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对外开放
一、选择题
1.在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说:“广东省委提出了一个设想,利用自身优势,先走一步,在沿海划出一些地区单独管理,设置类似海外的出口加工区和贸易合作区,以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办企业。”这一设想后来成为现实,所“划出的一些地区”就是后来的
( )
A.经济特区
B.特别行政区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民族自治区
2.
到2019年10月,深圳市生产总值达到18689.13亿元,比1979年增长38.3倍。水产品出口6317多吨,比1979年增长16倍。水产品出口额提高到20096万美元,平均每年递增9.2倍。这主要是由于
(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3.1980年,深圳允许内地乃至国外设计、施工队伍进入深圳,推出了“设计搞评选、施工搞招标”,保工期、造价、质量的工程大包干等办法。结果在深圳国贸大厦的建设中出现了“三天一层楼”的现象,这成为深圳速度的标志。由材料可知,深圳经济特区
( )
A.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B.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
C.推行政企分开试点
D.其建立标志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4.下面是1979—2019年重庆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表。1992年以后,重庆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出现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
时间
1979年
1985年
1992年
2007年
2017年
2019年
重庆市城镇
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元)
35
812
1892
13715
32193
37939
A.中央在重庆兴办经济特区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机遇
C.重庆成为沿江开放城市之一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5.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内地
C.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6.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2年,决定开放内地沿江沿边城市、部分省会城市;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3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
A.城乡改革不断深入
B.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C.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D.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7.习近平同志强调:“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下列关于改革开放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C.我国建立了深圳、上海、汕头、厦门、海南岛五个经济特区
D.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光辉旗帜
8.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经历了被迫融入世界、主动融入世界、与世界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三个阶段。其中“与世界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阶段始于
( )
A.开放五口通商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兴办经济特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9.下图所示史实的巨大意义是
( )
①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正式开始 ②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③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④标志着我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二、解答题
10.读图,回答问题。
(1)图A是 战争的示意图。1992年武汉成为对外开放城市,它位于图B中的 处。(填序号)?
(2)结合两幅地图,分析1858年汉口等地被设立为通商口岸和1992年武汉等沿江城市的开放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3)结合武汉近现代开放的历程,谈谈对外开放对我国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益启示。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一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论证了红色政权在中国农村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但长期以来,我们从苏联借鉴过来的经济体制却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改革。
邓小平还一再强调中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认为任何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他主张,要全面开放,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邓小平还积极致力于发展中国的对外关系,他刚刚复出就出访日本,加强了中日关系;1979年,在邓小平等人的努力下,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20世纪80年代末中苏关系也实现重大突破,恢复了正常化。
——摘编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三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
——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理论贡献。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解决的当时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至少从两个方面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唐朝,“万国衣冠会长安”;今天,“对外开放看深圳”。请说明“对外开放看深圳”的理由。
(4)据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归纳毛泽东、邓小平毕生致力于哪一共同事业。
参考答案
1.A
2.B 解析:
材料反映了深圳发展迅速,主要是因为1980年设深圳为经济特区,促进了深圳的高速发展,使其成为“一夜崛起之城”,B符合题意;1978年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A;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排除C;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排除D。故选择B。
3.B
4.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故C正确;中央没有在重庆建立经济特区,排除A;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排除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在农村开始推行的,排除D。故选C。
5.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对外开放。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首批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等3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后逐步开放内地。所以此题选A。
6.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外开放,不是改革,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解析:
1980年,我国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后来又设立了海南岛和喀什经济特区,它们以国家给予的优惠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8.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2001年12月,在经过长达15年艰难曲折的谈判历程后,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D项符合题意。
9.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故选D。
10.(1)第二次鸦片 ①
(2)1858年,汉口等地被设立为通商口岸,使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992年武汉等沿江城市的开放,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扩大了我国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3)对外开放是时代潮流,是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11.(1)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经济体制存在弊端;国家封闭,不对外进行经济交流。
(3)表现:社会经济高度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民族关系和睦;等等。理由:深圳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或深圳在开放后的短短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4)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