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1节 水循环 同步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第1节 水循环 同步练习(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1-15 16:4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节 水循环
根据概念凝练,辨析表述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概念1 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1)降水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人类活动不能影响降水。 ( × )
提示:人工降雨能够影响降水环节。
(2)人类由于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引起一些生态问题,只要禁止抽取地下水,地下水就不会减少。 ( × )
提示:地面硬化会减少下渗,地下水也会减少。
(3)海陆间循环又叫大循环,参与水量最大,对人类影响最大。 ( × )
提示: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大。
(4)虽然我国西北深居内陆,但该地区也参与了海陆间循环。  ( √ )
提示:西北地区有外流区,所以也参与了海陆间循环。
(5)一个区域下渗量增多,地表径流会减小,地下径流会增多。 ( √ )
提示:下渗影响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当下渗增多,地下径流增多,地表径流减小。
概念2 水循环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6)水循环只是水圈内部的一种运动,不会影响到岩石圈等其他圈层。 ( × )
提示:水循环可以通过下渗等影响到岩石圈,通过蒸发等影响大气圈,也可以影响植被等从而影响到生物圈。
(7)水循环对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均有重要影响。 ( √ )
提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既包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包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8)湖泊面积增大,会调节气温的日较差。 ( √ )
提示:水体对气温有调节作用,会减小气温的日较差。
知识点1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下图为某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对水循环环节影响最明显的是( B )
A.下渗   B.地表径流   
C.蒸发   D.水汽输送
2.活水公园中荷花池在缓解城市内涝中最主要的功能是( B )
A.美化城市环境  B.增加下渗量
C.调节小气候  D.保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水体间的关系可以判断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通过雨水收集井,将雨水收集起来,减少了地表径流,所以对水循环环节影响最明显的是地表径流。第2题,活水公园中荷花池可以涵养水源,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从而起到缓解城市内涝的作用。
知识点2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非雨季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浇灌绿地。读雨水利用过程示意图,回答3~4题。
3.“雨水银行”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过程中,下列水循环环节受影响最明显的是( D )
A.水汽输送     B.降水    
C.植物蒸腾     D.下渗
4.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可以( A )
①减少内涝发生 ②改善生态环境 ③提高江河水位
④加剧热岛效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3题,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减少了地表径流,进而影响水循环的下渗环节。不影响水汽输送、降水、植物蒸腾环节。第4题,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将雨水存储起来,可以减少内涝发生,①正确。绿地的灌溉用水充足,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②正确。可能降低江河水位,③错误。绿地得到发展,可减轻城市热岛效应,④错误。
情境:我国东部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水多集中于夏季,这主要得益于夏季风从海洋带来的湿润水汽。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不仅给沿海很多省份带去了降水,还使很多地区发生了洪涝灾害。下图示意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利奇马”未来120小时路径概率预报。
 (1)(综合思维)从水循环角度分析,描述台风登陆到形成洪涝的过程。
提示:台风携带大量的水汽到达陆地,形成强降水,降落地表的雨水一部分下渗,一部分被蒸发,其中大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流入河流,河水不能及时排出,河水暴涨冲垮河堤,形成洪涝灾害。
(2)(区域认知)为减小台风对当地的影响,哪些地区要重视防范?
提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区。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塔里木盆地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 C )
①海陆间循环 ②海上内循环 ③陆地内循环
A.①   B.②   
C.③   D.①③
[解析]塔里木盆地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加上山脉的层层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所以降水少,气候干旱,是内流区,所以塔里木盆地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陆地内循环。
水循环包括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 B )
A.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
B.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
C.跨流域调水、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
3.在水资源的社会循环环节中,下列做法不够恰当的是( D )
A.取水——保护水源地
B.输水——减少过程损耗
C.用水——节约、综合利用
D.排水——防止当地污染
[解析]第2题,水循环的四个基本环节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结合图中箭头方向和流程可判断出①表示降水,②表示地表径流,③表示蒸发,④的图例含义为流域间循环,因此为跨流域调水。第3题,在水资源的社会循环的排水环节,既要注意防止当地污染,又要防止对下游地区造成污染。
下图为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示地区建有大型水库。关于水库建成后对水循环的各环节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库区下渗加强,周边地下水位上升
B.库区水汽蒸发量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增加
C.库区受热力环流影响,冬季降水减少,夏季降水增多
D.库区下游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减小
5.在F处建有一个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看其作用类似于( A )
A.海陆间大循环  B.跨流域调水
C.水库  D.地下水补给湖水
[解析]第4题,在较大的库区也形成类似于海陆风的“湖陆风”。白天风从水库吹向岸边,夜间风从陆地吹向水面。另外,在水库的下风方向,由于水面源源输来的丰富水汽,使云量和降水有可能增加,不会使冬季降水减少。第5题,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相当于海水蒸发经过水汽输送到陆地上形成降水(淡水)。
《大真探——迷失百慕大海域》中描述了探险家迈克和露丝夫妻在海洋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求生的经历。图1为迈克制作的简易集水装置,图2为某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图1 图2
6.该集水装置在获取淡水的过程中,未体现出的水循环环节是( C )
A.蒸发  B.降水
C.水汽输送  D.径流
7.据图推断获取淡水的最佳时段是( C )
A.2时前后  B.6时前后
C.14时前后  D.18时前后
[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有海水的蒸发,有塑料薄膜上的降水,有塑料薄膜上水的径流,没有水汽输送。第7题,获取最佳时期是薄膜上气温和薄膜下气温相差最大的时段,温差越大水汽凝结越多,据图可知此时位于中午前后。
厦门市入选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海绵城市”是指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存水、净水,需要时把存蓄的水再“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读海绵城市示意图。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地区中,适宜建设海绵城市的是( C )
A.塔里木盆地  B.内蒙古高原
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
9.厦门某校学生为建设“海绵城市”献计献策,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B )
A.城市湖泊铺设不透水地膜
B.公园建设下凹式草坪
C.城市便道采用不渗水地砖
D.城市建设拓宽排水渠
[解析]第8题,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气候干旱,年降水少,不适宜建设海绵城市;适宜建设海绵城市的是降水较多、降水季节变化大、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的地区,如华北平原;青藏高原蒸发弱,冰雪融水多,且水资源需求量小。第9题,城市湖泊铺设不透水地膜,减少下渗,影响地下水平衡;公园建设下凹式草坪,有利于涵养水源,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城市便道采用不渗水地砖,地表径流量增大,易出现内涝;城市建设拓宽排水渠,占地面积增大,加剧城市用地紧张问题。
植被浅沟常布局在城市道路两侧和不透水地面周边等地,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箭头表示水循环环节。读图,回答10~11题。
10.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 A )
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  D.d减少
11.建设植被浅沟对城市的影响是( A )
A.增加城市水资源  B.加重城市内涝
C.造成地面沉降  D.加重热岛效应
[解析]第10题,结合图可知,a为蒸发或者蒸腾,b为地表径流,c为下渗,d为地下径流;植被浅沟中的植被具备蒸腾作用,那么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a会增加;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土质较疏松,下渗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即c增加,b减少;下渗量增加,那么地下径流应该增加,即d增加。第11题,由题干材料可知,植被浅沟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可以增加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而且可以把下渗的水资源收集起来加以利用,即可以增加水资源。地面沉降与过度开采地下水等有关,与人为制造的植被浅沟无关;植被比不透水地面热容量大,可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12.长江的荆江段河道自湖北省枝江市至湖南省城陵矶,全长约327千米。河道弯曲是其主要特征,为了防治洪涝灾害,人们采取了裁弯取直的措施。下图为我国荆江河段部分河道。裁弯取直工程改变的主要水循环环节是( A )
A.地表径流  B.水汽蒸发
C.地下径流  D.水汽输送
[解析]裁弯取直是为了洪水期加快河流流速,避免发生洪涝灾害,主要改变的是地表径流。
二、非选择题(包括2个小题,共52分)
13.读我国东北地区某区域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图中河流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河流的最大补给水源是雨水(大气降水)。(6分)
(2)近年来图中河流下游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推测其可能的人为原因。(8分)
答案:河流上游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调蓄作用减弱。
(3)图中城市发展较快,近年来内涝严重。试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8分)
答案:城市范围内植被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城市地面硬化后,雨水下渗量减小,地表径流量增大。
[解析]第(1)题,水循环的类型包括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图中显示的水循环涉及海洋和陆地,说明是海陆间循环;该地降水丰富,补给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第(2)题,河流季节变化大,主要的人为原因是植被的破坏,导致涵养水源能力的下降;人口增加,围湖造田,导致泥沙淤积,湖泊变小,调蓄能力下降。第(3)题,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植被减少,城市地面硬化,导致下渗量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表径流量增加,城市中经常出现内涝现象。
14.2020年9月9日是为西部干旱地区募集用于修建水窖所需善款的“母亲水窖·爱心信用卡”在全国推出十二周年的日子。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30分)
(1)甲、乙、丙三大水循环均有的环节有哪些?我国西部地区河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有哪些?(6分)
答案:环节:蒸发、降水。类型:甲、乙(或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2)我国西部干旱缺水地区修建的“母亲水窖”主要对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和下渗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是什么?(12分)
答案: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保障人们的生产生活。
(3)乙循环除了能使陆地淡水得到更新外,其意义还有哪些?(6分)
答案:促进各种水体的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塑造地表形态;促进物质、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转移与交换。
(4)试根据水循环原理分析某些地区水资源出现枯竭的人为原因有哪些。(6分)
答案: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水资源遭到污染。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三大水循环都有蒸发和降水环节,我国西部地区的河流主要参与了陆地内循环,还有少部分河流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第(2)题,修建水窖主要影响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和下渗环节;对保障西部地区用水具有积极意义。第(3)题,海陆间水循环对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塑造地表形态以及促进物质和能量交换具有重要意义。第(4)题,根据水循环原理可知,人类用水量超过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或者水污染严重,都会造成区域水资源短缺。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