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导读掌握一般阅读古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因为贪玩耽误了学习,你感到困惑;也许因为基础差掉队了,你感到失望……没关系,三国时期的吕蒙会告诉你该怎么办。
二、整体感知
1.文章的出处、作者情况。
首先,请一个同学讲一讲本文的出处以及作者的情况。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准确停顿。
(投影显示生字。)
3.自由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4.质疑答疑。小组交流,找出组内不能解决的词语,在全班交流。
5.疏通文意。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6.知识梳理。(投影显示以下项目:)
古今异义
多义词
通假字
成语
(这一环节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重点研读人物语言
1.揣摩人物的神态、心理。
2.分角色读,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3.领会人物的特点。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孙权——善劝、关心下属
吕蒙——率直豪爽、知错就改
鲁肃——敬才、爱才
四、比较阅读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突出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与《伤仲永》比较,二者有哪些异同?
《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告,在繁忙的军务之余,读书学习,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后变得平庸无奇。
《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语言描写生动。另外侧面描写也很突出,以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表现了吕蒙学有长进。
《伤仲永》借事说理,生动具体地阐述了作者的才能观。文章叙议结合,道理蕴涵在叙事之中。
五、小结
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或者得到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示例: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书到用时方恨少。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7.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9.知识就是力量。
10.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