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6.1.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在培养某种霉菌时,操作步骤处理不妥当的是(
)
A.
对培养好的菌落进行观察、鉴定
B.
用接种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接种
C.
配制好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并高温灭菌
D.
随时从恒温培养箱中拿出培养皿打开观察,以掌握霉菌的状况
下列有关菌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真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B.
一个菌落是由一个细菌细胞组成的
C.
细菌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D.
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所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下列有关细菌与真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B.
细菌菌落比较小,真菌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
C.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真菌是多细胞生物
D.
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有机物
夏天我们发现存放在壁橱里的衣物和鞋常常发霉,
其原因是(
)
A.
低温、干燥
B.
低温、潮湿
C.
高温、风干
D.
温暖、潮湿
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步骤是()
①配制培养基?
②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③接种?
④高温灭菌
A.
①④③②
B.
①②③④
C.
②①③④
D.
①③②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夏天,受潮的粮食和皮鞋常常发霉,这些霉菌是由孢子发育而来
B.
细菌、真菌与植物细胞相比,细菌细胞缺少遗传物质
C.
寄生的细菌和真菌能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D.
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探究实验,接种后培养皿和培养基要进行高温处理
向世人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科学家——微生物学之父,他的名字叫()
A.
列文虎克
B.
巴斯德
C.
弗莱明
D.
达尔文
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但人们可以在培养基上用肉眼直接看见的是(
)
A.
色斑
B.
污点
C.
菌落
D.
聚焦体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约70万人死于各种耐药菌(超级细菌)感染,23万新生儿因此夭折。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
B.
超级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C.
产青霉素的青霉菌属于真核生物
D.
超级细菌可通过芽孢繁殖后代
为了避免家里的米、面发霉,应选择贮藏的环境是()
A.
室温、通风
B.
低温、潮湿
C.
低温、干燥
D.
室温、干燥
腐烂柑橘果皮上长出的绿色斑块属于()
A.
细菌菌落
B.
酵母菌菌落
C.
霉菌菌落
D.
乳酸菌菌落
馒头是大家常吃的食物,制作的一般方法是:取适量的面粉、水、干酵母(或上次做馒头时留下的“老面”)放入容器中,混合成生面团,将盛有生面团的容器放在温暖的地方。数小时后,取出面团做成馒头状,上火蒸熟。此过程中,放入干酵母(或“老面”)相当于培养细菌和真菌的哪个步骤?
A.
配制培养基
B.
高温灭菌
C.
接种
D.
恒温培养
下列关于细菌或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中正确的过程是()
A.
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培养
B.
高温灭菌→配制培养基→冷却→接种→培养
C.
配制培养基→接种→高温灭菌→冷却→培养
D.
配制培养基→接种→高温灭菌→冷却→培养
桔子保存不好,时间长了会在表皮上长出绒状的“毛毛”,这些“毛毛”是…( )
A.
一个细菌
B.
一个真菌
C.
霉菌的菌落
D.
细菌的菌落
某同学在琼脂培养基上接种了甲、乙两种细菌进行培养,同时他在培养基上放了盐水浸过的纸片。经过恒温培养一天后,发现纸片周围只有甲菌生长。对这个实验结果解释不合理的一项是( )
A.
两种细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
B.
不同的细菌需要的生存条件不同
C.
乙细菌处于休眠状态
D.
乙细菌在盐水环境中不能够生存
如图所示的培养基上有两处菌斑:A处较小且表面光滑粘稠;B处为黑色,呈绒毛状。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A.
A处可能是细菌或真菌的个体
B.
A处可能是某种细菌的菌落
C.
B处可能是某种真菌的菌落
D.
B处可能是一个真菌繁殖后形成的
梅雨季节,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容易发霉。某同学对“霉菌生活需要哪些条件”进行探究,设计以下实验。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霉菌生活需要的条件是
组别
甲
乙
丙
处理方法
将烤干的面包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湿润的面包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湿润的面包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冰箱中
一周后实验结果
不发霉
发霉
不发霉
A.
水分、温度
B.
温度、有机物
C.
水分、有机物
D.
水分、温度、有机物
二、综合简答题
细菌的菌落比较??????????,表面或??????????或??????????。??????????的菌落一般比??????????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状、??????????状或??????????状,有时呈现红、褐、绿、黑、黄等不同的颜色。
据估计,世界上约三分之一的人体中“潜伏”有肺结核分枝杆菌,这些人可能一生都不表现出肺结核症状.经检测表明:这些“潜伏”的细菌并没有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难道细菌对付抗生素还有其它策略?1944年,医生比格发现,现有的抗生素只能消灭正在生长和繁殖的细菌.微生物学家路易斯进一步检测到:一旦环境残酷,如缺氧、营养缺乏、温度不利生长等,每种细菌都能进入休眠状态.我们可用下图形象地解释细菌对付抗生素的两种策略.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细菌对付抗生素策略一:产生抗药性
细菌对付抗生素策略二:休眠
注:图中“”表示抗生素:“”示被消灭的细菌
(1)肺结核病患者,免疫学上称之为______;
A.病原体????B.传染源????C.传播途径????D.易感人群
(2)这些身体上“潜伏”肺结核分枝杆菌的人,一生都不表现出肺结核症状,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3)若想消灭这些“潜伏”的细菌,可先采取______手段去“唤醒”它.(提出一条合理建议即可)
如图是四种微生物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乙、丙、丁与甲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它们三者均有成形的______。
(2)图丁中的a是______,图中的乙、丙、丁都通过产生a来繁殖后代,甲通过______方式繁殖后代。
(3)当甲中2所指的结构增厚时,能够形成休眠体______,抵抗不良环境。
(4)以上四种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作为______参与物质循环。
如图是某真菌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从图中结构可以看出,此图表示的真菌叫_____________,它与细菌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菌细胞内没有_____________,因此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此真菌吸收有机物的结构是[
]_____________
。
(3)此真菌是通过产生大量的[
]___________来繁殖后代,每个这样的生殖细胞,都能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成一个新个体。
近年来由于手机支付的兴起,日常生活中现金的使用率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细菌和真菌的传播。那么,现金上真的有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吗?小明同学想探究这个问题,于是他借用学校实验室进行了下列实验操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配置培养基;
②将A、B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进行高温灭菌;
③待培养基冷却后,在无菌箱内将A培养皿的上盖打开,将一硬币放到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盖上盖子。B培养基不作处理;
④A、B培养皿放入28℃的恒温箱中培养一昼夜;
⑤将A、B培养皿取出,观察A、B培养基上的变化。
(1)步骤③中将硬币在A培养基上按压的过程叫________,此过程需在培养基冷却后进行,是为了避免________。
(2)将A、B培养皿放在恒温箱中,将温度设定为28℃的理由是培养细菌、真菌需要________。
(3)在实验过程中选取两套培养皿的目的是________。
(4)如果实验成功,几天后观察A、B培养皿中的菌落,会发现培养皿_______中没有菌落生长。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菌落的培养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菌落的培养步骤。
【解答】
A.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细菌或真菌集团),所以对培养好的菌落进行观察、鉴定,A正确;
B.用接种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接种,B正确;
C.配制好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为避免杂菌污染需要高温灭菌,C正确;
D.不能随时从恒温培养箱中拿出培养皿打开观察,时间短不一定能观察到霉菌的状况,还可能被杂菌污染,D错误。
???????故选D。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和菌落特点,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及菌落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A.真菌菌落特征:菌落较大、菌丝细长,菌落疏松,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细菌菌落特征:菌落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A错误;
B.一个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几个细菌繁殖后形成的细胞群,不是一个细菌细胞形成的,B错误;
C.菌落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的是真菌菌落;细菌菌落特征:菌落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C错误;
D.菌落是由单个或少数细菌或真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D正确。
故选D。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点、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正确掌握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点、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A.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细菌菌落特征:菌落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真菌菌落特征:菌落较大、菌丝细长,菌落疏松,呈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有时还呈现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的颜色(孢子的颜色),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真菌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故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有机物。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真菌生活所需的条件,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解答】
夏天温度适宜,水分充足,衣服和鞋上有很多有机物,能满足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其数量大增,使衣物发霉,形成菌落,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菌和真菌培养的实验操作,解题关键是掌握细菌和真菌培养的实验操作具体步骤。
【解答】
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步骤是:①配制培养基,为目的菌种提供合适的营养环境;④高温灭菌,对培养基和培养皿灭菌,避免杂菌污染;③接种,让要培养的菌株转移到培养基中;②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使目的菌种大量繁殖。因此正确的步骤顺序为①④③②,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
故选A。
6.【答案】A
【解析】略
7.【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解题的关键是熟知巴斯德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解答】
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简单的实验就是“鹅颈瓶实验”,还发现了酵母菌以及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菌落及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的区别,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菌落及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的区别。
【解答】
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细菌或真菌集团);细菌菌落特征是菌落较小,形状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真菌落特征是菌落较大、菌丝细长,菌落疏松,呈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有时还呈现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的颜色(孢子的颜色)。因此,从菌落的大小、形态、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细菌和真菌繁殖速度快,在自然界广泛分布,A正确;
B.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B正确;
C.产青霉素的青霉菌属于真菌,真菌内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C正确;
D.细菌的繁殖方式是分裂生殖,芽孢是细菌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D错误。
故选D。
10.【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为了避免家里的米、面发霉,就要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因此要为其提供干燥低温的环境,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微生物的繁殖才能受到抑制。所以为了避免家里米面发霉,应选择贮藏的环境是低温、干燥。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真菌的菌落特点,掌握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区别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细菌或真菌集团)。细菌菌落特征:菌落较小,形状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真菌菌落特征:菌落较大、菌丝细长,菌落疏松,呈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有时还呈现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的颜色(孢子的颜色)。使橘子皮发霉的主要是青霉,青霉的孢子为灰绿色,可以在橘皮表面看到绿色斑块,青霉属于真菌中的霉菌,因此,腐烂柑橘果皮上长出的绿色斑块属于霉菌菌落。故C符合题意。
??
故选C。
1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步骤,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细菌、真菌的培养方法。
【解答】
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因此培养细菌、真菌时,首先要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可以用牛肉汁加琼脂熬制,然后把培养基和所有用具进行高温灭菌,以防杂菌对实验的干扰,为防止高温杀死细菌、真菌,要等冷却后,再进行接种,接种后放在温暖的地方进行恒温培养,注意:定期观察并详细记录实验现象。干酵母(或上次做馒头时留下的“老面”)内含有酵母菌,放入干酵母(或“老面”)是把酵母菌混合到面粉内,相当于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接种步骤。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菌、真菌的培养方法,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细菌、真菌的培养方法。
【解答】
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首先要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可以用牛肉汁加琼脂熬制;然后把培养基和所有用具进行高温灭菌,以防杂菌对实验的干扰;为防止高温杀死细菌、真菌,要等冷却后,在进行接种,接种后放在温暖的地方进行;恒温培养。注意:定期观察并详细记录实验现象。故正确的操作顺序是: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接种→培养。
故选A。
1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菌落的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特点。
【解答】
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细菌或真菌集团)。细菌菌落特征:菌落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真菌菌落特征:菌落较大、菌丝细长,菌落疏松,呈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有时还呈现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的颜色(孢子的颜色)。桔子保存不好,时间长了会在表皮上长出绒状的“毛毛”,这些“毛毛”是真菌中的霉菌的菌落,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15.【答案】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细菌的生活条件,解答时可以从不同的细菌对生活条件要求不同方面来切入。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某些细菌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
【解答】
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如霉菌,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盐水浸过的纸片周围只有甲细菌生长,表明盐水对甲细菌的生长没有影响或甲细菌是能在盐水里生长;盐水浸过的纸片周围没有乙细菌的生长表明盐水对乙细菌的生长有抑制,或乙细菌不能在盐水里生长。故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16.【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点,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点。
【解答】
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细菌菌落特点:菌落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菌落特点:菌落一般比细菌的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菌落常呈现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能呈现红、黄、绿、黑等不同的颜色。细菌和真菌个体十分微小,肉眼是不能观察到的。图中A处菌落较小且表面黏稠,A为细菌菌落;B处为黑色,菌落较大、呈绒毛状,B为真菌菌落。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17.【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非生物因素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熟悉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掌握探究实验的环节和对照实验的特点,尤其是变量的唯一性。?
【解答】
甲乙对照,变量是水,乙发霉说明霉菌生活条件需要水分;乙丙对照,变量是温度,乙发霉说明霉菌生活条件需要温暖的环境。该实验提示我们,低温和干燥有利于食品的储存,不利于发霉。因此霉菌生活需要的非生物因素是乙组提供的水分和温暖的环境,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18.【答案】小;光滑黏稠;粗糙干燥;真菌;细菌;绒毛;絮;蜘蛛网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点。
【解答】
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真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细菌菌落特征:菌落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真菌落特征:菌落较大,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菌丝细长,菌落疏松,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有时还呈现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的颜色(孢子的颜色)。
故答案为:小;光滑黏稠;粗糙干燥;真菌;细菌;绒毛;絮;蜘蛛网。
19.【答案】B;细菌处于休眠状态(或该人免疫力强);给充足营养(或合适温度;充足氧气等合理答案均给分)
【解析】解:(1)传染源是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据此可知,肺结核病患者,免疫学上称之为传染源.
(2)根据材料“世界上约三分之一的人体中“潜伏”有肺结核分枝杆菌,这些人可能一生都不表现出肺结核症状.经检测表明:这些“潜伏”的细菌并没有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一旦环境残酷,如缺氧、营养缺乏、温度不利生长等,每种细菌都能进入休眠状态”.可以推测这些身体上“潜伏”肺结核分枝杆菌的人,一生都不表现出肺结核症状,其原因可能是细菌处于休眠状态(或该人免疫力强).
(3)当环境变得不利于细菌生长时,有些细菌能够形成芽孢,它是细菌的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对干旱、低温、高温等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当条件适宜时,又会萌发成一个新个体.若想消灭这些“潜伏”的细菌,可先采取给充足营养(或合适温度;充足氧气等合理答案均给分)手段去“唤醒”它.
故答案为:(1)B;(2)细菌处于休眠状态(或该人免疫力强);(3)给充足营养.(或合适温度;充足氧气等合理答案均给分)
本题属于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的是传染病流行的环节、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结合细菌生物生殖特点以及材料内容思考作答.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分析题意,灵活的答题.
20.【答案】细胞核?
孢子?
分裂?
芽孢?
分解者
【解析】解:(1)甲细菌与青霉、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无成形的细胞核;乙、丙、丁有成形的细胞核。
(2)图丁中的a是孢子,乙、丙、丁都通过产生a孢子来繁殖后代。甲细菌通过分裂繁殖。
(3)当细胞壁增厚的时候,细菌能够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做芽孢,以抵抗不良环境。
(4)大多数的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腐生的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
故答案为:(1)细胞核;
(2)孢子;分裂;
(3)芽孢;
(4)分解者。
观图可知:图中的甲是细菌,乙是青霉,丙是酵母菌,丁是蘑菇。解答即可。
此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要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分析图形,灵活解答。
21.【答案】(1)霉菌(或青霉);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
(2)叶绿体;
[③]营养菌丝???
(3)
?[①]孢子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菌和真菌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点及青霉的主要特征和生殖方式。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点及青霉的主要特征和生殖方式。
【解答】
(1)从图中结构可以看出,此图表示的真菌叫霉菌(或青霉)。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因此细菌与真菌的根本区别在于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而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真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因此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青霉吸收有机物的结构是[③]营养菌丝?。
(3)青霉是通过产生大量的[①]孢子来繁殖后代,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成新个体。
22.【答案】(1)接种;高温杀死接种的细菌和真菌
(2)适宜的温度
(3)(进行)对照
???????(4)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解答】
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对照组中要探究的条件必须是惟一的变量才行,而该生物小组探究的是清洗后的被罩与清洗前相比,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变化,所以变量应该是被罩是否清洗。因此在设计对照组时必须遵照被罩是否清洗是惟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否则实验设计就会不科学合理。
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对照实验目的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
(1)步骤③中将硬币在A培养基上按压的过程叫接种。为防止高温杀死细菌、真菌,所以高温杀菌后要等冷却,再进行接种,接种微生物是在以上实验步骤中的第③步中完成的。
(2)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有机物、水分和适宜的温度。将
A、B培养皿放在恒温箱中,将温度设定为28℃的理由是培养细菌、真菌需要适宜的温度。
(3)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选取两套培养皿的目的是进行对照。
(4)如果实验成功,几天后观察A、B培养皿中的菌落,会发现培养皿B中没有菌落生长。
故答案为:
(1)接种;高温杀死接种的细菌和真菌
(2)适宜的温度
(3)(进行)对照
???????(4)B
第2页,共8页
第3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