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
福建省三明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李儋元锡①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①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本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花里逢别起笔,自去年春天在长安与友人分别已一年,花开花落,作者触景生情, 不由引发下文对世事变幻的感叹。
B.颔联“世事茫茫”既指个人命运,亦指国家前途。面对黯然无光的春天,作者忧愁苦闷 低沉失落,一筹莫展,难以成眠。
C.尾联作者登楼望月,借明月这一特殊意象,传递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李儋早日来访畅叙友 情的急切之情,点明了寄诗的用意。
D.本诗语言平白晓畅,无穰丽绝艳之词,首联因花思友,尾联因讯登楼,中间四句自述近 况,于质朴浅切中流露真挚的感情。
16.后人评价此诗是“仁者之言”,但又是“不负心语”,请结合颈联简要分析。(6分)
15.(3分)B飞“春愁黯黯”,指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低沉暗淡的愁绪。“无所作为”在文中没有体现。
16.(6分)①“仁者之言”是指诗句中蕴含着诗人牵挂百姓疾苦的爱民情怀(仁心仁德、
忧国忧民) (1分) 。诗人看到百姓贫穷流亡,觉得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深感惭愧,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官员形象。(2 分)②“不负心语”是指诗句中真实坦诚地写出诗人进
退两难中的挣扎与无奈。(1 分)他因疾病缠身想辞官归田,但又因邑上流亡的百姓而心中有
愧。(2分)
(每点3分,解释“仁者之言”“不负心语”各1分,结合诗句分析各2分,共6分)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1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游襄阳①怀孟浩然 白居易
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
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讽②遗文,思人至其乡。
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
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注]①襄阳:孟浩然的故乡,后孟浩然隐居于鹿门山。②讽:背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写景,“岩岩”“汤汤”摹写山的高峻、水的浩荡,为表达怀人之情作铺垫。
B.作者游历襄阳,思念孟浩然,不禁感叹当地山水的灵秀之气,涵养了孟诗的独特气韵。
C.最后四句作者展开想象,鹿门山云树苍茫,孟浩然归隐之处无从寻觅,不由感慨万千。
D.这首五言古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语言清新自然,于平白之中见古朴。
16.“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两句如何表达怀人之情?请简要分析。(6分)
15.C(“鹿门山云树苍茫,而孟浩然归隐之处已无从寻觅”并非想象。)
16.①前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无人继承孟浩然情操、诗风的感伤;
②用“清风”喻孟浩然之风韵,表达了对孟浩然的钦慕景仰之情;
③后句借景抒情,表现了前贤不再的落寞。[每点3分,答对2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福建省宁德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12月)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九日
李白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①,搴菊②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③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注释]①流霞:美酒名。②搴菊:采摘菊花。③落帽:典出《晋书》,东晋大司马桓温曾和他的参军孟嘉登高,孟嘉醉后,风吹落帽,自己却未发觉。此举在讲究风度的魏晋时期,有伤大雅,孙盛作文嘲笑,孟嘉即兴作答,语惊四座。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句写诗人重阳日登山所见,感受到秋高气爽、山明水绿的美景。
B.“携”“酌”“塞”“泛”等动词生动写出诗人饮酒自娱、采花赏菊的情景。
C.第五至八句通过描写乐声清扬、对酒欢颜的场面,营造欢乐热闹的意境。
D.全诗清新飘逸,潇洒自然,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体现了李白诗的风格。
16.本诗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比,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15. C (“ 欢乐热闹的意境”理解有误。这两句营造的是清越幽雅的佳境。)
16.同:都有表达在重阳日登高时对亲人或故友的思念之情。(2分)异:本诗中,诗人还表现出自娱自乐的闲适和怡情自然的旷达; (2分)王维诗用“独”、“异”等字,表达了身处举目无亲的“异乡”,强烈而难以排遣的孤独感。(2 分) [意思对酌情给分]
福建省福州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12月调研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感遇有怀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15.下列选项中,对诗歌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夷坞》前两句中,诗人化用了《楚辞》句意,选取美的喻象并敷彩设色,表现出辛夷花的勃勃生机。
B. 《辛夷坞》一诗中,诗人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内心志不得展、孤独寂寥的心绪。
C. 《感遇有怀》三四两句中描写了幽静孤独的环境中,香兰和杜若的秀丽风采。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颇有《楚辞》“香草美人”之法。
D. 陈子昂主张继承汉魏风骨,一变初唐浮靡诗风,诗歌的语言风格质朴蕴藉,这首《感遇有怀》可以体现。
1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请结合着两首诗歌,谈谈你对王国维这一说法的理解。(6分)
15.B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寄托志不得展的心绪。
16.《辛夷坞》这一首诗是“无我之境”一种体现,诗中辛夷坞花生于空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水流花开,整个是一个自在自为的过程。此时的作者自我意识淡化(以物观物),对自然外物的一种纯粹的接近与亲和。《感遇有怀》是“有我之境”的一种体现,诗人托物言志(托物感怀,),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寄意深远。透露出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抒发了芳华易失、时不我待的感慨。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高级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渡易水 陈子龙①
并刀②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①陈子龙:明末官员、文学家,当时建州女真族统治者已改国号为“清”,对明王朝虎视眈眈。②并刀:并州产的刀,以锋利著称,后常以之指宝刀。
塞上曲 戴叔伦①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注】①戴叔伦:唐代中期著名诗人。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渡易水》是怀古诗,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言近旨远。
B.《塞上曲》语言质朴,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情壮志,语气坚决,很有气势。
C.《渡易水》后两句即景抒情,从眼前所见的凄切苍凉之景,引出对国事的隐忧。
D.《塞上曲》尾句化用典故,却反用其意,这是戴叔伦基于班超爱国精神的升华。
14.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作谈谈你的理解。(6分)
13.C(“凄切苍凉之景”理解有误,从“潺湲的易水”“云草碧”可以看出,此处当是以乐景衬哀情。)
14.相同之处:都表达了清除边患、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2分)不同之处:《渡易水》隐含忧国伤时之情,尾句感叹“到哪里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送行”,表达了对国事的无限隐忧。(2分)而《塞上曲》昂扬向上,整首诗都洋溢着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一去不复还的豪情壮志,雄健壮烈。(2分)
福建省龙海二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三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8~9题。
除夜
[唐]来鹄①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 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湖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③屠苏:药酒名。
14.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15.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14、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A项,“所有原因”不全面,诗人“愁”的原因除了这一点还有“万里相思”。
15.答案 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不同点:“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春风”来抒发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写新年的第一天,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临的热闹场景,抒发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及比较鉴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紧紧抓住“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方面分析作答。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不同的是,第一首诗是乐景写哀情,第二首诗是乐景写乐情。结合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具体分析,分点作答,意思相近即可。
福建省平和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C.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6.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15. B??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B错误。
16、“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