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7.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下列措施中,对保持生态环境最有利的是()
A.
把大片沼泽地开垦为农田
B.
在菜地中喷洒农药以杀死菜青虫
C.
把工业废水排入发生“赤潮”的海域,让有毒藻类死亡
D.
在田间施放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害虫之间的通讯
经研究发现,近几年来渤海底层的水产资源只有20世纪50年代的1/10,特产对虾在近20年产量已锐减了九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渤海中海洋生物严重退化
B.
被海洋中的其它生物吃掉
C.
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
D.
人类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污染
下列人类行为中,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利的是( )
A.
对森林中的树木大量砍伐,以满足家具生产的需要
B.
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江河中
C.
在草原周围营造防护林
D.
增加城市私家车数量,利于人们的出行
下列做法对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不利的是(
)
A.
对草原实施轮牧并控制放牧数量
B.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
C.
倡导“使用一次性木筷”和“互赠贺卡”
D.
合理使用燃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不属于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的一项是
A.
森林资源植物种类匮乏
B.
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
C.
对森林资源利用不合理
D.
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要善待地球,从身边小事做起,下列行为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
就地焚烧垃圾
B.
提倡使用布袋购物
C.
常使用一次性筷子
D.
提倡使用含磷洗衣粉
下列现象中,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是()
A.
温室效应
B.
海啸
C.
火山爆发
D.
恐龙灭绝
我市某地的一块荒地在城建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如下表所示。据此作出的判断,错误的是()
植物种类
植被覆盖率
主要的植物
改造前
20种
9%
蒲公英、狗尾草、艾蒿
改造后
38种
27%
芦苇、菖蒲、睡莲
A.
改造目的是为市民提供生活物质
B.
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
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
改造后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东时,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下列措施与保护生态环境不相符的是( )
A.
建立自然保护区,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
加快污水收集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固体废物安全处置
C.
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D.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生物圈能够为人类提供的是( )
A.
食物和饮水
B.
各种自然资源
C.
良好的生态环境
D.
B、C两项都对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人类已经能够模拟一个与生物圈相似,长久可供人类独立生存的生态系统
B.
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可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C.
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
D.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此理念的是( )
A.
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B.
围湖造田,扩展耕地
C.
植树造林,净化空气
D.
节能减排,绿色出行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下列活动不是在生物圈内进行的是( )
A.
斑头雁飞越喜马拉雅山
B.
马里亚纳海沟内的琵琶鱼吃食物
C.
太空南瓜得到推广种植
D.
翟志刚在神州七号外进行太空行走
下列关于对“生物圈是生物共同家园”理解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
毁林造别墅可以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更能改善环境
C.
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耕地减少为代价
D.
生物圈是人类繁荣的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下列人类活动中,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利的是( )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过度放牧
③植树造林
④盲目引入外来物种
⑤发展生态农业
⑥围湖造田
A.
①②③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④⑤⑥
二、综合简答题
惊!近日在成都海关就拦截大量的活体蚂蚁入境!一香港男子携带35只青蛙、15只小乌龟、10条树蜥、9条蜈蚣、2条壁虎入境,活似个“微型动物园”,在入境时被深圳海关截获!海关严查绝不仅仅是说说,出入境在我国一直是管理得非常严格的。
(1)蜈蚣和蚂蚁都属于节肢动物,但蚂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属于______类。
(2)乌龟、树蜥、璧虎都是爬行动物,体表覆盖角质的______,用______呼吸。
(3)青蛙是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______呼吸。
(4)为什么海关要严查“活体”入境?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酸雨是指pH小于______的雨水。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大量排放______物质造成的。我国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______、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保护______,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增加就会导致______增强,以引发全球气候变暖。
《流浪地球》影片上映以来收获了非常高的评价和口碑,《流浪地球》的故事发生在离现在不太远的未来,那时科学家发现,太阳正在急剧老化,迅速膨胀,很快就要吞没地球。人民集结全球之力,建造了一万台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推离轨道,在宇宙中“流浪”,寻找新家园。
(1)《流浪地球》告诉人们地球与人类息息相关,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是______,保护它就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
(2)“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光能是影响生物生活的______因素,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归根到底都来自______。
(3)如果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超出了它的承载量和支付力,就会造成资源被破坏和环境恶化,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答案合理即给分)。
(4)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请列举你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行为:______(答两点即可)。
(5)有“地球之肺”之称的是______生态系统。
某湖泊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丰富,长期处于比较稳定状态。近年来,由于周围农田大量使用农药以及附近居民生活污水的排入,水质污染严重,湖内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成为远近闻名的臭水湾。如表是科研人员对湖内一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体内DDT含量的检测结果。请分析回答:
生物类别
A
B
C
D
DDT含量(ppm)
0.008
0.39
0.03
3.27
(1)写出A、B、C、D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______.该食物链中,若次级消费者要获得100千焦的能量,最少需消耗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______.
(2)除表中生物外,该生态系统至少还应有______等成分。
(3)人工建造的鱼塘生态系统稳定性往往比天然的湖泊生态系统弱。这是因为鱼塘生态系统______.
(4)污染使湖泊中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这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
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威胁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5)若该湖泊中生活着少量扬子鳄,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请给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证扬子鳄的生存与繁衍:______.
走在大街上每隔几十米就会看到公共垃圾箱(见图),请据图回答:
(1)从垃圾箱上的标志可以判断甲中应装入的是不可回收垃圾,乙中装入的是______垃圾。
(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越来越强,请将以下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①废报纸、②易拉罐、③剩饭菜、④苹果皮;装入甲中的是______,装入乙中的是______.(只填序号)
(3)用过的废旧电池不可以随意乱扔,因为它属于______垃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4)我国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是______、填埋和堆肥等方法。
(5)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应从哪些方面做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组成成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草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兔与鹰是__________关系。请写出图中包含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___,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具有
______和逐级__________的特点。
(3)若此生态系统被某种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污染,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
(4)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保护植被资源,倡导植树种草,能有效维持生物圈中的__________平衡。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动物通讯,掌握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些措施以及动物通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A.沼泽地是湿地生态系统,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如果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比如把大片沼泽地开垦为农田,只能是破坏生态环境,A不正确;
B.在菜地中喷洒农药以杀死菜青虫,农药不仅残留在菜中对人类健康带来危害,而且大量的农药对其他生物也会造成危害,会破环生态环境,B不正确;
C.藻类是单细胞植物,为鱼类提供氧气和饵料,有净化污水的作用。但是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引起原生动物大量繁殖导致赤潮的发生,让有毒的藻类死亡,C不正确;
D.通讯是指群体动物向其它个体利用某种物质进行传递信息的方式,如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人类利用这个原理进行人工合成性外激素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减少施用农药,对生态环境有利,D正确。
故选D。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滥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生物入侵等方面。
解答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滥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生物入侵等方面。
【解答】
由于人类对海洋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受利益的驱使,许多人对海洋生物过度的捕捞,导致物种减少;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包括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排入海洋,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
故选:D。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明确影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因素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解答】
A.大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破坏了生态平衡,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利,A错误;
B.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江河中,污染了水源,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利,B错误;
C.在草原周围营造防护林,使草原植被免受破坏,保护了环境,C正确;
D、城市私家车数量增加,车辆尾气排放增多,严重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大气资源,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利,D错误;
故选C。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人对生物圈的影响和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正确掌握上述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A.对草原实施轮封、轮牧并控制放牧数量,可以对草原实施有效的保护,通过草原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可以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故A不符合题意;
B.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故B不符合题意;
C.倡导“使用一次性木筷”,可以保护树木和森林,但“互赠贺卡”,贺卡的制作需要消耗掉大量的木材,不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故C符合题意;
D.合理使用燃料,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我国植被面临的问题,明确我国植被面临的问题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解答】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有:①森林面积人均占有量少,是一个少林国家;②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合理,伐优留劣,甚至乱砍滥伐,使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③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生态化境遭到破坏。而我国植被主要以草原、荒漠为主不属于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可见而森林资源植物种类匮乏不属于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的一项,故A符合题意。
??
故选A。
6.【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环境污染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在平常生活中提高“节能、环保”的意识。根据不同做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合理性分析即可。
【解答】
A.就地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不利于环境的保护,故不符合题意;
B.提倡使用布袋购物,可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从而减少白色污染,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故符合题意;
C.常使用一次性筷子,会破坏更多的树木,不利于环境的保护,故不符合题意;
D.提倡使用含磷洗衣粉,会使水质富营养化,造成水污染,不利于环境的保护,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类题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其中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酸雨、温室效应和沙尘暴等。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必须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
【解答】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温室效应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森林植被的破坏与减少,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量减少,也导致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因此温室效应的产生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火山爆发,恐龙灭绝,发生海啸,是自然现象但与人类活动无关。?
故选A。
8.【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从表中看出,改造后的生态系统水生植物较多,应是增加了湿地面积,从而使植物多样性加大,气候条件得到改善,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提供生产、生活物质。
要综合表格中的文字内容和数据相结合,熟悉相关生物的类型和特点,才能全面解读选项含义,判断其正误。
【解答】
A.改造的目的是告诉气候条件,不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A错误;?
B.改造前物种的种类是20种,改造后是38种,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B正确;?
C.植被覆盖率增加到27%,可该区域的小气候环境得到改善,C正确;?
D.改造前优势物种是陆生植物,而改造后优势物种是水生植物,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D正确。?
故选A。
9.【答案】A
【解析】解:A、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物种,不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符合题意;
B、加快污水收集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固体废物安全处置,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不符合题意;
C、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不符合题意;
D、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以及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0.【答案】D
【解析】解:生物圈中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各种自然资源
故选:D。
生物圈中动物、植物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据此解答。
这题就是直接考查了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是课本上的原话,只要基础扎实,一般不会出错。
11.【答案】C
【解析】解:A、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生物圈2号是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因把地球本身称作生物圈1号而得此名。它由美国前橄榄球运动员约翰?艾伦发起,并与几家财团联手出资,委托空间生物圈风险投资公司承建,历时
8年,耗资1.5亿美元。生物圈2号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氧气未能顺利循环是导致生物圈二号失败的重要原因。由于细菌在分解土壤中大量有机质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氧气;而细菌所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经过化学作用,被生物圈二号的混凝土墙所吸收,又打破了循环,致使氧气含量下降,不足以维持研究者的生命。此外生物圈二号中降雨失控、多数动物灭绝、为植物传播花粉的昆虫全部死亡等也是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原因;A错误;
B、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食物链单一且不完善。人们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因此,可以说农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退化;占优势地位的作物就会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取代。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食物链单一切不完善,
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大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C正确;
D、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而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是指影响生物生存的光、温度和水等因素,D错误。
故选:C。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据此解答。
解此题要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2.【答案】B
【解析】解:A、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省资源,A正确;
B、围湖造田,扩展用地,破坏生态系统,不利于保护环境,B错误。
C、绿化造林,净化空气,有利于环境保护,C正确;
D、节能减排,绿色出行,有利于环境保护,D正确;
故选:B。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必须具有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主人翁意识。
13.【答案】D
【解析】解: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斑头雁飞越喜马拉雅山位于大气圈的底部;马里亚纳海沟内的琵琶鱼位于水圈;太空南瓜得到推广种植位于岩石圈;而太空不属于生物圈,故翟志刚在神州七号外进行太空行走不是在生物圈内进行的。
故选:D。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14.【答案】B
【解析】解:A、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保护生物圈,A正确;
B、毁林造别墅可以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更能改善环境,是破坏了生物圈,B错误。
C、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耕地减少为了代价,是为了保护生物圈,C正确;
D、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要爱护它,D正确。
故选:B。
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唯一的家园,我们要爱护它。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题意灵活解答本题。
15.【答案】B
【解析】解:①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
②过度放牧,破坏了草原,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③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
④盲目引入外来物种,容易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⑤发展生态农业,使能量持续高效的对人类有益,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
⑥围湖造田,破坏了生态环境,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故选:B。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熟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是解题关键。其中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16.【答案】(1)昆虫?
(2)鳞片或甲;肺?
(3)鳃?
(4)要严查“活体”入境,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各种动物的主要特征。解题关键是掌握各种动物的主要特征。
【解答】
(1)节肢动物的身体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两对翅,都是昆虫的特征。
(2)爬行动物的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体内受精,陆上产卵,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适于陆地生活。
(3)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可以生活在水中,又可以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4)有些“活体”生物可能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危害当地生物生存,污染环境。因此我们要严查“活体”入境,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
故答案为:
(1)昆虫?
(2)鳞片或甲;肺?
(3)鳃?
(4)要严查“活体”入境,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
17.【答案】5.6?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
防治结合?
饮用水源?
温室效应
【解析】解:酸雨是PH<5.6的雨水,是由于燃烧煤、石油、然气时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在到大气中与雨水结合,导致酸雨的产生。酸雨的危害:使土壤的养发生变吸化,从而不能被植物收,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影响鱼虾繁殖甚至死亡,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植物死亡,对各种生物和各种建筑物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被称为“空中死神”。
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保护饮用水源,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过高,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5.6;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防治结合;饮用水源;温室效应。
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环境污染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也是中考的重要考题之一。
18.【答案】生物圈?
非生物?
太阳能?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绿色出行、不使用一次性筷条、少用塑料袋等?
森林
【解析】解:(1)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保护它就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
(2)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光能是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归根到底都来自太阳光能;
(3)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如果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超出了它的承载量和支付力,就会造成资源被破坏和环境恶化,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4)人类赖于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如绿色出行、不使用一次性筷条、少用塑料袋等(答案合理即给分)。
(5)森林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大量的绿色植物。它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但能转化太阳能而形成各种各样的有机物,而且靠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维系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净化了环境,使人类不断地获得新鲜空气。因此,生物学家曾说,“森林是地球之肺”。
故答案为:
(1)生物圈;
(2)非生物;太阳能;
(3)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4)绿色出行、不使用一次性筷条、少用塑料袋等。
(5)森林。
(1)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内容),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范围)。它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家;
(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此题的知识点较多,仔细审题是解题的关键。
19.【答案】A→C→B→D
?
2500千焦
?
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
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
自我调节能力
?
环境的污染
?
不向河中乱扔垃圾,加强水域污染防护
【解析】解:(1)由于生物富集现象,一些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其浓度随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所以有害物质的浓度总是在最高级别的消费者体内积累最多。食物链是:A→C→B→D,而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在该食物链,若次级消费者要获得100千焦能量,最少需消耗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00千焦÷20%÷20%=2500千焦;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又分为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表中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该生态系统至少还应有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等成分;
(3)人工建造的鱼塘生态系统稳定性往往比天然的湖泊生态系统弱,这是因为鱼塘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
(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生物数量的恒定不变,如动物有迁入、有迁出,有死亡、有出生,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先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威胁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的污染;
(5)如果该湖泊中生活着少量扬子鳄,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请给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证扬子鳄的生存与繁衍:不向河中乱扔垃圾,加强水域污染防护等。
故答案为:(1)A→C→B→D;2500千焦;
(2)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3)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4)自我调节能力;环境的污染;
(5)不向河中乱扔垃圾,加强水域污染防护
(1)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又分为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是生产者,动物和人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细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为生为分解者;
(3)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结构越稳定;
(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据此解答。
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富集的概念及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0.【答案】可回收
?
剩饭菜、苹果皮
?
废报纸易拉罐
?
危险有害
?
焚烧
【解析】解:(1)乙垃圾箱所带的标志是“可回收垃圾”.
(2)剩饭菜、苹果皮属于生活垃圾,不能回收利用,属于不可回收垃圾,应放入甲垃圾箱中;废报纸、易拉罐可回收利用,应放入乙垃圾箱内。
(3)废电池内含有重金属,随意丢弃会造成土壤污染,属于危险有害垃圾。
(4)我国目前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是焚烧法、填埋法和堆肥等方法。
故答案为:
(1)可回收
(2)剩饭菜、苹果皮;废报纸、易拉罐
(3)危险有害
(4)焚烧
从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方法进行分析,较为基础。
要记住垃圾的分类标志和我国处理垃圾的方法。
21.【答案】(1)生产者;捕食;草
→兔→鹰
(2)太阳能;单向流动;递减
(3)鹰
(4)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5)碳-氧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特点,生物的富集现象,生物与生物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特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物的富集现象,结合实际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保持碳-氧平衡的道理。
【解答】
(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土壤、温度、湿度和水等。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作食物链。通过分析,图中草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兔与鹰是捕食关系,鹰以兔为食物来源。图中包含的食物链是:草
→兔→鹰。
(2)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所舍的能量越少,所包括的动物数量越少。
(3)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的一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这些有毒物质一般不易分解、不易排出,所以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终威胁人类自身。营养级越高,体内有毒物质积累越多。该生态系统中鹰的营养级最高,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
(4)通过(3)的分析可知,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
(5)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使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氧平衡。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自动的“空气净化器”、天然的“蓄水池”。因此,保护植被资源,倡导植树种草,能有效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故答案为:
(1)生产者;捕食;草
→兔→鹰
(2)太阳能;单向流动;递减
(3)鹰
(4)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5)碳-氧
第2页,共9页
第3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