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1 分数的意义 北京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1 分数的意义 北京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1-14 08:0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分数的意义
(1)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将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本课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解答分数实际问题以及学习比的知识打好基础。
(2)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分数的意义》属于概念教学,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抽象出分数的意义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单位“1”的概念以及分子和分母分别表示的份数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那么,如何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活动,使学生在元认知的基础上,思维进一步深化,从而逼近概念的本质是本节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学情分析:
课前通过前测,了解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初步感知了分数的意义,但是都属于分一个物体的情况,思维比较单一。五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具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对于处在这阶段的孩子,教师应当采取多种学习方式帮助他们进行思考,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应当顺应儿童的视角,采用多元的表征方式,以图形、文字、符号等多种数学语言为桥梁,让他们有足够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标指出,我们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运用已有的数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要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既依赖于学生的数学认知状况,又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措施。只有加强概念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各种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本节课主要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理解分数的形成过程,最终认清分数的本质。
《分数的意义》概念教学中,先将概念深度剖析,理解各部分表达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将概念分解,逐一解决。在本课中,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此为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系列活动将其剖析分解,初步了解概念的含义,再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变式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步步逼近概念的本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借助信息技术学习本节课知识,如:电子白板、采编仪、希沃授课助手等,让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相结合,高效完成课堂教学。
(3)教学目标设计与重点、难点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单位“1”,及分母和分子表示的意义。
2.理解分数的意义的本质
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探究提升学生质疑能力、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质疑、反思等思维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等能力。
思维目标
1.复习回顾用一个物体表示分数,发展学生发散思维。
2.通对一个物体表示分数的过程和多个物体表示分数的过程进行对比,发展类比推理能力。
3.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有梯度的活动,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质疑、验证、对比、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去理解单位“1”,分母和分子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的本质。
信息技术工具:电子白板、采编仪。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师:今天,我要将手中的蛋糕分给咱们班表现最积极的两位同学,你们认为如何分才公平?
生:学生之间交流想法,通过具体问题情境复习分数。并提炼出平均分、12等重要信息。
【设计意图】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回顾相关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师:那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12吗?
生:画完之后上台展演,学生之间交流质疑。
师:我们之前学习的分数都是用一个物体来表示12的,用一句话怎么去叙述呢?
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12。
师:板书: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的数叫作12。并提出认知冲突的问题——刚才有一个不同的答案,那么多个物体是否也能表示12呢?
预设:(1)我认为可以,因为把两个圆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两个圆的12。
(2)我认为不可以,因为把两个圆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个圆形,不是12个圆形。学生之间交流质疑,总结得出把两个圆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数量是1个圆形,这1个圆形是2个圆形的12,所以多个物体也能表示12。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旧知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发散思维,快速回忆之前学过分数的知识,达到复习的效果。从而唤醒学生的元认知,并创造有价值的认知冲突,在对问题有更深层次思考的同时,通过观察、交流、质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搭建两个知识点的桥梁,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学习新知,理解分数
师:既然你们认为多个物体也能表示12,那我们就一起研究下多个物体是如何表示12的(出示图1),完成活动一的内容。
图1 学习单
生:完成活动一的学习单。并上台板演,叙述过程,同学之间交流质疑。学生板演过程中,总结提升,有“一个整体”的意识。
师:通过之前的活动和活动一,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集体总结交流。
师:不管是一个物体还是多个物体,我们都叫它一个整体,今天我们赋予它一个新的名称——单位“1”。你们通过观察,对单位“1”又发现了什么?
预设:我发现单位“1”的1加了个“”。
生:因为单位“1”的1代表一个整体,所以加上了“”;而1只代表一个自然数。
【设计意图】
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多个物体如何表示分数,促进迁移的产生。
运用对比分析法,将一个物体表示分数的过程和多个物体表示分数的过程进行对比,发展类比推理能力。
学生通过借助电子白板和采编仪完成观察、猜测、验证一系列学习,发现多个物体也能表示分数,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深化概念,探索本质
师:那你能借助单位“1”这个名词再来叙述下这6支铅笔和10个小正方体是如何表示12的吗?
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作出回答。
预设:(1)把6支铅笔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的数叫作12。
(2)把10个小正方形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的数叫作12。
师:那你们在试试下面这几幅图是如何表示12的(出示图2)?
图2
预设:(1)把1个苹果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的数叫作12。
(2)把2个苹果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的数叫作12。
(3)把4个苹果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的数叫作12。
师:通过观察这3幅图,你又发现了什么?
预设:(1)我发现单位“1”的苹果数量不同。
(2)我发现虽然都是表示12,但每份的苹果数量都不同。
(3)我发现无论苹果数量有多少都能表示出12。
师:那为什么都表示12,但每份苹果的数量都不同呢?
生:因为单位“1”的具体数量在改变,所以每份的苹果数量也就不同。
师:那为什么每份的苹果数量不同,但都能用12表示呢?
生:因为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都是12。
师:也就是说产生的分数和单位“1”的具体数量无关;那和谁有关系呢?我们再接着研究。
【设计意图】
1.创造有梯度的问题层次,不断刺激突破学生认知的临界点,产生认知冲突,促进思维的发展。
2.学生借助电子白板和采编仪实际操作,通过观察、猜测、交流等一系列过程,让学生探索分数意义的本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四、总结归纳,理解本质
出示活动二(出示图3)
图3
生:独立完成,上台板演,学生之间互动交流。
师:总结提升,寻找认知冲突的问题(如图4)。
图4
生:学生之间交流质疑。
预设:(1)我认为这两幅图表示的分数都对,因为无论是412还13,表示的都是4个圆形。
(2)我认为第一幅图表示的分数不对,虽然这两幅图表示的都是4个圆形,但是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第一幅图只平均分成了3份,表示其中的1份,所以是13。如果是412,应该把单位“1”平均分成12份,取其中的4份。所以我认为这幅图不正确。
师:将学生作品展示(如图5),你又发现了什么?
图5
预设:(1)我发现单位“1”都相同。
(2)我发现产生的分数不同。
师:为什么单位“1”相同,但产生的分数不同呢?
生:因为平均分的分数不同所以产生的分数不同。
师:那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到底是谁决定的?
生: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后作答。
师:那你们能说说,什么叫分数吗?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作分数。(师板书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
1.通过抽象图形,让学生在观察、质疑、构思、操作、验证等一系列活动,理解分数的意义的本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发展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五、回顾练习,掌握分数
师:你能举几个生活中运用分数的实例吗?
生: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
发现数学是源于生活的学科,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学习效果评价
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堂课上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分数的意义。因为分数的意义属于概念教学,学生对于这类知识相对于模糊,因此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相互质疑、总结归纳等一系列过程推理出分数的意义,这样对于分数的理解较以往相比会掌握的更加扎实。教师在整堂课中只扮演一个组织者的角色,适时引导,在关键时去提升课堂的深度,逐步刺激学生的认知临界点,本节课从始至终以信息技术工具为教学载体,为学生学习分数的意义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