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二中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一、基础知识运用(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A.搠倒 朔风 喁喁私语 失之东隅
B.出岫 舳舻 落井下石 光明磊落
C.揣摩 踹开 命途多舛 逸兴遄飞
D.逮捕 苗圃 衡阳之浦 责臣逋慢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 )
A.宠命优渥 舸舰迷津 高朋满座 时矫首而暇观
B.一蹴而就 休戚相关 标新立异 毕其功于一役
C.义愤填赝 河辙之鲋 回长荡气 恨晨光之曦微
D. 戴罪立功 藕断丝联 偃旗息鼓 饮壶觞以自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骇人听闻,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
B.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辩护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挥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C.及至事过境迁,他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
D.肯尼亚在今年6月设立专门法庭审判海盗,此前,由于缺乏司法环境和审判条件,大多数被抓获的海盗嫌疑人最终都因为罪不容诛而获得释放。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我一生漫长的黑夜里,我读过的和人们读给我听的那些书,已经能够成为一座辉煌的巨大灯塔,为我描绘出人生及心灵的最深的航道。
B.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加强干部监督、改革测评标准的举措,都是规范干部选用、深化人事体制改革的体现,也是中国组织工作取信于民的最好实践。
C.依据《价格法》在必要时实施价格临时干预,是保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D.投资者由于对于债务危机继续在欧元区内蔓延的担心始终没有缓解,欧元对美元汇率11月30日延续跌势。
5.下列各名著所涉及的作者,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三国演义》 《谈美》 《堂吉诃德》 《大卫·科波菲尔》
A.罗贯中 朱光潜 狄更斯 塞万提斯
B.狄更斯 罗贯中 塞万提斯 朱光潜
C.罗贯中 朱光潜 塞万提斯 狄更斯
D.朱光潜 塞万提斯 狄更斯 罗贯中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复 庵 记
【明末清初】顾炎武
旧①中涓②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③。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官不知所之,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
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释】①旧:原指明朝。②中涓:内侍太监。③黄冠:道士。与下文中“方士”同义。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 游:交往
B、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 流:之辈
C、为东宫伴读 东宫:指太子
D、不隶于宫观之籍 隶:指仆人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崇祯十七年夏 但以刘日薄西山
B、将尽厥职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C、范君知其必且西奔 而彼且奚适也
D、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 奚以之九万里而难为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
B、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C、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
D、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
9、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B、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C、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D、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3分)
②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3分)
③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4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6分)
1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小令,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 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1)本曲“三千丈清愁鬓发”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2)最后三句“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的写景有什么作用?(4分)
12、古诗文名句填空。(每空1分,共8分)
(1)木欣欣以向荣, 。 ,感吾生之行休。
(2)云销雨霁,_______。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
。
(4)老当益壮,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
四、现代文(社会科学类)阅读 (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檀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结构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作“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庞、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13、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14、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15、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8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6-20题
列车上遇到的姑娘
[印度]拉斯金·邦德
我一个人独自坐了一个座位间,直到列车到达罗哈那才上来一位姑娘。为这位姑娘送行的夫妇可能是她的父母,他们似乎对姑娘这趟旅行放不下心。那位太太向她作了详细的交代,东西该放在什么地方,不要把头伸出窗外,避免同陌生人交谈,等等。
我是个盲人,所以不知道姑娘长得如何,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嗒啪嗒”的声音,我知道她穿了双拖鞋。她说话的声音是多么清脆甜润!
“你是到台拉登去吗?”火车出站时我问她。
我想必是坐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因为我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她低低地惊叫一声,末了,说道:“我不知道这里有人。”
是啊,这是常事,眼明目亮的人往往连鼻子底下的事物也看不到,也许他们要看的东西太多了,而那些看不见的人反倒能靠着其他感官确切地注意到周围的事物。
“我开始也没看见你,”我说,“不过我听到你进来了。”我不知道能否不让她发觉我是个盲人,我想,只要我坐在这个地方不动,她大概是不容易发现庐山真面目的。
“我到萨哈兰普尔下车。”姑娘说,“我的姨妈在那里接我。你到哪儿去?”
“先到台拉登,然后再去穆索里。”我说。
“啊,你真幸运!要是我能去穆索里该多好啊!我喜欢那里的山,特别是在十月份。”
“不错,那是黄金季节,”说着,我脑海里回想起眼睛没瞎时所见到的情景。“漫山遍野的大丽花,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到了夜晚,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这个时候,大多数游客离去了,路上静悄悄的,就像到了一个阒无人烟的地方。”
她默默无语,是我的话打动了她?还是她把我当作一个风流倜傥的滑头?接着,我犯了一个错误,“外面天气怎么样?”我问。
她对这个问题似乎毫不奇怪。难道她已经发觉我是一个盲人了?不过,她接下来的一句话马上使我疑团顿释。“你干吗不自己看看窗外?”听上去她安之若素。
我沿着座位毫不费力地挪到车窗边。窗子是开着的,我脸朝着窗外假装欣赏起外面的景色来。我的脑子里能够想象出路边的电线杆飞速向后闪去的情形。“你注意到没有?”我冒险地说,“好像我们的车没有动,是外面的树在动。”
“这是常有的现象。”
我把脸从窗口转过来,朝着姑娘,有那么一会儿,我们都默默无语。“你的脸真有趣。”我变得越发大胆了,然而,这种评论是不会错的,因为很少有姑娘不喜欢奉承。
她舒心地笑了起来,那笑声宛若一串银铃声。“听你这么说,我真高兴,”她道,“谁都说我的脸漂亮,我都听腻了!”
啊,这么说来,她确实长得漂亮!于是我一本正经地大声道:“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啊。”
“你真会说话。”她说,“不过,你干吗这么认真?”
“马上你就要下车了。”我突然冒出这么一句。
“谢天谢地,总算路程不远,要叫我在这里再坐两三个小时,我就受不住了。”
然而,我却乐意照这样在这里一直坐下去,只要我能听见她说话。她的声音就像山涧淙淙的流水。她也许一下车就会忘记我们这次短暂的相遇,然而对于我来说,接下去的旅途中我会一直想着这事,甚至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也难忘怀。
汽笛一声长鸣,车轮的节奏慢了下来。姑娘站起身,收拾起她的东西。我真想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长发散披在肩上?还是留着短发?
“再见!”姑娘说。
她站在靠我很近的地方,从她身上散发出的香水味撩拨着我的心房。我想伸手摸摸她的头发,可是她已飘然离去,只留下一丝清香萦绕在她站过的地方。
……
现在我有了一个新旅伴,也许又可以小施骗技了。
“对不起,我不像刚才下车的那位吸引人。”他搭讪着说。
“那姑娘很有意思,”我说,“你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着长发还是短发?”
“这我倒没注意,”他听上去有些迷惑不解。“不过她的眼睛我倒注意了,那双眼睛长得很美,可对她毫无用处——她完全是个瞎子,你注意到了吗?”
16、小说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8分)
17、作品三次写到姑娘的声音,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8、善于铺垫是这篇小说成功的要素之一,请问作者为篇末的“她完全是个瞎子”作了哪几次铺垫?(6分)
19、小说中的“我”和列车上遇到的那位姑娘都是盲人,两人似乎都不大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盲人。他们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心理?你对此如何评价?结合文本简析。(8分)
六、作文(60分)
以《迎着阳光行走》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①自选文体。②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③不得抄袭。
答案:
1.C
2.B
3.C(A项应为“耸人听闻”,意为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与上文“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更相合,而“骇人听闻”意为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B项应为“一蹴而就”,意为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而“一挥而就”指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不合语境;D项“罪不容诛”错,意为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不合语境。)
4.B(A项“描绘”与“航道”搭配不当;C项缺少“保持”的宾语“稳定”,成分残缺;D项“由于”一词应提到“投资者”之前,语序不当。)
5.C
6.D(隶:隶属,归谁管辖)
7.C
8.D(出没,文中之义为“若隐若现”,今义为出现或隐藏。)
9.C
10.翻译
①才能够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
②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
③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山峦)好像拱手站在群峰之间。
11.
⑴.本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自己白发因愁而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愁思和感怆。
⑵.这三句写窗外人家门前的杨柳给这家人带来了盎然的春意和生活的情趣,反衬出游子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
12、略
13.D
14.A
15.D
16.小说结尾借新上来的乘客之口说出那姑娘“是个瞎子”,巧设突转,戛然而止。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小说在高潮中结束全篇,意味深远,让读者思考回味。
17.小说三次写到姑娘的声音:清脆甜润的声音,清脆如银铃的笑声,清脆甜美如山泉的声音。对姑娘清脆的声音、动听的笑声的描写,突出姑娘美好的形象,表达“我”对姑娘的喜爱之情。
18.四次。第一次是“我”向她打招呼时,把没有看到我的她吓了一跳;第二次是“我”生动描述“十月烂漫山花”时,她的“默默不语”;第三次是“我”询问车外天气及车行的错觉时,她的敷衍回答,第四次是她因一直遮掩盲视而在下车时情不自禁发出“快受不了了”的感叹。
19.
示例1:他们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盲人,是因为他们渴望像普通人一样,能够出去旅行,结交朋友,和陌生人正常的交谈,像正常人一样感受周围的一切,尤其是世间美好的事物、情感。我认为他们这样做是乐观向上的。小说中的“我”在列车上大胆的和遇到的姑娘交谈,依靠自己的耳朵和细腻的心感受到姑娘的美,和姑娘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给自己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虽然是盲人,但他们不自卑,不埋怨,如常人般感受周围的一切,用心生活。
示例2:他们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盲人,是因为自身的自卑心理。我认为他们这样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自身的缺陷使他们敏感多疑,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盲人,他们刻意隐瞒,假装可以看得见东西。小说中“我”和姑娘谈话时,曾担心她是否发觉自己是盲人,谈起天气时还假装欣赏窗外的景色。当上来一个新旅伴时,“我”又想着可以施骗技了。这都是因为担心受到歧视和伤害而做的伪装,是自卑心理引起的。
高+考:试。题.库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