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1-29 12:5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复习回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
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齐桓公称霸
任用管仲为相,发展经济,改革内政
提出“尊王攘夷”
葵丘会盟:公元前651年
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合纵:
东方六国联合,共同抗秦
连横:
秦利用六国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时代特征: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
河姆渡居民的骨耜
半坡居民的耒耜
西周的铜铲、铜斧
战国铁犁铧
第 八 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春秋时期,铁制工具开始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春秋时期,出现了牛耕,
战国人们开始使用两牛
牵引的犁进行耕作。
人力
畜力
农耕技术的进步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西周的农业生产
木制、石制工具
千耦其耘
2、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个体农耕
3、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奴隶社会瓦解
封建社会形成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
生产效率,使个体农耕成为可能。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吕氏春秋》
奴隶集体耕作
出租给农民个体耕作
公作
分地
则迟
则速
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
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我爱我就爱
铁器出现
牛耕推广
生产效率提高
个体生产出现
新型地主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
要求确立地主阶级
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各国进
行变法
商鞅变法
(影响最大)
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目的:富国强兵
确立封建统治
吴起
申不害
邹忌
李悝
商鞅
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
1、商鞅变法的背景
2、商鞅变法的目的、时间和在位君主
3、商鞅变法的内容
4、商鞅变法的作用
商鞅舌战图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主张,商鞅代表
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商鞅变法的背景
求贤令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背景:
1、秦孝公初期,秦国还比较落后。秦孝公积极
引进人才 变法图强
2、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确立封建统治,
发展封建经济。
商鞅变法的目的、时间和在位君主
1、目的:
富国强兵,确立封建统治(根本目的)
2、时间:
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4世纪中期
3、在位君主:
秦孝公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编制户口,加强刑法
2、奖励生产
3、奖励军功
4、承认土地私有
5、推行县治
6、统一度量衡
本 课 重 点
(加强中央集权)
(富国) 体现了重农抑商
(强兵);最损害旧贵族利益
(富国);最有利于地主阶级;最
能体现商鞅变法的性质,最关键
(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富国)
商鞅变法结构示意图
承认土地私有
奖励生产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
编制户口,加强刑法
推行县制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经济发展
富国
军队战斗力增强
强兵
加强中央集权
秦国富强起来,国力
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用
小讨论:商鞅后来被车裂而死,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成功了,因为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商鞅变法成功了。
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经济大变革时期
转型
经济上:
政治上:
思想上: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
各国竞相改革,确立封建统治
”百家争鸣“
时代特征: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时代特征: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