
概述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的条件。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分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公车上书后,清政府主张妥协,批准了《马关条约》,故A错误。
B.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绞杀义和团,签订了《辛丑条约》,故B错误。
C.结合所学可知,对国际条约说“不”是指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新的阶级指工人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由此可推知这是五四运动,故C正确。
D.国民革命运动晚于五四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2.【答案】B
【分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信息并不能证明对社会改造道路的认识趋于一致,故不选A。
B.从全国各界联合会发表的宣言来看,国内群众参与爱国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同时明白了团结自救的重要性,这说明当时各界团体的爱国觉悟得到提高,故B正确。
C.题干并未涉及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故不选C。
D.当时只有极少数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故不选D。
故选B。
3.【答案】D
【分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辛亥革命时已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不选A。
B.北伐战争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故不选B。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故不选C。
D.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A
【分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意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故A正确。
B.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故不选B。
C.当时的社会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不选C。
D.斗争的方式未发生新的变化,故不选D。
故选A。
5.【答案】D
【分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要求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学习方法。
【解答】
A.新闻报道有一定的史料研究价值,故A错误。
B.年代久远的历史真相也可以通过史料佐证而还原,故B错误。
C.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事件记录和研究的价值,故C错误。
D.题干反映了中日两国的媒体因立场不同导致对五四运动的解释不同,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B
【分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中没有体现思想解放,故A错误。
B.据题干“商业区……成立了‘马路联合会’……现代工会组织,北大学生建立了十多个学生组织”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各阶层力量的联合,故B正确。
C.国民大革命始于1924年,不是“五四运动爆发之后不久”,故C错误。
D.五四运动中有各个社会阶层参与,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并非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D
【分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故A错误。
B.题干无法体现知识分子抛弃了民主与科学,故B错误。
C.1919年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故C错误。
D.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共产党》月刊,介绍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共产国际与俄共组织情况,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理论准备,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D
【分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开始”关注工人生活,故A错误。
B.题干表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并非强调他们致力于学术理论体系的建设,故B错误。
C.题干没有涉及十月革命的信息,故C错误。
D.陈独秀、李汉俊创办《劳动界》,向中国的工人阶级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号召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为改变受压迫的境遇而斗争,说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C
10.【答案】C
【分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题干中“改造中国”成为流行的政治口号,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社会变革的需要,故C正确。
AB.五四运动前后“改造中国”的要求,其根源应是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是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故AD错误。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社会的改造提供了思想条件,而不是“改造中国”口号的根源,故D错误。
???????故选C。
11.【答案】D
【分析】
本题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B.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超越当时历史发展阶段,故AB错误。
C.1912年辛亥革命已经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故C错误。
D.根据所学可知,“1922年”“中国的客观实际的情形”是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控制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是国共合作,共同领导国民革命运动,打倒列强除军阀,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A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中共一大时中共制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到中共二大召开时已明确党的纲领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建立统一的中国,这说明中共已能认识到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军阀,故A正确。
B.题干强调的是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非单纯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故排除B。
C.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题干时间不符合,故排除C。
???????D.中国共产党此时处于幼年期,并未成熟,故D错误。
???????故选A。
13.【答案】D
【分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故A错误。
B.题干无法体现知识分子抛弃了民主与科学,故B错误。
C.1919年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故C错误。
D.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共产党》月刊,介绍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共产国际与俄共组织情况,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理论准备,故D正确。
故选D。
14.【答案】B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1923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故A错误。
B.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一大”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而题干中表明1922年6月时中共认识到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联合国民党等革命党派以及其他革命团体,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这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更深一步的认识之上的,故B正确。
C.国共第一次合作时,中国共产党没有重视掌握国民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故C错误。
D.题干不能体现“系统地阐述”,故D错误。
故选B。
15.【答案】A
【分析】
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经济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从题干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很多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和法律,表明了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的特点,故A项正确。
B.题干只体现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未反映兴办实业是当时中国主流,故B项错误。
C.民族工业的发展障碍仍然存在,故C项错误。
D.题干未体现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故D项错误。
故选A。
16.【答案】B
【分析】
本题考查张学良东北易帜,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题干“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的张学良宣布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即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故B正确。
A.在国民政府统治下,新军阀割据依然存在,故A错误。
C.此项说法本身不正确,故C错误。
D.1927年国民革命已经以失败告终,故D错误。
故选B。
17.【答案】A
【分析】
本题考查土地革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没有土地的果实,是不能发动群众的”“普遍的贫农对于土地、财产的要求……为农村革命斗争的中心动力”表明,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非常注重土地对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的重要性,故A正确。
BD.题干意在强调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认识到了土地在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中的作用,而非强调要改变广大农民贫苦现状或发动农民进行革命斗争,故BD错误。
C.“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根据国情找到的正确革命道路,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错误。
故选A。
18.【答案】D
【分析】
本题考查长征,要求运用所学解读表格信息。
【解答】
D.依据“远征”“千山万水”“锻炼以后中国领导人的熔炉”等可知表格描述的是红军长征的过程和历史意义。红军长征的磨难和考验,锻炼了中国革命力量,党员和红军质量显著提高,为党的队伍和革命力量的壮大、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基本骨干。故D项正确。
A.北伐战争不符合“史诗般的远征”的信息,故A项错误。
BC.南昌起义只限于南昌城,秋收起义仅限于长沙,不符合“远征”“千山万水”的信息,故BC错误。
故选D。
19.【答案】C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革命道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秋收起义攻打大城市受挫后,毛泽东决定转向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C正确。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于1930年,在遵义会议之前,故A错误。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时间早于中共‘七大’的召开,故B错误。
D.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应在“井冈山道路”之后,故D错误。
???????故选C。
20.【答案】D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①.根据所学可知,此项与史实不符,故①错误。
②③④.根据所学可知,国民政府建立后,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以上海为中心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支持国民政府,积极兴办实业。在抗战爆发后,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②③④正确。
故选D。
21.【答案】B
【分析】
本题考查土地革命时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地图信息。
【解答】
①②④从地图中“井冈山”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井冈山会师和土地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故①②④正确。
③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央革命根据地,故排除③。
???????故选B。
22.【答案】B
【分析】
本题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种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独特的革命道路,应该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应该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即井冈山时期,故B正确。
ACD.综上分析,这三项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故ACD错误。
故选B。
23.【答案】B
24.【答案】C
25.【答案】D
【分析】
本题考查遵义会议,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据“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可知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故D项正确。
A.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故排除A项。
B.该项是八七会议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项。
C.井冈山时期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排除C项。
???????故选D。
26.【答案】(1)先进分子倾向俄国和社会主义;走工农结合的道路(或是深入发动工人运动)。
(2)示例:歌曲——《工农兵联合起来》。历史现象——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概述——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在国共两党的努力下,国民革命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1926年开始北伐战争,工农运动出现高潮。评价——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明显的提高,为中共独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做了重要准备。
27.【答案】(1)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意义:①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②伟大社会革命运动。③伟大思想启蒙运动。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⑤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⑥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8.【答案】(1)参会代表大多是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者;有国内和国际代表,但后者人数较少。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新的革命策略,形成了工人运动的高潮,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新阶段。
29.【答案】(1)思想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或进行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努力:发动辛亥革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
(2)特点:青年学生发挥先锋作用,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群众基础广泛。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推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或推动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3)努力: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召开“八七”会议,纠正右倾错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军事路线错误;实行战略转移,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使革命转危为安;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30.【答案】(1)示例:林则徐、魏源、徐继畬是近代中国地主阶级中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资政新编》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传播民主共和理念,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根据地建立各级行政机构;进行土地革命,红色政权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