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如下图)受到“吃货”们的热烈追捧,其食材绝大多数都是纯天然的,不但远离污染,更远离各种化学添加剂、色素,都是真正的绿色无公害食品。下列关于改革开放后“吃”的变化不包括
( )
A.“吃”是为了解决“吃饱”的问题
B.讲究营养均衡
C.主食消费的比例下降
D.肉食、副食和果品的消费比例逐渐增加
2.下表所示内容反映了我国
( )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三大件”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电话、空调、电脑
A.经济快速发展
B.文化教育进步
C.社会保障提高
D.饮食结构优化
3.下面是广东某城市居民的年人均饮食消费品统计表(单位:千克),这说明
( )
年份
粮食
肉类
禽类
奶类
1978年
123.6
19.2
1
6.5
1996年
73.5
32.8
10.7
21.4
A.民众的主食消费增加
B.生活水平提高,导致食品消费发生变化
C.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
D.由于物价上涨,人们减少了粮食消费
4.“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是外国青年选出的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外国人纷纷表示“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外卖、快递都非常快”“高铁很棒”。这些现象反映出
( )
①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②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变化 ④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帐”,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你认为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 )
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
B.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C.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
D.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
6.下面为我国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变化统计图。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 )
A.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B.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C.工业生产技术发展
D.居民消费结构完善
7.改革开放后,我国增加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并出现了小长假,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 )
①政府注重民生和保护传统文化 ②我国摆脱贫困的任务完成 ③人民的休闲需求增加 ④社会法律体系健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1999年12月,中国发放第一张社会保障卡……截止到2019年12月20日,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已超过13亿人。”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的条件有
( )
①综合国力提升 ②信息技术推广 ③法制建设进步 ④城乡差别消失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2008年,中国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14年,中国南京成功举办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2015年,中国北京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成功。以上事件说明
( )
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②中国的奥运体育项目均是强项 ③中国城市环境优美 ④中国具有举办国际体育盛会的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0.火爆的“黄金周”是国人假日休闲方式与休闲理念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写照,是民众敢消费、愿消费、能消费、放心消费的红利释放平台。上万亿的销售额、数亿人次的出行,不论是国庆还是春节,“黄金周”都已成为中国经济内生动力强劲的缩影。材料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 )
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旅游业、餐饮业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家庭生活发生重大变革
二、解答题
11.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材料一
材料二 1978—2017年农村发展情况表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3.6
1990年
7662.1
686.3
2000年
24915.8
2253.4
2017年
109331.7
13432.4
材料三 北京市城镇居民年人均食品购买量统计表(单位:千克)
时间
粮食
猪肉
家禽
鲜瓜果
鲜奶
1978年
182.70
15.97
1.01
18.51
8.58
1998年
82.28
30.10
9.46
67.19
16.92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有2万多千米铁路,大部分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西北、西南只有1000多千米,仅占全国铁路的6%左右。铁路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不但质量差,而且其类型杂乱。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西北、西南地区建成宝成、青藏(西宁至格尔木)和北疆等十几条铁路干线,这两个地区的铁路营业里程上升到全国的24%以上。到2016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4万千米,其中高速铁路2.2万千米以上,居世界第一。各种类型的机车、车辆设备都实现了国产化,其质量、数量都不断上升。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反映了我国社会生活哪一方面的变化?
(2)比较材料一中的图B和图C,说说我国人民的穿着打扮有什么差异。
(3)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图表数据,说说你从中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
(4)依据材料三中的图表,归纳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城镇居民饮食结构的特点。
(5)依据材料四,概括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
(6)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人们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原因。
参考答案
1.A 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在改革开放前后,“吃”的方面发生很大变化。改革开放后,人们不但要“吃饱”,而且还要“吃好”,“吃饱”问题仍需解决,这不属于“吃”的变化,故A符合题意;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追求膳食营养均衡,排除B;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主食消费的比例不断下降,肉食、副食和果品的消费比例逐渐增加,排除C、D。故选A。
2.A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件”的变化,说明改革开放促进经济迅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所以A项符合题意。
3.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78—1996年,广东某城市居民主食消费减少,各种副食消费增加,这是由于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追求更加均衡的饮食,食品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故B符合题意;民众的主食消费增加与表格数据不符,排除A;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的说法错误,排除C;由于物价上涨,人们减少了粮食消费的说法错误,排除D。故选B。
4.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网购、外卖、快递体现了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变化,故①②③符合题意;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④不符合事实。故选B。
5.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所以这本普通百姓家庭“豆腐帐”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B项符合题意。
6.A 解析:
图表反映出2008年和1980年、1985年、1990年相比,我国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的耐用消费品大大增加,这说明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故A正确;图表反映的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表达不准确;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耐用消费品极大增长主要是经济发展引起的,材料未体现工业生产技术提高,C错误;消费结构指的是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仅从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中无法看出整个居民的消费结构是否完善,D错误。故选A。
7.C
8.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保体系的完善需要国家的经济实力作为保证,①正确;社会保障卡的芯片是智能卡芯片,所以社保卡的推广也是信息技术推广的重要成果,②正确;我国社保体系的不断完善离不开相关法律的发展与完善,③正确;目前为止我国城乡发展还存在差距,④错误。故选D。
9.C 解析:
材料中所述的在中国举行的三次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说明中国具有举办国际体育盛会的能力,①④说法正确;②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本题
选C。
10.A
11.(1)服饰。
(2)20世纪70年代服装色彩和样式比较单调,新世纪衣着丰富多彩,彰显个性。
(3)我国农业总产值上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城镇居民饮食结构从“粗放型”转化为“营养型”,由“主食型”转化为“副食型”。
(5)铁路里程增加;铁路布局更加合理;铁路设备国产化;高速铁路技术领先世界。
(6)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综合国力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