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知识点提要与注意事项】:
一、物质的构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中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一种,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还可以是原子、离子等。分子的体积小,质量小。
2.分子动理论
(1)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了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同时也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空隙。
(2)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就越剧烈,扩散越快。我们把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分子间的引力使分子与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物质;分子间的引力使得用力拉伸物体时,物体内部产生反抗拉伸的力。
分子间的斥力使物质内部的分子很难靠得很近,物体被压缩到一定程度就难以被压缩了。
二、质量的测量
1、定义: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用质量表示。
(不会随物体位置、形状、温度和状态等的改变而改变)
2、单位:主单位—千克(Kg),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3、单位换算: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4、测量工具:实验室用天平(托盘天平)
5、天平的使用:①测量前: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②调平: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0”刻度线,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指针偏左,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③称量:“左物右码”,估计物体质量后,用镊子向右盘从大到小添加砝码,调节游码,直到天平平衡。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读数。
注:如“左码右物”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读数。指针偏左,向右调节游码或增加砝码。潮湿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里
④整理: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
三、物质的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ρ=m/V)
3、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
4、单位:国际单位:千克/米3
(Kg/m3)
其他常见单位:克/厘米3(g/cm3)
5、单位换算:1
g/cm3=1000
Kg/m3
6、含义:例水的密度为1000
Kg/m3表示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00千克。
7、计算:①选择适当的公式
②代入数据
③计算得出结论
补充: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固体的质量可直接用托盘天平测得,外形不规则且不溶于水的固体的体积可通过“排水法”来测定,再通过公式ρ=求得密度。
注意点:要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2)液体的体积可以直接用量筒或量杯测得,其质量要通过“补差法”来测定,再通过公式ρ=mV求得密度。
四、物质的比热
1、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热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2、热量的定义: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用符号Q表示。
3、单位:焦耳
简称焦
符号
J、
4、影响吸收热量多少①升高的温度(温度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注:Q=cm△t)②质量大小(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③物质种类
5、比热: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下降)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多的,比热较大。反之,比热较小。
6、水是一种比热较大的物质。水在吸收或放出较多的热量后温度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五、熔化与凝固
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固体分晶体(海波,明矾、石膏、水晶、金属等)和非晶体(松香、蜂蜡、玻璃、橡胶、塑料等)
3、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异同
相同点:都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不同点:①晶体熔化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温度持续上升。
②晶体熔化出现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熔化是变软变稀过程。
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5、晶体熔化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
②继续吸收热量
6、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凝固要向外放出热量,液态晶体凝固过程温度保持不变,出现固、液共存现象。
7、晶体的凝固点等于熔点。
六、汽化和液化
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汽化的二种类型:①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②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
3、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①液体温度(温度高,蒸发快)
②液体表面积(表面积越大,蒸发快)
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快)
④物质种类
4、液体蒸发要从外界吸热,有制冷作用。
5、蒸发也沸腾的异同:
①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从外界吸热。
②不同点:a、蒸发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要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
b、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c、蒸发比较缓慢,沸腾比较剧烈
6、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7、沸腾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
②继续吸收热量
8、液化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打火机、液化石油气)
9、液化要向外放出热量。(热的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液滴)
补充:冬天打空调、夏天大空调,玻璃窗哪一面是湿的?
(通过判断具体情景中玻璃窗哪一侧的空气是热的来快速得到答案)
七、升华和凝华
1、定义: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物体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2、各天气现象的物态变化:
云—液化
凝华
雨—液化
雪—凝固
凝华
雾—液化
露--液化
霜—凝华
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有新的物质产生。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只能在物质的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相关习题与解析】:
【考点追踪】:
考点1 分子热运动
【例1】 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冬天,雪花纷飞
B.八月,桂花飘香
C.扫地时,灰尘漫天飞
D.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
【解析】 雪花纷飞、灰尘漫天飞、粉笔灰在空中飞舞都是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花香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运动到空气中,人们就闻到了桂花的香味。
【答案】 B
【方法归纳】 分子热运动肉眼无法看见,它不同于细小物体的机械运动。
【针对训练】: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下列各句诗词中现象产生的原因与“暗香来”不同的是( )
A.移时风扬沙,人马俱失路——《出居庸关》(汪元量)
B.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山亭夏日》(高骈)
C.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村居书喜》(陆游)
D.幽兰生谷香生行径,方竹满山绿满溪——《游武夷泛舟九曲》(郭沫若)
2.如图所示,往两杯底注入等量的红墨水,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________(填“快”或“慢”),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________有关。
考点2 质量的测量
【例2】 小明在一次郊游时拾到一块疑似玉石的小物件,小明想知道“玉石”的质量,于是带回学校,用天平进行测量。当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该天平的感量为________克;如果将该“玉石”通过宇航员带到月球上,它的质量为________克。
【解析】 此标尺一个小格是0.2克,故分度值或感量是0.2克;此时砝码的质量是15克,游码所对的示数是1.4克,故此时物体的质量是16.4克;将该“玉石”带到月球上,位置发生了变化,但质量保持不变,仍为16.4克。
【答案】 0.2 16.4
【方法归纳】 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随位置、形状、温度和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天平的读数为:所有砝码质量的总和加游码的读数(先了解其分度值,读数时以其左侧为准)。
【针对训练】:
3.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至零刻线处,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向________(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天平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物体的质量是________克。
4.商店里常常使用天平称量货物的质量,一营业员在称量时,若砝码磨损了,称量的结果比实际质量________。若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了将游码归零,则称量的结果比实际质量________(填“大”或“小”)。
考点3 密度及其应用
【例3】下表是部分物质的密度,小刚由此提出了对密度的一些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0
℃、1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密度(千克/米3)
水
1.0×103
冰
0.9×103
水银
13.6×103
干松木
0.4×103
酒精
0.8×103
铜
8.9×103
煤油
0.8×103
铝
2.7×103
A.地球上水银的密度最大
B.物质的状态变化时密度不变
C.体积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铜块的质量大
D.密度跟物质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
【解析】 表中列出的物质中水银密度最大,但地球上还有很多物质密度比水银的大,如铅。同种物质的状态不同时,密度不一定相同,如水和冰的密度就不同;由ρ=可知m=ρV,因为ρ铜>ρ铝,所以体积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铜块的质量大;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体积和质量而改变。
【答案】 C
【方法归纳】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质量和体积无关;另外,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但也有可能相同,如酒精和煤油。
【针对训练】:
5.某医院急诊室的氧气瓶中,氧气的密度为5千克/米3,给急救病人供氧用去了氧气质量的一半,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是________千克/米3;病人需要冰块进行物理降温,取450克水凝固成冰后使用,其体积增大了________厘米3。(ρ冰=0.9×103千克/米3)
考点4 比热容
【例4】铁的比热容大于铜的比热容。质量相等的铁块和铜块吸收相等的热量,若吸收的热量全部转化为内能,则铁块的( )
A.温度升高较少
B.末温较低
C.温度升高较多
D.末温较高
【解析】 质量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因为铁的比热容大于铜的比热容,吸收相同的热量后,铜块的温度升高较多,铁块的温度升高较少;由于铁块和铜块的初温不确定,所以铁块和铜块的末温也不确定;铁块和铜块吸收相等的热量,所以铁块和铜块增加的内能是相同的。
【答案】 A
【方法归纳】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的物体温度变化小;变化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
【针对训练】:
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石或干泥土的比热容大,所以在沿海地区陆地表面的气温比海面的气温昼夜变化________(填“大”或“小”),因此白天海边的风多是________________(填“从陆地吹向海面”或“从海面吹向陆地”,下同),夜晚海边的风多是________________。
考点5 物态变化的识别
【例5】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冰雪遇暖消融
B.露珠逐渐消失
C.电熨斗冒出“白雾”
D.树枝上形成“雾凇”
【解析】 冰雪遇暖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露珠逐渐消失,水珠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电熨斗冒出“白雾”,是电熨斗内冒出来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树枝上形成“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答案】 C
【方法归纳】 在判断物态变化时首先要准确判断出该过程物质的初态和末态,再根据各物态变化的概念解题,根据物质前后的变化从固态→液态→气态是吸热过程,从气态→液态→固态是放热过程。
【针对训练】:
7.下列各种现象,需要放出热量的是( )
A.北方冬天户外冰冻的衣服变干
B.春天冰雪消融
C.用电吹风将湿头发吹干
D.深秋,清晨草地上出现霜
8.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C.深秋淸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9.2014年11月,溧阳某钢铁厂液氧塔发生泄漏。消防队员赶赴现场,发现泄漏点周围雪花飘飘。雪花的形成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需________(填“吸”或“放”)热。消防队员用湿棉布捂在泄漏口,借助水的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止住泄漏。
考点6 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的理解
【例6】铺设柏油马路时,需要把沥青由固态熔化成液态。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这一过程的是( )
【解析】 沥青是非晶体。根据图像可知,A、C选项有温度保持不变的直线,所以A、C是晶体;图像B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上升,是非晶体的熔化图像。图像D不断放出热量,温度降低,是非晶体凝固图像。
【答案】 B
【方法归纳】 判断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时首先看物质的凝固或熔化图像,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增大而减小,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增大而增大,若物质是晶体,图像中会有一段温度随时间增大而不变的过程,非晶体图像则没有。
【针对训练】:
10.小明对冰加热,冰熔化成水直至沸腾。在此过程中,他通过测量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关于图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像中的BC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
B.冰有一定的熔点,说明冰是晶体
C.水升温比冰慢,说明水的比热容比冰小
D.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但沸腾需要吸热
第4题图
第5题图
11.如图所示是两种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其中________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________℃,其物质的熔化过程需要________分钟。
【复习精练】
1.有关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B.手捏海绵,海绵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C.扫地时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扩散现象不能在固体中发生
2.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它的物理意义是反映物质吸热或放热本领的大小
B.只要温度升高相同,比热容小的物体一定比比热容大的物体吸收的热量少
C.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的比热容大
D.比热容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的比热容大
3.某同学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一小石块的密度,图甲是调节天平时的情形,图乙和图丙分别是测量石块质量和体积时的情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图中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使横梁平衡
B.乙图中测石块质量时,天平的读数是71.4克
C.由丙图量筒的示数测得石块的体积是20厘米3
D.计算出石块的密度是3.57×103千克/米3
4.在“测量盐水的密度”实验中: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归零后,发现指针位置如图1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横梁水平平衡;
(2)将装有适量盐水的小烧杯放在天平的左盘上,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2所示,若小烧杯的质量为20克,则小烧杯中盐水的质量为________克。然后,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到达的位置如图3所示,则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________厘米3,由此可计算出盐水的密度为________千克/米3;
(3)此次实验操作测得的盐水密度值偏________(填“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土笋冻晶莹剔透,清香软嫩,滑溜爽口,是厦门的特色小吃。土笋冻主要原料是环节动物土笋(学名叫海星虫),含有胶质。经过熬煮,所含胶质完全溶解于水中,冷却后便冻结成土笋冻。关于这个“冷却冻结”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凝华 放热
B.凝华 吸热
C.凝固 放热
D.凝固 吸热
6.下列所给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
①草叶上的露珠 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
③渐渐变小的冰雕 ④寒冬树上的雾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冰棍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冷饮,有关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凝华过程
B.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凝固过程
C.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D.吃冰棍解热是因为熔化过程吸热
8.香蕉也能钉钉子?如图所示,在香蕉上浇上适量的液氮,由于液氮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从香蕉中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导致香蕉结构发生变化,坚硬无比。
9.日光灯管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管内钨丝中的钨先________、后________(填“升华”“凝华”“汽化”或“液化”)而形成的。钨是晶体,它的熔点为3410
℃,则它的凝固点为________℃。
10.同学们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实验时,同学们向烧杯中倒入水,通过水给试管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试管中冰(或水)受热________。
(2)测量的实验数据如下,他们发现:冰和水升温快慢不同,其主要原因是它们的________不同。
加热时间/分钟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物体温度/℃
-6
-4
-2
0
0
0
0
1
2
3
(3)小军同学提出:如果一直加热下去,试管中的水会沸腾吗?说说你的看法,并说明其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图甲中A,B,C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图乙中,表示水在沸腾时的现象是其中的________(填“左”或“右”)图;
(2)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在当时条件下,水的沸点是________℃,说明此时的大气压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标准大气压;
(3)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__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参考答案
考点追踪
1.A 2.快 温度 3.右 36.4 4.大 大 5.2.5 50 6.大 从海面吹向陆地 从陆地吹向海面
7.D 8.D 9.凝华 放 凝固 10.C 11.乙 70 10
复习精练
A 2.A 3.A 4.(1)左 (2)66 60 1.1×103 (3)大 烧杯中的盐水不能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得盐水体积偏小
5.C 6.D 7.D 8.汽化 吸收 9.升华 凝华 3
410 10.(1)均匀 (2)比热容 (3)不会沸腾,因为试管中的水虽然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 11.(1)B 左
(2)99 小于 (3)停止加热 (4)液化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知识点提要与注意事项】:
一、物质的构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中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一种,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还可以是原子、离子等。分子的体积小,质量小。
2.分子动理论
(1)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了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同时也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空隙。
(2)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就越剧烈,扩散越快。我们把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分子间的引力使分子与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物质;分子间的引力使得用力拉伸物体时,物体内部产生反抗拉伸的力。
分子间的斥力使物质内部的分子很难靠得很近,物体被压缩到一定程度就难以被压缩了。
二、质量的测量
1、定义: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用质量表示。
(不会随物体位置、形状、温度和状态等的改变而改变)
2、单位:主单位—千克(Kg),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3、单位换算: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4、测量工具:实验室用天平(托盘天平)
5、天平的使用:①测量前: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②调平: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0”刻度线,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指针偏左,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③称量:“左物右码”,估计物体质量后,用镊子向右盘从大到小添加砝码,调节游码,直到天平平衡。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读数。
注:如“左码右物”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读数。指针偏左,向右调节游码或增加砝码。潮湿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里
④整理: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
三、物质的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ρ=m/V)
3、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
4、单位:国际单位:千克/米3
(Kg/m3)
其他常见单位:克/厘米3(g/cm3)
5、单位换算:1
g/cm3=1000
Kg/m3
6、含义:例水的密度为1000
Kg/m3表示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00千克。
7、计算:①选择适当的公式
②代入数据
③计算得出结论
补充: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固体的质量可直接用托盘天平测得,外形不规则且不溶于水的固体的体积可通过“排水法”来测定,再通过公式ρ=求得密度。
注意点:要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2)液体的体积可以直接用量筒或量杯测得,其质量要通过“补差法”来测定,再通过公式ρ=mV求得密度。
四、物质的比热
1、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热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2、热量的定义: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用符号Q表示。
3、单位:焦耳
简称焦
符号
J、
4、影响吸收热量多少①升高的温度(温度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注:Q=cm△t)②质量大小(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③物质种类
5、比热: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下降)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多的,比热较大。反之,比热较小。
6、水是一种比热较大的物质。水在吸收或放出较多的热量后温度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五、熔化与凝固
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固体分晶体(海波,明矾、石膏、水晶、金属等)和非晶体(松香、蜂蜡、玻璃、橡胶、塑料等)
3、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异同
相同点:都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不同点:①晶体熔化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温度持续上升。
②晶体熔化出现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熔化是变软变稀过程。
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5、晶体熔化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
②继续吸收热量
6、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凝固要向外放出热量,液态晶体凝固过程温度保持不变,出现固、液共存现象。
7、晶体的凝固点等于熔点。
六、汽化和液化
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2、汽化的二种类型:①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②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
3、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①液体温度(温度高,蒸发快)
②液体表面积(表面积越大,蒸发快)
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快)
④物质种类
4、液体蒸发要从外界吸热,有制冷作用。
5、蒸发也沸腾的异同:
①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从外界吸热。
②不同点:a、蒸发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要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
b、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c、蒸发比较缓慢,沸腾比较剧烈
6、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7、沸腾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
②继续吸收热量
8、液化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打火机、液化石油气)
9、液化要向外放出热量。(热的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液滴)
补充:冬天打空调、夏天大空调,玻璃窗哪一面是湿的?
(通过判断具体情景中玻璃窗哪一侧的空气是热的来快速得到答案)
七、升华和凝华
1、定义: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物体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2、各天气现象的物态变化:
云—液化
凝华
雨—液化
雪—凝固
凝华
雾—液化
露--液化
霜—凝华
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有新的物质产生。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只能在物质的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相关习题与解析】:
【考点追踪】:
考点1 分子热运动
【例1】 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冬天,雪花纷飞
B.八月,桂花飘香
C.扫地时,灰尘漫天飞
D.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
【针对训练】: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下列各句诗词中现象产生的原因与“暗香来”不同的是( )
A.移时风扬沙,人马俱失路——《出居庸关》(汪元量)
B.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山亭夏日》(高骈)
C.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村居书喜》(陆游)
D.幽兰生谷香生行径,方竹满山绿满溪——《游武夷泛舟九曲》(郭沫若)
2.如图所示,往两杯底注入等量的红墨水,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________(填“快”或“慢”),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________有关。
考点2 质量的测量
【例2】 小明在一次郊游时拾到一块疑似玉石的小物件,小明想知道“玉石”的质量,于是带回学校,用天平进行测量。当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该天平的感量为________克;如果将该“玉石”通过宇航员带到月球上,它的质量为________克。
【针对训练】:
3.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至零刻线处,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向________(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天平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物体的质量是________克。
4.商店里常常使用天平称量货物的质量,一营业员在称量时,若砝码磨损了,称量的结果比实际质量________。若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了将游码归零,则称量的结果比实际质量________(填“大”或“小”)。
考点3 密度及其应用
【例3】下表是部分物质的密度,小刚由此提出了对密度的一些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0
℃、1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密度(千克/米3)
水
1.0×103
冰
0.9×103
水银
13.6×103
干松木
0.4×103
酒精
0.8×103
铜
8.9×103
煤油
0.8×103
铝
2.7×103
A.地球上水银的密度最大
B.物质的状态变化时密度不变
C.体积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铜块的质量大
D.密度跟物质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
【针对训练】:
5.某医院急诊室的氧气瓶中,氧气的密度为5千克/米3,给急救病人供氧用去了氧气质量的一半,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是________千克/米3;病人需要冰块进行物理降温,取450克水凝固成冰后使用,其体积增大了________厘米3。(ρ冰=0.9×103千克/米3)
考点4 比热容
【例4】铁的比热容大于铜的比热容。质量相等的铁块和铜块吸收相等的热量,若吸收的热量全部转化为内能,则铁块的( )
A.温度升高较少
B.末温较低
C.温度升高较多
D.末温较高
【针对训练】:
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石或干泥土的比热容大,所以在沿海地区陆地表面的气温比海面的气温昼夜变化________(填“大”或“小”),因此白天海边的风多是________________(填“从陆地吹向海面”或“从海面吹向陆地”,下同),夜晚海边的风多是________________。
考点5 物态变化的识别
【例5】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冰雪遇暖消融
B.露珠逐渐消失
C.电熨斗冒出“白雾”
D.树枝上形成“雾凇”
【针对训练】:
7.下列各种现象,需要放出热量的是( )
A.北方冬天户外冰冻的衣服变干
B.春天冰雪消融
C.用电吹风将湿头发吹干
D.深秋,清晨草地上出现霜
8.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C.深秋淸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9.2014年11月,溧阳某钢铁厂液氧塔发生泄漏。消防队员赶赴现场,发现泄漏点周围雪花飘飘。雪花的形成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需________(填“吸”或“放”)热。消防队员用湿棉布捂在泄漏口,借助水的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止住泄漏。
考点6 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的理解
【例6】铺设柏油马路时,需要把沥青由固态熔化成液态。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这一过程的是( )
【针对训练】:
10.小明对冰加热,冰熔化成水直至沸腾。在此过程中,他通过测量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关于图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像中的BC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
B.冰有一定的熔点,说明冰是晶体
C.水升温比冰慢,说明水的比热容比冰小
D.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但沸腾需要吸热
第4题图
第5题图
11.如图所示是两种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其中________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________℃,其物质的熔化过程需要________分钟。
【复习精练】
1.有关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B.手捏海绵,海绵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C.扫地时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扩散现象不能在固体中发生
2.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它的物理意义是反映物质吸热或放热本领的大小
B.只要温度升高相同,比热容小的物体一定比比热容大的物体吸收的热量少
C.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的比热容大
D.比热容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的比热容大
3.某同学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一小石块的密度,图甲是调节天平时的情形,图乙和图丙分别是测量石块质量和体积时的情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图中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使横梁平衡
B.乙图中测石块质量时,天平的读数是71.4克
C.由丙图量筒的示数测得石块的体积是20厘米3
D.计算出石块的密度是3.57×103千克/米3
4.在“测量盐水的密度”实验中: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归零后,发现指针位置如图1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横梁水平平衡;
(2)将装有适量盐水的小烧杯放在天平的左盘上,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2所示,若小烧杯的质量为20克,则小烧杯中盐水的质量为________克。然后,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到达的位置如图3所示,则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________厘米3,由此可计算出盐水的密度为________千克/米3;
(3)此次实验操作测得的盐水密度值偏________(填“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土笋冻晶莹剔透,清香软嫩,滑溜爽口,是厦门的特色小吃。土笋冻主要原料是环节动物土笋(学名叫海星虫),含有胶质。经过熬煮,所含胶质完全溶解于水中,冷却后便冻结成土笋冻。关于这个“冷却冻结”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凝华 放热
B.凝华 吸热
C.凝固 放热
D.凝固 吸热
6.下列所给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
①草叶上的露珠 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
③渐渐变小的冰雕 ④寒冬树上的雾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冰棍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冷饮,有关物态变化过程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棍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凝华过程
B.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包装袋上“白粉”的形成是凝固过程
C.打开包装袋,冰棍周围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D.吃冰棍解热是因为熔化过程吸热
8.香蕉也能钉钉子?如图所示,在香蕉上浇上适量的液氮,由于液氮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从香蕉中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导致香蕉结构发生变化,坚硬无比。
9.日光灯管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管内钨丝中的钨先________、后________(填“升华”“凝华”“汽化”或“液化”)而形成的。钨是晶体,它的熔点为3410
℃,则它的凝固点为________℃。
10.同学们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实验时,同学们向烧杯中倒入水,通过水给试管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试管中冰(或水)受热________。
(2)测量的实验数据如下,他们发现:冰和水升温快慢不同,其主要原因是它们的________不同。
加热时间/分钟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物体温度/℃
-6
-4
-2
0
0
0
0
1
2
3
(3)小军同学提出:如果一直加热下去,试管中的水会沸腾吗?说说你的看法,并说明其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图甲中A,B,C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图乙中,表示水在沸腾时的现象是其中的________(填“左”或“右”)图;
(2)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在当时条件下,水的沸点是________℃,说明此时的大气压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标准大气压;
(3)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__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参考答案
考点追踪
1.A 2.快 温度 3.右 36.4 4.大 大 5.2.5 50 6.大 从海面吹向陆地 从陆地吹向海面
7.D 8.D 9.凝华 放 凝固 10.C 11.乙 70 10
复习精练
A 2.A 3.A 4.(1)左 (2)66 60 1.1×103 (3)大 烧杯中的盐水不能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得盐水体积偏小
5.C 6.D 7.D 8.汽化 吸收 9.升华 凝华 3
410 10.(1)均匀 (2)比热容 (3)不会沸腾,因为试管中的水虽然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 11.(1)B 左
(2)99 小于 (3)停止加热 (4)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