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 章末质量评估(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 章末质量评估(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1-15 16:1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章末质量评估
(限时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大气圈垂直分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和平流层跟人类活动的联系较为密切。据此回答1~2题。
1.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 A )
A.地面辐射  B.大气逆辐射
C.太阳辐射  D.云层反射
2.关于平流层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B.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C.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D.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解析]第1题,对流层大气的根本热源来自太阳辐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第2题,平流层臭氧含量大,吸收紫外线增温,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能够反射无线电短波的大气层是电离层。
地球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高天流云、风霜雨雪等异彩纷呈的自然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不包括( D )
A.上冷下热  B.水汽、杂质含量多
C.对流旺盛  D.二氧化碳含量多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 A )
A.对流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
B.对流层空气上热下冷,空气不稳定
C.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解析]第3题,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包括上冷下热,易发生对流现象;水汽、杂质含量多,凝结核多;对流旺盛,水汽上升过程中易凝结成云致雨。与二氧化碳含量多无关。第4题,“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对流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海拔上升,气温降低。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谚语“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说的是天空出现成行成列的鲤鱼斑状云块的现象。这种云在气象学上称作透光高积云。读鲤鱼斑状云块示意图,回答5~6题。
5.透光高积云位于大气的( B )
A.平流层  B.对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6.从北京飞往纽约的飞机,升空半小时后遇到雷雨天气,此时飞机应该( D )
A.迅速着陆
B.降低飞行速度
C.保持原高度飞行
D.升到13 000米以上的高空
[解析]第5题,结合图文材料可知,透光高积云是指示天气变化的云层,说明其位于能够发生复杂天气现象的大气分层中,平流层、高层大气和电离层中水汽较少,一般没有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只有对流层才符合题意。第6题,据材料可知,飞机飞行路线的纬度位置应该是中纬度地区,雷雨等天气现象多发生在对流层内,因而飞机升空后遇到雷雨,应该提升飞行高度,进入平流层大气,会更加安全,中纬度平流层顶部高度约为12 000米。
奥地利某探险家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罗斯韦尔地区,乘氢气球到达距地面39 044米后,从太空舱里跳下成功落地。据此回答7~8题。
7.该探险家跳下时的高度处于( B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8.从跳下到落地,该探险家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 D )
A.逐渐降低  B.逐渐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解析]第7题,距地面39 044米的高度处于大气层的平流层。第8题,对流层的温度由地面向高空降低,平流层的温度向高空升高;所以从跳下到落地,该探险家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
雾霾天气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混浊现象。近年来全国多地雾霾频发,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空气质量问题备受关注。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回答9~11题。
9.雾霾笼罩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D )
A.大气垂直对流运动更加旺盛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
C.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增强
D.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10.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C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④③
11.人类活动引起温室效应增强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B )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解析]第9题,雾霾笼罩时,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地面升温慢,大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减弱;地面辐射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雾霾笼罩使太阳辐射被削弱,地面辐射也随之减少,但夜晚大气辐射会增多;夜晚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保温作用较好。第10题,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环节是大气逆辐射和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故①③正确。第11题,大气逆辐射现象是指大气升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地面的过程,即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越多,温室效应越强。
下图为山东寿光某蔬菜大棚的照片。读图,回答12~13题。
12.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目的是( B )
A.增强太阳辐射  B.削弱太阳辐射
C.增加地面辐射  D.削弱大气逆辐射
13.温室大棚是目前进行蔬菜反季节种植的主要技术手段。大棚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提高蔬菜生长速度,原因是( B )
A.二氧化碳能防止病虫害发生
B.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可提高夜间温度
C.二氧化碳可提高土壤的肥力
D.二氧化碳是蔬菜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
[解析]第12题,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可遮挡太阳辐射;不可能增强太阳辐射;对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无影响。第13题,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损失的热量返还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
下图为厦门地区三个不同站点的海风频次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厦门地区海风频次较高且主要出现在下午时段的原因是( D )
A.太阳辐射强  B.陆地温度低
C.海水温度低  D.海陆温差大
15.导致站点1海风开始时间早的原因可能是( D )
A.靠近海洋,海拔较高  B.靠近海洋,海拔较低
C.靠近内陆,海拔较高  D.靠近内陆,海拔较低
[解析]第14题,风力大小及风频都与温差大小有关。从中午到下午时段,陆地气温不断升高,至最高然后开始缓缓下降,而海面温度变化较小,故下午时段海陆温差大,因此该时段厦门地区海风频次较高。第15题,海风开始时间早晚取决于陆地升温的早晚,越靠近内陆且海拔越低的地区,升温越快,与海洋的温差越大,海风出现越早,故站点1海风开始时间早最可能是因为该站点靠近内陆,海拔较低。
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设计。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让主人享受着酷暑中的阵阵清爽。据此回答16~17题。
16.“风塔”底部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A )
A.下沉辐散  B.辐合下沉
C.上升辐散  D.辐合上升
17.与“风塔”原理相同的是( D )
A.温室大棚气温较高
B.锋面暖气团的上升运动
C.秘鲁沿岸的上升流
D.水库库区比周边降水少
[解析]第16题,根据材料,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所以“风塔”顶部的气流运动方向是辐合下沉,然后在底部辐散,如果风塔处气流上升,起不到降温作用。第17题,结合前面分析“风塔”处是下沉气流,与风塔原理相同的是库区比周边降水少,库区温度比四周较低,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温室大棚气温较高,锋面暖气团是受冷气团挤压或主动爬升的;秘鲁沿岸是上升流,是受离岸风影响而形成的。
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气温比郊区高出的数值。下图示意北京市不同季节热岛强度逐时分布。读图,回答18~19题。
18.关于北京市热岛强度的逐时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 )
A.22时~次日7时,城市热岛环流最强
B.午后2时左右,气温最高,对流旺盛,热岛效应最明显
C.15~22时,市区升温显著
D.5~8时,市区均温最高
19.关于北京市热岛强度季节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春季丰富的降水降低了城市热岛强度
B.受上班人流、车流影响,各季节热岛强度在早上7时前后均达到高峰值
C.秋季多大风,城市热岛强度较小
D.冬季低温,人为释放热造成热岛效应最明显
[解析]第18题,午后2时左右,气温最高,对流旺盛,热岛效应最弱。15~22时,该地区热岛强度增大,市区温度下降。22时~次日7时,城市热岛强度大,热岛环流最强。第19题,北京春季降水少,不是城市热岛强度降低的原因。热岛强度在夜晚比白天高,夜晚人流、车流少,并不是各季节热岛强度在早上7时前后达到高峰值。秋季多大风,城市热岛强度白天较小,夜晚较大。冬季低温,人为释放热造成热岛效应最明显。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模式图。读图,回答20~21题。
20.图中甲、乙、丙、丁四地( C )
A.甲地气温低于丁地  B.丁地气温低于丙地
C.乙地气压高于丙地  D.甲地气压低于乙地
21.图中P、P′两点( D )
A.风向、风速相同
B.大气受力状况相同
C.地转偏向力方向相反
D.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反
[解析]第20题,结合图示知,近地面甲地为受热地,乙地为受冷地,据此判断相关气温和气压高低。第21题,结合P、P′两点位置及近地面和高空气压分布知,二者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反。
坝上草原篝火晚会是最吸引人的旅游项目,参与晚会的游客发现,篝火火堆越大,烟气上升越高。据此回答22~23题。
22.篝火火堆越大,烟气上升越高的主要原因是篝火附近( C )
A.风力大  B.亮度大    
C.气温高  D.气压高
23.下图中能够反映篝火堆及其周边烟气运动情况的是( B )

[解析]第22题,点燃篝火,人为制造了同一水平面的温度差异,会形成小型的热力环流,篝火堆越大,附近温度越高。第23题,篝火堆中心温度高,气流上升;周边温度低,气流下沉。近地面的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四周流向气压较低的篝火堆,高空空气则从气压较高的篝火堆上空流向气压较低的篝火堆周边上空,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读图,回答24~25题。
24.若此图表示北半球, PM >PN ,则O点风向为( A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5.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解析]第24题,由于PM>PN,可推知⑤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因是北半球,所以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若是近地面,则偏转为⑥风向;若为高空,则偏转为与等压线平行的⑦风向。第25题,在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若在北半球则为③风向,若在南半球则为⑦风向。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6分)
答案:更多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提高大气温度;增强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参考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6分)
答案: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解析]第(1)题,二氧化碳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同时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起到保温作用。第(2)题,注意从光、热、水三个方面分析有利影响。
2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风能是一种前景广阔的绿色能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可能正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这个能源“新星”。国家气候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
材料二 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1)当发生材料二中图示情况时,应出现于下图中的8~16时(时段)。(3分)
(2)“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若材料二图示为我国现在的等压面示意图,则图中甲、乙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变小(填“变大”或“变小”)。(3分)
(3)试在材料二图中画出此时的热力环流方向。(4分)
答案:见下图:
[解析]第(1)题,材料二中近地面,海洋一侧等压面向上凸,表示为高压,而陆地一侧等压面向下凹,表示为低压,故判断此时陆地气温高于海洋。第(2)题,风力变小,则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小,故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变小。第(3)题,根据图示近地面的等压面分布,乙处气压较甲处高,故近地面的水平气流由乙流向甲,进而完成热力环流。
28.下图为北半球高空气压分布图,图中MN为等高面。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图中A、B、C、D、E五处中,气压相等的是B、D、E处,气压最高的是A处。(4分)
(2)甲、乙两处冷热不均,甲、乙两处中受热的是甲处。(2分)
(3)在近地面,甲处气压比乙处低,丙处实际风向是刮东南风。(4分)
(4)若此图是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环流侧视图,则甲处是城市中心。若丙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A(填字母)。(4分)
A.净化、增湿  B.增温、增湿
C.减湿、减温  D.净化、增温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等压面上的点气压相同,所以气压相同的点是B、D、E处。A与D在同一垂直方向,A点海拔低,气压高;C、E在同一垂直方向,E点海拔低,气压高,故五处中A气压最高。第(2)题,据图可知,甲处是上升气流,是低压处,受热处。乙处是下沉气流,是高压处,冷却处。第(3)题,根据前面分析及图中箭头方向,判断甲处气压低。根据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结合图中的方向,丙处吹东南风。第(4)题,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的气温高,是上升气流,所以甲处是城市中心。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增湿、降温的作用。
29.读某地区等压线分布图(北半球),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在图中标出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的位置。(2分)
答案:见下图:
(2)图中甲地的风向是西北风,乙地的风向是东南风。(4分)
(3)甲地的风力较乙地的风力大,原因是甲地区等压线较密集,气压梯度力较大。(4分)
(4)若丙与丁之间形成热力环流,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丙,垂直方向上为下沉气流的是丁。(4分)
[解析]第(1)题,根据等压线的数值分布可以判断,图中丁处为高压中心,丙处为低压中心。第(2)题,风向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北半球向右偏转,甲地风向为西北风,乙地风向为东南风。第(3)题,风力大小取决于等压线的疏密程度,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甲地风力大于乙地。第(4)题,不考虑其他因素,近地面气压高,气温低,近地面气压低,气温高,丙地气温相对较高;中心气压为高压,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运动,符合的是丁。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