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 动物的行为
课 题 第4节 动物的行为 日 期 2004年11月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2、学会对动物行为的分类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动物行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分类难点:动物行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区别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过 程 调 控 对 策
【复习】1、环境因素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2、激素对生物行为的调节 3、神经对动物行为的调节——什么是动物的行为?一般说来,行为是指动物的动作,包括动物的爬行、奔跑、游水、飞行、以及其他的运动方式。不仅如此,还包括动物的取食、繁殖、攻击和防御的动作,甚至连动物竖起耳朵、发出声音、改变体色、静立不动、注目凝视,都是动物行为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对动物的行为进行分类:一、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特点:⑴与生俱来、有固定模式的行为⑵不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就能形成反射性活动⑶有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⑷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而由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重要意义的行为。【举例】婴儿的吸吮行为;企鹅的求偶行为;鸟类的索食行为;蜜蜂的舞蹈语言;二、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特点:⑴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⑵是通过学习行为获得的行为方式⑶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⑷是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反应方式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后天性行为也越复杂,而且后天性行为在动物的全部行为活动中占的比重也越大。【补充】实验证明,从低等的扁形动物开始,动物已经具有初步的“学习能力”,而环节动物蚯蚓的学习能力超过了扁形动物。通过训练,小小的蚯蚓能够学会走简单的“T”字形迷宫(见图)。进行试验时,在迷宫的一臂安上电极,而另一臂是潮湿的暗室,暗室内有食物。在试验过程中,当蚯蚓爬到安有电极的一臂时,它就会受到电击。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蚯蚓能够学会选择,它爬向有潮湿暗室的一臂。脊椎动物的学习行为,比无脊椎动物更加复杂而高等,因此,对于脊椎动物的生存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例如,幼小的黑猩猩能够模仿成年的黑猩猩,利用一块地衣从石缝中汲取水液,它还能像图中那样,学会利用一根沾水的树枝,从洞穴中取出白蚁作为食物。 更有趣的是左图表示的动物行为:若干年前在英格兰,发现一只大山雀有一次偶然碰巧打开了放在门外的奶瓶的盖,它偷饮了牛奶,后来过了不久,其他地区的大山雀也学会了偷饮牛奶(见图),这显然是当这只大山雀在进行偷饮牛奶的活动时,被其他的大山雀细心地观察过,然后它们也模仿学会了偷奶的本领。 【讨论】P119三、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动物只对具体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人类还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的刺激作出反应。【补充】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
轶事记录
课后反思 3.3.5 体温的控制
课 题 第5节 体温的控制 日 期 2004年11月
教学目标 1、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和过程。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4、能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产热和散热的平衡调节难点:体温调节控制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课件
教 学 过 程 调 控 对 策
【引言】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56.8 ℃,低至零下89.2 ℃。而目前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那么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来控制自己的体温的呢 一、恒定的体温1、鸟类和哺乳类是恒温动物,可以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保持相对温度的体温。2、恒温动物的体温不是恒定不变的,是指它们变温的幅度不大,在一定限度内几乎与外界温度无直接的关系。3、保持正常的体温是动物进行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体温过高和过低,都会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严重时导致动物的死亡。因此恒定的体温对动物体具有重要意义。【思考】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4、人的体温测量的部位有:腋窝、口腔、直肠 【实验】课前进行,课上分析结论: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人的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等情况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二、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恒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图表分析】产热:安静时(内脏) 运动时(肌肉和皮肤——骨骼肌)如寒冷时骨骼肌的颤抖可使产热成倍增加另外,精神活动和进食活动也影响产热。散热:直接散热--通过热传递散热,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而皮肤的温度可以通过血流量来控制。【课件】展示血管的口径调节:冷时,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温度降低;热时,皮肤温度升高,散热增加蒸发散热——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时,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讨论】当人体的产热多而散热少时,会出现怎样的情形?--中暑现象 表现:体温升高、头痛、头晕、心慌、出冷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甚至昏厥等,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对策:注意防暑、降温工作。
轶事记录
课后反思 3.3.1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组长:吴玲玲 组员:刘炳年、纪庆南、吴小红、林俊妮、王智勇
课 题 第1节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日 期 2004年11月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并描述动植物的各种行为,收集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资料。2、了解环境因素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3、能列举掌握的感应现象。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过 程 调 控 对 策
【引入】学生描述:回顾上一章学过的有关天气的变化和气候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天气:1、燕子低飞要下雨,蚂蚁堵洞将下雨 2、地震、台风前的动物行为等等 气候:1、沙漠仙人球的特点,各地农作物的特点。 2、沙漠中的抬尾芥虫等等一、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看图讨论】猫头鹰和鼠的昼夜节律性行为:P101讨论1、(1)猫头鹰和鼠都是白天休息,晚上出来活动,而白天与夜晚主要有温度和光照等因素的差异,因此,温度和光照等都是影响猫头鹰和鼠的行为的外界因素。(2)人类与他们不同,白天活动,晚上休息。所以温度和光照等是影响猫头鹰和鼠的行为的外界环境因素。2、昼夜、季节等环境因素的周期性变化,也会使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详见附录:动物的节律性行为节律性行为 动物的活动和行为表现出的周期性现象,称为节律性行为,或叫生物节律。例如很多脊椎动物的取食行为和睡眠行为在一天之内很有规律地发生;温带地区的动物大都每年在一定的季节繁殖一次,甚至在原生动物中的一些种类,它们的游动,或从水域上层到下层也表现出某种节律性。因此节律性行为是普遍存在的,是动物适应环境节律的结果。 节律性行为约可分为四类: 潮汐节律——涨潮落潮,是由月球的引力作用于地球的海洋所引起的。这样生活在潮间带(就是涨潮时为海水淹没,潮落时又露出的海滩)的许多动物的活动,也跟着产生节律性的变化。例如涨潮时,潮水带来了许多食物,牡蛎将壳打开,进行取食活动。退潮时将壳紧闭。许多蟹类,在涨潮时,躲进洞穴或岩缝,因为它不像牡蛎那样固着在礁石上,就有冲走的危险,落潮后,即出来在沙滩上积极觅食。 月节律——节律周期为28天,以月亮的运行为定时因素,因此和潮汐节律紧密相关。例如银汉鱼的产卵,总是在大潮时到沙滩产卵,大潮应是月圆之夜。人类的女性排卵,也以月为周期,所以有28日为周期的月经来潮。但这和月亮的圆缺没有关系。可是还有了一个“潮”字,如月经来“潮”、初“潮”(女孩子第一次的月经)等,可见国人很早把这种月规律性,比喻为潮起潮落了。 日节律——节律周期为24小时,其行为和白昼黑夜的交替相关。有些动物白昼活动,称为昼行性;有些动物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还有些在早晨、黄昏活动,称为晓暮行性。但由于昼夜24小时又受季节的变化而有昼夜平分之时(春分、秋分季节),昼长夜短或夜长昼短之时,而且不同纬度情况不一样,因此,这种习性,也是变化的。在春末和整个夏季,许多鸟类喜晨昏活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但到了冬日却变成昼行性了,因为晨昏温度太低的缘故。 年节律——节律周期为一年。例如很多鸟类、哺乳类一年只繁殖一次,多选在温度适宜、食料丰富、适于幼仔生活的时期,这是进化中形成的适应。昆虫会在冬季进入滞育期或休眠期,一些种类的哺乳动物以冬眠数月度过寒冷,两栖类、爬行类是变温动物,更需冬眠了。鸟类则发生迁徙,每年随季节的变化在繁区和越冬区之间进行迁居,称为候鸟。在我国,春夏季节飞来繁殖,秋冬南去越冬的鸟,称为夏候鸟,如家燕、黄鹂等。秋季飞来越冬,春季北去繁殖的鸟,称为冬候鸟,如大雁、野鸭、天鹅等。还有些鸟,繁殖区和越冬区都不在我国境内,但南来北往经过我国休息、觅食,称为候鸟中的旅鸟或过路鸟。侯鸟迁徙的旅程一般都很长,有几百、几千公里的,还有上万公里的,如北极燕鸥(Sterna poradisaea),每年迁徙飞行4万公里以上。 由于这些节律行为,使人们想起动物体内是否有个生物钟?生物钟是确实存在的,但不是墙上挂的钟也不是手上戴的表,而是决定生物时间节律的生物化学机制。是由生物世世代代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个体和种群生存发展的内部调节活动。例如激素的有规律的分泌活动,以及世代形成的条件反射,变成了本能传递了下来,才表现出节律性活动。例如,周期性的繁殖活动,通常都和光照强度,日照长短、食物状况、异性个体的吸引等因素引起的性激素分泌水平相联系。冬眠显然和食物的匮乏,温度的过低引起的生理活动水平的减低有关,进而又作为本能遗传下来。鸟类的迁徙,更为复杂,日照长短、食物状况,可能是直接的动因,引起激素活动的变化,而作为一种本能,它还和历史上冰河期,冰河的南侵,而后又缓缓退去,鸟类随着躲避而又一步步回归的历史过程联系在一起。多少世代过去了,还在重复着祖先经历过的旅程。当然也不是不可改变,由于地表环境的变迁,迁飞的路线、停留地点也会有所改变。天鹅、野鸭等水禽,在南飞越冬或北返繁殖的途中,如遇适宜的水面,食物丰富,也会中途留下,不“思”归去。例如北京近年来常见到天鹅野鸭驻留,令人高兴。这说明我们的环境质量在提高。二、植物的感应性现象:植物也能对环境中的各种不同刺激作出反应,只是大多数植物没有动物那么明显。【看图讨论】向日葵向太阳--对光照作出的反应茎的背地生长--对地球引力以及光照的反应捕蝇草捕猎物--对猎物重力的反应【实验】1、含羞草对光、声、触碰等反应的实验 2、种子的芽和根的生长变化实验【小结】植物的感应性是它们对地球引力、水、化学物质等刺激作出的反应。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等。【学生分组实验】植物的向性(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实验器材的改装:用易拉罐(透明的)剪去上面大部分代替培养皿,其他按照书上所列。 学生做好后,以小组的形式放到实验室进行观察。 1、向光性 茎朝向光的一面生长 2、向地性 根都朝下生长,茎尖的负向地性 3、向水性 植物的向光性实验设计方案示例实验题目:植物的向光性实验。
2.目的要求:观察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的生长情况,骓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3.材料用具:植物幼苗(玉米、小麦等)、火柴杆、小花盆(或培养皿)、泥土、不透光的纸盒、台灯、剪刀。
4.实验假设:依据植物生长的向光性原理,幼苗应朝纸盒开孔的方向生长,也就是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
5.实验预期: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幼苗将弯向光源生长。
6.方法步骤:
(1)用剪刀在不透光的纸盒一侧挖一个直径为1cm的孔,待模拟单侧光照射时使用。
(2)将几株长势相同但真叶尚未出胚芽鞘的小麦幼苗依次排开,分别栽种在两个花盆中。在幼苗的旁边插一根火柴杆,作为对比的参照物。
(3)将制作好的遮光罩扣住花盆(一组用不透光的纸盒,另一组用一侧带小孔的纸盒),白天将装置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夜间以台灯代替光源,并使光从小孔中透入纸盒。
(4)每天打开纸盒,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高度、倾斜角及当日温度、天气等情况,并间断地拍照,保留图片记录。但要注意,打开纸盒观察实验现象的时间应该尽可能地短,并保持透光孔的方向与前次一致。
7.实验记录:
将观察日期、时间、环境条件(温度、天气)、幼苗生长情况等列表记录。
8.实验结果和结论: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轶事记录 通过学习,学生对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当课上要求学生讲述有关的内容时,学生讲得头头是道。
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上完教材内容,第2课时以学生的实验的实验设计和交流为主。3.3.5 体温的控制
课 题 第5节 体温的控制 日 期 2004年11月
教
学
目
标
1、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
2、了解产热与散热的部位、方式和过程。
3、了解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
4、能以体温调节为例,说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重
点
难
点
分
析
重点:产热和散热的平衡调节
难点:体温调节控制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课件
教 学 过 程 调 控 对 策
【引言】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56.8 ℃,低至零下89.2 ℃。而目前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那么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来控制自己的体温的呢
一、恒定的体温
1、鸟类和哺乳类是恒温动物,可以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保持相对温度的体温。
2、恒温动物的体温不是恒定不变的,是指它们变温的幅度不大,在一定限度内几乎与外界温度无直接的关系。
3、保持正常的体温是动物进行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体温过高和过低,都会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严重时导致动物的死亡。因此恒定的体温对动物体具有重要意义。
【思考】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
4、人的体温测量的部位有:腋窝、口腔、直肠
【实验】课前进行,课上分析
结论: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人的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环境温度、精神状态和体力活动等情况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
二、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恒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图表分析】
产热:安静时(内脏)
运动时(肌肉和皮肤——骨骼肌)如寒冷时骨骼肌的颤抖可使产热成倍增加
另外,精神活动和进食活动也影响产热。
散热:直接散热--通过热传递散热,取决于皮肤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而皮肤的温度可以通过血流量来控制。
【课件】展示血管的口径调节:冷时,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温度降低;热时,皮肤温度升高,散热增加
蒸发散热——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时,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讨论】当人体的产热多而散热少时,会出现怎样的情形?--中暑现象
表现:体温升高、头痛、头晕、心慌、出冷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甚至昏厥等,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对策:注意防暑、降温工作。
轶
事
记
录
课
后
反
思3.3.3 神经调节
课 题 第3节 神经调节 日 期 2004年11月
教学目标 1、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说出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2、了解人脑的结构与功能。3、了解脊髓的结构与功能4、了解反射与反射弧5、进一步学会收集资料,关注脑科学的前沿进展。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神经系统的组成 反射与反射弧难点:神经系统的结构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过 程 调 控 对 策
【引入】前面学到激素对生物体的调节作用缓慢而持久,而神经系统对生物体的调节快速而短暂,如:动物遇到危害时,会迅速的躲避保护自己;人处于紧急情况时,也能迅速的对环境做出反应.那我们的神经系统对这些反应到底有多快呢?每个人的反应速度都一样吗? 一、对刺激的反应【实验】P110-111学生边实验边记录边思考,然后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总结。【目的】让学生对刺激反应的快慢有一个直观的体验。【结论】1、不同的人对刺激反应的快慢都是不一样的。 2、在对具体的刺激作出反应时,需要有许多器官的参与。 3、对刺激的反应过程是个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作出反应的连续过程。【讨论】1、在步骤2中,眼(看),耳、参与了接受信息;神经传导信息;脑处理信息;手(运动器官)和皮肤作出应答性反应。 2、在步骤4中,用耳代替眼来接受信息。 二、信息的接受和传导 1、回顾人的感觉接受外界刺激 (1)眼的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 (2)鼻的黏膜上有嗅觉细胞能接受气味的变化 (3)口的味蕾中有味觉细胞能接受化学物质刺激 (4)更多,学生列举,如听觉,触觉……【结论】上面提到器官里的细胞都是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 2、神经元(课件看图说明) (1)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可以把兴奋从胞体传送到另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组织,轴突(具体看名词解释)。 (2)神经元的功能,包括信息的接受和传导。 (3)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讨论】环境中温度变化的信息是如何被接受的? 通过人体皮肤细胞中的冷敏小体和热敏小体中的神经元接受。 三、信息的处理 生物在接受了环境变化的信息后,还需要能迅速处理信息、作出决定,并根据决定快速行动。 1、人的神经系统 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读图】P112 学生看图,讨论总结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功能。【结论】1、神经系统:传导并处理信息的系统。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承担着处理信息的重任。3、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承担着传导信息的功能。4、脑神经:12对,来自脑部,主要支配头部和颈部的各个器官的感受和运动。5、脊神经:31对,来自脊椎,重要支配身体的颈部、四肢及内脏的感觉和运动。【讨论】P113分类见书上。 2、脑——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部分(1)人的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分别具有管理人体不同部位的功能。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协调肌肉的活动,如步行、奔跑等,并保持身体平衡。脑干:主要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如呼吸、心跳、咳嗽等,它无须任何意识的干扰就能保持着生命活动功能的正常运行。 (2)大脑分左右两半球,表面是灰质,称大脑皮层,具有许多沟、裂和回,扩大了大脑皮层的面积。 (3)脑的各部分都有其各自的功能,而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大脑皮层中有许多功能区,控制着人体的不同功能。 【读图】P113 了解人脑不同部分的功能,并完成任务。 (4)脑科学 脑对我们这么重要,那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去保养好大脑,让它能正常的发挥作用?A.经常使用和训练大脑B注意大脑的劳逸结合C加强大脑的营养D积极参加体育锻炼E防止有害因素对大脑的损害【讨论】P114 1、脑和脊髓 2、植物人? 3、脊髓 (1)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具有传导和反射功能; (2)大脑对脊髓活动的控制:脊髓中有许多神经中枢,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反射活动,但是,脊髓里的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大脑控制。 四、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1、反射是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是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多项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2、应答性反应,即对刺激而发生的反应【读图】缩手反射手碰到高温物体后,首先通过 热觉感受器 感觉高温,产生神经冲动,然后经 传入神经 传导进入 大脑皮层(神经中枢 ,再通过 传出神经 传导到 效应器 ,手会立即缩回。3、刺激可以来自外界的,如敌害、食物,液可以来自体内的,如内脏器官发生病变引起疼痛性反射。2)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才能实现。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实验】膝跳反射膝跳反射 在膝关于半屈和小腿自由下垂时,轻快地叩击膝腱,引起股四头肌收缩,使小腿作急速前踢的反应。此反射属于腱反射。其感受器是能感受机械牵拉刺激的肌梭。此反射通常受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影响,其反应的强弱、迟速可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临床上用以检查中枢神经系统的疾患。 【名词解释】【神经调节】 (nervous regulation)通过神经系统而实现的调节机制,不仅使机体内部联系起来,而且使机体与其外部环境联系起来。神经调节主要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射就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反应。 【神经系统】 人体内由神经组织构成的全部装置。主要由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遍布全身各处的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是神经组织最集中、构造最复杂的部位。存在有控制各种生理机能的中枢。周围神经系统包括各种神经和神经节。其中同脑相连的称为脑神经,与脊髓相连的为脊神经,支配内脏器官的称植物性神经。各类神经通过其末梢与其他器官系统相联系。神经系统具有重要的功能,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一方面它控制与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另一方面通过神经系统的分析与综合,使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神经系统对生理机能调节的基本活动形式是反射。人的大脑的高度发展,使大脑皮质成为控制整个机体功能的最高级部位,并具有思维、意识等生理机能。神经系统发生于胚胎发育的早期,由外胚层发育而来。 【神经元】 即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的基本单位。神经元是具有长突起的细胞,它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构成。细胞体位于脑、脊髓和神经节中,细胞突起可延伸至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中。细胞体是细胞含核的部分,其形状大小有很大差别,直径约4~120微米。核大而圆,位于细胞中央,染色质少,核仁明显。细胞质内有斑块状的核外染色质(旧称尼尔小体),还有许多神经元纤维。细胞突起是由细胞体延伸出来的细长部分,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每个神经元可以有一或多个树突,可以接受刺激并将兴奋传入细胞体。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可以把兴奋从胞体传送到另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组织,如肌肉或腺体。根据细胞体发出突起的多少,从形态上可以把神经元分为3类: (1)假单极神经元,胞体近似圆形,发出一个突起,在离胞体不远处分成两支,一支树突分布到皮肤、肌肉或内脏,另一支轴突进入脊髓或脑。 (2)双极神经元,胞体近似梭形,有一个树突和一个轴突,分布在视网膜和前庭神经节。 (3)多极神经元,胞体呈多边形,有一个轴突和许多树突,分布最广,脑和脊髓灰质的神经元一般是这类。根据神经元的机能,可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和联络(中间)神经元3种。神经元的功能总体来说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且传导兴奋。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组织最集中的部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有大脑、小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人体的反射活动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把不同空间和时间的传入冲动进行整合,神经元之间在机能上发生突触联系,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表现为兴奋的扩散、抑制和反馈。突触在结构和机能上的特性,决定了兴奋传递的单向性,从而使机体对内外界刺激的反应更加协调准确。特别是大脑皮层的高度发展,成为神经系统最重要最高级的部分。 【脑】 (英:brain,拉:encephalon)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位于颅腔内。低等脊椎动物的脑较简单。人和哺乳动物的脑特别发达,可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1)大脑:为神经系统最高级部分,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两半球间有横行的神经纤维相联系。每个半球包括: 1.大脑皮层(大脑皮质):是表面的一层灰质(神经细胞的细胞体集中部分)。人的大脑表面有很多往下凹的沟(裂),沟(裂)之间有隆起的回,因而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面积。人的大脑皮层最为发达,是思维的器官,主导机体内一切活动过程,并调节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所以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 2.髓质:又称“白质”,位于大脑皮层内部,由神经纤维所组成。 3.基底神经节:在半球底部的白质中,由神经细胞集中而成。(2)小脑:在大脑的后下方,分为中间的蚓部和两侧膨大的小脑半球,表层的灰质即小脑皮层,被许多横行的沟分成许多小叶。小脑的内部由白质和灰色的神经核所组成,白质称髓质,内含有与大脑和脊髓相联系的神经纤维。小脑主要的功能是协调骨胳肌的运动,维持和调节肌肉的紧张,保持身体的平衡。(3)脑干:包括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分布着很多由神经细胞集中而成的神经核或*神经中枢,并有大量上、下行的神经纤维束通过,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在形态上和机能上把中枢神经各部分联系为一个整体。脑各部内的腔隙称*脑室,充满脑脊液。在人体,脑通常分为大脑、小脑、间脑和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四部分。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位于椎管内,呈扁平柱形,上端平枕骨大孔和脑相续,下端呈圆锥形。成人的圆椎末端在第一腰椎下缘,全长约45厘米,平均重30克,在颈部与腰部有两个膨大,与四肢功能有关。从横切面上看,中央为蝴蝶形灰质,周围由白质组成。灰质中央有中央管。灰质向后外突出的部分为后角,与脊神经的后根相连,内含中间神经元;向前方突出的部分为前角,内含运动神经元,其纤维构成脊神经前根;侧角内含植物性神经元。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按位置可分前索、侧索和后索。分别把脑和脊髓及脊髓内各段联系起来。脊髓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传导功能,来自大部分器官的神经冲动,先经后根入脊髓,后经上行传导束到脑,脑发出的大部分冲动,通过下行传导束传到脊髓,再经前根传至全身大部分器官。二是反射功能,脊髓灰质中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可完成某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排便,排尿等内脏反射和膝跳反射、跖反射等躯体反射。正常情况下,脊髓的反射活动都是在高级中枢控制下进行的。当脊髓突然横断,与高级中枢失去联系后,会产生暂时性的脊休克。脊髓损伤可中断某一水平的生理功能。目前由于医学进步,许多脊髓损伤病人已有可能恢复其生理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神经组织的总称。包括各种神经、神经丛和神经节。周围神经系统的一端同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和脊髓相连,另一端通过各种末梢装置与身体其它器官和系统相联系。周围神经包括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植物性神经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称神经节。周围神经又可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混合神经。 【脑神经】 亦称“颅神经”。从脑发出左右成对的神经。共12对,依次为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12对脑神经连接着脑的不同部位,并由颅底的孔裂出入颅腔。这些神经主要分布于头面部,其中迷走神经还分布到胸腹腔内脏器官。各脑神经所含的纤维成分不同。按所含主要纤维的成分和功能的不同,可把脑神经分为三类:一类是感觉神经,包括嗅、视和位听神经;另一类是运动神经,包括动眼、滑车、展、副和舌下神经;第3类是混合神经,包括三叉、面、舌咽和迷走神经。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在一些感觉性神经内,含有传出纤维。许多运动性神经内,含有传入纤维。脑神经的运动纤维,由脑于内运动神经核发出的轴突构成;感觉纤维是由脑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构成,其中枢突与脑干内的感觉神经元形成突触。1894年以来,先后在除圆口类及鸟类以外的脊椎动物中发现第“0”对脑神经(端神经)。在人类由1—7条神经纤维束组成神经丛,自此发出神经纤维,经筛板的网孔进入鼻腔,主要分布于嗅区上皮的血管和腺体。 【脊神经】 人的脊神经有31对,其中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每条脊神经的开始部分都有两根:后根(也叫背根)和前根(也叫腹根)。后根是由传入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冲动由这些纤维从各个有关器官传入脊髓。所以后根是感觉神经(即传入神经)。后根上有一个膨大处,叫做脊神经节,就是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聚集的部位。感觉神经元所伸出的轴突与脊髓后角的中间神经元相联系。 【植物性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除脑神经和脊神经中的一般躯体神经外,还有分布于内脏器官、心血管和腺体的内脏神经。内脏神经与躯体神经一样,也有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两种成分。一般将内脏运动神经叫做植物性神经,它是支配内脏、心血管和腺体运动的神经。 关于“植物性神经系统”一词的由来,有资料介绍说,早在19世纪初,法国解剖学家比夏,把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分为两类。一类为动物和植物所共有,如营养、分泌等;另一类为动物所特有,如在空间移动(运动)等。于是他把神经系统也相应地分为两部分。这一设想立刻为与他同时期的一位德国解剖学家莱尔所响应,他首创了“植物性神经系统”一词。还有资料介绍说,人体(或动物体)的内脏活动,与营养、呼吸、排泄、生长、生殖和代谢有直接关系;植物虽然不像人和动物那样有内脏,但是也有上述各项生理功能。因此,把支配内脏活动的传出神经,总称为植物性神经。而人和动物的跑、跳、弯腰等运动,都是由脑神经和脊神经中的支配躯干、四肢活动的神经引起的,因此,这类神经可称为动物性神经(也有称躯体性神经)。 植物性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不同,它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纤维一般不直接抵达效应器,而是在抵达效应器前先进入并终止于某一外周神经节,再由神经节内神经元发出神经纤维支配效应器。 【大脑】 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也是脑的主要部分。分为左右两个大脑半球,二者由神经纤维构成的胼胝体相连。被覆在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叫大脑皮层。其中含有许多锥体形神经细胞和其它各型的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皮质的深面是髓质,髓质内含有神经纤维束与核团。在髓质中,大脑内的室腔是侧脑室,内含透明的脑脊液。埋在髓质中的灰质核团是基底神经节。大脑半球的表面有许多深浅不同的沟裂(凸处为回)。其中主要的有中央沟、大脑外侧裂、顶枕裂。人的大脑半球高度发展。成人的大脑皮质表面积约为1/4平方米,约含有140亿个神经元胞体,它们之间有广泛复杂的联系,是高级神经活动的中枢。大脑皮层通过髓质的内囊与下级中枢相联系。脑的外部包有结缔组织的被膜、脑脊液充满于脑的腔、室、管内,有保护和营养作用。脑的血液供应从椎动脉和颈内动脉获得。 【小脑】 脑的一部分。位于大脑的后下方,颅后窝内,延髓和脑桥的背面。可分为中间的蚓部和两侧膨大的小脑半球。小脑表面有许多大致平行的浅沟,沟间为一个叶片。表面的灰质为小脑皮层、深部为白质,也称髓质。白质内有数对核团,称中央核。小脑是运动的重要调节中枢,有大量的传入和传出联系。大脑皮质发向肌肉的运动信息和执行运动时来自肌肉和关节等的信息,都可传入小脑。小脑经常对这两种传来的神经冲动进行整合,并通过传出纤维调整和纠正各有关肌肉的运动,使随意运动保持协调。此外,小脑在维持身体平衡上也起着重要作用。它接受来自前庭器官的信息,通过传出联系,改变躯体不同部分肌肉的张力,使肌体在重力作用下,作加速或旋转运动时保持姿势平衡。此外,据研究,小脑对内脏机能活动也有一定作用。小脑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是同侧性的。小脑受损伤后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肌肉弛缓,如出现小腿呈钟摆样反射;随意运动发生障碍,表现为运动的速度、范围、力量和方向不准确,如步态失调,动作笨拙;平衡障碍,如躯体不易维持直立姿势,而向受损侧倾斜;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尿失禁。 【脑干】 人脑的—部分,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上接间脑,下连脊髓,背面与小脑连接,并同位于颅后窝中。脑干的背侧与小脑之间有一空腔,为脊髓中央管的延伸,称第四脑室。脑干也由灰质和白质构成。脑干的灰质仅延髓下半部与脊髓相似,其他部位不形成连续的细胞柱,而是由机能相同的神经细胞集合成团块或短柱形神经核。神经核分两种,一种是与第3~12对脑神经相连的脑神经核;另一种是主要与传导束有关的神经核。如网状结构核团。脑干中有许多重要神经中枢,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吞咽中枢,以及视、听和平衡等反射中枢。 【大脑皮层】 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平均厚度2~3毫米。皮层表面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成人大脑皮层的总面积,可达2200平方厘米。大脑皮层有140亿左右的神经元,主要是锥体细胞、星状细胞及梭形细胞。神经细胞分层排列,一般从浅至深分为6层: (1)分子层,细胞很少,但有许多与表面平行的神经纤维。 (2)外颗粒层,主要由许多小的锥体细胞和星状细胞组成。 (3)锥体细胞层,主要为中型和小型的锥体细胞。 (4)内颗粒层,由星状细胞密集而成。 (5)节细胞层,主要含中型及大型锥体细胞:在中央前回的锥体细胞特别大,它们的树突顶端伸到第一层,粗长的轴突下行达脑干及脊髓,组成锥体束的主要成分。 (6)多形细胞层,主要是梭形细胞,它们的轴突除一部分与第5层细胞的轴突组成传出神经纤维下达脑干及脊髓外,一部分走到半球的同侧或对侧,构成联系皮质各区的联合纤维。从机能上看:大脑皮层(1)、(2)、(3)、(4)层主要接受神经冲动和联络有关神经,特别是从丘脑来的特定感觉纤维,直接进入第(4)层。第(5)、(6)层的锥体细胞和梭形细胞的轴突组成传出纤维,下行到脑干与脊髓,并通过脑神经或脊神经将冲动传到身体有关部位,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活动。这样大脑皮层的结构不但具有反射通路的性质,而且是各种神经元之间的复杂的连锁系统。由于联系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使皮层具有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从而构成了人类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
轶事记录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