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3节 防灾减灾 同步练习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章 第3节 防灾减灾 同步练习 (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1-18 09:3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节 防灾减灾
根据概念凝练,辨析表述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概念1 防灾减灾就是防御和减轻灾害,以防为主,减为目的。
(1)地震目前难以预测,也难以防御。 ( × )
提示:地震目前难以预测,但是可以通过地震演练,加固建筑物等措施,在地震来临时减少损失。
(2)地震等灾害发生时,民间救助尤其重要,应尽快赶往灾区救助。 ( × )
提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是救灾的主体,民众尽量不要自发赶往灾区,影响正常的救助秩序。
概念2 自救与互救是个人和家庭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
(3)在灾害中对别人救助,首先保证自身的安全。 ( √ )
提示:保证自身安全是救助别人的基础。
(4)遭遇泥石流时,应尽快沿着山坡往下跑。 ( × )
提示:遭遇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概念3 应急避难场所是城镇人们躲避自然灾害的场所。
(5)应急避难场所一般布设在城镇空旷地带。 ( √ )
提示:空旷地带有利于人员的疏散和施救,同时可以防止人员被建筑物倒塌砸伤等。
(6)灾害到来时,选择避难场所考虑距离优先。 ( × )
提示:灾害来临,首先是考虑安全第一。
知识点1 防灾减灾手段
自然灾害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防灾减灾建设。据此回答1~2题。
1.减灾防灾的核心是( C )
①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 ②战胜自然灾害 ③杜绝自然灾害 ④减轻灾害发生的损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列有关我国减灾防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
B.面临重大灾害,要各自为战,不需要统一行动
C.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灾
D.中央统一决策,部门地方要分工协作
[解析]第1题,减灾防灾的核心在于“减”,就是在观念上强调减少灾害、减轻灾情,而不是“战胜自然灾害”“杜绝自然灾害”。第2题,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减灾防灾模式是:对付灾害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面临重大灾害,应当采取中央统一决策,部门地方分工协作的方式,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御灾害。以防为主就是防患于未然;全民参与就是避免各自为战,集中抗灾力量,克服重大灾情。
某个周末,有20多名“驴友”通过网络自发组织,去邻近的浙江一山区探险旅行。傍晚他们就在山沟一个水道弯曲处的平地上搭上帐篷扎营过夜。夜里突发山洪,一名女性驴友在这次山洪中死亡。据此回答3~4题。
3.造成这个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防洪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为( A )
A.没有关注天气预报,不该雨季去山区探险
B.没有事先进行登高、快跑能力训练
C.没有准备好急救药品
D.没有学会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救生技能
4.当这样的山洪来临时,人们最好的逃生方法是( C )
A.迅速顺着山沟向低处跑
B.迅速朝山洪来向的山沟高处跑
C.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
D.迅速找到树枝漂浮不下沉
[解析]第3题,雨季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概率大,不宜去山区探险旅游。第4题,山洪突发性强、速度快,且有异于一般洪水,垂直于山沟向高处跑能最快地躲避泥石流。
知识点2 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一种灾难性的灾害,它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因而了解有关避震、自救和互救方法尤为重要。据此回答5~6题。
5.地震发生时,保证安全的关键三点是( D )
①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发生 ②远离高大建筑物、窄小胡同、高压线、变压器、陡山坡、河岸边 ③车辆要停留在开阔的地方,远离高大建筑物、高压线 ④当大地震停止后,要利用余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
⑤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做出敏捷反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6.在地震发生时,下列关于地震逃生不正确的是( D )
A.躲在床下  B.藏在桌下
C.远离电线  D.跳楼逃生
[解析]第5题,地震发生时保障安全的关键三点有:一是要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发生;二是要远离高大建筑物、窄小胡同、高压线、变压器、陡山坡、河岸边;三是要保持清醒头脑,做出敏捷反应。第6题,地震发生时,在家中应躲在床下,在学校应藏在桌下,在室外要远离电线等,跳楼逃生只会增加伤亡。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的频率高,因而在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救援和救助方法以及自救和互救方法。据此回答7~8题。
7.抢救溺水者的步骤是( D )
①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 ②排去呛入体内的水
③救上船或陆地 ④送医院抢救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8.被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 C )
A.抱紧电杆
B.躲在巨石之下
C.尽量逃向高处、大树、山丘和高坡
D.水性好的人,在洪水汹涌时游泳逃生
[解析]抢救溺水者首先要把其救到岸上,清除口、鼻内异物才有利于排水,紧急救助之后再送到医院。抱紧电杆易被电击,躲在巨石之下可能会遭岩石倾覆砸伤,洪水汹涌时危险太大,游泳难度系数高。
情境: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震中位于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漳扎镇(北纬33°12′,东经103°49′),震级为7.0级,震源深度约20千米。地震后共记录到4 000多次余震。截至8月13日20时,地震造成25人死亡(其中24名遇难者身份已确认),525人受伤,6人失联,176 492人(含游客)受灾,73 671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其中倒塌76间)。
 (1)(区域认知)四川盆地地震多发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提示: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
(2)(地理实践力)指出此次地震灾后救援遇到的主要自然障碍。
提示:余震频繁;余震引发的塌方、崩塌、滑坡频繁发生,并(破坏道路)阻塞交通;山高谷深,道路狭窄;地形起伏大,不便于救援。
(3)(人地协调)地震发生时如果你正在家里做作业,应如何避震?
提示:在家中遇到地震灾害时,如果是在平房或者一楼,应选择快速跑出室内,选择较为空旷的地带避震。其他情况应以就地躲避为主,可以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应对洪水灾害的办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原地避水时,可将家中物品放在楼上并贮备一些食物和必要的生活用品
B.室内进水前,要及时拉断电源,以防引起触电事故
C.洪水冲刷了垃圾粪便等污染物和病原体,洪水过后可放心饮用地下水
D.洪水围困时,可用手电筒、鲜艳的衣服发出求救信号
[解析]洪水袭来时,由于厕所粪便、垃圾等被水冲散,再加上动物尸体在高温下腐烂和其本身携带的病菌极易污染水源,引发流行病。因而要注意保护水源地,地下水抽取后要严格消毒,并一定要烧开。
读图,回答2~4题。
2.图中所示的人工建筑工程,主要是用来( C )
A.实施小流域开发
B.蓄水—灌溉—防洪等
C.拦沙—泄水—防治泥石流
D.固坡—护山—防治山体滑坡
3.图示区域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C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沿海
4.建设格栅坝预防地质灾害,属于工程性防御中的( B )
A.改变地表环境
B.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C.改变财物等的特征,提高抗灾性能
D.以上都不符合
[解析]第2题,图示为格栅坝,主要用来防治泥石流。第3题,我国西南地区是泥石流灾害多发区。第4题,格栅坝可以使水流下泻,但能够阻隔泥石流中的大块物质冲击村庄、交通线等。
读我国主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京港澳高速粤境北段沿线受灾,图中调运救灾物资最近的基地是( B )
A.a   B.b   
C.C   D.d
6.图中b、c两个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中,应大量储备的物资是( A )
A.救生圈  B.外伤用药
C.破拆工具  D.棉衣
[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及我国主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可判定a为南宁,b为长沙,c为武汉,d为郑州。京港澳高速粤境北段最接近长沙,因此选B项。第6题,b、c两地分别为长沙和武汉,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这里主要的自然灾害为洪涝,因此应大量储备的物资是救生圈。
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于“五一”期间进行野外考察,被突发的自然灾害困于山区,由于通信中断,火源丧失,该小组欲利用古代的取火方式谋求火源,点燃篝火向空中的搜索飞机报警,以谋求援助。读图,回答7~8题。
7.当图中所示自然灾害发生时,小组成员的最佳逃生方式是( D )
①若地处平房,可迅速逃到室外 ②若正在行驶的车辆中,应加速离开危险的区域 ③若地处楼房,应迅速用绳索下楼逃生 ④若地处街道上,应护住头部,远离楼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④
8.该小组成员在灾害发生后,积极进行救援活动,在救援过程中,他们发现甲、乙两所学校受到的破坏程度不同,请你帮助他们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D )
A.甲距离灾害发生的源地较远,乙距离灾害发生的源地较近
B.甲处受到破坏能量大,乙处受到的破坏能量小
C.甲处位于断层,地质基础好;乙处位于台地,地质基础差
D.甲处建筑物质量高,乙处建筑物质量低
[解析]第7题,地震发生时在平房内,可以迅速逃到室外;若在行驶的汽车内,应抓牢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后再下车;若在楼房内,可躲在床、桌子下面或跨度较小的房间;若在街道上,应护住头部,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第8题,由图可以看出,甲、乙两地距离较近,破坏程度的差异只能是建筑物质量的差异。
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和应急避难场所是灾前准备的重要手段。据此回答9~10题。
9.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C )
A.旱灾   B.泥石流   
C.水灾   D.寒潮
10.北京市在太阳宫公园等处建设了大型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 B )
A.专为市民躲避地震提供避难空间
B.应配备充足的水源和基本救生物资
C.适合建在地形平坦开阔的远郊区县
D.平常可用作大型停车场
[解析]第9题,结合材料中该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可知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水灾。第10题,大型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充足的水源和基本救生物资,故B项正确。
下图表示地质灾害在我国某两省市的分布。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的两省市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 B )
A.黄河上游地区  B.长江上游地区
C.珠江上游地区  D.淮河上游地区
12.防御两省市地质灾害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C )
A.建立预警系统  B.健全法规体系
C.加大坡地开发   D.提高减灾意识
[解析]第11题,根据图中我国省区的形状可知为四川省和重庆市,两省市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第12题,加大坡地开发,将使得表土更加疏松,将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二、非选择题(包括2个小题,共52分)
13.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13分)
答案: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原因: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在此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13分)
答案: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解析]第(1)题,冷冻灾害主要对农业及一部分农业基础设施产生影响,造成农业减产。P区域周围山岭环绕,北面开口,冷空气不断堆积导致冷冻灾害发生频次较周围高;且P区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冻害严重。第(2)题, 农业中冷冻灾害的防治措施应主要从加强监测和预报出发,同时采取必要的防冻措施,发展农业科技,培育一些耐寒的农作物新品种。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2015年1月,澳大利亚东北部地区遭遇50年来罕见的洪灾,大量房屋被水淹没。
材料二 2015年1月4日,澳大利亚西澳州发生自1983年以来最严重的山火。截至1月7日大火已经持续3日,当地消防与森林灭火总动员也未能控制火势,相反火灾继续在扩大。
(1)试分析澳大利亚洪灾和火灾在1月份同时发生的原因。(13分)
答案:东北部洪灾的成因:澳大利亚东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沛;1月份,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南移,澳大利亚北部受低气压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降水更加集中。西南森林火灾的原因:澳大利亚西南地区为地中海气候,1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南部受其控制,降水偏少,炎热干燥。
(2)洪水灾害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自救?(13分)
答案:洪水发生时,要保持镇定,尽量逃往高处,登上坚固的屋顶、大树、高坡等,以获得逃生机会;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解析]第(1)题,澳大利亚东北部的洪灾与气候和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有关;澳大利亚西南部为地中海气候,1月份干旱少雨,易引发火灾。第(2)题,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合理即可。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